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静 王晖 +1 位作者 苗宇宽 倪英群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28,共7页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足底动态和静态压力参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单纯T2DM组47例及T2DM合并DPN组57例。记录两组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合并DPN组年龄、体质量指...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足底动态和静态压力参数,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单纯T2DM组47例及T2DM合并DPN组57例。记录两组足底动静态压力参数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合并DPN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5)。合并DPN组左右足平均压强、左足部轴角、左足前足负荷比、后足负荷比、负荷比内侧及外侧均大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足底动静态最大压强、平均压强、足底受压总面积均与BMI、甘油三酯呈显著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动态压力左足足部轴角大小与甘油三酯水平有关(P<0.05);左足前后负荷比与糖尿病病程有关(P<0.05);静态压力中双足面积、最大压强、平均压强均与BMI有关。结论合并DPN组动态足底压力平均压强和左足轴角、负荷比相较单纯T2DM组对足部功能更有影响;且无论是否合并DPN,均需重视患者的足底压力测定;及早干预与足底动静态压力相关联指标如BMI、甘油三酯,为预防糖尿病足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足底动态压力 足底静态压力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甲钴胺治疗阳虚寒凝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陈玲 季晓珍 +1 位作者 丁晓媚 官常荣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5年第3期565-567,共3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临床常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数据统计DPN发病率可达30%~90%,且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增高[1],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甚至可出现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严重症状。西医主要以神经营养修复剂和对症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临床常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数据统计DPN发病率可达30%~90%,且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趋势增高[1],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甚至可出现肌肉萎缩、行走困难等严重症状。西医主要以神经营养修复剂和对症治疗为主,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回归方程
3
作者 张阳 曲俊生 +2 位作者 程雪兵 王洪省 黄娜 《糖尿病新世界》 202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风险回归方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 目的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风险回归方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分为T2DM组(n=82,单纯T2DM)和DPN组(n=28,发生DPN),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并发DPN的相关因素,建立判断DPN的风险回归方程。结果DPN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占比人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及血清Wnt1诱导型信号通路蛋白1(Wnt1-inducible signaling pathway protein 1,WISP1)水平均高于T2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WISP1、HOMA-IR、FPG及HbA1c是T2DM患者并发DPN的影响因素(P均<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T2DM并发DPN的风险回归方程Y=0.454+1.333×(HOMA-IR)+0.895×(FPG)+1.904×(HbA1c)+1.150×(血清WISP1),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该方程判断DPN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和0.659。结论血清WISP1、HOMA-IR、FPG及HbA1c是T2DM并发DPN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建立的风险回归方程有助于判断DPN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多因素回归分析 风险回归方程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通活血乳膏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核因子-E2相关因子2的影响
4
作者 李惠 李寅辉 +1 位作者 徐利娟 马丽 《陕西中医》 2025年第4期445-449,共5页
目的:通过温通活血乳膏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模型,观察其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6只,取其中6只作为空白组,30只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模型组、基质组、... 目的:通过温通活血乳膏干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模型,观察其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氧化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雄性大鼠36只,取其中6只作为空白组,30只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模型组、基质组、二甲双胍组及温通活血乳膏中、高剂量组;空白组及模型组不进行药物干预,基质组予以温通活血乳膏的基质干预,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干预,温通活血乳膏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中、高剂量温通活血乳膏。末次给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坐骨神经节中Nrf2、NF-κ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Nrf2、NF-κB mRNA的表达。结果:温通活血乳膏可以降低MPO、TNF-α、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增加Nrf2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P<0.05),且温通活血乳膏高剂量组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温通活血乳膏可以通过上调Nrf2表达,抑制NF-κB表达,改善氧化应激,发挥治疗DPN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温通活血乳膏 大鼠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氧化应激 髓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5
作者 朱慧静 刘俊英 +3 位作者 南文惠 台玉敏 王珂 杨明明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10期87-92,共6页
目的:探索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6例P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硫辛酸注射... 目的:探索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辅助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菏泽市立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76例P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硫辛酸注射液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量表(MN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足浴联合耳穴压豆治疗PDPN的效果确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仅可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临床疗效,还能间接改善血糖控制,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药足浴 耳穴压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SH/GPX4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莹 彭金 +1 位作者 尹诗晴 杨维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4期12-15,共4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肿胀,晚期可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的西医治疗药物种类繁多,目前尚未发现根治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改善症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肿胀,晚期可累及运动神经,出现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瘫痪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的西医治疗药物种类繁多,目前尚未发现根治特效药物,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延缓疾病进程中有独特优势。近年来研究发现GSH/GPX4信号通路与DPN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将探讨DPN的发病机制、GSH/GPX4信号通路与DPN的关系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DPN的中医药治疗和中药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氧化应激 中药单体及提取物 GSH/GPX4信号通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如何“内外双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7
作者 张华 《糖尿病之友》 2025年第3期60-61,共2页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一位患者,患2型糖尿病20年,近一年间断出现双下肢麻木及针刺样疼痛感,近期感觉双足发热,夜间明显,非常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质量,去医院检查,才得知自己因血糖控制不达标,末梢神经受损,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那么,什... 前段时间,门诊来了一位患者,患2型糖尿病20年,近一年间断出现双下肢麻木及针刺样疼痛感,近期感觉双足发热,夜间明显,非常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质量,去医院检查,才得知自己因血糖控制不达标,末梢神经受损,得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那么,什么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哪些表现提示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医如何认识和“内外双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 双下肢麻木 针刺样疼痛 医院检查 日常生活质量 血糖控制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曹迪 肖礼祖 +3 位作者 樊碧发 熊东林 彭莉萍 孙武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1,共8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导致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线粒体作为神经元的主要能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中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导致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线粒体作为神经元的主要能量来源,对维持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大量的研究表明,线粒体与DPN的发病密切相关,其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钙稳态失衡以及能量生成障碍等方面,诱发神经元凋亡,从而引起神经损伤,最终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目前许多药物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发挥镇痛作用,表明调控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有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策略之一。本文将从线粒体功能障碍出发,对其在DPN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治疗DPN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线粒体 氧化应激 神经损伤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r受体酪氨酸激酶与SD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9
作者 苏晓杨 陈文婷 +3 位作者 付怡丹 赵燕 兰丹凤 杨秋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3-1599,共7页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TAM(Tyro3、Axl和MerTK)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凋亡细胞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SD大鼠血浆及坐骨神经组织Mer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的差异...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TAM(Tyro3、Axl和MerTK)受体酪氨酸激酶具有控制中枢神经系统凋亡细胞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SD大鼠血浆及坐骨神经组织Mer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的差异,研究Mer受体酪氨酸激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联性。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2型糖尿病组10只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15只。对照组大鼠喂普通饲料,实验组大鼠行高脂高糖饮食6周,并腹腔内注射单剂量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5 mg/kg,14 d尾静脉取血检测血糖≥16.7 mmol/L为2型糖尿病造模成功。周围神经病变组大鼠动物继续高糖、高脂喂养8周。麻醉后活体分离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腹主动脉取血,取坐骨神经组织。光镜下观察各组神经纤维组织学改变,确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造模成功。ELISA检测大鼠外周血血糖、血脂及血清MerTK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组织学改变;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免疫蛋白印迹检测坐骨神经组织中MerTK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实验成功构建SD大鼠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成模率80%;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大鼠血糖水平显著升高(P<0.0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高于2型糖尿病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P<0.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低于2型糖尿病组。②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大鼠坐骨神经核减少,有部分空泡变性,出现吞噬细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胞体肿胀,核间距增大,出现空泡变性,髓鞘周围出现隔断、不平滑,轴索变为网格状。③血清中MerTK水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坐骨神经组织中MerTK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中明显上调(P<0.05)。⑤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浆及坐骨神经组织中Mer受体酪氨酸激酶水平升高,推测与其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受体酪氨酸激酶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生物学标记物 2型糖尿病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类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冯卉馨 庄军 +5 位作者 韩丹 李戈 李玲玲 董天骄 周君怡 张闯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5期177-180,共4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消渴病痹病”为其中医病名,其病机复杂,治疗手段多治标不治本。虫类药治疗历史悠久,其善搜剔病邪,通痹止痛,后世医家也不断对虫类药的药理成分和作用进行研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消渴病痹病”为其中医病名,其病机复杂,治疗手段多治标不治本。虫类药治疗历史悠久,其善搜剔病邪,通痹止痛,后世医家也不断对虫类药的药理成分和作用进行研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本文旨在对DPN的病因病机、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分析其常用虫类药,总结各医家对虫类药的应用配伍,为虫类药治疗DPN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虫类药 络病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
11
作者 周泽坤 李芹 +3 位作者 张君冬 雷蕾 尹仁芳 杨硕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成药物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注释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搜集DPN...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TCMSP数据库筛选加味桃红四物汤组成药物活性成分和对应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注释靶点基因;借助GeneCards数据库搜集DPN疾病靶点,利用Venny图筛选潜在核心靶点;通过STRING11.0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7.1软件中CentiScape2.2插件进一步分析PPI核心靶点,筛选得到关键靶点,通过微生信平台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Tools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纳入活性成分72个,潜在作用靶点272个。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DPN可能涉及基因表达的正调控、细胞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265条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参与调控的途径包括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信号通路等141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结合能力最强,与CASP3、AKT1、TNF、IL6靶点的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DPN可能通过槲皮素、豆甾醇、β‐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活性成分作用于CASP3、AKT1、TNF、IL6等关键靶点,及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通路,改善氧化应激、血管损害、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桃红四物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刺深度对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雷翰霖 邓奕辉 +2 位作者 蔡昱哲 赵锋 曹东波 《河北中医》 2025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深度针刺穴位对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DPN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浅刺组(31例)、中刺组(31例)、深刺组(31例)。3组分别行“天”“地”“人”针刺穴位治疗,即浅刺组浅刺、中刺组中刺、... 目的观察不同深度针刺穴位对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DPN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浅刺组(31例)、中刺组(31例)、深刺组(31例)。3组分别行“天”“地”“人”针刺穴位治疗,即浅刺组浅刺、中刺组中刺、深刺组深刺。治疗2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评分(MDNS)量表和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量表(TCSS)评分、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葡萄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统计3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浅刺组总有效率61.29%,中刺组总有效率77.42%,深刺组总有效率96.77%,3组疗效比较深刺组>中刺组>浅刺组(P<0.05)。3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VC和MNCV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3组治疗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VC和MNCV比较,深刺组>中刺组>浅刺组(P<0.05)。3组治疗后MDNS、TCSS量表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3组治疗后得分比较,深刺组<中刺组<浅刺组(P<0.05)。3组治疗后血糖指标FPG、2 hPG、HbA_(1)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3组治疗后比较,深刺组<中刺组<浅刺组(P<0.05)。3组治疗后MCP-1、IL-6、TN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3组治疗后比较,深刺组<中刺组<浅刺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穴位用于DPN的治疗中,可有效提高疗效和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糖水平和炎性反应情况,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 针刺深度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R/GRP78/IL-6信号通路探讨温通活血乳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13
作者 严琦 刘珊珊 +7 位作者 古丽逊·买买提朱玛 徐利娟 马静 刘新 李惠 王晶 王先敏 马丽 《中南药学》 2025年第2期319-327,共9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温通活血乳膏调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施万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建立DPN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通活血乳膏组,连续给药28 d后评价治疗效果;并基于全转录测序技术,鉴定各组间差...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温通活血乳膏调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施万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建立DPN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通活血乳膏组,连续给药28 d后评价治疗效果;并基于全转录测序技术,鉴定各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然后在高糖环境下培养大鼠施万细胞(RSC96),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UPR通路下的3种重要跨膜蛋白[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激活转录因子6(ATF6)、肌醇需求酶1(IRE1)]以及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凋亡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通活血乳膏组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热痛觉。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温通活血乳膏处理改善了坐骨神经的神经纤维、内质网及髓鞘的形态。此外通过全转录组测序技术发现了379个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有DEGs的富集分析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显示IL-6作为核心枢纽基因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通路上富集。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25 mg·mL^(-1)温通活血乳膏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温通活血乳膏显著降低了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PERK、ATF6、IRE1、GRP78和凋亡蛋白CHOP及炎症因子IL-6的表达。结论温通活血乳膏可能通过抑制UPR/GRP78/IL-6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施万细胞中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保护DPN大鼠的坐骨神经的形态和功能,以预防及改善D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内质网应激 UPR信号通路 全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络糖泰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靶点预测与机制探讨
14
作者 陈世婷 梅英秀 +1 位作者 陈明珠 杜联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2-780,共9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通络糖泰方(TLTT)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查找通络糖泰化学成分信息,运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通络糖泰方(TLTT)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及文献检索查找通络糖泰化学成分信息,运用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化学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DPN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蛋白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相关网络图,筛选主要活性成分、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研究。高糖诱导雪旺细胞构建DPN体外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TLTT对RSC96细胞存活率影响,Real-time PCR检测RSC96细胞Wnt/β-catenin通路相关靶向分子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SC96细胞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筛选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EGFR、AKT1、MAPK3等关键靶点和Wnt、PI3K-Akt与MAPK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β-谷甾醇、槲皮素等成分能与EGFR、AKT1、MAPK3等靶点良好对接。细胞实验结果显示,10%TLTT含药血清可促进高糖雪旺细胞活力,上调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GSK-3β、Wif-1蛋白表达。结论TLTT治疗DPN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性,其可能机制为TLTT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高糖对雪旺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促进雪旺细胞增殖,从而改善DPN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络糖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实验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维生素D_(3)缺乏及补体升高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庄宁宁 尤浩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69,共5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慢性高血糖、血脂异常和微血管病变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多神经病变[1,2]。2型糖尿病病人的DPN患病率高达67.6%,DPN诱发的周围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异常、麻木和疼痛,其中疼痛常表现为灼热感、刺痛感、刺痛感和/或射击感、电击样感觉。痛性DPN的早期症状通常发生在足趾和指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长筒袜和手套的模式向近端扩展。目前,治疗痛性DPN的药物主要有普瑞巴林、度洛西汀和他喷他多,但上述药物常受肾功能限制所影响,且具有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刺痛感 灼热感 慢性高血糖 电击样 度洛西汀 维生素D 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体C/EBPβ在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6
作者 段柯杨 张钰 +2 位作者 王敬萱 王雪莹 孙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9-266,共8页
目的:探讨海马体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C/EBPβ)在小鼠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 目的:探讨海马体中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β,C/EBPβ)在小鼠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PDPN)、注射阴性对照腺相关病毒组(PDPN+IE-Control)、注射抑制C/EBPβ的腺相关病毒组(PDPN+IE-CEBP/β),每组8只。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小鼠PDPN模型,并通过血糖升高及机械性痛觉过敏确认模型的成功建立。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向PDPN模型小鼠海马体注射携带C/EBPβshRNA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特异性抑制C/EBPβ表达。检测机械性异常疼痛变化,使用免疫印迹检测海马体中C/EBPβ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胱天蛋白酶激活的细胞焦亡蛋白D(gasdermin-D,GSDMD)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等蛋白表达水平。利用RT-qPCR检测海马体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mRNA水平,以评估炎症反应。结果:注射AAV-shRNA后,海马体中C/EBPβ表达显著降低,机械性异常疼痛明显缓解,NLRP3、NF-κB、Caspase-1、GSDMD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下降,IL-6、IL-1β和TNF-α的mRNA水平显著减少,神经炎症减轻。结论:C/EBPβ在PDPN模型海马体中高表达,通过调控炎症信号通路及神经炎症,参与PDPN的发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海马体 C/EBPΒ 炎症信号通路 腺相关病毒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注射联合中医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效果
17
作者 侯雯 刘元君 +1 位作者 陈丽佳 吴怡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95-198,共4页
探究穴位注射联合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中对踝肱指数、震动感觉阙值改善效果、多伦多临床评分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 内分泌科2021年8月至2024年7月接收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借助双盲法均分86例为两组... 探究穴位注射联合中医护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中对踝肱指数、震动感觉阙值改善效果、多伦多临床评分及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 内分泌科2021年8月至2024年7月接收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借助双盲法均分86例为两组,常规组43例予以常规治疗+中医护理,实验组43例予以常规治疗+穴位注射+中医护理,观察效果差异。结果 干预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震动感觉阙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指标相一致;干预后实验组ABI高于常规组(P<0.05),左足趾VPT、右足趾VPT低于常规组(P<0.01);实验组和常规组干预前多伦多临床评分、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实验组干预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医护理,可短期内改善踝肱指数及震动感觉阙值,稳定病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穴位注射 中医护理 踝肱指数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
18
作者 王雪菲 王杰 沈红权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治疗DPN的方药,使用SPSS 25.0与IBM SPSS...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内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CNKI、万方、维普、CBM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中药内服治疗DPN的方药,使用SPSS 25.0与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利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分析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得到中药内服处方136首,涉及中药151味,其中高频中药为当归、黄芪、川芎、鸡血藤等;常用药对为黄芪-鸡血藤、黄芪-地龙、黄芪-丹参、红花-桃仁等,聚类分析主要得出活血化瘀类、补气健脾类、补血养血类、养阴清热类4类药物。结论:中药内服治疗DPN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辅以清热、通络,桃红四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玉液汤加减为其核心处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数据挖掘 中医药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葛根单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王百强 尹远平 杨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80-83,I0019-I0022,共8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葛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葛根的相关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得...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葛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葛根的相关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得到DPN的疾病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得到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Metascape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了GO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的富集研究。结果葛根治疗DPN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芒柄花黄素、β-谷甾醇、葛花苷元,葛根与DPN的交集靶点有33个,核心靶点可能是IL-1β、TNF、PPARG、PTGS2等,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癌症通路、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DPN的作用。结论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葛根治疗DPN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葛根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途径来发挥其疗效,为后续葛根治疗DPN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血管病变中动脉微灌注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0
作者 高倩 王彬 +2 位作者 姚卿 胡江伟 杨丽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评估动脉微灌注治疗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血管病变(PNV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64例T2DM合并PNVP患者分为每组32例的两组:观察组(动脉微灌注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水平、ABI、血管血流量、... 评估动脉微灌注治疗2型糖尿病(T2DM)周围神经血管病变(PNV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64例T2DM合并PNVP患者分为每组32例的两组:观察组(动脉微灌注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糖水平、ABI、血管血流量、NCV和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动脉微灌注治疗在T2DM合并PNVP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血管病变 动脉微灌注 血糖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