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株红砂根际固氮菌分离鉴定及对幼苗促生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张峰 种培芳 +1 位作者 包新光 王雪莹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3,共10页
为了获得荒漠植物根际土壤中的优良固氮菌,探究其对红砂幼苗氮代谢的影响,验证固氮菌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Ashby固体培养基从红砂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固氮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 为了获得荒漠植物根际土壤中的优良固氮菌,探究其对红砂幼苗氮代谢的影响,验证固氮菌的促生效果。本研究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利用Ashby固体培养基从红砂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固氮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及促生特性。结果表明,菌株Y3与Y2为芽孢杆菌,菌株P4为桑树肠杆菌,菌株N12为阴沟肠杆菌;4株固氮菌均能提高红砂幼苗叶和根中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接种菌株后红砂幼苗根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间均有差异(P<0.05);其中,固氮菌P4促生效果最为显著,接种P4菌株后叶和根中NR活性分别提高了31.99%、34.63%(P<0.05),GOGAT活性分别提高了25.63%、25.08%(P<0.05),GS活性分别提高了23.31%、24.30%(P<0.05),且根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分别增加27.99%、20.75%、33.34%、33.25%(P<0.05)。综上,4株固氮菌可促进红砂幼苗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成活率,同时也为研发微生物菌剂提供了优质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菌 分离鉴定 促生作用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叶片元素和水分含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马剑英 陈发虎 +2 位作者 夏敦胜 孙惠玲 王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83-992,共10页
通过测定中国境内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主要分布区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叶片的氮(N)、磷(P)、钾(K)含量、有机质和叶片含水量,以及不同种群内土壤含水量、可溶性盐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分... 通过测定中国境内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主要分布区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叶片的氮(N)、磷(P)、钾(K)含量、有机质和叶片含水量,以及不同种群内土壤含水量、可溶性盐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分析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片元素含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不同土壤层含水量的增加,红砂叶片N含量和叶片含水量显著增加,而叶片K含量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可溶性盐分含量与红砂叶片P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含水量显著负相关。随着土壤pH值的增加,红砂叶片N含量显著下降,叶片含水量显著增加。说明不同自然种群中红砂叶片养分含量受土壤状况的影响显著,不同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对红砂叶片元素含量的贡献显著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是生境中影响红砂叶片特征的最关键因子,而红砂叶片含水量则最易受各种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生境中土壤含水量对红砂各种元素含量的影响和红砂叶片含水量对不同土壤条件的这种响应模式支持了红砂是一种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而适应于极端干旱生境的典型超旱生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reaumuria soongorica) 叶片含水量 叶片元素含量 土壤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砂软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钮树芳 白万富 +2 位作者 段姝廷 王新伟 丁玲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5期59-61,共3页
目的:研究红砂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首先通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砂中的有效成分,并将提取液浓缩;然后以外观均一性、涂抹延展性、耐热耐寒性、离心稳定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油相、水相、油水两相最佳配比及最佳乳化温度... 目的:研究红砂软膏剂的制备方法,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方法:首先通过超声提取法提取红砂中的有效成分,并将提取液浓缩;然后以外观均一性、涂抹延展性、耐热耐寒性、离心稳定性为评价指标,进行油相、水相、油水两相最佳配比及最佳乳化温度的单因素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选出最佳软膏基质配比和乳化温度;最后以5%载药量制备红砂软膏,并再次通过L9(3^(4))正交实验及配方优化确定红砂软膏剂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红砂软膏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是载药量为5%;油水比为1∶2.5;油相:硬脂酸(9.40%)、白凡士林(7.00%)、司盘-80(3.50%)、羊毛脂(4.70%)、液体石蜡(4.70%)、尼泊金乙酯(0.15%);水相:三乙醇胺(3.60%)、甘油(10.70%)、红砂水提物浓缩液和蒸馏水(57.10%)。两相分别水浴加热到80℃,然后将水相缓慢加入油相中,快速搅拌即得O/W型红砂软膏剂。结论:研究制备出了一种理化性质稳定、耐热耐寒、外观细腻均匀、肤感较好的红砂软膏剂,为红砂软膏剂后期进一步应用于皮炎湿疹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膏剂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年限对红砂种子生理特性及胚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蒙 苏世平 +3 位作者 张正中 李超群 陈君婵 李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以室温贮藏条件下0~4 a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贮藏年限红砂种子的萌发指标、生理指标及种胚显微结构,探究红砂种子在贮藏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及其生理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 以室温贮藏条件下0~4 a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贮藏年限红砂种子的萌发指标、生理指标及种胚显微结构,探究红砂种子在贮藏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及其生理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红砂种子芽长、萌发率、萌发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含水量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逐渐上升。红砂种子萌发指标与MDA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SS、SP呈正相关。当年采收的种子,胚部细胞排列紧密,贮藏3~4 a的种子胚部细胞排列散乱,木质化程度加深着色效果明显,并伴随子叶逐渐缩小的现象。综上认为,红砂种子含水量、MDA和SP含量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其活力,且红砂种子活力变化的节点在2~3 a之间。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选择采收后室温贮藏1 a的种子为播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贮藏年限 种子活力 生理指标 种胚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红砂的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君婵 李毅 +2 位作者 张咏梅 李超群 李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9,共11页
【目的】研究红砂花粉形态特征及其种内花粉变异程度,为红砂孢粉学研究与种质资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来自甘肃、宁夏、内蒙古并在试验地种植适应生长10余年的15个红砂种源花粉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观测花粉性状指标;用Kolmogor... 【目的】研究红砂花粉形态特征及其种内花粉变异程度,为红砂孢粉学研究与种质资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来自甘肃、宁夏、内蒙古并在试验地种植适应生长10余年的15个红砂种源花粉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观测花粉性状指标;用Kolmogorov-Smirnow方法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不同指标数据处理后进行种源间比较,计算其变异系数,采用组间连接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红砂花粉均以单粒形式存在,极轴长/赤道轴长为2.14(1.54~2.46),形状呈超长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三沟,沟长长达两极,但不形成合沟;不同红砂种源的花粉形状和萌发沟数目相似。15个红砂种源的花粉大小为26.38(15.32~30.97)μm×12.37(10.06~14.50)μm,多为中型花粉粒;花粉萌发沟长为22.76(13.78~26.02)μm,萌发沟宽为0.39(0.14~1.66)μm,各种源萌发沟脊面形状宽窄不一,差异明显;萌发孔直径为0.21(0.16~0.27)μm,花粉外壁纹饰为细网孔纹饰,存在向极细网孔纹饰进化的趋势;不同红砂种源的花粉特征存在差异。各花粉特征指标的变异系数为4.39%~102.12%,种源整体变异程度较大,种源间存在遗传多样性。基于不同指标的聚类结果表明,各种源聚类距离远近与其花粉特征有关,其中花粉大小的影响较大;且甘肃酒泉瓜州(G-J-GZ)种源始终聚为一类,其花粉大小显著小于其他种源,属于较为原始的种质。【结论】不同种源红砂的花粉形状与萌发沟数具有遗传保守性,花粉特征具有遗传多样性,其中花粉大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砂种源间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源 花粉特征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变化和氮添加对红砂幼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6
作者 李全刚 单立山 +3 位作者 解婷婷 杨洁 王红永 李瑞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9-37,共9页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水氮供应的响应特征,对揭示不同水氮添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寻求最优的水肥供应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红砂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降水量(降水量减少30%、正常降水量、降水量增...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水氮供应的响应特征,对揭示不同水氮添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寻求最优的水肥供应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以红砂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降水量(降水量减少30%、正常降水量、降水量增加30%)和氮添加[无氮添加(纯N 0 g/m^(2)·a),低氮添加(纯N 4.6 g/m^(2)·a),中氮添加(纯N 9.2 g/m^(2)·a),高氮添加(纯N 13.8 g/m^(2)·a)]条件下红砂幼苗生长及各器官干物质量。【结果】降水减少30%时,在中、低氮添加下,红砂幼苗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叶重比、叶根重比、源汇重比均会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而在高氮添加下上述指标均受到抑制;在高氮添加下,红砂幼苗叶重比、叶根重比和源汇重比均随水分增加而增加,但根冠比呈现相反趋势。【结论】红砂幼苗对水氮耦合效应表现出较强的可塑性,且能够通过不同的水肥供应调整株高和基径的生长以及生物量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变化 氮沉降 生物量分配 幼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砂灌丛根系构型特征对沙堆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
7
作者 贾相岳 朱丽 +1 位作者 侯红蕊 左轶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20,共8页
【目的】探究胁迫环境下红沙灌丛根系构型特征以及其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以期明晰植物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根系动态生长策略。【方法】以白音恩格尔自然保护区的红纱(Reaumuria songarica)灌丛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根径、分支率并计算拓... 【目的】探究胁迫环境下红沙灌丛根系构型特征以及其与土壤养分的耦合关系,以期明晰植物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的根系动态生长策略。【方法】以白音恩格尔自然保护区的红纱(Reaumuria songarica)灌丛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根径、分支率并计算拓扑指数,采集土壤测定其养分含量并计算相对作用强度(RII),采用冗余分析(RDA)揭示根系构型特征对沙堆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结果】(1)白音恩格尔自然保护区的红砂灌丛根系生长平均深度可达68.63 cm,水平分布范围均值可达99.97 cm,根系以水平分布根为主。研究区的红砂灌丛根系分支一般分为4级,根系次级分支较多,分支结构复杂,更接近叉状分支结构。(2)红砂灌丛覆盖地表改变了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灌丛沙堆内部养分含量高于无植被覆盖的丘间空地,形成“肥岛效应”,其中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全磷(TP)的含量高于20~30 cm土层,但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全氮(TN)与土层深度呈正相关,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3)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C/N、C/P、N/P)与根系构型拓扑参数(TI、q_(b)、q_(a))表现为正相关,其中C/P、N/P与拓扑参数的线段夹角最小,说明相关性更强。总分支率(R_(b))、TN、TP与以上参数呈负相关,其中R_(b)与TN相关性较强。【结论】红砂灌丛形成了“肥岛效应”,沙堆土壤中的C/P、N/P对根系构型有较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根系构型 土壤养分 白音恩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砂软膏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8
作者 丁玲 郭叶 +5 位作者 宋晓玲 白迎春 白万富 尹琪雯 李兴鹏 钮树芳 《广州化工》 CAS 2024年第22期67-70,共4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自制红砂软膏剂进行质量评价。首先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0109对红砂软膏剂进行理化性质评价,考察内容包括外观、均一性、涂抹延展性、pH、粒度、稳定性;然后以葡萄糖为对照品,在490 nm处用苯酚-浓硫酸显色...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自制红砂软膏剂进行质量评价。首先按照2020版《中国药典》第四部通则0109对红砂软膏剂进行理化性质评价,考察内容包括外观、均一性、涂抹延展性、pH、粒度、稳定性;然后以葡萄糖为对照品,在490 nm处用苯酚-浓硫酸显色法定量测定红砂多糖含量。结果表明红砂软膏剂外观、均一性、涂抹延展性、pH、粒度、稳定性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以葡萄糖为对照测定的多糖含量为1.412 9 mg/g,回收率为96.06%~103.36%,相对标准偏差为2.67%。本软膏剂的理化性质稳定、细腻均匀以及各项检查指标均达标,本研究为红砂软膏剂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膏剂 质量评价 多糖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砂与珍珠猪毛菜水浸提液对其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9
作者 王钰煐 种培芳 +3 位作者 张建喜 刘行行 包新光 王雪莹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9-110,共12页
植物可以通过化感作用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混生生长明显优于单生,这种现象是否与化感作用有关值得探讨。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一年生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红砂和珍珠猪毛菜不... 植物可以通过化感作用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混生生长明显优于单生,这种现象是否与化感作用有关值得探讨。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一年生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幼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红砂和珍珠猪毛菜不同器官水浸提液(0.02、0.04、0.06、0.08 g·mL^(-1))对其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生态修复和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红砂和珍珠猪毛菜根、茎和叶化感抑制的综合效应依次为叶>茎>根。整体上,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的水浸提液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其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强弱顺序基本一致,均为处理浓度在0.02 g·mL^(-1)时抑制作用最弱,处理浓度为0.08 g·mL^(-1)时抑制作用最强。总体而言,红砂各器官水浸提液处理对珍珠猪毛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综上,红砂与珍珠猪毛菜之间存在化感效应,因此,在荒漠地区建立人工植被时,应考虑种间的化感作用,并选择适当的种植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种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猪毛菜 幼苗生长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砂岭退化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漫 徐国良 +8 位作者 舒灿伟 莫凌梓 杨现坤 邓光蔓 吴智健 李璐璐 凌雨楠 李俐宽 许子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46,共10页
红砂岭是红层地貌经土地退化形成的特殊荒漠化景观。土壤微生物可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技术分析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红砂岭退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从微生物角度评价不同改良措施对红... 红砂岭是红层地貌经土地退化形成的特殊荒漠化景观。土壤微生物可作为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磷脂脂肪酸技术分析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红砂岭退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从微生物角度评价不同改良措施对红砂岭退化紫色土的改良效果。试验基于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利用3种改良措施(菌剂、蚯蚓粪有机肥和秸秆覆盖),共设计8个处理:(1)微生物菌剂+有机肥+秸秆覆盖,(2)微生物菌剂+有机肥,(3)有机肥+秸秆覆盖,(4)微生物菌剂+秸秆覆盖,(5)秸秆覆盖,(6)微生物菌剂,(7)有机肥,(8)无处理的空白对照。研究红砂岭土壤退化背景下多种改良措施及其联合作用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分析土壤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改良效果,而蚯蚓粪有机肥和菌剂单一处理的改良效果有限;然而,相较于单一改良措施,多种改良措施配施无一例外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及各类群生物量,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此外,与对照处理相比,多种改良措施配施和覆盖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真菌、丛枝真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相对丰度,降低革兰氏阳性菌与厌氧菌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等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组成变化主要受含水量、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综上所述,秸秆覆盖配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的综合作用能有效调节红砂岭退化土壤生态环境,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红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11
作者 王雪莹 包新光 +3 位作者 张峰 谭兵兵 王钰煐 种培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64-3773,共10页
为探究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际土壤(Rhizosphere soil,RS)细菌群落特征,以民勤县青土湖红砂RS与非根际土壤(control CK)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RS细菌群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RS特性与根际细菌多样性之间的关... 为探究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际土壤(Rhizosphere soil,RS)细菌群落特征,以民勤县青土湖红砂RS与非根际土壤(control CK)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RS细菌群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究RS特性与根际细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红砂RS与CK优势菌组成相似,但部分优势菌的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与CK_(3)相比,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RS_(3)中相对丰度减少41.82%。红砂RS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对应CK(P<0.05)。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在RS_(3)中提高最多,高于CK_(3)12.11%。红砂RS与CK的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CK_(2)相比,RS_(2)的脲酶活性增加88.61%;与CK_(3)相比,RS_(3)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95.18%。红砂RS与CK全磷、速效磷存在显著差异(P<0.05)。RS 1中速效磷含量增加最多,高于CK 175.00%。综上,红砂RS细菌多样性及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CK,有助于改善荒漠土壤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细菌群落组成 细菌多样性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宇 郭强 +5 位作者 党晓宏 蒙仲举 高永 翟波 王紫薇 刘子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5,154,共10页
[目的]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 [目的]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方法对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形态与生长状况进行系统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阻沙能力与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形态的关系。[结果]①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均呈半椭球型发育,四合木灌丛沙堆形态参数显著大于红砂灌丛沙堆(p<0.05);②四合木、红砂灌丛与沙堆形态参数间(灌丛高度除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四合木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四合木灌丛可能进入衰退阶段,而红砂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线性关系,表明红砂灌丛沙堆仍在发育;③当冠幅面积(S_(p))≤1.44 m^(2)时,红砂灌丛沙堆的体积大于四合木灌丛沙堆,当S_(p)>1.44 m^(2)时,四合木灌丛沙堆的体积一直大于红砂灌丛沙堆。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单位冠幅面积所拦截的沙物质体积分别为0.13和0.06 m^(3)。[结论]可以初步判断四合木的阻沙能力大于红砂。整体来看,四合木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较红砂强,随着冠幅面积的增长四合木灌丛拦截沙物质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濒危植物 四合木 灌丛沙堆 西鄂尔多斯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红砂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研究
13
作者 乔建伟 刘争宏 +2 位作者 夏玉云 王冉 唐立军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528,共8页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 为准确评价安哥拉红砂场地的自重湿陷特征,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对地表及不同深度地层变形、水分入渗规律和浸水前后标贯击数进行监测与研究,并对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浸水后红砂地基表现为持续抬升,变形曲线可分为陡升、缓升、不稳定和趋于稳定4个阶段;深度8 m以上红砂地层为湿陷沉降变形,累计沉降量为5.6 mm,远小于室内试验计算的自重湿陷沉降量137 mm;红砂竖向渗透速率和水平渗透速率均较大,浸水和停水后红砂含水率变化较快,红砂持水性较差,浸水过程中红砂地层的饱和度小于80%,为非饱和渗透;浸水后红砂地层标贯击数显著降低,具有显著的软化特性。红砂较大的渗透系数和较差的持水性导致红砂很难达到饱和状态,是自重湿陷沉降量实测值远小于计算值的因素之一,一般工程建设中建议可不考虑红砂地基的湿陷特性,而将其按软化特性进行设计。研究结果不仅可指导红砂场地未来工程建设,还可为其他砂土湿陷性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坑浸水 渗透特性 湿陷性 软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荒漠区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群落分布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李锦荣 崔崴 +3 位作者 王茹 董雷 张志杰 张晓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94,共16页
为探究影响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冗余分析(RDA),分析了植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地点,红砂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的空间聚集程度减... 为探究影响红砂和珍珠猪毛菜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和冗余分析(RDA),分析了植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减少地点,红砂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的空间聚集程度减弱,向随机分布趋势转化,表现出种内促进关系逐渐减弱的适应策略;种间关联性也表现出随降水的减少物种之间的促进关系逐渐减弱。消除生境异质性后,红砂种群、珍珠猪毛菜种群均在>30 m尺度下随机分布,种群内部表现为相互独立;空间关联性整体均呈现为负相关,种间关系表现为相互竞争,降水减少的地点存在向无相关性转变的趋势。利用冗余分析识别出导致群落植被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土壤、海拔,因此在制定更为有效的荒漠灌木多样性保育措施时不仅要考虑植被本身的特性,也要加强对荒漠土壤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猪毛菜 空间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砂壤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刘正龙 王顺 《湖南水利水电》 2024年第3期37-41,共5页
为探究红砂壤土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的劣化规律,采集茶(陵)永(兴)盆地中部茶陵县龙头水库坝址区红砂壤土,在不同压实度、干湿循环条件下,对土样进行颗粒分析、相对密度、孔隙率、界限含水率、击实、渗透以及三轴压缩等试验。试验成果为强... 为探究红砂壤土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的劣化规律,采集茶(陵)永(兴)盆地中部茶陵县龙头水库坝址区红砂壤土,在不同压实度、干湿循环条件下,对土样进行颗粒分析、相对密度、孔隙率、界限含水率、击实、渗透以及三轴压缩等试验。试验成果为强降雨条件下红砂壤土土石坝滑坡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三轴试验 壤土 压实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砂泥岩互层条件下深部开采覆岩运动研究
16
作者 王洪伟 徐连满 《中国煤炭地质》 2025年第2期41-46,66,共7页
为研究巨厚砂泥岩互层条件下开采过程中覆岩运动规律,以红庆河煤矿五采区501工作面为例,采用3DEC数值模拟分析覆岩运动规律,运用现场实测、理论计算等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回采,采空区两端与巷道两侧围岩一直... 为研究巨厚砂泥岩互层条件下开采过程中覆岩运动规律,以红庆河煤矿五采区501工作面为例,采用3DEC数值模拟分析覆岩运动规律,运用现场实测、理论计算等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的回采,采空区两端与巷道两侧围岩一直处于应力集中状态,应力值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大;上覆岩层常在工作面形成见方时刻发生破断、垮落,地表下沉速度增加,此时覆岩运动剧烈;地表下沉速度逐渐减小,呈现出“大范围、小位移”的特点;导水裂隙带高度在工作面初次见方前会迅速上升,见方后导水裂隙带高度基本趋于稳定为96 m,与经验公式相符;地表下沉值的骤变一般会伴随着大量微震事件的发生。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显示,其平均误差约为6%,说明模拟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开采 覆岩运动 巨厚泥岩 数值模拟 微震监测 地表沉陷 庆河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砂根系形态和功能特征对CO_2浓度升高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种培芳 姬江丽 +2 位作者 李毅 单立山 刘晟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35-1344,共10页
【目的】探明CO_2浓度升高及降水变化对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系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影响,为预测未来荒漠生态系统中CO_2浓度升高及降水变化下荒漠植物红砂的生长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开顶式CO_2... 【目的】探明CO_2浓度升高及降水变化对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根系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特征的影响,为预测未来荒漠生态系统中CO_2浓度升高及降水变化下荒漠植物红砂的生长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和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研究了红砂根系形态及功能特征对不同CO_2浓度变化(350、550和700μmol/mol)和降水处理[–30%、–15%、100%(自然降水)、+15%、+30%]的响应。【结果】CO_2浓度升高、降雨量变化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红砂总根长、总表面积、根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CO_2浓度升高和降水量变化对红砂根冠比、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CO_2浓度升高和降水量变化显著提高了红砂总根长、总表面积、总根体积、根生物量和根平均直径(P<0.01),但总根长、总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平均直径在降水量减少时的增加量大于降水量增加时的增加量(平均高出18.53%),生物量在降水量增加时的增幅大于降水量减少时的增幅(平均高出120.84%)。红砂根冠比在降水量减少时比降水量增加时提高更显著(平均高出57.14%),CO_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红砂的根冠比。降水量增多,红砂比根长和比面积显著降低,CO_2浓度升高则显著提高了这两个指标。降水量增加显著提高红砂根系的碳、氮含量,CO_2增加显著增加根系碳含量而降低氮含量;CO_2升高和各降水量的耦合导致红砂根系的C/N随CO_2的升高而升高,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呈波浪形变化。【结论】CO_2升高对除红砂根冠比以外的根系形态指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总根长、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冠比、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对降水量减少的响应更为显著,而总表面积和根生物量则对降水增加的响应较为显著。红砂可通过升高C/N来响应CO_2浓度的升高,但C/N比对CO_2与降水量耦合的响应则因CO_2浓度及降水量多少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降水量 根系形态 功能特征 (reaumuria soongor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牧及封育对红砂荒漠植被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64
18
作者 王彦荣 曾彦军 +1 位作者 付华 陈善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7,共7页
红砂灌丛植被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放牧地 ,并在生态保护中具重要作用。本试验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强度下的退化 (轻度、中度和重度 )红砂 (Reaumuriasoongorica) +无芒隐子草 (Cleistogenessongorica)荒漠草地为对象。首次研... 红砂灌丛植被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的主要放牧地 ,并在生态保护中具重要作用。本试验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不同过牧强度下的退化 (轻度、中度和重度 )红砂 (Reaumuriasoongorica) +无芒隐子草 (Cleistogenessongorica)荒漠草地为对象。首次研究报道了不同过牧梯度和围栏封育对红砂植被演替的影响。经过 6a过牧 (平均 1 8只羊·hm-2 ) ,植被总盖度已由 12 %降至 8% ,平均每年盖度绝对值下降 0 7%。随草地过牧加重红砂灌丛在逐渐消亡 ,在中度和重度退化样地的盖度已分别较轻度样地 (7 5 % )下降了 74%和 84% (P <0 0 5 ) ;质量差或产量低的草本在增加 ;无芒隐子草和匍根骆驼蓬 (Peganumnigellastrum)的增加可分别作为该类草地中度和重度过牧演替的指示种。短期封育效果十分显著 ,封育一年的各样地平均较放牧样地比 ,植被盖度绝对值提高了 1 7% ,产草量增加2 18 8% ,红砂种子产量是放牧样地的 371倍。然而 ,优势种红砂的产草量和盖度在封育期的相对恢复速率皆随样地退化加重而显著降低 (P <0 0 5 ) ,重度退化区盖度封育当年的恢复速率为 0。所以 ,封育是保护和恢复我国红砂荒漠植被的有效措施 ,但封育宜尽早开始 ,否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牧 围栏封育 荒漠草地 植被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红砂叶绿素和脯氨酸累积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3
19
作者 马剑英 周邦才 +2 位作者 夏敦胜 张慧文 江小雷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9-775,共7页
通过测定中国境内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主要分布区内21个自然种群407株叶片的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不同种群内土壤含水量、可溶性盐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分析了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绿素... 通过测定中国境内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主要分布区内21个自然种群407株叶片的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以及不同种群内土壤含水量、可溶性盐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分析了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异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红砂种群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土壤因子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较气象因子大,而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磷含量是导致不同红砂种群叶绿素含量出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红砂脯氨酸含量平均值显著高于盐爪爪、骆驼刺、芨芨草等其它荒漠物种,并且与叶片含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红砂体内脯氨酸的累积是对干旱盐渍环境的适应性反应,与抗旱性和抗盐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 叶绿素 土壤因子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下荒漠共生植物红砂与珍珠的根茎叶中离子吸收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赵昕 杨小菊 +3 位作者 石勇 何明珠 谭会娟 李新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63-972,共10页
西北荒漠地区C3小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C4半灌木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在特定环境下混生在一起,分布面积广阔。以采自腾格里沙漠边缘荒漠地带的天然野生珍珠猪毛菜和红砂群落的幼苗为材料,经0、100、200、300、400m... 西北荒漠地区C3小灌木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和C4半灌木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在特定环境下混生在一起,分布面积广阔。以采自腾格里沙漠边缘荒漠地带的天然野生珍珠猪毛菜和红砂群落的幼苗为材料,经0、100、200、300、400mmol/L NaCl盐溶液共同胁迫10 d,检测它们的含水量、主要矿质离子在根茎叶的含量与分布,揭示二者耐盐的共生协同的离子平衡适应机制。试验结果发现,珍珠猪毛菜叶片具有"吸钾排钠的"的耐盐特征,红砂叶片具备"吸钠排钾"的特征,吸收利用无机矿质离子具备互补效应。二者耐盐Cl、Ca和Si离子吸收与累积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随着盐胁迫程度加剧,红砂的根茎叶中Cl离子含量持续增加,并且为珍珠猪毛菜的2—5倍;珍珠猪毛菜根中Ca离子含量为红砂的2—3倍,但含量变化不显著;红砂根中Si离子含量迅速降低后稳定,并且是珍珠猪毛菜根的3—5倍,其他器官变化差异较小。因此,红砂与珍珠猪毛菜的共培养盐胁迫下根中吸收的离子侧重不同,红砂以Na、Cl、Si为主,珍珠猪毛菜以K、Ca为主。随着盐胁迫的程度加强,离子选择吸收系数S k,Na的变化趋势降低,表明二者叶部对Na的选择性减小,K的选择性吸收积累增大,增强了它们的抗盐性,最终使叶片所受盐害减小。总之红砂与珍珠猪毛菜共生的耐盐离子稳态机制显著不同,离子吸收与分布具有互补互利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珍珠猪毛菜 离子 吸收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