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张凯 杨峥 +4 位作者 饶石磊 余杰 崔博强 华松 王旸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5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并分析其对放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并分析其对放疗敏感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组织活检切除癌组织、癌旁组织,比较其EGFR、VEGF-C 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依据放疗敏感性将患者分为敏感组、抵抗组,比较2组患者癌组织EGFR、VEGF-C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对放疗抵抗性的影响;评价放疗前癌组织EGFR、VEGF-C mRNA对放疗抵抗性的预测价值。结果食管癌组织EGFR、VEGF-C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t=24.842,P<0.001;t=36.007,P<0.001),与组织分化程度(r=-0.417,P<0.001;r=-0.463,P<0.001)呈负相关,而与TNM分期(r=0.528,P<0.001;r=0.577,P<0.001)、淋巴结转移(r=0.477,P<0.001;r=0.602,P<0.001)呈正相关;敏感组放疗前、后癌组织EGFR(t=9.107,P<0.001;t=12.350,P<0.001)、VEGF-C(t=14.570,P<0.001;t=13.301,P<0.001)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抵抗组;癌组织EGFR、VEGF-C mRNA均是放疗抵抗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32,P<0.001;OR=1.467,P<0.001);放疗前癌组织EGFR、VEGF-C mRNA单项及联合预测放疗抵抗性的AUC分别为0.848、0.771、0.967,联合预测AUC高于单项指标预测(Z=2.635,P=0.012;Z=2.781,P=0.010)。结论食管癌组织中EGFR、VEGF-C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且EGFR、VEGF-C均是放疗抵抗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对放疗敏感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放疗敏感性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通络方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病人内皮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
作者 谢凤群 朱文 +1 位作者 程洁 冯其茂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6期830-835,共6页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方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病人内皮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收治和门诊就诊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病人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方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病人内皮细胞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收治和门诊就诊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病人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益气通络方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症状及运动平板试验(Duke)评分、内皮细胞、炎性因子[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不良心血管事件、反复住院人次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ET-1、CRP、IL-6水平均下降,eNOS、NO、SOD均升高,对照组治疗后ET-1、IL-6水平均下降,NO、SOD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及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运动平板Duke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反复住院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通络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病人内皮细胞、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症状,一定程度降低反复住院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益气通络方 内皮细胞 炎性因子 中医证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梗多糖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途径调控巨噬细胞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袁芸菲 刘清娥 +3 位作者 李森 常健 田利英 张夏霞 《陕西医学杂志》 2025年第3期301-306,共6页
目的:观察桔梗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非UC)、模型组、桔梗多糖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8只。1周适应性饲养后,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小鼠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 目的:观察桔梗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黏膜损伤的改善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非UC)、模型组、桔梗多糖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8只。1周适应性饲养后,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小鼠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灌胃建立UC模型。桔梗多糖低、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灌胃100、200 mg/kg桔梗多糖,其余组灌胃等量蒸馏水,每日1次,持续1周。自建模日起,监测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末次给药后禁食12 h,处死小鼠并取材,测量结肠长度;HE染色分析结肠黏膜病理;F4/80、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免疫组化染色识别M1型巨噬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标志白细胞介素-4(IL-4)、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桔梗多糖低剂量组给药第6天起、高剂量组给药第4天起DAI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桔梗多糖低、高剂量组结肠长度更长(均P<0.05);结肠组织黏膜病理形态均不同程度改善;F4/80、iNOS免疫组化染色的细胞阳性率更低(均P<0.01);结肠组织IL-4、IL-10表达水平升高,且TGF-β、PDGFR-α、VEGFR-3蛋白表达也升高(均P<0.05)。结论:桔梗多糖通过调控巨噬细胞向抗炎M2型极化改善UC模型小鼠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PDGFR/VEGFR信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桔梗多糖 巨噬细胞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季玲 贾海镜 李勤 《包头医学》 2025年第1期38-40,59,共4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激光光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抗VEGF治疗。统计两组临床总有效率、视网膜情况、最佳矫正视力、血液流变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81.58%(P<0.05);治疗前,两组视网膜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网膜情况均得到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视网膜情况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23.68%(χ^(2)=5.208,P=0.022)。结论: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及血液流变学异常,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病变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激光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SP146-C1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斯锦 冯骁腾 +1 位作者 王怡茹 刘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202-4208,共7页
背景:携带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SP146-C1(Synthetic promoter 146-C1)及外源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重组9型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9,rAAV9)在动脉... 背景:携带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SP146-C1(Synthetic promoter 146-C1)及外源性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重组9型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serotype 9,rAAV9)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效率还不确定。目的:探究rAAV9-SP146-C1-VEGFC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中的表达效率及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取30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2周构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转染7,14,21,28,35 d组各5只,尾静脉注射5.0×10^(11) vg rAAV9-SP146-C1-VEGFC,对照组5只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对照病毒rAAV9-SP146-C1-Scramble。分别于转染后7,14,21,28,35 d时麻醉后处死,留取血清、股骨、胫骨、心脏及主动脉组织,对照组于7 d时同法取材。各组小鼠的股骨和胫骨用于提取骨髓原代巨噬细胞,RT-qPCR检测骨髓原代巨噬细胞及主动脉中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平足蛋白、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原代巨噬细胞及主动脉中VEGFC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VEGFC水平,免疫荧光检测主动脉窦中VEGFC的表达,主动脉周围及心肌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转染7 d组小鼠血清VEGFC水平增加,主动脉及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平足蛋白、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mRNA表达增高,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蛋白表达增高,主动脉窦斑块的VEGFC荧光强度增高(P<0.05,P<0.01);②转染rAAV9-SP146-C1-VEGFC的各组小鼠血清VEGFC水平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在28 d时开始减少;主动脉及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平足蛋白、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mRNA水平、骨髓巨噬细胞中VEGFC蛋白水平、主动脉窦斑块的VEGFC荧光强度、主动脉窦周围及心肌的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荧光强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中主动脉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的mRNA水平、主动脉窦周围及心肌的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荧光强度在28 d时表达量最高(P<0.05),其余均在21 d时表达最高,28 d后逐渐减少(P<0.05)。结果表明,rAAV9-SP146-C1-VEGFC可有效转染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并促进淋巴管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巨噬细胞特异性启动子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仑伐替尼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6
作者 杜廷伟 原高明 +1 位作者 刘鹤阳 陈忠 《海南医学》 2025年第4期457-462,共6页
目的探究仑伐替尼联合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就诊的73例老... 目的探究仑伐替尼联合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就诊的73例老年PHC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TACE治疗方案)36例和观察组(仑伐替尼联合TACE治疗方案)37例。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1 d及治疗6周后的血清IGF-Ⅱ、VEGF及肝功能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2年,统计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为70.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F-Ⅱ水平为(506.19±97.39)p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4.16±71.36)pg/m L,VEGF水平为(250.43±34.16)p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7.92±41.06)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T、AST水平分别为(16.42±2.04)μmol/L、(41.12±7.65)U/L、(34.69±5.64)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69±2.94)μmol/L、(65.94±11.32)U/L、(59.36±7.89)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62%,略高于对照组的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存活率分别为94.59%、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后24个月内存活率为7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仑伐替尼联合TACE治疗老年PHC患者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仑伐替尼 化疗栓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7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改善缺氧复氧状态下成骨细胞损伤
8
作者 赵伊婷 张裕祥 +1 位作者 马洁 何雪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669-5674,共6页
背景: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两种因子在缺氧复氧过程中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化,参与骨细胞损伤的修复过程。目的:进一步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缺氧复氧成骨细胞损伤的关系分... 背景: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两种因子在缺氧复氧过程中相互作用,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活化,参与骨细胞损伤的修复过程。目的:进一步探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与缺氧复氧成骨细胞损伤的关系分析。方法:取成骨细胞,建立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建模前后Real-Time 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给予建模后成骨细胞不同质量浓度(10,20,4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或骨形态发生蛋白2处理12,24,36,48,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DAPI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结论:(1)与建模前相比,建模后成骨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成骨细胞增殖率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升高(P<0.05);成骨细胞凋亡率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P<0.05);(3)成骨细胞增殖率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2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升高(P<0.05);成骨细胞凋亡率随着骨形态发生蛋白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P<0.05);(4)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缺氧复氧成骨细胞损伤中低表达,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骨形态发生蛋白处理后缺氧复氧成骨细胞损伤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对缺氧复氧成骨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缺氧复氧 成骨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的关系
9
作者 王海英 吴凯 田胤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452-34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化疗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用顺铂为基础化疗...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RFA21-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化疗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130例于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采用顺铂为基础化疗的晚期驱动基因阴性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标准的一线治疗,作为观察对象;同期选取100例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通过顺铂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治疗无效组15例,治疗有效组37例;治疗显效组78例,比较各组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探索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顺铂治疗后,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均降低(P<0.05);与治疗无效组相比,治疗显效组、治疗有效组患者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均降低(P<0.05);对比治疗显效组、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患者各项因素分析,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9、CYRFA21-1、VEGF同样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ROC分析得出,血清MMP-9、CYRFA21-1、VEGF单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顺铂治疗效果,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MMP-9、CYRFA21-1、VEGF表达水平升高,MMP-9、CYRFA21-1、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顺铂治疗后,其表达降低,且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顺铂治疗效果有关,临床可通过早期监测血清MMP-9、CYRFA21-1、VEGF水平早期预测治疗效果,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顺铂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秃疮花异紫堇碱对LPS诱导的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和TLR2/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
10
作者 蒙琦 常亮 +4 位作者 丁姝元 周瑶 刘盛楠 王胜明 杨明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6-101,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秃疮花异紫堇碱(ICD)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CPA 47)炎症因子和Toll样受体2/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2/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选取CPA 47分为5组接种于6孔板中,每组设置4孔,对照组细胞加入1... 试验旨在探究秃疮花异紫堇碱(ICD)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CPA 47)炎症因子和Toll样受体2/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TLR2/MYD88/NF-κB)通路的影响。选取CPA 47分为5组接种于6孔板中,每组设置4孔,对照组细胞加入1640培养基,LPS组加入脂多糖处理建立炎症模型,ICD高剂量组细胞加入20 mg/L ICD+50μg/L LPS,ICD中剂量组细胞加入15 mg/L ICD+50μg/L LPS,ICD低剂量组细胞加入10 mg/L ICD+50μg/L LPS。分别利用ELISA检测各组的炎性因子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LR2/MYD88/NF-κB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上述通路中各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组和ICD低剂量组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TLR2、NF-κB、MYD88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LPS组相比,ICD高、中剂量组中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TLR2、NF-κB、MYD88的m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15~20 mg/L ICD可以有效缓解LPS诱导的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抑制LPS诱导的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MYD88/NF-κB炎症通路的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疮花异紫堇碱 牛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脂多糖 炎症因子 TLR2/NF-κB/MYD88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块天花板培养法提取及鉴定
11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25年第1期61-65,85,共6页
目的运用组织块天花板培养法体外分离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aortic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AECs),为进一步开展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细胞。方法取60 g SD大鼠1只,无菌分离出胸、腹主动... 目的运用组织块天花板培养法体外分离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aortic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AECs),为进一步开展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细胞。方法取60 g SD大鼠1只,无菌分离出胸、腹主动脉,剔除血管外筋膜、脂肪组织后,将内膜外翻,予0.1%Ⅱ型胶原酶预消化15 min后,将其剪碎成米粒状大小,采用“组织块天花板法”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及血管形成实验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培养2 d后,少量短梭形细胞从血管组织块边缘爬出;4 d后“岛屿状”的细胞集落形成;6~8 d后集落融合成片,呈典型的单层、“鹅卵石样”、镶嵌式排列;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胞质淡染成棕红色,阳性细胞率达99%以上;血管形成实验为阳性。结论“组织块天花板培养法”能够简单、高效地提取原代大鼠A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块天花板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血管形成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良姜素通过调节miR-124/STAT3轴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12
作者 齐飞 汪晶 +2 位作者 白志峰 宋金玉 白丽 《安徽医药》 2025年第2期258-263,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通过调节微RNA124(miR-12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轴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年1―5月,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模型组(80 mg/L o... 目的探讨高良姜素通过调节微RNA124(miR-124)/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轴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23年1―5月,原代培养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模型组(80 mg/L ox-LDL处理)、高良姜素组(50μmol/L高良姜素+80 mg/L ox-LDL处理)、高良姜素+inhibitor NC组(50μmol/L高良姜素+80 mg/L ox-LDL处理后转染inhibitor NC)、高良姜素+miR-124 inhibitor组(50μmol/L高良姜素+80 mg/L ox-LDL处理后转染miR-124 inhibitor)。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24、STAT3靶向关系;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miR-124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TAT3蛋白表达;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炎症因子以及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水平。结果miR-124靶向调控STAT3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iR-124水平(1.00±0.00比0.45±0.06)、D(λ)_(490)值(0.98±0.13比0.44±0.05)显著下降(P<0.05),凋亡率[(5.58±0.68)%比(15.83±2.06)%]、STAT3水平(0.48±0.05比1.08±0.13)、IL-1β[(12.05±1.17)mg/L比(22.42±2.36)mg/L]、IL-6[(4.13±0.48)mg/L比(9.64±0.98)mg/L]、TNF-α[(2.11±0.25)mg/L比(6.63±0.66)mg/L]、NO[(22.26±2.33)μmol/L比(90.25±9.44)μmol/L]、ROS[(32.93±3.52)μmol/L比(60.91±7.19)μmol/L]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良姜素组miR-124水平(0.45±0.06比0.89±0.01)、D(λ)_(490)值(0.44±0.05比0.84±0.09)显著升高(P<0.05),凋亡率[(15.83±2.06)%比(6.28±0.72)%]、STAT3水平(1.08±0.13比0.53±0.06)、IL-1β[(22.42±2.36)mg/L比(16.92±1.93)mg/L]、IL-6[(9.64±0.98)mg/L比5.42±0.53)mg/L]、TNF-α[(6.63±0.66)mg/L比(3.57±0.37)mg/L]、NO[(90.25±9.44)μmol/L比(34.84±4.10)μmol/L]、ROS[(60.91±7.19)μmol/L比(30.41±3.05)μmol/L]水平显著下降(P<0.05),下调miR-124抑制高良姜素对AS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善。结论高良姜素通过上调miR-124来下调STAT3表达,从而减轻AS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高良姜素 微RNA124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黄散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13
作者 赵思思 张春玲 +10 位作者 赵伟 邸铁涛 周世勇 陈露 魏良纲 张艳 董源源 范燚 朱蕾 罗智钦 王兴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85-190,共6页
【目的】观察丹黄散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丹黄散含药血清。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将其分为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简称生长因子)组、丹黄散组、高糖组、高糖+生长因... 【目的】观察丹黄散含药血清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制备丹黄散含药血清。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将其分为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简称生长因子)组、丹黄散组、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高糖+丹黄散组。各组对应处理48 h后,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及自噬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对照组细胞线粒体内脊清晰可见,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较少见;高糖组线粒体肿胀、不规则,出现空泡化;高糖+丹黄散组可见较多典型自噬样结构。(2)与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比较,高糖+丹黄散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 <0.05)。(3)与高糖组、高糖+生长因子组比较,高糖+丹黄散组细胞中VEGF、EGF、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结论】丹黄散含药血清可减轻高糖对HUVEC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线粒体自噬,抑制细胞凋亡以及上调VEGF、EGF、bF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黄散 糖尿病足溃疡 自噬 凋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洪 周迎春 +2 位作者 黄桂琼 刘彬 李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非梗死区心肌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加上假手术组,共5组,每组12只。补...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室非梗死区心肌微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主干造成心肌梗死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及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加上假手术组,共5组,每组12只。补阳还五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9.25、18.5、37 g/(kg.d)给予补阳还五汤水煎剂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0.2 mL/10 g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12周后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Ⅷ因子的表达,Westre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和不同剂量补阳还五汤组血管密度和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补阳还五汤中剂量组VEGF-C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当(P>0.05),补阳还五汤高剂量组VEGF-C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补阳还五汤可以促进心肌梗死后大鼠左室非梗死区血管新生,并且呈剂量依赖性,补阳还五汤促血管新生作用可能与升高VEGF-C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心肌梗死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F-肌动蛋白重组 被引量:17
15
作者 谭玉珍 王海杰 +3 位作者 张文彩 李奇 孙丽莉 李鸿帅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33-637,共5页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对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探讨VEGF C促进淋巴管新生的机制。 方法 从狗的胸导管分离和培养淋巴管内皮细胞。标记内皮细胞的VEGFR 3和F 肌动蛋白 ,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用VEGF C刺激后 ,计数增殖细胞和迁移细胞 ,测量细胞迁移距离 ,并与bFGF和VEGF的作用进行比较。 结果 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VEGFR 3,静脉内皮细胞为阴性。bFGF和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VEGF C的作用比bFGF强。与对照组相比 ,bFGF、VEGF和VEGF C组引起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多和迁移距离增大 ,VEGF C的作用最强。在VEGF C组的迁移细胞 ,F 肌动蛋白和应力纤维明显增多。 结论 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VEGFR 3,VEGF C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引起F 肌动蛋白的重组和应力纤维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淋巴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内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7
16
作者 冯红超 宋宇峰 温玉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8-281,共4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可能有关,本研究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VEGF-C在TAMs内的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背景与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可能有关,本研究探讨口腔鳞癌组织中VEGF-C在TAMs内的表达及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进行巨噬细胞计数,图像分析仪检测VEGF-C的染色强度-免疫组化阳性指数(positiveindex,PI),采用免疫组化双染的方法观察TAMs内VEGF-C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的表达(PI=12.169±2.778)较无转移组(PI=8.498±2.674)增高(P<0.05),VEGF-C的表达和TAMs计数有关(r=0.370,P<0.05),免疫组化双染显示,VEGF-C表达阳性的巨噬细胞约占总巨噬细胞数22.8%。结论:在口腔鳞癌中不仅肿瘤细胞可以分泌VEGF-C,而且TAMs也可以分泌VEGF-C,TAMs在瘤周的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肿瘤 巨噬细胞 淋巴结转移 基因表达 VEGF-c T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其与血管、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思秀 李小玉 +1 位作者 孔祥丽 冯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拥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6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C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拥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6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晚期病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的VEGF-C表达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5和<0.001),而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C高表达组的LVD明显高于VEGF-C低表达组(P=0.001),但两组间MVD无统计学差异(P=0.125)。此外,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L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26)。结论 VEGF-C可能主要通过参与诱导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血小板生成因子-4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6
18
作者 庞霞 郑湘予 +1 位作者 李晟磊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65-867,共3页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小板生成因子-4(FLT-4)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19例)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50例)中VEGF-C与FLT-4蛋白...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小板生成因子-4(FLT-4)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ESCC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19例)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50例)中VEGF-C与FLT-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ESCC组织中2者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VEGF-C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82.0%(41/50)、47.4%(9/19)、26.0%(13/5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T-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72.0%(36/50)、36.8%(7/19)、18.0%(9/5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FLT-4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SCC组织中2者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s=0.536,P=0.000)。结论:VEGF-C和FLT-4与ES-CC的发生、浸润及转移有关,联合检测2者可望成为ESCC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鳞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小板生成因子-4 浸润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彭利 王顺祥 +2 位作者 张凤瑞 唐瑞峰 张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C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3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24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 -C的表达。结果: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VEGF -C阳性表 达率分别为72.1%(31/43)、23.3%(...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C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3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24例正常肝组织中VEGF -C的表达。结果:肝癌、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VEGF -C阳性表 达率分别为72.1%(31/43)、23.3%(10/43)和12.5%(3/24),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VEGF -C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χ2=5.82,P<0.05)。癌组织中VEGF -C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肝门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有关(P<0.05)。结 论:VEGF -C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增雷 宋秋颖 +3 位作者 胡静 张伟 潘艳明 任凤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29-4132,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C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人NSCLC新鲜组织样本9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RT-P...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VEGFC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人NSCLC新鲜组织样本9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RT-PCR(QRTPCR)法检测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VEGF-C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用D2-40标记淋巴管检测NSCL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结果 QRT-PCR显示,VEGF-C mRNA在肿瘤边缘部位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肿瘤中央部位的表达,而且VEGF-C mRNA的表达亦高于其在周围肺组织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了同样的表达不均一性。肿瘤边缘VEGF-C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而且VEGF-C高表达组淋巴管侵犯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肿瘤边缘高淋巴管密度组的VEGF-C mRNA的表达也明显高于低密度组。结论肿瘤侵犯边缘的VEGFC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参与了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 淋巴管生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