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合体航天器有限时间超螺旋反步姿态控制 被引量:9
1
作者 马广富 高寒 +2 位作者 吕跃勇 宋婷 袁建平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8-1176,共9页
针对服务航天器与非合作空间目标构成的组合体航天器的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有限时间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一种改进的超螺旋干扰观测器对由非合作目标导致的较大转动惯量不确定性及外界干扰进行观测,并分析了观测误差... 针对服务航天器与非合作空间目标构成的组合体航天器的姿态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有限时间控制策略。首先,设计一种改进的超螺旋干扰观测器对由非合作目标导致的较大转动惯量不确定性及外界干扰进行观测,并分析了观测误差的有限时间收敛特性;然后,结合反步法设计了有限时间姿态控制器,同时引入指令滤波器提高了反步法的控制性能;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校验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超螺旋干扰观测器 有限时间 反步姿态控制 指令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组合体航天器帆板的光照遮挡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岸毅 宝音 李俊峰 《载人航天》 CSCD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太阳帆板遮挡计算方法,用于组合体航天器的能量平衡分析与计算。根据航天器轴线与帆板转轴垂直的几何关系,将其沿轴线离散化为若干平面的集合,将所分析的帆板离散化为点集,判断离散点沿太阳矢量逆向是否经过离散的舱体平... 提出了一种新的太阳帆板遮挡计算方法,用于组合体航天器的能量平衡分析与计算。根据航天器轴线与帆板转轴垂直的几何关系,将其沿轴线离散化为若干平面的集合,将所分析的帆板离散化为点集,判断离散点沿太阳矢量逆向是否经过离散的舱体平面或其它帆板平面,以此确定遮挡关系。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不同入射太阳方向下某组合体对应的遮挡区域,结果表明,新方法适用于轴对称形状组合体航天器的帆板遮挡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太阳帆板 遮挡 发电能力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体航天器输入-状态稳定姿态接管控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吕跃勇 方慧 +1 位作者 秦堂皓 郭延宁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73-880,共8页
本文针对具有对抗性力矩输出能力的空间非合作目标,研究了基于输入-状态稳定理论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接管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相互作用力矩实时计算的组合体姿态激励-响应映射关系,实现了对组合体航天器姿态运动的准确描述;然后,... 本文针对具有对抗性力矩输出能力的空间非合作目标,研究了基于输入-状态稳定理论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接管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基于相互作用力矩实时计算的组合体姿态激励-响应映射关系,实现了对组合体航天器姿态运动的准确描述;然后,基于输入-状态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不依赖系统模型参数的姿态接管控制器并给出了参数选择范围,实现了对存在有界不确定对抗力矩非合作目标的姿态接管;最后通过数值仿真校验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非合作目标 输入-状态稳定 姿态接管控制 激励-响应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螺旋干扰观测器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接管控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吕跃勇 秦堂皓 +1 位作者 张薇 方慧 《无人系统技术》 2020年第5期39-45,共7页
服务航天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构成的组合体航天器的姿态接管控制是空间在轨服务的核心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螺旋干扰器的前馈补偿姿态接管控制方法。首先,考虑目标航天器质量参数未知、对抗能力不确定等非合作特性,开展了基于空间姿态... 服务航天器捕获非合作目标后构成的组合体航天器的姿态接管控制是空间在轨服务的核心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螺旋干扰器的前馈补偿姿态接管控制方法。首先,考虑目标航天器质量参数未知、对抗能力不确定等非合作特性,开展了基于空间姿态一致性原则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动力学数据驱动建模。然后,将目标航天器通过机械臂施加给服务航天器的反作用力矩视为广义干扰,设计了一种具有自适应增益的超螺旋干扰观测器,实现了对广义干扰的有限时间收敛观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超螺旋干扰观测结果的前馈补偿姿态接管控制方案。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观测器增益的自适应调节使得系统在保障稳定收敛的同时,能够对广义干扰进行快速、准确的估计,再经前馈补偿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超螺旋观测器 前馈补偿控制 姿态接管 自适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接管学习控制
5
作者 马广富 刘昱晗 +1 位作者 吕跃勇 郭延宁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4期42-51,共10页
空间非合作目标一般具有结构复杂、质量特性未知、姿态机动能力不明等特点,这导致组合体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呈现出高度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且难以对其进行在轨精确辨识。针对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接管过程中目标信息不完全、精确辨识困难等问... 空间非合作目标一般具有结构复杂、质量特性未知、姿态机动能力不明等特点,这导致组合体航天器姿态动力学呈现出高度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且难以对其进行在轨精确辨识。针对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接管过程中目标信息不完全、精确辨识困难等问题,本文考虑目标存在姿态机动能力的任务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高斯过程回归(GPR)的数据驱动姿态接管控制策略。首先,从系统运行数据中提取、凝炼模型未知部分的输入/输出映射关系,构建数据驱动的概率化模型以代替无法快速准确建立的参数辨识模型,并根据该数据驱动模型设计变增益反馈控制策略,证明了系统状态概率意义上的Lyapunov稳定性和有界性;其次,考虑到在轨任务的实时性、星载计算机的计算资源有限等因素,该算法可在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显著减轻学习算法的计算压力;最后,数值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姿态接管 非合作目标 高斯过程 学习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获目标卫星后组合体航天器模糊神经网络滑模控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捷 秦开宇 陈力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8年第2期180-192,共13页
探讨了漂浮基空间机械臂系统在轨捕获参数未知目标卫星后组合体航天器的镇定控制问题.首先在耦合空间机械臂系统捕获目标卫星操作过程动量、冲量的传递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漂浮基空间机械臂系统在轨捕获漂浮卫星控制系统设计的组合体... 探讨了漂浮基空间机械臂系统在轨捕获参数未知目标卫星后组合体航天器的镇定控制问题.首先在耦合空间机械臂系统捕获目标卫星操作过程动量、冲量的传递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漂浮基空间机械臂系统在轨捕获漂浮卫星控制系统设计的组合体航天器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高斯基神经网络的非奇异Terminal滑模控制算法.提出的控制算法不仅不要求系统动力学方程关于惯性参数呈线性函数关系,而且也不需要预知系统惯性参数;由于利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修正模糊控制的控制规则和隶属函数,这样在系统参数识别中,模糊神经网络可减少模糊规则数,更适应于空间机械臂系统在轨捕获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对比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捕获目标卫星 碰撞动力学建模 模糊神经网络 非奇异Terminal滑模控制 空间机械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体航天器姿态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 被引量:5
7
作者 于欣欣 解永春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09年第1期36-41,46,共7页
研究了交会对接后组合体航天器构型变化带来的姿态控制问题,对执行机构在控制量受限时的控制能力进行了分析,应用基于特征模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能适用于不同构型的姿态控制器,分别对组合体在直线构型和L构型对接情况下进行... 研究了交会对接后组合体航天器构型变化带来的姿态控制问题,对执行机构在控制量受限时的控制能力进行了分析,应用基于特征模型的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能适用于不同构型的姿态控制器,分别对组合体在直线构型和L构型对接情况下进行了数学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可行并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智能自适应控制方法 特征模型 控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体航天器的PRA技术应用趋势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昊澄 杨宏 +1 位作者 侯永青 夏侨丽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48,64,共5页
组合体航天器具有高可靠性、小字样的工程特点,为解决组合体航天器风险评估工作中遇到的试验及在轨数据不足的难题,提出应用概率风险评估(PRA)技术对组合体航天器进行风险评估,以满足组合体航天器这类复杂大系统的风险评估需求。结合组... 组合体航天器具有高可靠性、小字样的工程特点,为解决组合体航天器风险评估工作中遇到的试验及在轨数据不足的难题,提出应用概率风险评估(PRA)技术对组合体航天器进行风险评估,以满足组合体航天器这类复杂大系统的风险评估需求。结合组合体航天器的工作特点,对定性、定量、综合性评估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以组合体航天器控推系统融合性设计为例,详细分析了PRA技术应用的基本流程。通过相对评估方法对比了组合体航天器特有的融合性设计对系统可靠性的贡献,充分验证了PRA技术适用于组合体航天器的风险评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小子样 概率风险评估 融合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体航天器智能协同姿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佳奇 康国华 +2 位作者 华寅淼 张晗 张琪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53,共10页
组合体航天器在姿态机动过程中的各单体卫星承受的控制力是不均匀的,局部控制力过大将会导致组合链接断裂而失效。应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组合体航天器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对内力、内力矩与整星姿态、控制力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仿... 组合体航天器在姿态机动过程中的各单体卫星承受的控制力是不均匀的,局部控制力过大将会导致组合链接断裂而失效。应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组合体航天器间的相互作用模型,对内力、内力矩与整星姿态、控制力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仿真了极端情况下的内力矩分布,其大小可能超过常用对接机构的力矩承受范围;采用粒子群算(PSO)法对控制合力矩进行优化分配,通过预设初值和继承初值来加快PSO算法的收敛速度,实时调整各星控制力矩分配比例,减小星间相互作用力,实现组合体航天器的智能协同控制,保证组合体航天器的连接铰不因受力过大而损坏。算法仿真和Adams软件验证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相互作用模型可准确计算出星间相互作用力,提出的智能协同姿控算法可显著降低姿控过程中的星间内力,确保组合体航天器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协同姿态控制 多体动力学 粒子群算法 内力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RA的组合体航天器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昊澄 杨宏 夏侨丽 《火箭推进》 CAS 2019年第1期59-65,共7页
针对组合体航天器高可靠性、小子样的特性,以组合体航天器控推系统为例对多舱融合性设计方案建立了基于PRA(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概率风险评估)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比使用融合性设计和未使用融合性设计两种方案的故障树和... 针对组合体航天器高可靠性、小子样的特性,以组合体航天器控推系统为例对多舱融合性设计方案建立了基于PRA(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概率风险评估)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比使用融合性设计和未使用融合性设计两种方案的故障树和相对比差,以验证融合性设计对系统可靠性的贡献为目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验证了融合性设计可以大幅降低组合体航天器控推系统重大风险的发生概率。通过分析重大风险的重要度权重,得到了组合体航天器控推系统重大风险的重要度排序,从风险的角度为决策者提供了应用融合性设计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概率风险评估 故障树 融合性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控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懿诚 颜艳腾 +1 位作者 张勇 吕跃勇 《飞控与探测》 2023年第4期56-63,共8页
针对非合作目标存在对抗性力矩输出情况下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Fuzzy Neural Network Disturbance Observer,FNNDO)的非奇异终端滑模(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NTSM)有限时间控... 针对非合作目标存在对抗性力矩输出情况下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干扰观测器(Fuzzy Neural Network Disturbance Observer,FNNDO)的非奇异终端滑模(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NTSM)有限时间控制策略。首先以服务航天器为基准,建立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数学模型,然后针对包含惯量不确定性、目标对抗性力矩等的等效干扰力矩,设计了一种具有自适应能力的FNNDO,可以实现对等效干扰的有效跟踪。在FNNDO的基础上,设计NTSM控制器,利用Lyapunov理论证明闭环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性。最后,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观测器在观测性能上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非合作目标 干扰观测器 模糊神经网络 非奇异终端滑模 有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体航天器角速度信号深度学习降噪方法
12
作者 初未萌 邬树楠 +1 位作者 刘宇飞 吴志刚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9年第6期584-592,共9页
服务航天器与非合作目标构成组合体航天器后,实际测量的角速度信号往往掺杂了较大噪声,这会严重影响后续控制的精度,但由于非合作目标惯性张量未知,导致无法根据模型信息对其有效降噪.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一种无需预... 服务航天器与非合作目标构成组合体航天器后,实际测量的角速度信号往往掺杂了较大噪声,这会严重影响后续控制的精度,但由于非合作目标惯性张量未知,导致无法根据模型信息对其有效降噪.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提出一种无需预先构建模型、完全由数据驱动的组合体航天器角速度信号降噪方法.首先给出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对角速度进行降噪所需训练数据的生成过程;然后构建组合体航天器角速度信号降噪的深度网络模型,并提出该模型的优化方法和参数初始化方法;最后用测试数据对本文方法和小波降噪方法的降噪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小波降噪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降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组合体航天器 非合作目标 信号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参数在轨辨识的组合体航天器姿态控制技术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超镇 贺亮 +1 位作者 卢山 贾成龙 《上海航天》 2014年第6期1-5,66,共6页
面向在轨服务提出了一种组合体航天器的参数在轨辨识与控制方法。针对辨识参数估计误差相对较大、环境存在干扰力矩以及控制输入受限的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变结构控制算法,实现组合体航天器对干扰和参数不确定的鲁棒性,并保证了快速... 面向在轨服务提出了一种组合体航天器的参数在轨辨识与控制方法。针对辨识参数估计误差相对较大、环境存在干扰力矩以及控制输入受限的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变结构控制算法,实现组合体航天器对干扰和参数不确定的鲁棒性,并保证了快速和精确的响应。仿真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有效,能满足控制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体航天器 在轨辨识 自适应变结构控制 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捕获后航天器组合体的角动量转移与抑振规划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兴龙 周志成 曲广吉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9-256,共8页
针对失稳目标捕获后航天器组合体的位姿调整与稳定问题,提出一种组合体角动量转移与振动抑制复合规划方法。首先建立了同时考虑了空间机械臂、目标卫星太阳翼、服务卫星太阳翼等柔性构件的航天器组合体动力学模型。然后提出角动量转移... 针对失稳目标捕获后航天器组合体的位姿调整与稳定问题,提出一种组合体角动量转移与振动抑制复合规划方法。首先建立了同时考虑了空间机械臂、目标卫星太阳翼、服务卫星太阳翼等柔性构件的航天器组合体动力学模型。然后提出角动量转移优化方法,规划机械臂最终构型,保证组合体相对稳定后的角速度最小;基于粒子群算法设计了机械臂最优抑振轨迹规划方法,抑制角动量转移过程中的机械臂和太阳翼的柔性振动。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规划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组合体的角动量转移,并显著降低组合体的柔性振动,具有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组合体 空间机械臂 角动量转移 振动抑制 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组合体能量平衡分析系统设计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任筱强 王鹏鹏 《航天器工程》 2013年第2期60-64,共5页
针对航天器组合体的任务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组合体飞行、电源系统并网运行的能量平衡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能量平衡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能量平衡分析及实时监控两个模块,其中:能量平衡分析模块通过遮挡计算输出精确的太阳电池阵... 针对航天器组合体的任务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组合体飞行、电源系统并网运行的能量平衡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能量平衡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能量平衡分析及实时监控两个模块,其中:能量平衡分析模块通过遮挡计算输出精确的太阳电池阵发电能力,利用实时负载状态及飞行程序计算航天器负载变化,并内嵌有应对长期在轨运行电源系统性能衰降问题的用户数据交互界面,同时考虑并网功率以及电源系统正常、故障多种工作模式,保证能量平衡计算精确度;实时监控模块将航天器在轨运行实时下传数据与理论分析值同步显示,可读性高,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文章设计的系统应用于2次交会对接飞行控制任务中,其计算效率高,精度高,为电源系统使用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组合体 遮挡计算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靳健 陈伯翰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1-1357,共7页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器由单舱段构型逐渐发展成为多舱段组合体构型,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舱段在舱间通风的支持下对组合体密封舱内空气环境进行集中控制。利用多学科建模工具Ecosimpro建立了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计算模...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器由单舱段构型逐渐发展成为多舱段组合体构型,其中一个或若干个舱段在舱间通风的支持下对组合体密封舱内空气环境进行集中控制。利用多学科建模工具Ecosimpro建立了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计算模型,对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组建过程中,各舱CO_2分压水平进行了分析。当舱段数达到3个以上,将会出现非主控舱CO_2分压超标现象。针对CO_2分压超标现象,提出了3种控制策略:提高全部舱间通风量、更改CO_2控制系统位置、提高部分舱间通风量+更改CO_2控制系统位置,并对3种控制策略的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更改CO_2控制系统位置并提高部分舱间通风量是最有效的载人航天器组合体CO_2分压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 CO2分压 舱间通风 仿真分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靳健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7,共8页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通常由多个具备不同功能的密封舱通过在轨组装形成,并由其中的单个密封舱利用舱间换气对组合体空气环境进行集中控制。文章建立了一种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模型,对五舱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组装建造过程中各...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通常由多个具备不同功能的密封舱通过在轨组装形成,并由其中的单个密封舱利用舱间换气对组合体空气环境进行集中控制。文章建立了一种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模型,对五舱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组装建造过程中各密封舱氧分压和空气总压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舱间换气量、密封舱数量、航天员驻留位置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组合体氧分压和空气总压变化趋势与单个密封舱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密封舱数量的增加,离氧分压主控舱输运距离越远的密封舱,氧分压的波动范围越窄,且所能达到的氧分压上限也越低;同时,组合体空气总压的波动范围也越窄。随着舱间换气量的增大,各密封舱氧分压的差异逐渐缩小,组合体的空气总压波动范围增大。五舱组合体的氧分压和空气总压变化范围及波动周期,明显小于与它总容积相同的单个密封舱,这种差异随着舱间换气量的增大而减小。文章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 密封舱 氧分压 空气总压 舱间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航天员应急撤离流程设计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志莹 杨海峰 +2 位作者 王悦 姜文彩 杜占超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27,共5页
驻留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的航天员执行任务时,如果发生影响驻留安全的故障,应能保证航天员安全、及时撤离。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常规飞行和飞控模式的应急撤离流程。通过对航天员应急撤离的故障模式及技术条件进行研究,面向安全状态,... 驻留载人航天器组合体的航天员执行任务时,如果发生影响驻留安全的故障,应能保证航天员安全、及时撤离。为此,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常规飞行和飞控模式的应急撤离流程。通过对航天员应急撤离的故障模式及技术条件进行研究,面向安全状态,将应急撤离流程量化为7个撤离项目。以发生载人环境异常故障为例,对撤离流程的应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应急撤离流程,可以保证故障时地面飞行控制中心及时决策,实现航天员的安全撤离,能提高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时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 航天 应急撤离 故障模式 处置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飞船组合体期间应急撤离任务规划
19
作者 郭祥艳 申聪聪 +2 位作者 李晓明 马鹏德 董万坤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1-77,共7页
航天员长期驻留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期间,当发生影响驻留安全的故障且决策应急撤离时,需进行应急撤离任务规划,合理安排撤离期间各飞行事件执行时机,以保障航天员安全及时撤离。为此,首先在对应急撤离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 航天员长期驻留载人航天器组合体期间,当发生影响驻留安全的故障且决策应急撤离时,需进行应急撤离任务规划,合理安排撤离期间各飞行事件执行时机,以保障航天员安全及时撤离。为此,首先在对应急撤离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撤离期间分离点选取需满足的约束条件,并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求解满足条件的分离点;其次以求解的分离点为基准,对分离前后飞行事件进行人工规划;最后,以测控区内发生载人环境异常故障,地面决策应急撤离为例进行规划,实现了撤离项目和撤离时间的量化。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能够在应急撤离允许处置时间内完成撤离,且分离前后各事件满足约束条件,测控等待时长较短,能实现航天员在应急情况下安全撤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 航天员安全 应急撤离 应急任务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CO_2去除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靳健 侯永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49-1354,共6页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通常由主控舱段利用舱间通风对组合体空气环境参数进行集中控制.利用Ecosimpro建立了一种多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乘员模块、CO2净化模块、舱间通风模块,并对三舱段载人航天器CO2...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通常由主控舱段利用舱间通风对组合体空气环境参数进行集中控制.利用Ecosimpro建立了一种多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仿真分析模型,包括舱体模块、乘员模块、CO2净化模块、舱间通风模块,并对三舱段载人航天器CO2去除系统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净化装置进风量为0.0072kg/s,非主控舱段驻留人数达到6人时,会造成非主控舱段CO2分压超出700 Pa的指标上限.此时增大舱间通风量对降低非主控舱段CO2分压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效的控制方式是增大净化装置进风量.当净化装置进风量增加至0.0113kg/s时,非主控舱段CO2分压可降至700Pa以下.该工作有助于加快载人航天器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器组合体 密封舱 空气环境 舱间通风 CO2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