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宁夏红寺堡盆地地表沙漠化现状及其地质主控因素
被引量:
9
1
作者
黄婷
李振宏
+3 位作者
刘锋
崔加伟
董晓朋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505-514,共10页
以landsand-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为基础,详细解译了宁夏红寺堡盆地近30年来地表沙漠化的进程。进一步结合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系统建立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区域地层对比格架,恢复了重要演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地质与地球化学...
以landsand-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为基础,详细解译了宁夏红寺堡盆地近30年来地表沙漠化的进程。进一步结合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系统建立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区域地层对比格架,恢复了重要演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确立了区域沙漠化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认为:1999年国家实施的西部生态移民战略使红寺堡盆地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有效修复,区域沙漠化整体呈现出了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但并未得到彻底的有效根治;地表沙丘沙脊的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与大罗山—牛首山构造带、烟筒山构造的主体走向基本一致,具有带状分布的格局;沙漠化物质来源主要受控于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三段湖退序列的疏松湖相砂,具有原地沙漠化的特征;地表风成沙与萨拉乌苏三段湖相砂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具有比较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说明了二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亲源性。该研究成果对区域土地沙漠化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更新统
萨拉乌苏组
湖相砂
原地沙漠化
红寺堡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2 位作者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马兰黄土
古气候
红寺堡盆地
生态环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被引量:
12
3
作者
崔加伟
李振宏
+3 位作者
刘锋
董晓朋
黄婷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古大湖
红寺堡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青藏高原东北缘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
作者
刘博华
吴芳
+2 位作者
张绪教
崔加伟
董晓朋
《地质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33-45,共13页
红寺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最前缘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交界位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缺乏完整的露头剖面,一直制约着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红寺堡盆地窑山凹陷ST1钻井序列,采用光释光测年的...
红寺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最前缘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交界位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缺乏完整的露头剖面,一直制约着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红寺堡盆地窑山凹陷ST1钻井序列,采用光释光测年的方法,建立了晚更新世地层年代格架,同时系统分析了70个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组成,依据地球化学指标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界限年龄约为67.57±7.88 ka,预示着由古湖向风成环境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记录了该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过程,CIA值、Al_(2)O_(3)/Na_(2)O、K_(2)O/Na_(2)O值及粘土矿物含量指示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干旱-温暖-干旱的古气候演化过程;Rb/Zr、Sr/Ba值反映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沉积时期为封闭的湖盆环境,沉积水体深度自萨拉乌苏组一段开始加深,在萨拉乌苏组二段达到最大深度,萨拉乌苏组三段水体逐步变浅直至马兰黄土沉积时期古湖彻底消亡。该研究成果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更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沉积环境
马兰组
萨拉乌苏组
元素地球化学
红寺堡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宁夏红寺堡盆地地表沙漠化现状及其地质主控因素
被引量:
9
1
作者
黄婷
李振宏
刘锋
崔加伟
董晓朋
赵杨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4期505-514,共10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060)
文摘
以landsand-TM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为基础,详细解译了宁夏红寺堡盆地近30年来地表沙漠化的进程。进一步结合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成果,系统建立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区域地层对比格架,恢复了重要演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地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确立了区域沙漠化的物质来源。研究结果认为:1999年国家实施的西部生态移民战略使红寺堡盆地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有效修复,区域沙漠化整体呈现出了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但并未得到彻底的有效根治;地表沙丘沙脊的主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与大罗山—牛首山构造带、烟筒山构造的主体走向基本一致,具有带状分布的格局;沙漠化物质来源主要受控于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三段湖退序列的疏松湖相砂,具有原地沙漠化的特征;地表风成沙与萨拉乌苏三段湖相砂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上具有比较一致性的变化趋势,进一步说明了二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亲源性。该研究成果对区域土地沙漠化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上更新统
萨拉乌苏组
湖相砂
原地沙漠化
红寺堡盆地
Keywords
Upper Pleistocene
the Salawusu formation
lacustrine sand
in-situ desertification
the Hongsibu Basin
分类号
X14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振宏
崔加伟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物资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出处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3-24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2119)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18)。
文摘
萨拉乌苏组、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乃至鄂尔多斯高原西部晚更新世发育的3套重要的沉积层系,但三者之间的沉积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以红寺堡盆地为研究对象,在路线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砂岩石英颗粒表面扫描电镜分析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查明3套地层之间的纵横向变化关系,确定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及所处的古气候背景。研究认为: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与水洞沟组和马兰黄土之间是上下叠置关系,湖盆中心萨拉乌苏组上覆水洞沟组,湖盆边缘萨拉乌苏组上覆马兰黄土;水洞沟组与马兰黄土之间为同时异相的相变关系,在湖盆中心为湖相沉积,在湖盆边缘地形相对较高的部位,则为同时期的风成黄土沉积;红寺堡盆地接受黄土沉积的最早时限为萨拉乌苏组沉积末期,萨拉乌苏组顶部局部可见风成沉积的柱状节理,砂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水成和风成兼顾的特征。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温暖湿润-寒冷干旱-温暖湿润-寒冷干旱的气候变化过程,在萨拉乌苏组二段与水洞沟组中部,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表现为相对低值,而蒙脱石和高岭石含量表现为相对高值,蒙脱石含量明显增加,但同时又有高岭石矿物的出现,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古气候特征,两期温暖湿润的环境分别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MIS3与MIS5阶段,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生态环境的演化及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关键词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马兰黄土
古气候
红寺堡盆地
生态环境演化
Keywords
Salawusu Formation
Shuidonggou Formation
loess of Malan Formation
palaeoclimate
Hongsibao Basin
evo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分类号
P6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P642.131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被引量:
12
3
作者
崔加伟
李振宏
刘锋
董晓朋
黄婷
赵杨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出处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060)
文摘
以沉积旋回划分为基础,采用光释光和碳十四测年技术手段,将宁夏红寺堡盆地上更新统地层时代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研究结果将红寺堡盆地原定为萨拉乌苏组的湖相沉积解体为上下两套,下部湖相沉积即为传统意义上的萨拉乌苏组,上部湖相沉积结合区域地层对比结果将其重新划归为水洞沟组,总体上反映了晚更新世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的两期重要的古大湖事件。在深海大洋氧同位素曲线上这两期古大湖事件分别相当于MIS3与MIS5段,代表了区域上两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与该时期全球古气候环境的变迁基本一致。同时,在这两期古大湖发育期间,存在一期重要的构造隆升事件,表现为两套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不整合接触,可能是青藏高原晚更新世强烈隆升的响应。因此,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湖相沉积层开展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对其地层时代进行重新划分与厘定,对于研究晚更新世古大湖形成与演化、古气候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关键词
晚更新世
萨拉乌苏组
水洞沟组
古大湖
红寺堡盆地
Keywords
Late Pleistocene
Salawusu formation
Shuidonggou formation
large paleo-lake
Hongsibu basin
分类号
P539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青藏高原东北缘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
作者
刘博华
吴芳
张绪教
崔加伟
董晓朋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2024年第1期33-45,共13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黄河流域中游重要发展区区域地质调查》(编号:DD20221644)和《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编号:DD20190018)。
文摘
红寺堡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带最前缘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交界位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缺乏完整的露头剖面,一直制约着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本文基于红寺堡盆地窑山凹陷ST1钻井序列,采用光释光测年的方法,建立了晚更新世地层年代格架,同时系统分析了70个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组成,依据地球化学指标重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研究认为:马兰黄土与萨拉乌苏组的界限年龄约为67.57±7.88 ka,预示着由古湖向风成环境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记录了该时期的气候环境变迁过程,CIA值、Al_(2)O_(3)/Na_(2)O、K_(2)O/Na_(2)O值及粘土矿物含量指示了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经历了干旱-温暖-干旱的古气候演化过程;Rb/Zr、Sr/Ba值反映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沉积时期为封闭的湖盆环境,沉积水体深度自萨拉乌苏组一段开始加深,在萨拉乌苏组二段达到最大深度,萨拉乌苏组三段水体逐步变浅直至马兰黄土沉积时期古湖彻底消亡。该研究成果从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更新世地层的沉积环境演化提供了新依据。
关键词
晚更新世
沉积环境
马兰组
萨拉乌苏组
元素地球化学
红寺堡盆地
青藏高原
Keywords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Malan Formation
Salawusu Formation
elemental geochemistry
Hongsibu Basin
Qinghai-Tibet Plateau
分类号
P595 [天文地球]
P534.631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宁夏红寺堡盆地地表沙漠化现状及其地质主控因素
黄婷
李振宏
刘锋
崔加伟
董晓朋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特征及古气候背景
李振宏
崔加伟
李朝柱
姜博宇
黄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宁夏红寺堡盆地萨拉乌苏组地层时代重新厘定及意义
崔加伟
李振宏
刘锋
董晓朋
黄婷
赵杨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青藏高原东北缘红寺堡盆地晚更新世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刘博华
吴芳
张绪教
崔加伟
董晓朋
《地质通报》
CAS
20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