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丙烯酰胺对粗合成纤维/水泥基体界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何锐 李永鹏 +1 位作者 任思润 王振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针对聚丙烯粗合成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粘结性能差的问题,采用聚丙烯酰胺溶液对其进行浸泡处理,并通过纤维拔出试验、显微硬度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分析了聚丙烯酰胺对粗合成纤维/基体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聚丙烯... 针对聚丙烯粗合成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粘结性能差的问题,采用聚丙烯酰胺溶液对其进行浸泡处理,并通过纤维拔出试验、显微硬度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分析了聚丙烯酰胺对粗合成纤维/基体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聚丙烯酰胺处理后,纤维/基体界面粘结性能提高,纤维拔出曲线更为饱满,脱粘现象延后,并且随着聚丙烯酰胺处理液中聚丙烯酰胺含量的增大,其效果更为明显;处理后的界面区CH晶体减少,界面显微硬度增大,过渡层厚度变薄,CH、C-S-H和AFt交织生长,水化产物结构致密度提高,纤维与水泥基体界面薄弱区明显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合成纤维 聚丙烯酰胺 纤维/基体界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跨尺度纤维增强混凝土劈拉性能及微观界面研究
2
作者 夏伟 张彤 +3 位作者 白二雷 陆松 吴昊 秦立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5-249,共5页
为改善碳纤维增强混凝土(CFRC)内部的纤维/基体(F/M)界面性能,提出利用碳纳米管-碳纤维跨尺度增强体(CNTs-CF)对F/M微观界面进行改性的技术方法。设计制作了CNTs-CF体积分数分别为0%、0.1%、0.2%、0.3%和0.4%的跨尺度纤维增强混凝土(CCF... 为改善碳纤维增强混凝土(CFRC)内部的纤维/基体(F/M)界面性能,提出利用碳纳米管-碳纤维跨尺度增强体(CNTs-CF)对F/M微观界面进行改性的技术方法。设计制作了CNTs-CF体积分数分别为0%、0.1%、0.2%、0.3%和0.4%的跨尺度纤维增强混凝土(CCFRC)试件,进而对其开展了劈裂抗拉实验,并与CFRC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纤维掺量情况下,CCFRC能够在劈拉破坏失效时维持更好的整体性,而且CCFRC的劈裂抗拉强度明显高于CFRC。CCFRC的劈裂抗拉强度随纤维掺量的增加呈先逐渐升高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当CNTs-CF的体积分数为0.3%时达到最大值,较之普通混凝土(PC)和CFRC,增长幅度分别达37.67%和13.21%。CNTs-CF兼具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的优良特性,能够充分发挥跨尺度协同改性效应,强化F/M界面。CCFRC在工程结构抗力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电磁防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碳基跨尺度纤维 劈裂抗拉强度 纤维/基体界面 协同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碳复合材料纤维束/基体界面强度的表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景介辉 黄玉东 +2 位作者 刘丽 姜再兴 阚晋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65,共6页
为了获得准确表征纤维束界面强度的方法,对影响纤维束界面强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顶出方法对纤维束界面强度进行表征,利用SEM和Micro-CT研究了纤维束界面层微结构对纤维束界面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纤维束界面的断裂行... 为了获得准确表征纤维束界面强度的方法,对影响纤维束界面强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顶出方法对纤维束界面强度进行表征,利用SEM和Micro-CT研究了纤维束界面层微结构对纤维束界面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纤维束界面的断裂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纤维束界面层含有不同程度的脱粘和裂纹缺陷结构,影响了纤维束的界面强度,其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的离散性,但其符合Weibull分布;纤维束界面层破坏过程具有由弱结合区域到强结合区域的渐进性.纤维束界面层微结构的差异性和界面层破坏的渐进性是产生纤维束界面强度测试结果离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纤维/基体界面 Weibull分布函数 MICRO-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层间和界面的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吸湿扩散实验和仿真 被引量:4
4
作者 朱礼宝 戴文喜 +2 位作者 李永清 朱锡 朱子旭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4-91,共8页
为研究复合材料层间和界面对吸湿扩散系数的影响,开展单向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和纯环氧树脂的吸湿实验,获取复合材料的三维扩散系数。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获取复合材料层间和界面的参数。依据实验结果,建立包含层间和界... 为研究复合材料层间和界面对吸湿扩散系数的影响,开展单向玻璃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和纯环氧树脂的吸湿实验,获取复合材料的三维扩散系数。采用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获取复合材料层间和界面的参数。依据实验结果,建立包含层间和界面的复合材料瞬态扩散与稳态扩散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扩散系数大于纯树脂的扩散系数,垂直于纤维的两个方向的扩散系数不相等。包含层间的有限元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复合材料的结构及其吸湿过程,层间对垂直于纤维方向的扩散起促进作用。纬纱对沿其方向扩散的促进作用明显。为拟合复合材料的三维扩散系数,需要考虑界面扩散性能的正交各向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吸湿行为 层间 纤维/基体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对CFRP界面及损伤演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飒 周伟 +2 位作者 姬晓龙 刘佳 马连华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77,共7页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可再生资源,在复合材料的增强改性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使用纳米纤维素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辅助增强,在弯曲加载下开展声发射监测实验。基于k-means方法确定不同损伤模式的特征频率范围和累积声发射能量... 纳米纤维素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可再生资源,在复合材料的增强改性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使用纳米纤维素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辅助增强,在弯曲加载下开展声发射监测实验。基于k-means方法确定不同损伤模式的特征频率范围和累积声发射能量,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增强后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增强后复合材料的损伤起始得到延缓,损伤演化过程中出现较少的声发射信号;且断裂时声发射信号的能量显著下降,基体开裂和纤维/基体脱黏的累积声发射能量分别减少了78.1%和87.6%。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提高了纤维/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从而提高了其抗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 纤维增强聚合物 声发射监测 纤维/基体界面 损伤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编穿刺C/C复合材料不同层次界面剪切强度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孔宪仁 黄玉东 +1 位作者 范洪涛 孙文训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7-60,共4页
利用原位测试系统得到细编穿剌 C/ C复合材料纤维 /基体及纤维束 /基体两种不同层次界面的顶出实验数据 ,然后利用界面弹簧模型对纤维及纤维束的顶出实验过程进行有限元法计算机模拟 ,编制了分析程序 。
关键词 纤维/基体界面 纤维/基体界面 有限元法 界面剪切强度 碳/碳复合材料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Nicalon)/Al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黄玉东 刘宇艳 +3 位作者 张志谦 魏月贞 潘进 杨德明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建立了国内第一台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原位测试仪(ISISTI)。对SiC(Nicalon)/Al复合材料中选定的单纤维进行了顶出测试,并对界面结合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C(Nlcalon)/Al复合材料的界面... 本文建立了国内第一台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原位测试仪(ISISTI)。对SiC(Nicalon)/Al复合材料中选定的单纤维进行了顶出测试,并对界面结合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C(Nlcalon)/Al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与复合工艺条件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本文为进一步评价界面反应程度、指导复合材料工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复合材料 纤维/基体界面 界面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C/SiC复合材料纤维束中微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思维 张立同 +1 位作者 刘永胜 冯祖德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9-112,共4页
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湿氧气氛热处理对3D C/SiC复合材料纤维束中微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未经热处理的3D C/SiC纤维束中,微裂纹传播主要为沿纤维/界面相脱粘的单一模式;热处理后纤维束中的微裂纹形成了多种扩展模式。在... 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湿氧气氛热处理对3D C/SiC复合材料纤维束中微裂纹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未经热处理的3D C/SiC纤维束中,微裂纹传播主要为沿纤维/界面相脱粘的单一模式;热处理后纤维束中的微裂纹形成了多种扩展模式。在经历了长达100h的保温之后,热解碳的部分有序化及其层状结构的形成是导致裂纹能量耗散模式增加的主要因素,有序结构的形成也增加了裂纹的联通和长裂纹形成的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C复合材料 纤维/基体界面 裂纹扩展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植物短纤维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对有效模量和拉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沈珉 孙晓翔 刘洋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81-689,共9页
研究了界面性能对随机短云杉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宏观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ZM)描述随机短云杉纤维和PP基体间非理想界面的力学行为,建立了含非理想界面的随机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代表性单元(RVE)的二维有限元模... 研究了界面性能对随机短云杉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宏观拉伸性能的影响。采用双线性内聚力模型(CZM)描述随机短云杉纤维和PP基体间非理想界面的力学行为,建立了含非理想界面的随机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代表性单元(RVE)的二维有限元模型,考虑了纤维含量、长细比、随机分布和随机各向异性弹性以及PP基体弹塑性的影响;模拟了不同纤维含量复合材料的实验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结果表明,短云杉纤维/PP基体间非理想界面刚度与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模量之间有单调递增的曲线关系,即E-K曲线;同一复合材料不同纤维含量的E-K曲线簇有一个临界交点。在交点右侧强界面刚度区复合材料有效模量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在交点左侧弱界面刚度区有效模量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减少。三种不同体积含量10%、20%和49%的云杉/PP复合材料的非理想界面刚度可用E-K曲线和实验测得的宏观有效弹性模量确定,云杉/PP界面初始破坏位移和界面完全破坏位移也可根据模拟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数值分析结果能用非理想界面刚度来解释和理解随机短植物纤维体积含量对复合材料宏观有效模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植物纤维 拉伸性能 有限元 纤维/基体界面 有效弹性模量 内聚力模型
原文传递
考虑湿热老化的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纵向脱黏行为的数值模拟
10
作者 伊文昭 刘璐璐 +1 位作者 徐凯龙 陈伟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通过ABAQUS计算软件对干态和湿热老化后的断裂纤维尖端周围的纵向脱黏行为进行研究。提出双线性牵引-分离定律与库仑滑动摩擦定律耦合来建立纤维/基体界面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树脂的塑性性能和应变软化效应对界面脱黏行为同样有很大的影... 通过ABAQUS计算软件对干态和湿热老化后的断裂纤维尖端周围的纵向脱黏行为进行研究。提出双线性牵引-分离定律与库仑滑动摩擦定律耦合来建立纤维/基体界面本构模型。结果表明:树脂的塑性性能和应变软化效应对界面脱黏行为同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树脂应变软化效应越好,界面处越难脱黏;湿热老化使界面的性能下降,导致界面更低的应力传递能力,加快了界面剥离,产生更长的脱黏区域;湿热老化降低了相邻纤维上的最大应力集中系数(SCF),证实了差的界面在应力传递方面效率低下。干态下,高的应力集中系数往往会导致相邻纤维更容易发生断裂,纤维断裂快速扩展。该研究为更好地理解各种力学性能参数对纤维/基体界面的纵向脱黏行为以及湿热对单向CFRP纵向拉伸破坏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基体界面 微观力学 湿热老化 脱黏行为 应力集中系数 有限元分析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FIBER FAILURE ON QUASI-STATIC UNLOADING/RELOADING HYSTERESIS LOOPS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龙彪 宋迎东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1年第1期94-102,共9页
The two-parameter Weibull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fiber strength distribution.The stress carried by the intact and fracture fibers on the matrix crack plane during unloading/reloading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 The two-parameter Weibull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fiber strength distribution.The stress carried by the intact and fracture fibers on the matrix crack plane during unloading/reloading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global load sharing criterion.The axial stress distribution of intact fibers upon unloading and reloading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mechanisms of fiber sliding relative to matrix in the interface debonded region.The interface debonded length,unloading interface counter slip length,and reloading interface new slip length are obtained by the fracture mechanics approach.The hysteresis loop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stresses considering fiber failure are compared with the cases without considering fiber failure.The effects of fiber characteristic strength and fiber Weibull modulus on the fiber failure,the shape,and the area of the hysteresis loops are analyzed.The predicted quasi-static unloading/reloading hysteresis loops agree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hysteresis loops matrix cracking interface debonding fiber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cessing and properties of 2D SiC/SiC composites by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海蛟 周新贵 +3 位作者 王洪磊 赵爽 羊建高 黄泽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190-194,共5页
Two-dimensional plain-weave silicon carbide fiber fabric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2D-SiC/SiC)composites were molded by stacking method and densified through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PIP)process.SiC coati... Two-dimensional plain-weave silicon carbide fiber fabric reinforced silicon carbide(2D-SiC/SiC)composites were molded by stacking method and densified through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PIP)process.SiC coating was deposited as the fiber/matrix interphase layer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technique.Fiber/matrix debonding and relatively long fiber pullouts were observed on the fracture surfaces.Additionally,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the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fiber/matrix interphase layer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ree-point bending test and single-edge notched beam tes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ber fraction and the porosity of 2D-SiC/SiC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coating are 27.2%(volume fraction)and 11.1%,and 40.7%(volume fraction)and 7.5%,respectively.And 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2D-SiC/SiC composites with and without coating are 363.3 MPa and 127.8 GPa,and 180.2 MPa and 97.2 GPa,respectively.With a proper thickness,the coating can effectively adjust the fiber/matrix interface,thus causing a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SiC composites COATING precursor infiltration and pyrolysis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曲应力/混酸溶液共同作用对FRP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灵丽 侯锐钢 刘育建 《热固性树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37,共5页
参考燃煤电厂纤维增强塑料排烟筒结构层材料制备了一种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试样(GF/VE),通过吸湿性、蠕变性能及弯曲性能测试研究了弯曲应力、混酸溶液浸泡及二者共同作用对纤维增强塑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对试样的吸湿有促进作用... 参考燃煤电厂纤维增强塑料排烟筒结构层材料制备了一种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试样(GF/VE),通过吸湿性、蠕变性能及弯曲性能测试研究了弯曲应力、混酸溶液浸泡及二者共同作用对纤维增强塑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对试样的吸湿有促进作用,混酸溶液浸泡对试样的蠕变有促进作用,弯曲应力与混酸溶液浸泡共同作用时试样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下降幅度均比单独作用时大。对试样的影响以纤维/基体界面降解为主,并伴随着基体树脂和纤维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塑料 弯曲应力 混酸溶液 吸湿性 弯曲强度 弯曲模量 纤维/基体界面
原文传递
Stress transfer around a broken fiber in unidirectional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 considering matrix damage evolution and interface slipping 被引量:2
14
作者 YANG Zhong ZHANG BoMing +1 位作者 ZHAO Lin SUN XinYa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296-302,共7页
A shear-lag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stress transfer around a broken fiber within unidirectional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FRC) subjected to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 along the fiber direction.The matrix damage ... A shear-lag model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stress transfer around a broken fiber within unidirectional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s(FRC) subjected to uniaxial tensile loading along the fiber direction.The matrix damage and interfacial debonding,which are the main failure modes,a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The maximum stress criterion with the linear damage evolution theory is used for the matrix.The slipping friction stress is considered in the interfacial debonding region using Coulomb friction theory,in which interfacial clamping stress comes from radial residual stress and mismatch of Poisson's ratios of constituents(fiber and matrix).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in the fiber and matrix are obtained by the shear-lag theory added with boundary conditions,which includes force continuity and displacement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s in the broken and neighboring intact fibers.The result gives axi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fibers and shear stress in the interface and compares the theory reasonably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 by a 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e.The relation curves between damage,debonding and ineffective region lengths with external strain loading are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transfer shear-lag damage evolution fiber composi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