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牙龈紫质单胞菌脂多糖引发猪牙槽骨组织吸收的实验研究
1
作者 刘荣森 李颖超 +2 位作者 王东胜 布静秋 倪紫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牙周袋内革兰阴性厌氧菌在牙周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龈紫质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的作用更是研究的焦点〔1〕。细菌来源的可溶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骨吸收的直接原因。Pg来源的脂多糖具... 牙周袋内革兰阴性厌氧菌在牙周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龈紫质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的作用更是研究的焦点〔1〕。细菌来源的可溶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骨吸收的直接原因。Pg来源的脂多糖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特征性免疫生物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单胞菌 脂多糖 骨质吸收 牙槽骨 牙周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紫质单胞菌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豫蓉 肖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21-22,共2页
牙龈紫质单胞菌研究的进展华西医大口腔医院成都610041刘豫蓉,肖晓蓉牙龈紫质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s,简称Pg)原称牙龈类杆菌,1928年由Burdon等[1]自牙周袋中分离。Slots... 牙龈紫质单胞菌研究的进展华西医大口腔医院成都610041刘豫蓉,肖晓蓉牙龈紫质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s,简称Pg)原称牙龈类杆菌,1928年由Burdon等[1]自牙周袋中分离。Slots[2]、Tanner[3]等相继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菌学 牙龈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紫质单胞菌内毒素对成纤维细胞和牙龈组织的侵入及损害
3
作者 陈莉丽 朱仲珍 赵丹萍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6-18,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560%的成年人牙周炎(AP)患者的牙龈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中存在牙龈紫质单胞菌内毒素(Pg-LPS),正常的牙龈组织样本无一例阳性。以免疫胶金技术发现Pg-LPS在5min内即能侵入体外培养的小鼠...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560%的成年人牙周炎(AP)患者的牙龈组织的成纤维细胞中存在牙龈紫质单胞菌内毒素(Pg-LPS),正常的牙龈组织样本无一例阳性。以免疫胶金技术发现Pg-LPS在5min内即能侵入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至60min时可在细胞核内检出Pg-LPS。Pg-LPS检测阳性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和AP患者牙龈组织的成纤维细胞的可出现相似的内质网扩张、膜旁核糖体颗粒脱落、线粒体的外膜或嵴消失等超微结构病变。实验结果表明,Pg-LPS是AP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内毒素 牙周炎 超微结构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紫质单胞菌菌毛fimA的致病机理
4
作者 黄定明 吴亚菲 周学东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1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牙龈紫质单胞菌是成年人牙周炎的致病菌,表面的菌毛fimA是其主要的致病因子。本文对菌毛fimA的一般性质、结构特点、基因研究以及对宿主唾液蛋白、细胞外基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附机理、致病毒性以及免疫原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菌毛fimA 致病毒性 免疫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紫质单胞菌类胰蛋白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动态
5
作者 黄毅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6-58,共3页
牙龈紫质单胞菌类胰蛋白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动态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成都610041黄毅牙周病与产黑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牙龈紫质单胞菌(Porphoromonasgingi-valis)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该菌为... 牙龈紫质单胞菌类胰蛋白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动态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成都610041黄毅牙周病与产黑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牙龈紫质单胞菌(Porphoromonasgingi-valis)有密切关系,文献报道该菌为进展性成人牙周炎的优势菌种[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单胞菌 胰蛋白酶 病理学 牙周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号分子参与龈紫龈单胞菌调控牙龈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艳春(综述) 税艳青(审校)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2期653-654,共2页
龈紫龈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为黑色杆状G+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可定殖、感染于口腔组织,并通过牙龈蛋白酶降解胞外基质及细胞骨架蛋白,实现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和胞内自我复制。研究发现,Pg定殖、感染后可... 龈紫龈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为黑色杆状G+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可定殖、感染于口腔组织,并通过牙龈蛋白酶降解胞外基质及细胞骨架蛋白,实现对宿主细胞的入侵和胞内自我复制。研究发现,Pg定殖、感染后可促进宿主细胞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释放、介导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并在感染部位通过多通路调节宿主细胞凋亡,引发牙周疾病。实验证实,Pg可调节牙周组织的中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的凋亡活动。 Pg诱导的细胞凋亡调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P2X7嘌呤受体及AKT/IP3信号对Pg调控牙龈上皮细胞(human gingival epithelial cel s、HGEC)凋亡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胞菌 牙龈上皮细胞 P2X7受体 AKT/IP3信号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清中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IgG抗体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徐莉 孟焕新 +3 位作者 张立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抗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IgG抗体滴度与疾病程度、性别、年龄和吸烟的关系。方法:(1)AgP患者91人,其中男35人,女56人,平均27.6岁,吸烟者14人。牙周健... 目的:研究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抗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IgG抗体滴度与疾病程度、性别、年龄和吸烟的关系。方法:(1)AgP患者91人,其中男35人,女56人,平均27.6岁,吸烟者14人。牙周健康者35人,男10人,女25人,平均29.4岁。(2)问卷调查吸烟状况、全口根尖片评价牙槽骨吸收状况。(3)根据中、重度牙槽骨吸收的牙数,分为重度AgP组58人,轻-中度组33人。(4)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抗Pg的IgG抗体滴度。结果:(1)AgP组血清中抗Pg的IgG抗体滴度的光密度值(8.55±3.24)明显高于健康组(4.78±2.58,P=0.000 4);(2)男、女组Pg的IgG抗体水平分别为8.38±3.73和8.67±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轻组(≤25岁)抗体滴度(6.96±3.98)明显低于年长组(9.26±2.58,P=0.001 4)。(4)吸烟组Pg的IgG抗体滴度(7.33±3.72)明显低于非吸烟组(8.78±3.12,P=0.016)。(5)重度AgP组抗Pg的IgG抗体滴度(9.33±2.59)明显高于轻-中度组(7.19±3.80,P=0.002)。结论:多因素分析显示AgP患者抗Pg的IgG抗体水平与吸烟(OR=1.039)、年龄(OR=1.157)和病变程度(OR=1.13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紫单胞菌 免疫球蛋白G 抗体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诱发雌鼠生殖异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魏克敏 张轶博 李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53-659,共7页
目的建立慢性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孕鼠模型,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早产及相关出生异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口腔牙周P.g感染模型,将52只雌鼠随机分为P.g感染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不做处理,P.g感染组将雌鼠麻醉,打开雌鼠... 目的建立慢性感染牙龈卟啉单胞菌(P.g)的孕鼠模型,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早产及相关出生异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口腔牙周P.g感染模型,将52只雌鼠随机分为P.g感染组(n=26)和对照组(n=26)。对照组不做处理,P.g感染组将雌鼠麻醉,打开雌鼠第一磨牙髓腔并直接注入W83a菌株,再将牙填充,感染后6周,雌鼠进行合笼交配,以雌鼠阴道栓形成记为孕0d。提取牙根处肉芽组织的P.g进行培养。记录怀孕天数以及出生时子鼠体重,收集血清和胎盘组织以评估怀孕期间的全身及局部情况。结果在牙周感染P.g后,小鼠外周血血清TNF-α、IL-17、IL-6以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P.g感染组雌鼠的平均妊娠时间(18.25d)明显短于对照组(20.45d,P<0.01),子鼠出生体重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在胎盘组织发现了P.g。P.g感染可引起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滋养层和内皮细胞的退行性变及坏死,使胎盘组织内的多形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明显增加,同时伴有局部TNF-α和COX-2炎症因子表达增加。P.g感染雌鼠胎盘组织内皮细胞CD-31表达减少,DNA氧化损伤指标8-OHd G增加,凋亡因子caspase-3表达减少。结论感染P.g的雌鼠可出现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等异常,进入胎盘的P.g可使血液和局部炎症因子表达增加。在孕前及时清除牙周或牙龈炎可防止部分生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感染 紫单胞菌 细胞因子类 早产 生殖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对大鼠颈动脉结构影响
9
作者 孙丛丛 蔡尚郎 +2 位作者 张继东 宋宇 纪阳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500-502,共3页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对SD大鼠颈动脉结构及其粥样斑块影响。方法将80只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龈炎组,通过牙颈部丝线结扎并局部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方法建立牙龈炎动物模型,分别在实验第1天(T0)、第1个月(T1)、第...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对SD大鼠颈动脉结构及其粥样斑块影响。方法将80只10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牙龈炎组,通过牙颈部丝线结扎并局部接种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方法建立牙龈炎动物模型,分别在实验第1天(T0)、第1个月(T1)、第3个月(T2)、第6个月(T3)分批处死SD大鼠,取颈动脉,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计算颈动脉横断面内膜与中膜面积的比值(I/M);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动脉壁及血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结果 T0、T1时牙龈炎组与对照组I/M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2、T3时牙龈炎组I/M值大于对照组(F=38.02,q=8.26、10.32,P<0.01)。T1、T2、T3时牙龈炎组血液中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T2、T3时在颈动脉斑块中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对照组各时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中均未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16SrDNA。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慢性感染可加快颈动脉内膜粥样斑块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单胞菌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素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人肺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田甜 李新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诱导人肺上皮细胞A549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微量肉汤稀释法,通过检测不同浓度大蒜素在不同时间点对P.gingivalis的抑制作用,测定大蒜素对P.gingivalis的...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诱导人肺上皮细胞A549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微量肉汤稀释法,通过检测不同浓度大蒜素在不同时间点对P.gingivalis的抑制作用,测定大蒜素对P.gingivali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于12 h及24 h时,以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64、96、128 mg/L)大蒜素对P.gingivalis感染后的A549存活率的影响,以流式细胞术FITC/PI染色法检测24 h时,P.gingivalis与大蒜素(128 mg/L)分别以及共同作用对A54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大蒜素对P.gingivalis的MIC为64 mg/L,MBC为128 mg/L。MTT检测结果显示,P.gingivalis感染后,随着大蒜素浓度的增加,细胞存活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蒜素(128 mg/L)组的存活率与细胞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大蒜素对A549无明显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凋亡率由高到低为:P.gingivalis组>P.gingivalis+大蒜素组>大蒜素组>细胞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蒜素对P.gingivalis感染后A549的凋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大蒜素可有效抑制P.gingivalis对肺上皮细胞的感染,对于治疗牙周炎合并肺部感染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单胞菌 大蒜辣素 细胞凋亡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A549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安娜 欧阳翔英 韩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牙周致病菌。方法:共选取在手术过程中剥离的、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动脉内膜标本10例,采用PCR扩增16S rDNA(16S ribosomal DNA)片段的方法,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 目的: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是否存在牙周致病菌。方法:共选取在手术过程中剥离的、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的动脉内膜标本10例,采用PCR扩增16S rDNA(16S ribosomal DNA)片段的方法,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 forsythia,Tf)、伴放线聚生杆菌(Aggregatibacter actinomycetemcomitans,Aa)、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P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及直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结果:10例标本中有3例检测出了牙周可疑致病菌,3例样本均检出了Pg,这3例中有1例同时检出了Tf,另1例同时检出了Pn;其余7例标本未检出相关牙周致病菌。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样本中检出了部分牙周可疑致病菌,为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可能存在联系提供了初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紫单胞菌 DNA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环素对侵袭性牙周炎血清抗牙龈卟啉菌IgG抗体亲和力影响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世光 谢敏 +1 位作者 张秀琴 张颖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06-1409,共4页
目的:评价结合四环素的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附着水平(AL)和血清抗牙龈卟啉菌(Pg)抗体亲和力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由25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20名牙周健康者(HS)组成。AgP患者在接受机械性牙周治疗后给服四环... 目的:评价结合四环素的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牙周附着水平(AL)和血清抗牙龈卟啉菌(Pg)抗体亲和力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由25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20名牙周健康者(HS)组成。AgP患者在接受机械性牙周治疗后给服四环素(0.5g/d),3个月疗程结束后对病人进行评估。牙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常规临床检查、记录牙周附着水平,通过硫氰酸铵分离试验测定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LPS)的抗体亲和力。结果:牙周治疗后,牙周附着水平有显著改善(P<0.01);AgP患者血清抗Pg抗体亲和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结合四环素的机械性牙周治疗能显著降低AgP患者血清抗Pg抗体的亲和力对侵袭性牙周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紫单胞菌 四环素 抗体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性牙周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表面抗原抗体滴度和亲和力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颖 马淑媛 +2 位作者 黄世光 张秀琴 吕芳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3-1355,共3页
目的:检测早发性牙周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的滴度和亲和力,并探讨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15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人牙周炎患者和14名牙周健康者。检测了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 目的:检测早发性牙周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的滴度和亲和力,并探讨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受试者为15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人牙周炎患者和14名牙周健康者。检测了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滴度和亲和力。血清IgG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亲和力通过二乙醇胺分离,ELISA测定。结果: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的血清中抗牙龈卟啉菌脂多糖IgG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牙周健康者(P<0.01),而在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早发性牙周炎患者抗体亲和力显著高于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组(P<0.01),而成人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发性牙周炎患者和成人牙周炎患者的抗体滴度水平和亲和力之间不存在相关性。IgG抗体亲和力可以作为诊断早发性牙周炎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紫单胞菌 抗体 脂多糖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四环素和抗炎剂的牙周治疗对早发性牙周炎抗牙龈卟啉菌抗体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张秀琴 黄世光 +1 位作者 张颖 吕芳丽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68-771,共4页
目的:评价结合四环素和抗炎剂的牙周治疗对早发性牙周炎抗牙龈卟啉菌抗体IgG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由12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年牙周炎患者和12名牙周健康者组成。牙周炎患者接受常规牙周治疗,并口服四环素和消炎痛,牙周治疗... 目的:评价结合四环素和抗炎剂的牙周治疗对早发性牙周炎抗牙龈卟啉菌抗体IgG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由12名早发性牙周炎患者、16名成年牙周炎患者和12名牙周健康者组成。牙周炎患者接受常规牙周治疗,并口服四环素和消炎痛,牙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常规临床检查、记录牙周探诊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及牙周探诊出血指数,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IgG滴度的变化。结果:牙周治疗后,牙周探诊深度、附着水平和牙周出血指数均有显著改善,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滴度明显下降。结论:结合四环素和消炎痛的机械性牙周治疗对早发性牙周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血清抗牙龈卟啉菌抗体水平对评估早发性牙周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紫单胞菌 抗体 四环素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影响脂多糖调节骨唾液酸蛋白基因转录
15
作者 李新月 小方赖昌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49-651,共3页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PS)调节成骨细胞(ROS17/2.8)骨唾液酸蛋白(BSP)基因表达和转录的影响。方法:将ROS17/2.8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LPS(0.01mg/LP.g.LPS)组、NAC(20mmol/L)组、NAC+LPS组(NAC提...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PS)调节成骨细胞(ROS17/2.8)骨唾液酸蛋白(BSP)基因表达和转录的影响。方法:将ROS17/2.8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LPS(0.01mg/LP.g.LPS)组、NAC(20mmol/L)组、NAC+LPS组(NAC提前30min预刺激后,NAC与P.g.LPS共同作用),持续作用细胞12h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SPmRNA的表达,用瞬时转染法分析BSP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各组细胞BSPmRNA表达量均与空白对照组的表达量取比值,0.01mg/LP.g.LPS使比值升高(F=9.998,P<0.05),NAC使其降低(F=6.821,P<0.05),NAC使LPS对比值的升高变化降低(F=6.744,P<0.05);各组细胞BSP基因启动子(pLUC3)转录活性值与空白载体(pLUCB)活性值取比值,0.01mg/LP.g.LPS使比值升高(F=5.546,P<0.05),NAC使其降低(F=11.544,P<0.01),NAC使LPS对比值的升高变化降低(F=5.624,P<0.05)。结论:NAC抑制0.01mg/LP.g.LPS对ROS17/2.8细胞BSP基因表达和转录的增强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半胱氨酸 紫单胞菌 脂多糖类唾液糖蛋白类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补煎液对三种常见牙周致病厌氧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许彦枝 王士杰 +1 位作者 侯振伟 张金艳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49-751,共3页
目的 :研究双黄补煎液与黄连、黄芩、骨碎补各单味药煎液对牙龈紫质单胞菌 (Pg)、中间普氏菌 (Pi)和核梭杆菌 (Fn)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分别将中药双黄补复合剂型和单味黄连、黄芩、骨碎补制备成浓度为 1∶ 1的中药煎液。采用液体二... 目的 :研究双黄补煎液与黄连、黄芩、骨碎补各单味药煎液对牙龈紫质单胞菌 (Pg)、中间普氏菌 (Pi)和核梭杆菌 (Fn)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 :分别将中药双黄补复合剂型和单味黄连、黄芩、骨碎补制备成浓度为 1∶ 1的中药煎液。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 ,测定各种煎液对 Pg、Pi、Fn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同时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 2 %碘甘油为对照药物 ,运用打孔琼脂扩散法 ,测定双黄补煎液对 Pg、Pi、Fn的抑菌环大小。结果 :双黄补煎液对 Pg、Pi、Fn的 MIC均为 1∶ 12 8,黄连煎液分别为 1∶ 2 5 6 ,1∶ 5 12和 1∶ 2 5 6 ,黄芩和骨碎补煎液显示出了一定的抑菌活性。打孔琼脂扩散法结果显示 ,双黄补煎液对 Pg、Pi、Fn的抑菌环明显大于 2 %碘甘油。结论 :双黄补煎液和黄连煎液对 Pg、Pi、Fn均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药物敏感实验 牙龈单胞菌 中间普氏菌 核梭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克硝唑体内外抗厌氧菌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徐颖颖 陈小青 阚连娣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 观察塞克硝唑 (secnidazole ,SNZ)体内外抗厌氧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塞克硝唑对 2 0 0株厌氧菌的MIC90 ,以厌氧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脆弱类杆菌和牙龈紫质单胞菌小鼠感染模型测定口服或静脉注射塞克硝唑... 目的 观察塞克硝唑 (secnidazole ,SNZ)体内外抗厌氧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塞克硝唑对 2 0 0株厌氧菌的MIC90 ,以厌氧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脆弱类杆菌和牙龈紫质单胞菌小鼠感染模型测定口服或静脉注射塞克硝唑的体内抗菌活性 ,实验中以替硝唑和 (或 )甲硝唑作为对照。结果 塞克硝唑和替硝唑对 1 2 0株革兰阴性厌氧菌的MIC90 分别为 1~ 4 ,1~ 2mg/mL ,对 80株革兰阳性厌氧菌的MIC90 分别为 4~ 8,4~ 1 6mg/mL ,但无显著性差异 (t=0 .36~ 0 .67,P >0 .0 5)。甲硝唑对上述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厌氧菌的MIC90 分别为 4~ 8,1 6~ 32mg/mL ,明显高于塞克硝唑和替硝唑 (t=2 .46~ 2 .82 ,P <0 .0 1 )。小鼠感染厌氧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脆弱类杆菌和牙龈紫质单胞菌后 ,口服塞克硝唑或替硝唑的ED50 分别为 6 .2 87~ 1 2 .91 2 ,6 .943~ 1 4 .72 6mg/kg ,尾静脉注射塞克硝唑或替硝唑的ED50 分别为 4 .448~ 8.398,4.380~ 8.872mg/kg。 结论 塞克硝唑体内外抗厌氧菌的效果与替硝唑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克硝唑 5-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抗厌氧菌活性 琼脂平板稀释法 厌氧消化链球菌 产气英膜杆菌 脆弱类杆菌 牙龈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持留菌通过上调叉头盒转录因子1信号通路诱发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18
作者 王川 王蕾蕾 +2 位作者 李璇 金力坚 曹正国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2-680,共9页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g)持留菌(Ps)对巨噬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g(ATCC 33277)悬浮培养和生物膜培养至对数末期(72 h)后,不使用药物处理以及使用高浓度甲硝唑(100 mg/L)和(或)阿莫西林(100 mg/L)处理不同时间...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g)持留菌(Ps)对巨噬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g(ATCC 33277)悬浮培养和生物膜培养至对数末期(72 h)后,不使用药物处理以及使用高浓度甲硝唑(100 mg/L)和(或)阿莫西林(100 mg/L)处理不同时间,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甲硝唑组、阿莫西林组、甲硝唑+阿莫西林组,采用血平板计数法检测持留菌生成数量,细菌活死染色检测Ps的生存状态;不使药物处理以及使用Pg和甲硝唑处理的PgPs(M-PgPs)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Pg组、M-PgPs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菌进入细胞内部的情况;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通过RT-qPCR检测巨噬细胞叉头盒转录因子1(FOXO1)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利用共聚焦免疫荧光显微镜检测FOXO1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布情况。使用FOXO1抑制剂(Fi)和激活剂(Fa)处理巨噬细胞后,用Pg和M-PgPs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经任何处理)、Pg组、M-PgPs组、Fi组、Fi+Pg组、Fi+M-PgPs组、Fa组、Fa+Pg组和Fa+M-PgPs组,通过RT-qPCR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内炎症相关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悬浮培养和生物膜中的Pg经过高浓度的甲硝唑和(或)阿莫西林处理后,均无法被完全杀灭,且存活的Ps可重新生长形成菌落;Pg和M-PgPs均可进入巨噬细胞内部且巨噬细胞中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蛋白表达量[Pg组分别为(2392±188)、(162±29)、(5558±661)、(789±155)μg/L;M-PgPs组分别为(2415±420)、(155±3)、(5732±782)、(821±176)μg/L]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85±140)、(21±9)、(2332±87)、(77±7)μg/L](均P<0.01)。同时,Pg和M-PgPs均可促进巨噬细胞内FOXO1入核,巨噬细胞内FOXO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FOXO1、BCL6和KLF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另外,Fi+Pg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81±168)、(70±8)、(1976±544)、(420±47)μg/L]均显著低于Pg组[分别为(4411±137)、(179±6)、(5161±929)、(934±24)μg/L](均P<0.05);Fi+M-PgPs组IL-1β、IL-6、IL-8和TNF-α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32±237)、(74±10)、(1861±614)、(405±32)μg/L]均显著低于M-PgPs组[分别为(4342±314)、(164±17)、(4438±1374)、(957±25)μg/L](均P<0.05)。相反,Fa+Pg组IL-1β、IL-6、IL-8和TNF-α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198±1825)、(431±28)、(8919±650)、(2186±301)μg/L]以及Fa+M-PgPs组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159±2627)、(475±26)、(8995±653)、(2255±387)μg/L]均显著高于Pg组和M-PgPs组(均P<0.05)。结论PgPs对甲硝唑和阿莫西林表现出高度耐药性;M-PgPs通过上调FOXO1信号通路诱发巨噬细胞的免疫炎症反应,该作用与未经药物处理的Pg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紫单胞菌 叉头转录因子类 持留菌 巨噬细胞 免疫炎症反应
原文传递
流行病学与防疫
19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2年第10期2-2,共1页
0235785 免疫学进展:疫苗和接种/AdaG//New Eng J Med.-2001,345(14).-1042~1054 津医情0235786
关键词 炭疽疫苗 免疫学 医科 流行病学 免疫性 保护性免疫 编码 紫单胞菌 鼠类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科学
20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CAS 2002年第1期165-165,共1页
0203306 传统和实验性濑口液对菌斑和唾液中不稳定离子的影响/Vogel G L∥Caries Res.-2001,35(2).-116~124北大口0203307 儿童口腔卫生和得到牙科医疗的差异/Mouradian W E∥JAMA.-2000,284(20).-2625~2631
关键词 口腔卫生 牙科医疗 紫单胞菌 医科 实验性 菌斑 儿童 口腔科学 不稳定 唾液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