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4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胞质类型鉴定
1
作者 翟利佳 杨馥睿 +4 位作者 刘自刚 魏家萍 崔俊美 武泽峰 方彦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明确22N317A、22N195R_(2)A和22LJ56A-22N286R_(1)A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甘蓝型冬油菜花粉败育机理及不育胞质类型,本研究以3组甘蓝型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通过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特征,并根据油菜育性相关基因o... 为明确22N317A、22N195R_(2)A和22LJ56A-22N286R_(1)A 3个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系甘蓝型冬油菜花粉败育机理及不育胞质类型,本研究以3组甘蓝型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为材料,通过观察花器形态和细胞特征,并根据油菜育性相关基因orf138、orf222、orf224设计引物对3份甘蓝型冬油菜不育胞质类型进行多重PCR分子鉴定。结果表明:3个不育材料花瓣平展、花药不可正常散粉、花丝短小、柱头较长。不育系花粉的发育受阻于四分体至单核小孢子期间;不育系常规压片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四分体之后未观察到小孢子或者花粉粒;不育系石蜡切片显微镜观察显示花粉四分体时期绒毡层异常膨大,挤压药室里的四分体,使药室变形,最终导致雄性不育。3个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类型均是Ogu NWSUAF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花器形态 细胞学观察 育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农艺性状及不育生理机制分析
2
作者 刘欣怡 廖志杰 +3 位作者 吕丹 莫佳梅 贾魏 罗红兵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揭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和保持系T01为试验材料,调查其农艺性状和花粉形态,并在苗期(V1)、拔节期(V6)、十一叶期(V11)、抽雄期(VT)、散粉期(R1)和籽粒建成期(R2)分别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为揭示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01和保持系T01为试验材料,调查其农艺性状和花粉形态,并在苗期(V1)、拔节期(V6)、十一叶期(V11)、抽雄期(VT)、散粉期(R1)和籽粒建成期(R2)分别测定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育系C01与保持系T01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但花药形态存在明显差异,T01花药饱满且能够正常开裂,呈浅黄色,有花粉;C01花药干瘪、不开裂,呈嫩绿色,花药长度和横截面直径均显著低于T01,且内无花粉。V1—VT,C01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T01;除VT外,C01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T01;C01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在VT和R1均显著低于T01;在所有生育时期,C01叶片中SOD活性均显著低于T01,POD活性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在V11和VT均显著低于T01;MDA含量无显著差异。由此推断,C01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合成运输途径可能受阻,能量供给不足致使CAT和SOD活性低,进而导致C01发生雄性不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农艺性状 花粉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研究进展
3
作者 韩平安 修志君 +6 位作者 唐宽刚 常悦 石海波 梁亚晖 刘华君 孙瑞芬 李晓东 《植物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甜菜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两大糖料作物之一。自1939年糖甜菜雄性不育现象发现及1942年和1945年有关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先后报道以来,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成为甜菜育种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为此,各国陆续开展了甜菜细胞质... 甜菜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两大糖料作物之一。自1939年糖甜菜雄性不育现象发现及1942年和1945年有关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先后报道以来,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成为甜菜育种家极其关注的问题。为此,各国陆续开展了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不育系选育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针对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表型性状、遗传学机制、生理生化特性及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利用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于更好地选育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利用其配制优质高产杂交组合、科学合理利用甜菜种质资源具有深远影响。Sugar beet is one of the world’s important cash crops and one of the world’s two major sugar crops. Since the discovery of male sterility in sugar beet in 1939 and the reports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sugar beet in 1942 and 1945, the use of male sterility lines to produce seeds has become a problem of great concern to sugar beet breeders. Because of the above content, many countrie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sugar beet,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terility lines,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ypes, phenotypic characters, genetic mechanism,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zation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beet was review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etter breeding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lines in beet, preparation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yield hybrid combinations an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beet germplasm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细胞质雄性不育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质雄性不育表型及不育机制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雪松 邹益 +2 位作者 王杰 聂丽云 武志强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3-499,共17页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殊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导致植物不产生雄配子或产生的雄配子无法正常受精,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CMS材料雄配子稳定败育的特性使其在杂交种商业化生产...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内特殊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导致植物不产生雄配子或产生的雄配子无法正常受精,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CMS材料雄配子稳定败育的特性使其在杂交种商业化生产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降低了制种成本,提高了杂交种纯度。随着对CMS现象研究的深入,新的CMS材料通过各种手段被不断创制出来,相关的不育基因也逐渐被定位和克隆。该文首先概述了目前对CMS基因进化的研究和常用CMS材料及其相关CMS基因的挖掘情况,随后总结了CMS材料在物质能量代谢、激素水平等方面的表型特点。同时整合了当前对CMS分子机制的几种假说,并结合实验证据提出对CMS分子机制的观点。以期在总结当前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基因组 活性氧(ROS) 开放阅读框(ORF) CMS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春宝 孙妍妍 赵丽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7-869,共13页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 杂种优势利用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大豆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其开展杂种优势利用已有30余年。其中,基于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三系法杂交育种系统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途径。目前,已有40余个杂交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杂交大豆正处于由中试向产业化推进阶段。本文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基础与育种应用进行了综述,系统阐述了各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及利用、不育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育性恢复基因和恢复抑制基因的定位和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论述和分析,提出了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及解决路径,并对三系法杂交大豆育种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大豆杂种优势分子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交种 细胞质雄性不育 遗传基础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比较转录组分析
6
作者 高萌萌 赵天宇 +5 位作者 焦馨悦 林春晶 关哲允 丁孝羊 孙妍妍 张春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7-149,共13页
【目的】“三系”法是选育杂交大豆的主要途径,但恢复系中仅有少数大豆恢复基因被克隆,为挖掘更多新恢复基因,从而促进多基因聚合的强恢复系选育,提高杂种F1的育性稳定性。【方法】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5A和其恢复系JLR2为材料,... 【目的】“三系”法是选育杂交大豆的主要途径,但恢复系中仅有少数大豆恢复基因被克隆,为挖掘更多新恢复基因,从而促进多基因聚合的强恢复系选育,提高杂种F1的育性稳定性。【方法】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5A和其恢复系JLR2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JLCMS5A和JLR2花蕾不同时期的转录水平变化,挖掘调控育性恢复和花蕾发育进程的相关基因和通路。进一步对具有恢复基因特征编码PPR(pentatricopeptide repeat)蛋白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基因注释、序列差异分析、RT-qPCR验证、系统进化分析及蛋白结构预测,挖掘育性恢复相关基因。【结果】转录组测序鉴定到17181个DEGs,其中有3856个DEGs与发育时期相关,2808个DEGs与育性相关。GO(geneontology)功能注释表明,与育性相关的DEGs主要富集在ADP结合、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蛋白激酶活性等功能类别,与发育时期相关的DEGs主要富集在蛋白质异源二聚化活性、DNA复制和DNA结合等功能类别。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育性相关DEGs主要参与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葡萄糖苷酸生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与蛋白质、糖类和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发育时期相关DEGs主要参与DNA复制、错配修复、淀粉和蔗糖代谢等与细胞分裂和能量物质降解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育性恢复候选基因分析发现,JLR2中的Glyma.09G176400可能在调控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结论】共鉴定到3856个与发育时期相关的DEGs,2808个与育性相关的DEGs;鉴定出具有恢复基因特征编码PPR蛋白的DEGs15个;挖掘了1个育性恢复相关基因Glyma.09G176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筛选及其保持系选育
7
作者 田俊卓 李奇 +7 位作者 崔群香 周亮 魏百川 王云昭 蒋炎 孙荣欢 马沐然 赵增南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4-18,22,共6页
用多种不同基因型的可育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材料对2个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株进行授粉,根据F1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筛选出细胞质雄性不育株;对16个自交品系的纯度进行调查,各品系筛选出5个或10个典型植... 用多种不同基因型的可育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材料对2个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株进行授粉,根据F1代群体的育性表现,筛选出细胞质雄性不育株;对16个自交品系的纯度进行调查,各品系筛选出5个或10个典型植株对其株高、开展度、叶长、叶宽、叶柄长、色泽等性状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6个品系的纯度均不低于50%;1-5、3-31、2-16、2-61、1-79、华冠4的开展度、株高均较大;聚类结果显示,3-31、1-9、2-61、2-16和华冠4聚在第三类,品系间性状差异较小。1-5、1-79、3-31、2-61、1-26、2-11、2-25和1-98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0%,一致性好;16个自交品系叶色空间分布较叶柄色集中,说明品系间叶色差异较小;3-31、1-79、1-34-17、2-11、2-16、1-5和华冠4的叶色亮丽。综合分析,1-5、1-79、3-31和2-11色泽好,变异系数小,且纯度高,是选育保持系的优良品系;而华冠4和墩子黄既可以作保持系又可以作父本。3-31和华冠4的植株高大,分别适宜作为保持系和父本,用于选配高产的不结球白菜杂交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 细胞质雄性不育 DH系 保持系 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的转录组分析
8
作者 白志元 徐菲 +4 位作者 杨午 王明贵 杨玉花 张海平 张瑞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42,共9页
【目的】探索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在RNA水平上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性转变的角度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以弱恢复型杂种F1(H3A×SXTH3)为研究对象,设置苗期短光照(植株育性... 【目的】探索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在RNA水平上的分子机制,以期从育性转变的角度为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以弱恢复型杂种F1(H3A×SXTH3)为研究对象,设置苗期短光照(植株育性不育)和正常光照(植株育性可育)处理,在盛花期分别采集不同大小的混合花芽进行转录组测序和RT-qPCR分析。【结果】筛选出3917个差异表达基因,苗期短光照处理后,2134个基因下调表达,1783个基因上调表达。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显著富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跨膜转运活性和细胞外围等功能在育性转变中行使着主要生物学功能;KEGG通路显著富集分析表明,戊糖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淀粉蔗糖代谢和植物昼夜节律等通路为育性转变的主要代谢通路。11个基因的RT-qPCR分析发现,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和PPR基因参与了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过程。【结论】推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弱恢复型杂种F1育性转变与植物昼夜节律、PPR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线粒体、花粉壁发育、碳水化合物代谢、糖转运和活性氧代谢等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当昼夜节律通路的关键基因变化,引起PPR基因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将会发生育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F1 育性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Ca不育胞质类型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3
9
作者 危文亮 王汉中 刘贵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65-1972,共8页
以4个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HindIII、PstI)进行酶切、14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对NCa和pol、nap、ogura、tour等5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线粒体DNA进行RFLP分析。在总计54个有效探针/酶组合中,除12个组合在5种不育... 以4个限制性内切酶(EcoRI、BamHI、HindIII、PstI)进行酶切、14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对NCa和pol、nap、ogura、tour等5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线粒体DNA进行RFLP分析。在总计54个有效探针/酶组合中,除12个组合在5种不育细胞质间没有检测到差异外,其余42个探针/酶组合在5个不育系中均检测到差异。其中,atp1/EcoRI、atp1/HindIII、atp6/EcoRI、atp8/BamHI、orf139/BamHI等5个探针/酶组合在5个不育系的不育胞质间检测到各不相同的条带,从而可以将它们两两完全区分开。RFLP分析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了NCa不育系确实具有与pol、nap、ogura、tour等不育系不同的的不育胞质,是一类新的不育胞质类型。这5个探针/酶组合也可以作为鉴定甘蓝型油菜不育细胞质的分子标记。根据控制pol、nap、ogura等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和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了22对引物,对上述5种甘蓝型油菜不育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PCR分析,没有找到可以将NCa不育胞质与其它类型不育胞质明显区分开来的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不育胞质类型 PCR RFLP 细胞质雄性不育 甘蓝型油菜 胞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明华 文锦芬 +4 位作者 邹学校 杨德 朱海山 周群初 刘志敏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0期63-65,共3页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8214A为试材,取无菌苗真叶进行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的IAA,6-BA和GA3对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作用,结果表明:MS+6-BA5.0 mg/L+IAA1.0 mg/L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MB+IAA1.0 mg/L+6-BA3.0 mg/L+GA32.0 mg/L+AgN031... 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和8214A为试材,取无菌苗真叶进行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的IAA,6-BA和GA3对不定芽的诱导和伸长作用,结果表明:MS+6-BA5.0 mg/L+IAA1.0 mg/L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MB+IAA1.0 mg/L+6-BA3.0 mg/L+GA32.0 mg/L+AgN0310.0mg/L有利于芽的伸长.将2.0 cm以上的芽转入生根培养基诱导不定根发现:1/2Ms+IAA0.3~0.5 mg/L有利于不定根的诱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细胞质雄性不育 真叶培养 植株再生 细胞质雄性不育 植株再生 离体培养 辣椒 生根培养基 6-BA 不定芽 不定根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的研究 Ⅲ.8-8112AB的温度敏感性及其遗传 被引量:16
11
作者 袁美 杨光圣 +1 位作者 傅廷栋 严红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0-335,共6页
8- 8 112 AB是由甘蓝型油菜 pol细胞质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 AB1与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型双低生态型 pol CMS两用系 ,其在武昌秋播时表现雄性可育 ,在兰州或秭归高山夏播时表现雄性不育。在相对低温条件下 ,8- 8112 AB与... 8- 8 112 AB是由甘蓝型油菜 pol细胞质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 AB1与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型双低生态型 pol CMS两用系 ,其在武昌秋播时表现雄性可育 ,在兰州或秭归高山夏播时表现雄性不育。在相对低温条件下 ,8- 8112 AB与正常油菜品系 114 1B(pol CMS保持系 )的花器官形态特征表现相似 ,而在相对高温条件下 ,则与 polCMS不育系 114 1A基本相同。不同播期、异地播种和人工控温试验结果表明 ,温度是影响 8- 8112 AB育性变化的因子 ,低温促进可育而高温导致不育。遗传分析初步表明 ,8- 8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生态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用系 温度 遗传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粒野生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其恢保关系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卓 孙惠敏 +4 位作者 王安萍 胡雪华 柳正葳 刘科科 许东风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1-106,共6页
小野1A是由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Presl.)中天然不育株与Y58S/内香B杂种后代优秀单株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由于该雄性不育细胞质来自小粒野生稻,称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X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野败型(WA)、... 小野1A是由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Presl.)中天然不育株与Y58S/内香B杂种后代优秀单株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由于该雄性不育细胞质来自小粒野生稻,称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恢保关系鉴定结果表明,X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野败型(WA)、印尼水田谷型(ID)、K型和红莲型(HL)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保关系不同,WA型、ID型、K型和HL型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中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保持系,部分可以作为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复系。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突破了WA型、ID型、K型和HL型等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恢保关系,扩大了保持系育种范围,可以用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培育出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由此可见,X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发掘,不仅丰富了杂交稻细胞质遗传多样性,而且为培育高标准优质米不育系、进而实质性提高杂交稻稻米品质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育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质雄性不育 XY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保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
13
作者 徐乃瑜 严家骐 王明全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22-123,共2页
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①徐乃瑜严家骐王明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1991年我们选育创建的(粗厚山羊草)NPFP等异质系小麦在张家口春播,出现花粉全不育现象。为了探讨此类型小麦雄性不育形成... 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研究①徐乃瑜严家骐王明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1991年我们选育创建的(粗厚山羊草)NPFP等异质系小麦在张家口春播,出现花粉全不育现象。为了探讨此类型小麦雄性不育形成的机理,以及为采用两系法开拓小麦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 异质系 光周期敏感细胞质雄性不育 瓦维洛夫山羊草 粗厚山羊草细胞质 牡山羊草 结实粒数 花粉育性 小花分化期 小穗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日葵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
14
作者 季静 郑继平 +1 位作者 张艳华 王罡 《生物技术通讯》 CAS 1997年第Z1期99-100,共2页
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亚油酸含量高于其它食用油,有助于人体心血管健康。在欧洲,向日葵油消耗量在食用油中占首位。目前,限制我国油用向日葵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其产量及含油量等。培育高产、高含油量向日葵品种的最有效途径是利... 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其亚油酸含量高于其它食用油,有助于人体心血管健康。在欧洲,向日葵油消耗量在食用油中占首位。目前,限制我国油用向日葵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其产量及含油量等。培育高产、高含油量向日葵品种的最有效途径是利用杂种优势,一般采用三系配套,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三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将有助于对细胞质雄性不育产生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 向日葵 细胞质雄性不育 植物分子生物学 杂种优势 分子生物学研究 mtDNA 油用向日葵 限制性内切酶图谱 DNA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43
15
作者 梁国华 严长杰 +3 位作者 汤述翥 翟文学 朱立煌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2,共5页
以典败率、圆败率、染败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育性指标 ,对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731A、恢复系 C90 83以及 731A/C90 83的 F1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进行调查分析 ,并以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以典败率、圆败率、染败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育性指标 ,对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731A、恢复系 C90 83以及 731A/C90 83的 F1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进行调查分析 ,并以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群体为材料进行 RFL P和微卫星标记分析 ,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 ,C90 83具有 1个主效的显性恢复基因。选用第10染色体上的 7个 RFL P和微卫星标记分析两个亲本 ,有 3个 RFL P标记在两个亲本间有多态 ;选用其中的 C16和 G2 91分析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中的各个单株的结果表明 ,这两个 RFLP标记与 C90 83的恢复基因连锁 ,C16与这个恢复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为 19.3% ,G2 91与这个恢复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 14.0 % ,C90 83的恢复基因与已报道的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生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邓明华 邹学校 +2 位作者 周群初 刘志敏 文锦芬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2-494,共3页
为探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败育机理 ,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以及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析 ,发现随着花蕾的发育 ,不育系大花蕾期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小、中花... 为探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败育机理 ,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叶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以及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分析 ,发现随着花蕾的发育 ,不育系大花蕾期可溶性糖含量明显低于小、中花蕾时期 ,而保持系可溶性糖含量则保持一直升高的态势 ;不育系小花蕾蛋白质的含量较中、大花蕾时期高 ,而保持系花蕾蛋白质的含量一直升高 ;不育系脯氨酸含量略有下降 ,而保持系花器中游离脯氨酸迅速积累 ,含量明显高于不育系 ;POD活性是不育系明显高于保持系 ,且呈持续增强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持系 生化特性 辣椒 细胞质雄性不育 脯氨酸 蛋白质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 被引量:32
17
作者 周瑞阳 张新 +2 位作者 张加强 甘正华 韦汉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4-314,共1页
红麻的传统用途是织地毯、麻袋和编麻绳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全球变暖及沙漠化地区增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比造纸,制作纤维板、无纺布和可生物降解地膜等红麻利用新用途。红麻以其巨大的生物产量(为树... 红麻的传统用途是织地毯、麻袋和编麻绳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全球变暖及沙漠化地区增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发出了比造纸,制作纤维板、无纺布和可生物降解地膜等红麻利用新用途。红麻以其巨大的生物产量(为树木的3~4倍)和极强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引起了更多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利用 红麻 选育 生物降解地膜 沙漠化地区 森林资源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花药蛋白质组学初步分析 被引量:41
18
作者 文李 刘盖 +4 位作者 张再君 陶钧 万翠香 李绍清 朱英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1-316,共6页
采用固相pH梯度-SDS PAGE双向电泳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不育系(YTA)和保持系(YTB)单核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Image Master 2DV5.0软件可识别约1800个蛋白质点,其中... 采用固相pH梯度-SDS PAGE双向电泳对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的不育系(YTA)和保持系(YTB)单核期花粉总蛋白质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Image Master 2DV5.0软件可识别约1800个蛋白质点,其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数为85。将其中16个差异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查询,其中9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YTA相对于YTB有部分参与碳代谢和淀粉合成的酶缺失或表达量降低,这些蛋白质分别是ADP-葡萄糖磷酸转移酶(AGPase),UDP-葡萄糖醛酸脱羧酶,乙酰辅酶A合成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等。其中AGPase是参与淀粉合成的蛋白,与花粉发育密切相关。乙酰辅酶A合成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是细胞内合成乙酰辅酶A的重要酶,而乙酰辅酶A是进入TCA循环的重要底物,乙酰辅酶A的缺乏可以导致TCA循环不能顺利进行,从而不能提供小孢子发育所需要的大量能量。YTA相对于YTB部分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重要酶缺失或表达量降低,有可能导致因线粒体提供的能量不足,淀粉合成受阻,因而花粉不能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药 细胞质雄性不育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被引量:34
19
作者 刘保申 孙其信 +6 位作者 高庆荣 孙兰珍 解超杰 李传友 倪中福 窦秉德 魏艳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4-358,共5页
以 (K冀 5 4 18A∥ 9112 89/LK783)三交F1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 ,利用 79对SSR引物对两池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 ,6对SSR引物在两池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多态性差异 ,在分离群体上验证结果表明 ... 以 (K冀 5 4 18A∥ 9112 89/LK783)三交F1分离群体的极端不育株和极端可育株分别建立保持池和恢复池 ,利用 79对SSR引物对两池间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 ,6对SSR引物在两池间扩增出了稳定的多态性差异 ,在分离群体上验证结果表明 ,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与 4个SSR引物的扩增位点Xgwm11、Xgwm18、Xgwm2 6 4a和Xgwm 2 73有连锁关系 ,该育性恢复基因与Xgwm11、Xgwm18和Xgwm2 73的遗传距离为 6 .5 4± 4 .37cM ,与Xg wm2 6 4a的遗传距离为 5 .71± 4 .10cM ,这 4个引物可应用于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标记辅助选择。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和双端体系进一步将Xgwm11、Xgwm18、Xgwm2 6 4a和Xgwm2 73定位于 1BS ,说明LK783的育性恢复基因位于 1BS ,但它在 1BS上的相对位置与Rfv1有所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型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基因 SSR分子标记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的I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关荣霞 郭小丽 +2 位作者 刘冬成 曹双河 张爱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97-1301,共5页
以小麦T型恢复系 2 114和不育系ND4 4A配制杂交组合 ,并以 14 7株个体组成的F2 分离群体作为恢复基因的标记群体。用 4 3个ISSR引物对两个亲本进行了扩增 ,发现 18个引物能在两者间产生明显的多态性 ,其中引物UBC 80 8、UBC 84 8在 2个... 以小麦T型恢复系 2 114和不育系ND4 4A配制杂交组合 ,并以 14 7株个体组成的F2 分离群体作为恢复基因的标记群体。用 4 3个ISSR引物对两个亲本进行了扩增 ,发现 18个引物能在两者间产生明显的多态性 ,其中引物UBC 80 8、UBC 84 8在 2个亲本间以及可育池和不育池间都能产生一致、稳定的多态性。用这 2个引物在F2群体中进行扩增。经连锁分析 ,证明这 2个标记与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6连锁 ,遗传距离分别为7.9cM和 4 .9cM。用 181对SSR引物对两个亲本进行扫描 ,其中有 34.3%SSR引物能在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 ,但没找到与Rf6连锁的SSR标记。对ISSR、SSR等方法在小麦中的多态性比例进行了比较 ,发现ISSR具有更高的多态性 ,特别是在外源基因的检测中能提供更丰富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小麦 ISSR标记 恢复基因Rf6 多态性 基因连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