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烈度区框-筒结构组合减隔震抗震性能研究
1
作者 郭远翔 刘璐瑶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9,52,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层建筑数量与日俱增,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在高层结构中应用,并且提出了减震、隔震装置联合使用的新型组合减隔震技术。本文为研究高层组合减隔震结构中阻尼器布置位置对隔震效果的影响,针对高烈度区某框架-核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层建筑数量与日俱增,减震、隔震技术逐渐在高层结构中应用,并且提出了减震、隔震装置联合使用的新型组合减隔震技术。本文为研究高层组合减隔震结构中阻尼器布置位置对隔震效果的影响,针对高烈度区某框架-核心筒结构采取传统抗震、隔震、隔震-隔震层减震和隔震-非隔震层减震4种抗震方案,并选取7条地震波,通过Perform-3D软件对其分别进行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结构宏观指标发现:相比隔震结构,组合减隔震结构能有效降低地震响应;黏滞阻尼器设置在非隔震层的组合减隔震结构抗震效果最佳,提高了结构安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减隔震 框架-核心筒结构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组合减隔震简支梁桥地震失效机理
2
作者 李新 江辉 +2 位作者 陈良江 周勇政 卢文良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3-68,共6页
为明确组合减隔震简支梁桥易损位置、损伤模式与失效机理,提升减隔震设计桥梁安全性与可恢复性,以采用回型钢阻尼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新建某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考虑支座剪断、阻尼器失效、支座落座三级损伤工作状态的桥梁多尺... 为明确组合减隔震简支梁桥易损位置、损伤模式与失效机理,提升减隔震设计桥梁安全性与可恢复性,以采用回型钢阻尼器+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的新建某大桥为工程背景,建立了考虑支座剪断、阻尼器失效、支座落座三级损伤工作状态的桥梁多尺度仿真模型。选取15组原桥址区地震波,并调幅为150组强度分布在0.1g~1.0g的地震波,开展桥梁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减隔震桥梁的最易损位置为支座,其次为桥墩、主梁。在罕遇及以下地震作用下,支座未超过地震工作状态设计位移,桥墩基本保持弹性,但有可能发生梁间碰撞,基本符合设防要求。在峰值地面加速度超过0.9g时,主梁发生落座,桥墩进入中等损伤状态。支座横桥向峰值位移略大于纵桥向,桥墩纵桥向损伤显著高于横桥向,并且高墩损伤更为严重。减隔震桥梁支座剪断后有一定残余位移,而且会导致峰值位移放大,不利于桥梁抗震安全和震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减隔震简支梁桥 作用 回型钢阻尼器+双曲面球型支座 结构失效机理 增量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减隔震装置在非对称独塔斜拉桥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克勤 季日臣 +1 位作者 夏修身 张红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4-137,142,共5页
建立太城溪特大桥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组合减隔震装置对非对称独塔斜拉桥过渡墩横桥向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球型钢支座相比,铅芯橡胶支座使过渡墩墩底横向弯矩减少39%~52%,墩顶横向位移增加41%~79%;组合减隔震... 建立太城溪特大桥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法研究组合减隔震装置对非对称独塔斜拉桥过渡墩横桥向的隔震效果。结果表明:与常规球型钢支座相比,铅芯橡胶支座使过渡墩墩底横向弯矩减少39%~52%,墩顶横向位移增加41%~79%;组合减隔震装置使过渡墩墩底横向弯矩减小36%~58%,墩顶横向位移减小33%~48%;组合减隔震装置降低了地震响应且避免结构发生过大位移,可以用于解决非对称独塔斜拉桥的横桥向抗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斜拉桥 横向抗 非线性时程分析 过渡墩 组合减隔震装置 常规球型钢支座 铅芯橡胶支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减隔震装置在双塔斜拉桥中的设计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邓璐铭 虞庐松 《应用技术学报》 201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为了研究组合减隔震装置在双塔斜拉桥中的减隔震效果,以乐清湾双塔斜拉桥为例进行分析。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仅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和组合减隔震装置时双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桥塔和过渡... 为了研究组合减隔震装置在双塔斜拉桥中的减隔震效果,以乐清湾双塔斜拉桥为例进行分析。采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空间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仅采用铅芯橡胶支座和组合减隔震装置时双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效果。结果表明,桥塔和过渡墩均设置减隔震装置的组合减隔震方案能获得更好的减隔震效果。过渡墩仅使用铅芯橡胶减隔震支座能有效减小过渡墩墩底弯矩,使用组合减隔震装置方案可以令能力冗余构件承担一部分地震力,在限制位移和控制地震力方面效果显著;组合减隔震装置可以对桥梁受力进行更好的分配,达到了优化减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芯橡胶支座 粘滞阻尼器 组合减隔震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摩擦型建筑摩擦摆与黏滞阻尼器组合减隔震地震反应影响分析
5
作者 叶烈伟 黄弘毅 +5 位作者 李进波 杨钊 马上 佟宁 赵晓红 王彤辉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061-1065,共5页
介绍摩擦摆的力学特性及性能优势,结合甘肃陇南区某新建幼儿园项目,阐述常规摩擦摆设计中高、低摩擦型摩擦摆组合设计特点,并提出采用低摩擦型摩擦摆配合黏滞阻尼器和低摩擦型大曲率半径摩擦摆配合黏滞阻尼器等两种设计方案,结合多工况... 介绍摩擦摆的力学特性及性能优势,结合甘肃陇南区某新建幼儿园项目,阐述常规摩擦摆设计中高、低摩擦型摩擦摆组合设计特点,并提出采用低摩擦型摩擦摆配合黏滞阻尼器和低摩擦型大曲率半径摩擦摆配合黏滞阻尼器等两种设计方案,结合多工况下罕遇地震弹塑性时程结果进行数值分析。分析表明: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黏滞阻尼器相较于低摩擦型摩擦摆具有更高的耗能效率,采用黏滞阻尼器配合低摩擦型摩擦摆组合使用较常规设计方法具有更好的减震效果,通过增大曲率半径可延长隔震结构基本周期,降低地震能量输入,同时采用黏滞阻尼器限制隔震结构罕遇地震位移,可在相同位移条件下,得到相较常规设计方法更高的结构阻尼比,可同时大幅降低上下支墩及上部结构楼层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摩擦摆 黏滞阻尼器 组合减隔震 大曲率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塔斜拉桥组合减隔震装置抗震研究
6
作者 郑晓虎 《中国水运》 2021年第11期155-157,共3页
桥梁工程在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桥梁抗震设计。本文以某双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组合减隔震装置的应用进行抗震分析。采用Midas/Civil 2019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空间有限元模型,对普通支座连接、摩擦摆球形支座连... 桥梁工程在地震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桥梁抗震设计。本文以某双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组合减隔震装置的应用进行抗震分析。采用Midas/Civil 2019有限元软件建立桥梁空间有限元模型,对普通支座连接、摩擦摆球形支座连接、摩擦摆球型支座+黏滞流体阻尼器连接三个模型进行抗震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减隔震装置可以有效改善桥梁结构的受力情况,几种减隔震装置可以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摆球形支座 粘滞流体阻尼器 组合减隔震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跨长联连续梁桥减隔震体系设计与地震响应分析
7
作者 于仁宝 闫宏伟 张文吉 《大众科技》 2024年第5期54-57,共4页
减隔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文章以某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为实例,通过建立全桥Midas/Civil有限元计算模型,从减震耗能角度试验分析摩擦摆支座与黏滞阻尼器的联合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9度罕遇地震激励下,合理控制黏滞阻尼力与... 减隔震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文章以某高速公路特大桥工程为实例,通过建立全桥Midas/Civil有限元计算模型,从减震耗能角度试验分析摩擦摆支座与黏滞阻尼器的联合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9度罕遇地震激励下,合理控制黏滞阻尼力与速度,优化黏滞阻尼器组合装置参数,激发出组合装置的联合减震效应,可降低固定墩底弯矩响应。同时,桥梁上下部结构之间通过减隔震支座减震,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和增大阻尼,可达到大量消耗桥梁地震能量和降低结构地震响应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多跨长联 连续梁桥 响应 组合装置 摩擦摆支座 黏滞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30
8
作者 丁洁民 吴宏磊 +1 位作者 王世玉 陈长嘉 《建筑结构》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25-33,共9页
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对建筑结构来说,抗震结构主要有传统刚性结构、延性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传统刚性结构采用"硬抗"思路,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大震下结构安全的设防目标,但依然存在震后损... 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对建筑结构来说,抗震结构主要有传统刚性结构、延性结构及减隔震结构。传统刚性结构采用"硬抗"思路,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延性结构虽然能够实现大震下结构安全的设防目标,但依然存在震后损伤严重、难以修复的问题。减隔震结构已经承受住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现阶段,中国的减震、隔震技术以单一应用为主,应用形式创新性不足。日本已经开始采用组合减隔震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组合减隔震技术包括减震组合技术、减震与隔震组合技术。首先简要介绍减隔震技术的分类、发展及其工程应用情况。然后结合笔者设计的4个典型工程实例的特点,深入地介绍组合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思路、应用方式、耗能效果。可以看出,合理地组合运用减震与隔震技术,可充分发挥减隔震装置的耗能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技术 组合减隔震技术 发展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塔斜拉桥的抗震分析及减隔震措施研究
9
作者 马军伟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3年第7期82-86,M0009,M0010,共7页
对于大跨径斜拉桥,抗震计算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专项研究,以昆阳路闵浦三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半飘浮体系独塔斜拉桥的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合适的地震波和阻尼参数。在E2地震作用... 对于大跨径斜拉桥,抗震计算涉及的因素较多,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专项研究,以昆阳路闵浦三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半飘浮体系独塔斜拉桥的结构地震响应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合适的地震波和阻尼参数。在E2地震作用下,采用时程分析法分别对塔梁间纵向约束支座剪坏前后两种不同的受力体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支座剪坏前的纵向约束体系,主塔支座承受较大的水平力,而对支座剪坏后的纵向活动体系,主塔塔顶位移和主梁梁端的纵向位移均较大。针对大跨度独塔斜拉桥桥型方案特点,采用减隔震组合体系,不仅可大幅降低塔底纵向受力,同时可将塔顶和梁端的纵向位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是理想的抗震约束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塔斜拉桥 半飘浮体系 分析 给定支座剪断力 组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隔震组合技术在高烈度抗震设防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丁洁民 涂雨 +1 位作者 吴宏磊 王世玉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7,共11页
为提高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建筑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以云南省某规划展览馆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基础隔震与上部结构减震混合应用的减隔震组合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国内工程设计中。分... 为提高高烈度抗震设防区建筑的安全性及抗震性能,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以云南省某规划展览馆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基础隔震与上部结构减震混合应用的减隔震组合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国内工程设计中。分析了该减隔震组合技术的减震效率及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建议的减隔震组合技术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基本保持弹性,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针对该减隔震组合结构,提出了叠加分析法。通过算例分析,认为叠加分析法计算结果用于结构设计偏于安全。提出了适用于该减隔震组合结构的设计流程,以期为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烈度抗设防区 组合技术 叠加分析法 设计流程
原文传递
高位大跨度连体结构隔震减振多性能目标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建 朱忠义 +2 位作者 周忠发 杨育臣 欧进萍 《建筑结构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2,86,共10页
针对沿海地区某高位大跨度连体结构在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固定铰连接内力大和受力复杂的问题,提出了摩擦摆支座与切换阻尼器的组合隔震减振措施,试验研究了由黏滞阻尼器和液压阀组成切换阻尼器的阻尼力特性,开展了高位大跨度结构的... 针对沿海地区某高位大跨度连体结构在风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下固定铰连接内力大和受力复杂的问题,提出了摩擦摆支座与切换阻尼器的组合隔震减振措施,试验研究了由黏滞阻尼器和液压阀组成切换阻尼器的阻尼力特性,开展了高位大跨度结构的隔震减振多性能目标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调谐减振系统的最优频率确定的高位大跨度结构隔震频率使得塔楼的位移响应最小;切换阻尼器实现了速度相关型和位移相关型两种阻尼力;与摩擦摆支座的摩擦力相比,切换阻尼器的位移相关型阻尼力不受风荷载影响,滑动位移的控制效果更好;切换阻尼器的速度相关型阻尼力与摩擦摆支座的摩擦力共同实现了高位大跨度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大跨度结构 组合 切换阻尼器 多性能目标设计
原文传递
上海S3公路跨大治河桥设计
12
作者 王瑞龙 张培君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2年第12期82-84,I0008,共4页
上海S3公路在大治河处采用“主线高速系统+地面系统”的敷设形式。为减少用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大治河桥设计采用一体化建设、一跨过河的双层简支桁架桥。该桥跨径109 m,采用双层桥面布置,桥宽33.7 m。上部结构横桥向设置4榀桁架,采用... 上海S3公路在大治河处采用“主线高速系统+地面系统”的敷设形式。为减少用地面积,降低工程投资,大治河桥设计采用一体化建设、一跨过河的双层简支桁架桥。该桥跨径109 m,采用双层桥面布置,桥宽33.7 m。上部结构横桥向设置4榀桁架,采用三角桁,上、下弦杆及腹杆均采用箱型截面,桁架间采用工字型钢横梁联系,上、下层桥面系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下部结构采用2个分离式的双层门式框架,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支承体系采用球型钢支座并联叠层橡胶恢复力元件组成的新型组合型减隔震体系。桥面铺装采用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钢结构防腐涂装采用长效型配套体系。采用Midas Civil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受力良好,安全可靠,满足规范要求。该桥每平方米桥面用钢指标控制在0.469 t/m^(2),低于同类型桥梁。该桥的设计经验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桁架桥 桥梁设计 三角桁 新型组合体系 结构分析 经济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New Type of Dynamic Control Devices
13
作者 CHEN Suhua LI Ruiqi +2 位作者 FEI Liang YU Zhiguang DING Jianmi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2年第6期735-749,共15页
The conventional dynamic control devices,such as fluid viscous damper(VFD)and isolating bearings,are unsuitable for the double-deck cable-stayed bridge due to a lack of sustainability,so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s... The conventional dynamic control devices,such as fluid viscous damper(VFD)and isolating bearings,are unsuitable for the double-deck cable-stayed bridge due to a lack of sustainability,so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some high-tech dynamic control devices to reduce dynamic response for double-deck cable-stayed bridges under earthquakes.A(90+128)m-span double-deck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a steel truss beam is taken as the prototype bridge.A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is built to conduct the nonlinear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different site categories in fortification intensityⅨ(0.40 g)degree area.Two new types of dynamic control devices-cable sliding friction aseismic bearings(CSFABs)and elasticity fluid viscous dampers composite devices(EVFDs)are introduced to reduc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double-deck cable-stayed bridges with steel truss beam.The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design for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C and the elastic stiffness of spring K of EVFDs is conducted.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1)The hybrid support system by EVFDs and CSFABs play a good function under both seismic and regular work,especially in eliminating the expansion joints damage;(2)The hybrid support system can reduce the beam-end displacement by 75%and the tower-bottom bending moment by 60%under the longitudinal seismic excitation.In addition,it can reduce the pier-bottom bending moment by at least 45%under transverse seismic and control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pier and beam within 0.3 m.(3)Assuming the velocity indexα=0.3,the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suggests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C as 2000 kN·s·m-1in siteⅠ0,4000kN·s·m-1in siteⅡ,6000 kN·s·m-1in siteⅣ,and the elastic stiffness of spring K as 10000 kN/m in siteⅠ0,50000 kN/m in siteⅡ,and 100000 kN/m in site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control device double-deck cable-stayed bridge with steel truss beam cable-sliding friction aseismic bearings(CSFABs) elasticity fluid viscous dampers composite devices(EVF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