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丝氨酸和组氨酸残基手性肽核酸单体的合成 被引量:4
1
作者 孟庆国 褚征 刘克良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77-981,共5页
设计合成了含组氨酸残基碱基为胸腺嘧啶的手性肽核酸单体,咪唑氨基的最终保护基为2,4-二硝基苯基(Dnp).对文献合成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制备了两种含丝氨酸和组氨酸残基碱基为腺嘌呤的手性肽核酸单体,以上化合物均可作为制备手性肽核酸... 设计合成了含组氨酸残基碱基为胸腺嘧啶的手性肽核酸单体,咪唑氨基的最终保护基为2,4-二硝基苯基(Dnp).对文献合成方法进行了适当改进,制备了两种含丝氨酸和组氨酸残基碱基为腺嘌呤的手性肽核酸单体,以上化合物均可作为制备手性肽核酸的基本构建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 组氨酸残基 手性肽核酸 单体 合成 胸腺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纹捕鸟蛛毒素Ⅰ中组氨酸残基的修饰与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平 谢锦云 梁宋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2-646,共5页
用焦碳酸二乙酯 (DEPC)对虎纹捕鸟蛛毒素Ⅰ (HWTX Ⅰ )分子中的组氨酸残基进行了修饰 .修饰后的产物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质谱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相关技术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DEPC对HWTX Ⅰ的修饰产生了咪唑环的单取代和咪唑环的... 用焦碳酸二乙酯 (DEPC)对虎纹捕鸟蛛毒素Ⅰ (HWTX Ⅰ )分子中的组氨酸残基进行了修饰 .修饰后的产物用高压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质谱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相关技术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 ,DEPC对HWTX Ⅰ的修饰产生了咪唑环的单取代和咪唑环的双取代两种产物 .对修饰后的两种产物测定了对小鼠膈神经膈肌接头传递的影响 ,与天然的HWTX Ⅰ比较 ,组氨酸修饰后的HWTX Ⅰ其活性下降了 92 % ,证明组氨酸残基是HW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纹捕鸟蛛 毒素Ⅰ 修饰 活性 组氨酸残基 蜘蛛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场作用影响酶活性部位组氨酸残基质子化的量子化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忠民 张景萍 付玉洁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采用引入均匀外电场微扰的量子化学丰经验计算方法(CNDO/2),首次计算了在不同强度和方向的静电场作用下酶分子中典型的活性基团组氨酸残基与水分子的作用能,讨论了其对氨基酸残基质子化过程的影响及pK_α的变化规律。为酶分子催化... 本文采用引入均匀外电场微扰的量子化学丰经验计算方法(CNDO/2),首次计算了在不同强度和方向的静电场作用下酶分子中典型的活性基团组氨酸残基与水分子的作用能,讨论了其对氨基酸残基质子化过程的影响及pK_α的变化规律。为酶分子催化机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也为量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氨酸残基 质子化 CNDO/2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氨酸残基在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彭新湘 李明启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67-172,共6页
DEPC能显著抑制GAO的活性。其失活速度表现为假一级动力学特性,并和抑制剂浓度成线性正比关系。底物乙醇酸可保护GAO免受DEPC抑制,羟胺能使被抑制的酶重新复活。光谱测定表明,被抑制的酶只有组氨酸残基被修饰,而酪氨酸残基未被修饰,修... DEPC能显著抑制GAO的活性。其失活速度表现为假一级动力学特性,并和抑制剂浓度成线性正比关系。底物乙醇酸可保护GAO免受DEPC抑制,羟胺能使被抑制的酶重新复活。光谱测定表明,被抑制的酶只有组氨酸残基被修饰,而酪氨酸残基未被修饰,修饰前后酶的氨基含量均无变化。反应动力学表明,在35℃下,GAO中有一个pK为6.5的解离基团和催化活性有关,其解离⊿H为31610 J/mol。因此组氨酸残基为GAO催化活性的一个必需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酸氧酶 组氨酸残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氨酸残基在焦磷酸:果糖-6-磷酸1-磷酸转移酶催化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平生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6,共5页
应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对焦磷酸:果糖-6-磷酸1-磷酸转移酶(PFP)进行化学修饰时,酶的活性迅速丧失,呈拟一级动力学反应.羟胺的复活作用及修饰后酶的紫外光谱变化表明,酶失活的原因是DEPC与酶的组氨酸残基形成了乙酯基组氨酸复合物.失活... 应用焦碳酸二乙酯(DEPC)对焦磷酸:果糖-6-磷酸1-磷酸转移酶(PFP)进行化学修饰时,酶的活性迅速丧失,呈拟一级动力学反应.羟胺的复活作用及修饰后酶的紫外光谱变化表明,酶失活的原因是DEPC与酶的组氨酸残基形成了乙酯基组氨酸复合物.失活动力学表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1分子DEPC即丧失活性.活性位点的组氨酸残基的完整性是酶活性的必要条件之一.底物F6P、产物果糖1,6-二磷酸(FBP)、P i及激活剂果糖2,6-二磷酸(F2,6BP)均可保护酶免被DEPC失活,底物PP i却没有保护作用.组氨酸残基在酶的催化功能中可能与F6P,FBP及P i的结合过程有关,而与PP i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叶片 组氨酸残基 活性位点 PFP 化学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转运载体的分子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韩飞 施用晖 +1 位作者 乐国伟 王立宽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1436-1442,共7页
动物体内的肽转运载体主要有两种,PepT1和PepT2.PepT1主要是肠肽转运载体,PepT2主要是肾脏肽转运载体.肽载体的分子结构特征主要有:(1)有12个假想的穿膜区,在9区和10区之间有一大的胞外环,且所有穿膜区内的序列都高度保留,胞外环上的序... 动物体内的肽转运载体主要有两种,PepT1和PepT2.PepT1主要是肠肽转运载体,PepT2主要是肾脏肽转运载体.肽载体的分子结构特征主要有:(1)有12个假想的穿膜区,在9区和10区之间有一大的胞外环,且所有穿膜区内的序列都高度保留,胞外环上的序列保留的很少;(2)被编码的蛋白上有多个N-糖基化和蛋白激酶的识别位点,他们可能参与肽转运的调控;(3)PepT1上的His-57和PepT2上的His-87是最关键的组氨酸残基,他们可能是转运蛋白发挥吸收功能时最关键的结合位点;(4)不同动物肽转运蛋白的氨基酸范围在707到729之间,且不同动物相同器官肽转运载体的同源性高(大约80%),同种动物不同器官肽转运载体的同源性低(大约50%).了解肽载体的分子特征和组织分布,可以更好地理解肽吸收的分子机制并有利于今后肽类药物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转运载体 分子特征 N一糖 蛋白激酶 组氨酸残基 肽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碳酸二乙酯及碳二亚胺对纤维素酶-壳聚糖酶双功能酶的修饰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靖 夏文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60-463,共4页
应用化学修饰剂焦碳酸二乙酯(DEPC)、碳二亚胺(EDC)对纤维酶-壳聚糖酶双功能酶(CCBE)进行修饰。结果表明:DEPC对CCBE中组氨酸残基的修饰研究显示,每摩尔酶分子的水解壳聚糖及纤维素的活性中心仅需约1mol组氨酸残基参与;盐酸羟胺的脱羧... 应用化学修饰剂焦碳酸二乙酯(DEPC)、碳二亚胺(EDC)对纤维酶-壳聚糖酶双功能酶(CCBE)进行修饰。结果表明:DEPC对CCBE中组氨酸残基的修饰研究显示,每摩尔酶分子的水解壳聚糖及纤维素的活性中心仅需约1mol组氨酸残基参与;盐酸羟胺的脱羧基作用结果表明,盐酸羟胺能使CCBE的两种酶活力恢复到相似的水平,证明了组氨酸是CCBE两种酶活力的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且同一个组氨酸残基是CCBE两种酶活性中心氨基酸;EDC对天门冬氨酶/谷氨酸残基的化学修饰研究表明,每摩尔CCBE的两种活性中心均需1mol天门冬氨酶/谷氨酸残基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酶 组氨酸残基 天门冬氨酶/谷氨酸 化学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感染者PBMC中SAMHD1 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浆IFN-α水平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饶和平 金祥宁 +2 位作者 卢伟力 彭晓蓉 靳昌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7,共3页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SAMHD1)mRNA变化及其与血浆干扰素(IFN-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HIV-1感染者78例,其中32例未接受抗病毒治...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SAMHD1)mRNA变化及其与血浆干扰素(IFN-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HIV-1感染者78例,其中32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未治疗组),46例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 a以上(治疗组),另选28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BMC中SAMHD1 mRNA,采用人IFN-α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IFN-α,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HIV-1感染者PBMC中SAMHD1 mRNA与外周血IFN-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未治疗组和治疗组PBMC中SAMHD1 mRNA、外周血IFN-α水平升高(P均<0.01);与未治疗组比较,治疗组HIV病毒载量降低,CD+4T细胞数增加(P均<0.05)。HIV-1感染者PBMC中SAMHD1 mRNA与病毒载量、CD+4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r分别为-0.306、0.064,P均>0.05),与血浆IFN-α水平呈正相关(r=0.324,P<0.05)。结论 HIV-1感染者外周血PBMC中SAMHD1 mRNA升高,其与外周血IFN-α水平相关;HIV-1的感染会上调SAMHD1 mRNA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IFN-α的调节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不育-α-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P2蛋白携带IBDV亚病毒颗粒吸附宿主的关键位点
9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1-61,共1页
VP2蛋白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IBDV亚病毒颗粒(VP2)为IBDV分离株表达VP2蛋白时经20个VP2三聚物所成,而H249和H253为SUP的两个表面组氨酸残基。台湾中台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对H249和H253位点在IBDVSVP自... VP2蛋白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IBDV亚病毒颗粒(VP2)为IBDV分离株表达VP2蛋白时经20个VP2三聚物所成,而H249和H253为SUP的两个表面组氨酸残基。台湾中台科技大学的科研人员对H249和H253位点在IBDVSVP自我装配、细胞吸附及免疫原性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2蛋白 IBDV 病毒颗粒 细胞吸附 宿主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保护性抗原 组氨酸残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血红蛋白——波恩血红蛋白
10
作者 刘新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CD 2008年第2期151-151,共1页
德国波恩大学临床生物化学研究所Berndt Zur博士发现了一种新的稀有血红蛋白——波恩血红蛋白。序列测定显示,波恩血红蛋白是由α球蛋白的一个组氨酸残基突变为天冬氨酸残基形成的。该项研究结果刊登于2008年3月出版的Clinical Chemis... 德国波恩大学临床生物化学研究所Berndt Zur博士发现了一种新的稀有血红蛋白——波恩血红蛋白。序列测定显示,波恩血红蛋白是由α球蛋白的一个组氨酸残基突变为天冬氨酸残基形成的。该项研究结果刊登于2008年3月出版的Clinical 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组氨酸残基 化学研究所 序列测定 天冬氨酸 α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长类动物限制性因子SAMHD1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爽 郭浩然 魏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4-490,I0001,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灵长类动物限制因子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 (SAMHD1)的抗病毒、抑制逆转录转座子LINE-1和减弱干扰素(IFN)产生信号通路等作用,为灵长类动物SAMHD1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稳定... 目的:探讨不同灵长类动物限制因子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 (SAMHD1)的抗病毒、抑制逆转录转座子LINE-1和减弱干扰素(IFN)产生信号通路等作用,为灵长类动物SAMHD1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稳定表达不同灵长类动物SAMHD1蛋白的U937细胞系,以空载体构建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以稳定表达不同灵长类动物SAMHD1蛋白的U937细胞系为实验组。经佛波酯(PMA)刺激分化成巨噬样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HIV-1病毒感染率。以单独转染SAMHD1表达质粒的HEK293T细胞为对照组,共同转染SAMHD1与HIV-2/SIV Vpx表达质粒的细胞为实验组,转染后48h收获细胞,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AMHD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不同SAMHD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以单独转染LINE-1-GFP报告质粒的HEK293T细胞作为对照组,以共同转染LINE-1-GFP与SAMHD1表达质粒的细胞为实验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细胞率,代表SAMHD1对LINE-1转座子的活性。以单独转染IFN-luc报告质粒的HEK293T细胞为对照组,共同转染IFN-luc和SAMHD1表达质粒的细胞为实验组,采用化学发光仪检测HEK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灵长类动物SAMHD1稳定表达的实验组HIV-1病毒感染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灵长类动物SAMH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免疫荧光检测,灵长类动物SAMHD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GFP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即SAMHD1对LINE-1转座子活性降低(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灵长类动物HEK293T细胞中荧光素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不同灵长类动物SAMHD1蛋白具有抵抗HIV-1病毒感染、抑制逆转录转座子LINE-1以及拮抗天然免疫系统产生IFN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限制因子 不育-α-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转座子 VP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MHD1通过调控p27表达抑制肝细胞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皮思蝶 郑小川 +2 位作者 毛彬力 崔静 胡源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89-496,共8页
背景与目的: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sterile alpha motif and histidine/aspartic ac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SAMHD1)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其调节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 背景与目的:不育α基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残基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sterile alpha motif and histidine/aspartic ac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SAMHD1)具有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但其调节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探究SAMHD1调控p27的表达对HCC细胞Huh7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和不同类型HCC细胞中SAMHD1的表达情况。利用基因修饰技术构建过表达SAMHD1、dNTP酶活性位点突变体(SAMHD1-D207N)和磷酸化位点突变体(SAMHD1-T592E)的重组质粒,然后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过表达SAMHD1及其突变体或siRNA干扰沉默SAMHD1对HCC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情况。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分析SAMHD1和p2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CC细胞中SAMHD1表达上调,过表达SAMHD1、SAMHD1-D207N和SAMHD1-T592E可以抑制Huh7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停滞在G1/G0期;相反,干扰SAMHD1后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期。机制研究表明,SAMHD1上调细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7的表达。在HCC组织中,p27的表达与SAMHD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过表达SAMHD1可以上调p27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停滞在G1/G0期,从而抑制HCC细胞增殖,这种抑制作用不依赖于其dNTP酶活性和磷酸化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不育α序结构域和组氨酸/天冬氨酸双联体结构域包涵蛋白1 增殖 P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loning,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sterase from a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 metagenome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好 李富超 +5 位作者 陈华新 赵瑾 闫晋飞 姜鹏 李荣贵 朱宝利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819-827,共9页
Lipolytic enzymes, including esterases and lipases, represent a group of hydrolases that catalyze the cleavage and formation of ester bonds. A novel esterase gene, scsEst01, was cloned from a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 ... Lipolytic enzymes, including esterases and lipases, represent a group of hydrolases that catalyze the cleavage and formation of ester bonds. A novel esterase gene, scsEst01, was cloned from a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 metagenome. The scsEst01 gene consisted of 921 bp encoding 307 amino acid residues. The predicted amino acid sequence shared less than 90% identity with other lipolytic enzymes in the NCBI nonredundant protein database. Scs Est01 was successfully co-expressed in E scherichia coli BL21(DE3) with chaperones(dnaK-dna J-grp E)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 bodies.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purified on an immobilized metal ion affinity column containing chelating Sepharose charged with Ni2 +. The enzyme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p-nitrophenol butyrate as a substrate. Scs Est01 had the highest lipolytic activity at 35℃ and p H 8.0, indicative of a meso-thermophilic alkaline esterase. Scs Est01 was thermostable at 20℃. The lipolytic activity of scs Est01 was strongly increased by Fe2 +, Mn 2+ and 1% Tween 80 or Tween 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ediment METAGENOME lipolytic EXPRESSION esterase characte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ino acid compounds released by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uring ecdysis:a factor attracting cannibalistic behaviour? 被引量:2
14
作者 Abu Seman JUNETA-NOR Noordiyana Mat NOORDIN +3 位作者 Mohamad Nor AZRA Hong-yu MA Norainy Mohd HUSIN Mhd IKHWANUDDI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823-834,共12页
Ecdysis is a comm on phe nomenon that happe ns throughout the life phase of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It is vita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nnibalism and biochemical com... Ecdysis is a comm on phe nomenon that happe ns throughout the life phase of th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It is vita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annibalism and biochemical compound that exists during the moulting process.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mino acid profile released by M.rosenbergii during the ecdysis process that promotes cannibalism.To accomplish this,changes in amino acid levels(total amino acid(TAA)and free amino acid(FAA))of tissue muscle,exoskeleton,and sample water of culture medium from the moulting(E-stage)and non-moulting(C-stage)prawns were analysed using highperformane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Comparison study revealed that among the TAA compounds,proline and sarcosine of tissues from moulting prawn were found at the highest levels.The level of FAA from water that contains moulting prawns(E-stage)was dominated by tryptophan and proline.Significant values obtain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se amino acid compounds act as a chemical cue to promote cannibalism in M.rosenbergii during ecdysis.The knowledge of compositions and compounds that were released during the moulting process should be help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and chemical cues that play roles on triggering cannibalism,and also for future dietary man ipulati on to improve feeding efficie ncies and feeding man agement,which in directly impacts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no acid compound CANNIBALISM Chemical cue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OULT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