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线性消融的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新华 刘旭 +6 位作者 施海峰 谭红伟 姜伟峰 王远龙 杨国澍 刘玉岗 周立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和)线性(Linear)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房颤病程2.5±2.3年,左房内径42.4±4.5 mm。根据消融术式... 目的评价环肺静脉隔离(CPVI)基础上采用心房碎裂电位(CFAEs)消融或(和)线性(Linear)消融进行心房基质改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消融病例,房颤病程2.5±2.3年,左房内径42.4±4.5 mm。根据消融术式改进分为三组CPVI+CFAEs、CPVI+linear和CPVI+CFAEs+Linear组。比较消融术中房颤终止比例及随访疗效。结果三组消融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160±14 min vs 178±9 min vs 241±8min,P<0.01)。CPVI+CFAEs组终止房颤/转变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比例(52.7%)显著高于CPVI+Line-ar组(18.4%),但低于CPVI+CFAEs+Linear组(73.1%)。术后3.1±1.2个月,三组二次消融比例47.3%、51%、38.5%,P=0.43。术后平均随访9.5±1.8个月,三组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例数分别为39例(70.9%)、33例(67.3%)和41例(78.8%),P=0.41(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比例25.6%、24.2%和22%,P=0.96)。结论 CP-VI基础上CFAEs消融的房颤终止比例高于单纯线性消融,但低于联合应用CFAEs消融和Linear消融。尽管如此,三组术后二次消融比例和随访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碎裂电位 线性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代富 李莹 +5 位作者 祁炜罡 梁波 庄少伟 王娟 俞莉 包丽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9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9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预设温度43℃,最大功率30W,每点消融时间大于20s。局部电位振幅降低50%以上再移动靶点,逐点完成预定消融线。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180±18min,透视时间80±20min。平均放电次数120±15次。术后随访6个月。24例无房颤再发;3例在术后3个月内再发房颤,但次数较前明显减少,6个月后无房颤再发;1例偶有房颤发作;1例复发。所有患者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在成功率及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导管消融 阵发性心房颤动 电解剖标测 消融治疗 线性消融 左心房 三维 肺静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比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程军 刘少忠 +6 位作者 朱永新 徐晓东 方洁 魏婕 王丽华 张芸 刘金平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患者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放电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慢...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患者和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放电时间、手术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慢径消除率、手术时间均优于常规方法消融,但放电时间、手术时间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径消除率有显著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成功率一致。在消融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但均无任何程度持续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治疗AVNRT均为安全、有效的。线性消融治疗略优于常规方法消融治疗AVN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线性消融 常规方法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1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阮中宝 朱莉 +2 位作者 樊建备 翟为洪 张宜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85-987,共3页
关键词 线性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左心房内线性消融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 被引量:3
5
作者 姚焰 张澍 +4 位作者 张奎俊 唐闽 张劲林 王方正 陈新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03-206,共4页
目的 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AF)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 (AAF)值得引起重视。方法  2 4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4例 ) ,年龄平均 5 1 2± 10 9(2 2~ 6 7)岁 ,左心房内径 33 9± 5 5(2 2~ 4 2 )mm。其中阵发性AF(PA... 目的 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AF)后的非典型性心房扑动 (AAF)值得引起重视。方法  2 4例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4例 ) ,年龄平均 5 1 2± 10 9(2 2~ 6 7)岁 ,左心房内径 33 9± 5 5(2 2~ 4 2 )mm。其中阵发性AF(PAF) 19例 ,持续性AF 5例。均在非接触式标测的指导下在左、右肺静脉口外进行环行消融 ,并在顶部肺静脉口间及二尖瓣环峡部行线性消融。在AF终止后经冠状静脉窦进行程序刺激以检验效果并观察是否存在AAF。结果 全部 19例PAF患者中 ,18例的左心房内线性消融获即时成功 ,1例经体外电转复 ;5例持续性AF者有 4例在消融后电转复成功 ,1例未能转复。共有 5例诱发出左心房AAF ,1例被超速抑制 ,2例在左心房顶部左、右肺静脉口之间 ,2例在二尖瓣峡部消融终止了AAF。在随访 7 5± 7(1~ 30 )月 ,除在肺静脉口间消融成功的 2例之外 ,其余 3例AAF均复发 ,2例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可维持窦性心律为主 ,1例因为 4∶1AV传导无症状而不愿接受治疗。结论 在左心房内进行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存在引发非典型性房扑的可能 ,所采用的消融导管类型可能对其也存在一定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 线性消融 治疗 肺静脉口 心房扑动 心房颤动 电转复 峡部 PAF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消融阻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陶谦民 陈君柱 +3 位作者 郑良荣 陈瑶 张芙荣 朱建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6期287-288,290,共3页
目的 :探讨线性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 ,并与常规下位法消融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在左前斜位展开后间隔区 ,消融导管在冠状窦上方、His束记录导管的右下区域作线性消融。结果 :采用线性消融完成病例 60... 目的 :探讨线性消融改良房室结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 ,并与常规下位法消融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在左前斜位展开后间隔区 ,消融导管在冠状窦上方、His束记录导管的右下区域作线性消融。结果 :采用线性消融完成病例 60例 ,并与同期进行的常规下位法消融的病例进行疗效比较 ,其成功根治心动过速的疗效、安全性、手术时间和 X线曝光时间、长期随访的复发率基本相同 ,而对复杂病例的安全性相对较高。结论 :对房室结区进行线性消融改良慢径路 ,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以作为常规下位法房室结改良方法的变通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房室结折返心动过速 治疗 线性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后复发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骆合德 冯金忠 +1 位作者 邱一华 周巍 《东南国防医药》 2007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消融后复发患者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消融后复发患者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放电时间和操作时间。结果线性消... 目的比较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消融后复发患者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AVNRT消融后复发患者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放电时间和操作时间。结果线性消融放电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方法消融,而慢径消除率、手术成功率及操作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在消融过程中两组各有1例出现一过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无任何程度的持续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对常规方法消融后复发的AVNRT,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与常规消融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两者可互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消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后的左房功能心超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莹 朱彩霞 +7 位作者 张代富 陈明 刘怡 郑建华 顾宇英 祁伟罡 俞莉 包丽娟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56-157,共2页
目的动态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消融后不同时段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左房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3... 目的动态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及消融后不同时段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术对左房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左房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61.3±8.8)岁(46- 75岁),术前房颤持续时间(4.5±3.3)年(0.5- 13年),14例无基础心脏病,12例有高血压,2例有冠心病。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内、1、6及12个月以上时应用心脏超声观察左房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观察左房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的变化,测量左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和心房收缩前容积,计算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辦E波、A波峰速度(VE、VA)和速度时间积分(E-VTI、A-VTI),计算左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AEF)。结果①2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0.5±4.7)个月(3-19个月),随访终点时20例无复发,8例复发:术后3个月时,10例患者因始终无AF发作而停抗心律失常药;6个月时,10例患者仍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AF发作较术前减少70%,其中6例为普罗帕酮,4例服用胺碘酮;另有8例患者服药过程中房颤发作仍频繁,其中5例合用胺碘酮和美托洛尔,1例合用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2例单纯用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②术后消融成功者左房内径和容积逐渐缩小,而复发者无明显变化;1周内消融组患者左房大小均未见明显变化,之后因临床转归的不同,各自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消融成功组左房逐渐变小,6和12个月时左房前后径和左右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上下径的P值为0.05,12个月时左房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而复发组左房内径和容积均无明显变化。③左房收缩功能因消融而部分丧失,VA和A-VTI在术后1周内进一步减小,术后逐渐恢复,消融成功者1个月时逐渐好转,至术后12个月较术前有明显增加(P<0.05);LAAEF、AFF和AEF同样在术后1周内降低,以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但复发者至随访末期仍低于术前水平。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消融成功者可一定程度逆转左房结构重构,复发者无明显变化;成功组左房收缩功能在术后1周内降低,但长期转归佳,而复发者左房收缩功能仍低于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消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左房前后径 普罗帕酮 左房内径 抗心律失常药物 房颤持续时间 肺静脉电隔离术 阵发性房颤 结构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后残存慢径经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对电生理及疗效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醒存 陆永光 黄军章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809-810,共2页
目的: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采取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后电生理特性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VNRT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采取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后电生理特性变化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VNRT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消融方法,观察组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残存慢径有效不应期(ERP)、最大AH间期(A-Hmax),以及1年期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ERP、A-Hmax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321.75±68.16)ms高于对照组的(285.85±47.46)ms,观察组A-Hmax(278.84±32.46)ms低于对照组(307.12±58.2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期复发率0.00%(0/42),低于对照组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VNRT经常规方法消融后残存慢径的患者,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补充线性消融的方法治疗,能够体现出明显的电生理特性变化,有效改善患者相关指标,降低复发率,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残存慢径 Koch三角基底部 补充线性消融 电生理特性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金龙 覃绍明 +3 位作者 林英忠 韦开福 覃丽萍 林丽萍 《广西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802-804,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对2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性... 目的探讨在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对2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预设温度43℃,最大功率30W,每点消融时间大于20s。局部电位振幅降低50%以上再移动靶点,逐点完成预定消融线。结果2例患者操作时间分别为181min和193min,透视时间为60min和78min,放电次数120次和136次。术后随访8个月和1个月。例2在术后第3天再发房颤,但1个月内次数较前明显减少。2例患者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在左心房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生理学技术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心外膜注射无水乙醇行犬心室线性消融的可行性
11
作者 梁翠 桑才华 +9 位作者 宁曼 苗成龙 蒋晨曦 尹先东 汤日波 龙德勇 喻荣辉 刘兴鹏 董建增 马长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经心外膜注射无水乙醇行犬心室线性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1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9),分别用无水乙醇和生理盐水经心外膜在左室前壁行线性消融。消融前和消融后30天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在消... 目的探讨经心外膜注射无水乙醇行犬心室线性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18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n=9)和对照组(n=9),分别用无水乙醇和生理盐水经心外膜在左室前壁行线性消融。消融前和消融后30天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在消融完毕后即刻和30天后行电生理和病理检查。术后观察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结果实验组消融后即刻消融线实现双向传导阻滞,30天后传导无恢复;对照组术后即刻及30天后消融线均未阻滞。两组消融后30天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射血分数与消融前无差异。实验组血清CK和CK-MB呈急性心肌梗死样动态改变,酶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无水乙醇经犬心外膜行心室线性消融可能是有效的,可形成持久的不可逆的线性透壁损伤,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乙醇 心室 线性消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振幅及方向的影响
12
作者 赵亮 张家友 +4 位作者 桂燕萍 王金普 李培蕾 顾兴建 廖德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 目的观察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前、术后P波的正负方向及振幅变化,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其的影响。方法 5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 d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各导联P波方向并测量相对应的振幅,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结果 P波正向波振幅在Ⅰ、Ⅱ、Ⅲ、aVF、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负向波振幅在aVR、aVF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总振幅在Ⅰ、Ⅱ、aVR、V5、V6导联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P波极性术后Ⅲ导联负向波增多,aVL导联正向波增多。术前、术后P波正向振幅、负向振幅及总振幅在手术成功组与失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导致P波振幅明显降低,提示左心房整体除极电量下降;P波极性变化提示P波整体向量向右向下改变;P波振幅降低程度对手术成功与否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 P波振幅 P波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左房线性消融术前后左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3
作者 李莹 朱彩霞 +8 位作者 张代富 陈明 刘怡 郑建华 祁伟罡 俞莉 顾宇英 梁波 包丽娟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9-29,共1页
目的对照研究左房线性消融及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对患者左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转归,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左房线性消融术或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左房线性消融组(消融组)和单纯... 目的对照研究左房线性消融及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对患者左房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转归,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左房线性消融术或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左房线性消融组(消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内、1、3和6个月时应用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大小及二尖辦和肺静脉口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观察消融组和药物组左房前后径、左右径和上下径的变化,频谱多普勒测量二尖辦E波、A波峰速度(VE、VA)和速度时间积分(E-VTI、A-VTI),并计算左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AEF);测量右上肺静脉口S波、D波及负向a波的速度峰值(VS、VD和Va)和速度时间积分(S-VTI、D-VTI和a-VTI),计算Vs/ND、S/D-VTI和肺静脉前向血流收缩分数(PSF)。结果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经两种方法治疗后,窦性心律得以长期维持,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两组分别随访(11.8±5.9)个月和(7.1±3.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发病时间和基础疾病构成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主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左房内径基线水平无差异。消融组术后6个月时左房前后径和左右径明显减小[与术前比较,(37.6±3.30)cm比(39.8±3.33)cm,(39.6±3.34)cm比(42.9±6.65)cm,P值均<0.05],药物组在治疗过程中有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和药物组治疗前、后二尖瓣和肺静脉频谱各指标的差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消融组在术后1周内代表左房收缩功能的VA、A-VTI、AFF、AEF、Va和代表左房舒张功能的VS、S-VTI、Vs /ND、S/D-VTI及PS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同一时期药物组以上各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与术前及同一时期药物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VD和D-VTI在两组间或两组内的差异始终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左房线性消融术后左房血流动力学逐渐好转,左房收缩功能的转归与是否维持窦律相关,消融对收缩功能的影响在术后逐渐恢复,至6个月时消除;与药物治疗相比,维持窦律消融组左房收缩功能的长期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消融 心房颤动患者 血流动力学 左房前后径 阵发性心房颤动 左房内径 血栓栓塞事件 抗心律失常药物 肺静脉口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线性消融
14
作者 冯金忠 吴峰 +3 位作者 骆合德 邱一华 周巍 俞峰 《心脏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在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中室间隔左室面线性消融的有效性。方法:18例术中不能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发作时不能耐受患者,进行室问隔左室面心尖到心底部连线的前l/3~1/2区域,在窦性心律... 目的:探讨在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中室间隔左室面线性消融的有效性。方法:18例术中不能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发作时不能耐受患者,进行室问隔左室面心尖到心底部连线的前l/3~1/2区域,在窦性心律下首先标到蒲肯野氏纤维电位(PP),向下至室间隔与左室下壁交界、向L至前后间隔中线进行线性消融,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未能诱发}}jILVT。随访3~35(23±13)个月,3例/18例(17%)复发,远期成功率达83%,无l例发生永久性的并发症。结论:对于术中不能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发作时不能耐受的ILVT患者,室间隔左室面线性消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补救性消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左室 特发性 室间隔 蒲肯野氏纤维电位 导管消融 线性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消融和线性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储慧民 陈晓敏 +2 位作者 杜为平 张福兴 董建增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采用点消融三尖瓣峡部的方法治疗典型心房扑动,并对比常规线性消融,证实点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可行性。方法:14例典型心房扑动病人分为线性消融组(A组)与点消融组(B组),分别比较2组下腔静脉与三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的手术时间、X... 目的:采用点消融三尖瓣峡部的方法治疗典型心房扑动,并对比常规线性消融,证实点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可行性。方法:14例典型心房扑动病人分为线性消融组(A组)与点消融组(B组),分别比较2组下腔静脉与三尖瓣峡部双向阻滞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放电次数、手术费用、复发率。结果:点消融组病人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短,放电次数少,手术费用低(P<0.01),2组均无心包填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栓塞等并发症,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点消融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消融 线性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16
作者 刘醒存 陆永光 黄军章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568-569,共2页
目的:研究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AVNRT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 目的:研究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治疗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AVNRT常规方法消融成功后残存慢径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治疗,对照组不做进一步处理。比较两组治疗后1年的复发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残存慢径有效不应期(ERP)、最大AH间期(A-Hmax)。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年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残存慢径ERP、残存慢径A-Hmax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残存慢径ERP(321.75±68.16)ms、残存慢径A-Hmax(278.84±32.46)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消融方法困难的AVNRT患者采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同时改善残存慢径ERP、A-Hmax等指标,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ch三角基底部 线性消融 常规消融困难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扑动射频线性消融时局部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
17
作者 索晓霞 王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 :探讨射频线性消融心房扑动 (房扑 )时局部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I型房扑患者行射频线性消融 ,采用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标准判断消融是否成功。同时观察消融电极处局部电图的改变。结果 :消融成功后局部电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目的 :探讨射频线性消融心房扑动 (房扑 )时局部电图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I型房扑患者行射频线性消融 ,采用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标准判断消融是否成功。同时观察消融电极处局部电图的改变。结果 :消融成功后局部电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双电位及A波幅度变小。消融后A波幅度平均为(0 3 3 7+0 2 79)mV ,消融前A波幅度平均为 (1 2 17+0 886)mV ,消融前后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局部电图变化对快速判断消融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射频线性消融 局部电图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口外线性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的术中管理特点
18
作者 王玉如 许凤英 +3 位作者 翟大玲 徐金凤 胡玉芳 陈桂花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431-432,共2页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老年心房颤动 术中管理 肺静脉 口外 线性消融 规范化管理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成功率、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红 马晓峰 +1 位作者 许萍 高琴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环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成功率、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予以环肺静脉... 目的研究环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成功率、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予以环肺静脉隔离治疗,观察组予以环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消融成功率、左心房最大面积(LAA)、左心房最大容积(LAV)、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峰值流速(VA)、左心房射血力(LAF)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但2组X线下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LAA、LAV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VA、LAF水平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LAA、LAV水平均低于对照组,VA、LA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环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成功率高,可改善心功能,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隔离 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 消融成功率 心房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二尖瓣峡部进行线性消融的技术和结果
20
作者 J.s P. Hocini M. +1 位作者 Hsu L.-F. 杜媛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4期42-42,共1页
Background -This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 icacy of combined linear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nd pulmonary vein(PV) isolatio 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F). Met... Background -This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 icacy of combined linear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nd pulmonary vein(PV) isolatio 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F). Methods and Results -One hundred consecutive patients(13 women; age 55±10 years)-with drug-refractory , symptomatic paroxysmal AF underwent PV isolation and linear ablation of the ca votricuspid isthmus and the mitral isthmus(lateral mitral annulus to the left in ferior PV).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14 women; age, 52± 10 years) undergoing PV isolation and cavotricuspid ablation without mitral isth mus ablation. Bidirectional mitral isthmus block was confirmed by demonstrating( 1) a parallel corridor of double potentials during coronary sinus(CS) pacing,(2) an activation detour by pacing either side of the line, and(3) differential pac ing techniques. Isolation of all PVs and cavotricuspid isthmus ablation were per formed successfully in all. Mitral isthmus block was achieved in 92 patients aft er 20±10 minutes of endocardial 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 and an additional 5 ±4 minutes of epicardial radiofrequency application from within the CS in 68, r esulting in a conduction delay of 151±26 ms during CS pacing. Thirty-two patie nts with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compared with 49 without had recurrent atrial a rrhythmia (P=0.02) requiring further ablation. At 1 year after the last procedur e, 87 patients with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nd 69 without(P=0.002) were arrhyth mia free without antiarrhythmic drugs,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being the only fa ctor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success(RR for AF recurrence, 0.2; CI, 0.1 to 0. 4; P< 0.001). Conclusions -Catheter ablation of the mitral isthmus results cons istently in demonstrable conduction block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cure rat e for paroxysmal 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峡部 线性消融 起搏技术 阵发性房颤 抗心律失常药物 射频消融 传导阻滞 分离术 冠状窦 和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