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RACK1在糖尿病肾小管病中的表达
1
作者 冯婕 孔冉冉 +2 位作者 解立怡 余晓洋 刘超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66-571,共6页
目的以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为基础分析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1,RACK1)在糖尿病肾小管病中的表达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搜索Nephroseq数据库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 目的以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为基础分析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eceptor for activated C kinase1,RACK1)在糖尿病肾小管病中的表达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搜索Nephroseq数据库及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明确RACK1在人的糖尿病肾小管病中表达情况及可能的通路。将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分为对照组、甘露醇组和高糖组,实时定量PCR测定其下游靶基因STAT1和STAT3的变化。FVB/N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构建糖尿病肾病的模型,实时定量PCR测定STAT1和STAT3 mRNA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明确p-STAT1和p-STAT3的表达情况。结果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RACK1在人糖尿病肾小管中表达明显升高。KEGG提示RACK1可能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RACK1、STAT1及STAT3的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中,肾小管的RACK1、STAT1及STAT3的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示p-STAT1阳性,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结论 RACK1在糖尿病肾小管中高表达,可能是通过磷酸化STAT1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糖尿病肾小管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K1 糖尿病肾小管病 GEO数据库 JAK-STA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小管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熊煜欣 杨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48-154,共7页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更好地了解糖尿病肾病早期变化的特征和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预防该慢性病变的新策略。早期糖尿病肾病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脏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更好地了解糖尿病肾病早期变化的特征和分子机制,有助于开发预防该慢性病变的新策略。早期糖尿病肾病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DT)。就血糖、补体、生物标志物和线粒体在糖尿病肾小管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和相关治疗靶点进行综述,以期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肾小管病 补体 生物标志物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肾小管病的病理特征及IFTA评分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卫东 陈佳 +1 位作者 何娅妮 陈客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2-707,共6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小管病(D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IFTA)评分与疾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2021年在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病理活检诊断为DT的121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小管病(D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IFTA)评分与疾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2021年在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病理活检诊断为DT的121例患者的病理类型、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IFTA评分的不同将121例患者分为:1分组(n=20)、2分组(n=55)和3分组(n=46)。不良预后以发生终点事件为标准。比较各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分析IFTA与肾小球损伤、间质炎症、肾动脉玻璃样变、肾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并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IFTA评分与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121例DT患者年龄(53.0±10.2)岁,其中男84例,女37例,患高血压99例(81.8%)。随着IFTA评分的增高,夜尿增多、下肢水肿、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P<0.01),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校正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胱抑素C(CYC)、血肌酐水平也逐渐升高(P<0.01),而尿肌酐(U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则逐渐降低(P<0.01),但罹患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肝病的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FTA评分与肾小球损伤(r=0.503,P=0.000)、肾动脉玻璃样变(r=0.329,P=0.007)密切相关。Cox回归分析显示,IFTA评分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经模型校正后P=0.021,HR=2.740,95%CI 1.167~6.410),IFTA评分为3分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是1分患者的2.740倍。结论肾小球损伤、肾动脉玻璃样变、肾动脉硬化评分与DT的IFTA评分密切相关,而IFTA评分与DT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小管病 理特征 不良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肾小管病变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防治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娜 雷根平 +1 位作者 王婷 董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21-2326,共6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包括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在内的首要病因,更是糖尿病患者早发死亡...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包括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在内的首要病因,更是糖尿病患者早发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DT)作为DKD的重要启动点,对于DKD的早期预防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积极防治DT可有效延缓DKD病程进展,达到早预防、早治疗、预后好的效果。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不同的靶点及通路,对DKD患者受损的肾小管起到改善和保护的作用,进而减轻肾脏损伤、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本文就近年来DKD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及中医药基于肾小管病变对DKD的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肾小管病 肾小管损伤机制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探究黄蜀葵花总黄酮减轻糖尿病肾小管病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万冰莹 曹东维 +7 位作者 万毅刚 陈岱 吴薇 房其军 刘思逸 涂玥 王玉 WAN Zi-yue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57-2666,共10页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患者的肾小管损伤可能是与肾小球和微血管病变同时出现的,并且在其肾损伤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被称之为“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 DT)”。为了探究传统治肾中药黄蜀...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患者的肾小管损伤可能是与肾小球和微血管病变同时出现的,并且在其肾损伤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被称之为“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 DT)”。为了探究传统治肾中药黄蜀葵花的提取物——黄蜀葵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Abelmoschus manihot,TFA)在体内减轻DT的多靶点治疗作用和药理机制,笔者将全部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正常组)、DT模型组(模型组)、DT模型+TFA组(TFA组)以及DT模型+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 ROS)组(ROS组)。通过综合措施建立基于DKD的大鼠DT模型。在DT模型鼠成模后,每天用双蒸水、TFA混悬液、ROS混悬液分别给4组大鼠连续灌胃。在给药6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分别收集其尿液、血液以及肾组织等标本而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并观察TFA和ROS对DT模型鼠血液、尿液生化指标,肾小管损伤指标,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指标以及肾组织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 kinase-like endoplasmic reticulum kinase, PERK)-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α,eIF2α)-激活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 C/EBP,CHOP)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DT模型鼠出现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肾小管增生、闭塞以及肾间质细胞外基质和胶原沉积;同时,还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损伤标志分子表达程度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此外,出现了肾小管性尿蛋白的异常升高。经TFA和ROS干预,模型鼠尿蛋白、肾小管损伤特征、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和ERS特征以及肾组织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活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于肾小管/间质病理性改变,TFA的作用优于ROS。简言之,借助DT模型鼠,该研究阐明,TFA在体内能通过抑制肾小管ERS诱导的细胞凋亡而多靶点地减轻DT,其作用和机制与抑制肾组织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活性有关。这些发现为TFA在DT临床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初步的药理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小管病 黄蜀葵花总黄酮 内质网应激 细胞凋亡 PERK-eIF2α-ATF4-CHOP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糖尿病肾小管病 被引量:14
6
作者 柒春芳 陈祖姣 王文健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1-326,共6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慢性流行病。早期DKD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DT)"研究。本文就D...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慢性流行病。早期DKD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病肾小管病(diabetic tubulopathy,DT)"研究。本文就DT的概念及其在DKD启动、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归纳,以期为早期D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肾小管 糖尿病肾小管病 糖尿病 治疗
原文传递
尿诱骗受体2/肌酐水平与糖尿病肾小管病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王卫东 陈佳 +1 位作者 何娅妮 陈客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2期61-66,共6页
目的探讨尿诱骗受体2/肌酐(DcR2/Cr)水平是否可作为预测糖尿病肾小管病(DT)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2018至2021年经我科病理诊断为DT并留取尿液标本的患者共计65例,对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 目的探讨尿诱骗受体2/肌酐(DcR2/Cr)水平是否可作为预测糖尿病肾小管病(DT)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纳入2018至2021年经我科病理诊断为DT并留取尿液标本的患者共计65例,对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病理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患者、记录终点事件。根据尿DcR2/Cr水平分3组:第1组:DcR2/Cr<321 ng/mmol,第2组:321≤DcR2/Cr≤505 ng/mmol,第3组:DcR2/Cr>505 ng/mmol。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卡方检验进行率的比较,Cox回归模型分析尿DcR2/Cr与DT预后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结果随着DcR2/Cr水平增高,尿白蛋白肌酐比(ACR)、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胱抑素C(CYC)、血肌酐水平呈增高趋势,而尿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逐渐下降(P<0.05)。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随着DcR2/Cr增高而下降(P<0.05),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随DcR2/Cr增高而增高(P<0.05)。DcR2/Cr水平与ACR、CYC、NAG均呈正相关(均P<0.01),但与eGFR呈负相关(P<0.01)。尿DcR2/Cr水平与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IFTA)评分、肾动脉玻璃样变评分、肾动脉硬化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尿DcR2/Cr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显著相关(P=0.001),其中第3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风险是第1组患者的11.416倍。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患者的DcR2/Cr水平越高,预后越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尿DcR2/Cr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高于ACR、CYC和血肌酐。结论尿DcR2/Cr水平与DT密切相关,可能是预测DT预后的一个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DcR2/Cr 糖尿病肾小管病 肾小管间质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