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髁状突软骨纤维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韩传火 李金荣 赵怡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68-370,共3页
目的 :深入了解髁突内部纤维组织的结构、走行方向、相互间关系及功能。方法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 8例 (16侧 )家兔 ,体重为 1.5~ 2 .0kg ,月龄 6个月 (动物由同济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剖面和切削面的超... 目的 :深入了解髁突内部纤维组织的结构、走行方向、相互间关系及功能。方法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 8例 (16侧 )家兔 ,体重为 1.5~ 2 .0kg ,月龄 6个月 (动物由同济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剖面和切削面的超微结构。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 ,剖面呈现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状结构或者类似海绵状结构 ;切削处可见浅层的纤细网状纤维 ,这种纤维与泥土样物混合交织形成软骨的外层 ;在网状纤维的深层可见三种粗大的纤维平行于髁状突表面走行 ,其直径分别约为 2 0nm、35nm和 10 0nm。不同部位的纤维的排列、走向不尽相同。透射电镜下 ,髁状突内部纤维主要是有明显周期性横纹的I型胶原。结论 :①髁状突表层存在一层纤细的网状纤维。②深层纵横交错的纤维呈海绵状结构具有传导和分散压力的作用。③纤维的粗细不同可吸收各种振动频率的力 ,形成了对作用于颞下颌关节各种力的有效缓冲垫。④透射电镜下纤维属I型胶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软骨纤维组织 超微结构 观察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钢中纤维状复合组织对抑制可逆回火脆性的影响
2
作者 雷旻 梁益龙 朱建培 《现代机械》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8-79,共2页
本文研究了 30CrMnSiA钢中马氏体(M)+铁素体(F)+贝氏体(Bm)+残留奥氏体(AR)纤维状多相复合组织以及M+F纤维状双相组织对抑制可逆回火脆性的影响,并与该钢常规调质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状多相复... 本文研究了 30CrMnSiA钢中马氏体(M)+铁素体(F)+贝氏体(Bm)+残留奥氏体(AR)纤维状多相复合组织以及M+F纤维状双相组织对抑制可逆回火脆性的影响,并与该钢常规调质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状多相复合组织和双相组织能明显抑制可逆回火脆性。该类复合组织使回火脆化的断裂机制由沿晶断裂改变为韧窝加部分窄条形准解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钢 可逆回火脆性 沿晶断裂 纤维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扩散对2.25Cr-1Mo-0.25V钢锭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刘鑫刚 聂绍珉 任运来 《金属热处理》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1-84,共4页
研究了高温扩散工艺对2.25Cr-1Mo-0.25V钢锭枝晶组织、锻造纤维状组织以及锻件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增加保温时间均可提高组织均匀程度。从枝晶组织消除程度判断,2.25Cr-1Mo-0.25V钢锭至少应在1200℃保温20 h,但保... 研究了高温扩散工艺对2.25Cr-1Mo-0.25V钢锭枝晶组织、锻造纤维状组织以及锻件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增加保温时间均可提高组织均匀程度。从枝晶组织消除程度判断,2.25Cr-1Mo-0.25V钢锭至少应在1200℃保温20 h,但保温时间不宜过长。锻前进行高温扩散可有效减轻锻后的纤维状组织。锻造比较大时,横向冲击韧性随保温时间增大;而发达的纤维状组织以及高温扩散引起成分的均匀化可提高纵向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扩散 枝晶组织 仿晶界型铁素体 纤维状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Zn-Mg-Cu合金加工过程组织演变研究
4
作者 汲庆涛 杨慧 +2 位作者 赵忠超 史晓明 孙有政 《铝加工》 CAS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通过Jmatpro热力学计算、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7175合金在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7175铝合金热力学平衡相由Al Cr Mg Mn相、Mg2Si相、Al6Mn相、Al2Cu Mg相、Mg Zn2相和Al Cu Mg Zn... 通过Jmatpro热力学计算、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7175合金在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结果表明:7175铝合金热力学平衡相由Al Cr Mg Mn相、Mg2Si相、Al6Mn相、Al2Cu Mg相、Mg Zn2相和Al Cu Mg Zn相组成,实际状态下还含有少量的杂质相Al7Cu2Fe相。7175铝合金型材在挤压、固溶后组织主要为纤维状晶粒组织,没有明显的再结晶,在475℃下保温2.5 h后小尺寸的第二相基本回溶,大尺寸的未溶相为Al7Cu2Fe相和Mg2Si相,沿晶界呈链状破碎分布。弥散相Al Cr Mg Mn相在固溶和时效过程中一直存在,时效态晶内沉淀相为弥散分布的圆球状η′相和少量板状η相。晶界析出相MgZn2相断续分布,晶界无沉淀析出带(PFZ)宽度为35~45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175铝合金 纤维晶粒组织 第二相 沉淀相 无沉淀析出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氮微合金化热轧带肋钢筋径向组织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晓丽 陈颖 +1 位作者 陈其安 张旭 《轧钢》 2006年第3期25-27,共3页
通过用金相、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得出,钒氮微合金化热轧带肋钢筋肋部主要由细小的铁素体晶粒、片层较细的珠光体和少量离异珠光体组成;其基体组织是沿钢筋纵向呈明显条带状分布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同时,定量测量了铁素体条带密度、铁素... 通过用金相、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得出,钒氮微合金化热轧带肋钢筋肋部主要由细小的铁素体晶粒、片层较细的珠光体和少量离异珠光体组成;其基体组织是沿钢筋纵向呈明显条带状分布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同时,定量测量了铁素体条带密度、铁素体晶粒尺寸、珠光体体积分数及其片层间距沿径向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铁素体晶粒尺寸和珠光体体积分数在芯部反常分布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肋钢筋 微合金化 纤维状组织 组织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门新的古生物学分支——恐龙骨组织学 被引量:2
6
作者 白俊峰 徐星 彭光照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81-583,共3页
介绍了恐龙骨组织学研究意义,通过回顾恐龙骨组织学产生的历史和研究现状,讨论了它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以及我国的基本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 恐龙 组织 纤维组织 古生物学 骨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板结疤缺陷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彭凯 刘雅政 +2 位作者 谢彬 周乐育 崔娟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46,共3页
对热轧板结疤缺陷和冷轧板成串孔洞缺陷进行取样,金相分析认为具有黑色纤维状组织的疤皮部分是钢基受撞后的分离物。现场观察发现了钢板撞击精轧机组侧导板现象。移植结疤缺陷进行热、冷轧模拟轧制实验,再现了结疤缺陷的生成、演变过程... 对热轧板结疤缺陷和冷轧板成串孔洞缺陷进行取样,金相分析认为具有黑色纤维状组织的疤皮部分是钢基受撞后的分离物。现场观察发现了钢板撞击精轧机组侧导板现象。移植结疤缺陷进行热、冷轧模拟轧制实验,再现了结疤缺陷的生成、演变过程。分析认为钢板撞击精轧机组侧导板是产生结疤缺陷的原因,而冷轧板成串孔洞则是结疤缺陷的遗传产物。避免钢板撞击精轧机组侧导板是消除结疤缺陷提高热轧板材质量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板 结疤 成串孔洞 纤维状组织 侧导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石墨固体自润滑材料的塑性变形 被引量:6
8
作者 朱定一 陈金栌 林登宜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2-767,共6页
用熔炼法制备出具有较好塑性的Ni-石墨固体自润滑材料,研究了球状石墨与片状石墨的变形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Ni-石墨合金在室温三点弯曲实验中可压成近V字型而不发生脆性断裂;经球化处理的铸态试样的延伸率为15.7%,抗拉强度bσ为259.5 ... 用熔炼法制备出具有较好塑性的Ni-石墨固体自润滑材料,研究了球状石墨与片状石墨的变形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Ni-石墨合金在室温三点弯曲实验中可压成近V字型而不发生脆性断裂;经球化处理的铸态试样的延伸率为15.7%,抗拉强度bσ为259.5 MPa。在850℃进行锻打变形时,压缩变形量达到75.8%,可以加工成薄板材料;变形后垂直于压缩方向的石墨呈高密度纤维状分布,试样经变形后沿纤维方向的抗拉强度提高,但韧性降低。片状石墨在挤压变形过程中,通过沿应力取向发生转动,在弱结合面发生解理碎裂,并通过解理面的相对滑动以及石墨片的彼此桥接形成长纤维状组织;球状石墨在压扁的过程中,沿子晶间的晶界发生破裂并逐渐被拉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石墨合金 塑性变形 纤维状组织 延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磁控溅射制备Bi_2Te_3热电薄膜 被引量:3
9
作者 穆武第 程海峰 唐耿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F11期316-318,共3页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在溅射气体为Ar,气压为1Pa,溅射功率为120W时分别在聚氨酯和玻璃基底上沉积了不同厚度的Bi_2Te_3薄膜。Bi_2Te_3薄膜主要是以(221)晶面平行于基底进行外延生长,先在基底形成大量微小晶粒,合并长大成典型的纤维状组织... 通过射频磁控溅射,在溅射气体为Ar,气压为1Pa,溅射功率为120W时分别在聚氨酯和玻璃基底上沉积了不同厚度的Bi_2Te_3薄膜。Bi_2Te_3薄膜主要是以(221)晶面平行于基底进行外延生长,先在基底形成大量微小晶粒,合并长大成典型的纤维状组织结构。在此条件下薄膜生长速率为26nm/min,通过控制溅射时间可沉积几纳来到几微米不同厚度的薄膜。得到的p-型半导体Bi_2Te_3薄膜,其电阻率随薄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磁控溅射 Bi2Te3热电薄膜 纤维状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车辐状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10
作者 李晓兵 袁顺宗 +2 位作者 郑晓玲 马维娜 李国民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3-533,共1页
关键词 睾丸车辐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睾丸肿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80钢盘条表面损伤对拉拔断丝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巫宝根 李静宇 +1 位作者 雍治文 王全吉 《金属制品》 2005年第3期39-41,共3页
通过对80钢盘条脆断断口形貌观察和金相组织分析,认为盘条表面损伤部位的金属基体产生塑性变形和位错增加是拉拔断丝的主要原因,在高碳钢生产及吊装运输中应采取措施避免盘条擦伤,以提高产品质量。
关键词 80钢 表面损伤 纤维状组织 断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SPHC带钢冷轧边裂缺陷分析及控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进 裴新华 +1 位作者 黄绪传 夏小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7-159,162,共4页
对热轧SPHC低碳铝镇静带钢样品在冷轧时出现的边裂缺陷进行了检测分析和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是薄规格SPHC钢在热轧过程中边部温度损失大,终轧温度较低,其微观组织存在较严重的纤维状,导致材料塑性较差,在后续冷轧时产生边裂问题... 对热轧SPHC低碳铝镇静带钢样品在冷轧时出现的边裂缺陷进行了检测分析和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是薄规格SPHC钢在热轧过程中边部温度损失大,终轧温度较低,其微观组织存在较严重的纤维状,导致材料塑性较差,在后续冷轧时产生边裂问题。提高出炉温度、优化除磷工艺、提高中间坯厚度等措施可有效改善边裂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钢SPHC 边裂 纤维状组织 终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钢异物缺陷分析
13
作者 王忠新 朱海娇 +1 位作者 赵彦虎 王旭生 《金属世界》 2020年第3期29-32,共4页
在热轧生产中钢板边部附近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异物缺陷,严重影响了热轧产品质量。本文对用作冷轧原料的热轧低碳钢钢板表面异物缺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多组对照实验和微观组织分析,初步确认异物缺陷来源于铸坯。推断异物缺陷产生过程为:异... 在热轧生产中钢板边部附近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异物缺陷,严重影响了热轧产品质量。本文对用作冷轧原料的热轧低碳钢钢板表面异物缺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多组对照实验和微观组织分析,初步确认异物缺陷来源于铸坯。推断异物缺陷产生过程为:异物落在铸坯表面,被轧制压入铸坯基体;受除鳞水的影响,异物迅速降温,在热轧过程中形成了纤维状组织及碳化物;钢板母材与异物的接触处的组织受异物低温和铸坯高温的影响,提前转变为铁素体,并在铸坯基体温度的缓慢下降过程中不断长大,形成了异常粗大的铁素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状组织 基体温度 热轧生产 热轧过程 低碳钢 冷轧原料 铸坯表面 除鳞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nostic factors for progression of liver structural lesions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14
作者 Liliana SC Mendes Marcelo E Nita +4 位作者 Suzane K Ono-Nita Evandro S Mello Luiz Caetano da Silva Venancio AF Alves Flair J Carrilh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6期2522-2528,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histological variables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structural disturbances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during the time interval b... AIM: To evalu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laboratory and histological variables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progression of hepatic structural disturbances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during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wo liver biopsies. METHODS: Clinical charts of 112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whereas liver biopsies were revised.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interferon receptor was based on the Envision-Peroxidase System. RESULTS: 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variables in the age at first biopsy, ALT levels, presence of lymphoid aggregates and siderosis we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best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The direct progression rate of hepatic structural les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ntreated patients, intermediate in treated non-responders and lower in treated responders to antiviral therapy (non-treated vs responders, 0.22 ± 0.50 vs -0.15 ± 0.46, P = 0.0053). Immuno-expression of interferon receptor is not a relevant factor. CONCLUSION: The best predictors of the progression of fibrosis are age at the first liver biopsy, extent of ALT elevation, inflammation at liver histology and hepatic siderosis. Antiviral treatment is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progression of liver structural lesions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C HISTOLOGY FIBROSIS Interfemns Disease progres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部大揭秘
15
《环球科学》 2019年第12期23-23,共1页
我们每迈出一步,都有一套生物齿轮在运作。走路这件事情看着简单,但用的工具可不简单。我们的脚是由骨骼、肌腱和韧带以复杂且独特的方式组成的.肌腱是一种没有弹性的纤维状组织,它把肌肉和骨骼连在一起。我们走路时主要用到的肌腱是跟... 我们每迈出一步,都有一套生物齿轮在运作。走路这件事情看着简单,但用的工具可不简单。我们的脚是由骨骼、肌腱和韧带以复杂且独特的方式组成的.肌腱是一种没有弹性的纤维状组织,它把肌肉和骨骼连在一起。我们走路时主要用到的肌腱是跟腱,它连接着腓肠肌和跟骨。韧带是由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形成的带状结构,它连接着不同的骨骼。与脚相连的肌肉想要收缩和舒张(运动的基本形式),需要胫神经等通往脚部的神经发出刺激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 纤维状组织 结构 组织形成 刺激信号 骨骼 肌腱 腓肠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