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一类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负调控因子,家族成员一共有8个,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一类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负调控因子,家族成员一共有8个,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SOCS家族基因启动子区CG岛超甲基化、组蛋白异常乙酰化、基因突变、基因缺失等原因导致的SOCS蛋白表达异常,使JAK-STAT被持续活化,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本文综述了SOCS家族的发现,成员构成及分子结构,各结构域的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由于SOCS在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SOCS分子作为信号转导途径重要的负调节因子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标。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细胞信号传导分子SMAD2和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protein kinase 3,SGK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目的探讨细胞信号传导分子SMAD2和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protein kinase 3,SGK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安阳市肿瘤医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资料结果收集98例NSCLC患者其98份癌组织标本(研究组)及98份癌旁组织标本(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组织标本均行SMAD2与SGK3蛋白的检测,并分析二者的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NSCLC组织中SMAD2与SGK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5%和74.4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SMAD2与SGK3蛋白阳性表达(17.35%与15.31%)(P<0.05);②SMAD2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SMAD2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③SGK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SGK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④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低分化、淋巴结转移、SMAD2蛋白阳性表达、SGK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⑤经多因素Cox分析得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SMAD2蛋白阳性、SGK3蛋白阳性均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MAD2与SGK3蛋白在NSCL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丹皮酚对强直性脊柱炎(AS)模型小鼠分泌型糖蛋白(Wnt)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通路的影响,探讨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阳性对照,9 mg/kg)和丹皮酚组(...目的:研究丹皮酚对强直性脊柱炎(AS)模型小鼠分泌型糖蛋白(Wnt)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通路的影响,探讨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阳性对照,9 mg/kg)和丹皮酚组(3 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的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蛋白聚糖腹腔注射法复制AS模型。各给药组小鼠在成模后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20 d。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骶髂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病理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Wnt信号通路病理性骨化相关因子(DKK-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小鼠滑膜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细胞内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Smad1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增加、DKK-1含量明显减少,滑膜组织中BMP-2、Cbfα1和Smad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小鼠滑膜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分泌活性细胞器分泌亢进,细胞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丹皮酚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少,丹皮酚组小鼠血清中DKK-1含量明显增加,滑膜组织中BMP-2、Cbfα1和Smad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镜下可见丹皮酚组小鼠滑膜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的形态明显改善。结论: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升高血清中DKK-1含量,下调滑膜细胞中BMP-2、Cbfα1和Smad1 m RNA表达,抑制Wnt和BMP/Smad骨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逆转滑膜细胞成骨分化有关。展开更多
文摘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分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是一类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负调控因子,家族成员一共有8个,主要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而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SOCS家族基因启动子区CG岛超甲基化、组蛋白异常乙酰化、基因突变、基因缺失等原因导致的SOCS蛋白表达异常,使JAK-STAT被持续活化,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本文综述了SOCS家族的发现,成员构成及分子结构,各结构域的功能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由于SOCS在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SOCS分子作为信号转导途径重要的负调节因子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标。
文摘目的探讨细胞信号传导分子SMAD2和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蛋白激酶3(Serum and glucocorticoid-inducible protein kinase 3,SGK3)在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安阳市肿瘤医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资料结果收集98例NSCLC患者其98份癌组织标本(研究组)及98份癌旁组织标本(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组织标本均行SMAD2与SGK3蛋白的检测,并分析二者的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NSCLC组织中SMAD2与SGK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5%和74.4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SMAD2与SGK3蛋白阳性表达(17.35%与15.31%)(P<0.05);②SMAD2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SMAD2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③SGK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P>0.05);SGK3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④经单因素分析得出:低分化、淋巴结转移、SMAD2蛋白阳性表达、SGK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⑤经多因素Cox分析得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SMAD2蛋白阳性、SGK3蛋白阳性均为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MAD2与SGK3蛋白在NSCLC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其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相关,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
文摘目的:研究丹皮酚对强直性脊柱炎(AS)模型小鼠分泌型糖蛋白(Wnt)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细胞信号转导分子(Smad)通路的影响,探讨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阳性对照,9 mg/kg)和丹皮酚组(3 mg/kg),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的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完全弗氏佐剂+蛋白聚糖腹腔注射法复制AS模型。各给药组小鼠在成模后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蒸馏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20 d。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骶髂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病理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Wnt信号通路病理性骨化相关因子(DKK-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小鼠滑膜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细胞内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Smad1 m 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明显增加、DKK-1含量明显减少,滑膜组织中BMP-2、Cbfα1和Smad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小鼠滑膜细胞增生,排列紊乱,分泌活性细胞器分泌亢进,细胞间隙增宽。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组和丹皮酚组小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少,丹皮酚组小鼠血清中DKK-1含量明显增加,滑膜组织中BMP-2、Cbfα1和Smad1 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镜下可见丹皮酚组小鼠滑膜细胞线粒体、溶酶体、粗面内质网的形态明显改善。结论:丹皮酚防治AS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升高血清中DKK-1含量,下调滑膜细胞中BMP-2、Cbfα1和Smad1 m RNA表达,抑制Wnt和BMP/Smad骨化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逆转滑膜细胞成骨分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