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萍 王理瑛 +2 位作者 颜萍 张阳 王梅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551-552,559,共3页
对31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根治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和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术前重点做好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潜在并发症的评估,术后有针对性地防范和观察有无腹腔内出血、腹腔胆汁瘘、膈下感染... 对31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根治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和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术前重点做好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潜在并发症的评估,术后有针对性地防范和观察有无腹腔内出血、腹腔胆汁瘘、膈下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复杂并发症的发生,配合医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处置,以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给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经济负担增加,生存质量下降等,促进患者顺利康复,提高手术疗效和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根治性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在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国强 叶谢智华 +1 位作者 郭亚民 赵顺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904-909,共6页
目的总结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对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的46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总结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对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于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行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的46例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术后失访3例,获访43例,随访时间3~79个月,中位数为4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5例,其中5例因合并脑包虫病于术后16~36个月出现癫痫急性发作、脑水肿而死亡;4例患者因全身多发转移于术后9~36个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术前合并肺包虫转移的患者因术后出现急性肺栓塞而死亡;4例因反复胆道感染于术后2年内死亡,余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现远处脏器转移。结论肝减体积式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减体积式灶切除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青海地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3
作者 黄国强 叶谢智华 +1 位作者 郭亚民 赵顺云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治疗极为困难和复杂,由于肝泡型包虫病的病灶生长方式早期即可向周围浸润生长,到终末期,病变极易侵及胆道、肝门以及下腔静脉,更有甚者已经通过淋巴道和血管转移到腹膜后和远处器官如脑、肺等部位,常规手术治疗无...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治疗极为困难和复杂,由于肝泡型包虫病的病灶生长方式早期即可向周围浸润生长,到终末期,病变极易侵及胆道、肝门以及下腔静脉,更有甚者已经通过淋巴道和血管转移到腹膜后和远处器官如脑、肺等部位,常规手术治疗无法切除或达到根治的目的,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常常表现为恶病质,因而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根治性切除术、肝脏移植术、减体积式病灶切除术、姑息性切除联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其中,手术仍然是目前所有治疗措施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治愈机会的首选手段。本文根据近年的文献报道,结合我科临床实践,对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治疗现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综合治疗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 被引量:7
4
作者 孔俊杰 沈舒 +7 位作者 黄斌 冯曦 杨先伟 邱逸闻 赵继春 魏永刚 王文涛 严律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846-851,共6页
目的探索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诊断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术前经过CT、MRI及超声检查评价肝脏占位病灶大小、范围及血管侵犯情况,使... 目的探索自体肝脏移植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例诊断为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患者,术前经过CT、MRI及超声检查评价肝脏占位病灶大小、范围及血管侵犯情况,使用IQQA肝脏系统(EDDA Technology,Inc.USA)重建肝脏模型,测量并记录剩余肝脏体积及第1肝门侵犯程度,经多学科协作讨论后拟采用自体肝脏移植对其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充分术前评估,明确患者肝内病灶147 mm×134 mm×165 mm大,严重侵犯肝后下腔静脉及肝右和肝中静脉并造成三者闭塞,肝左静脉部分受侵,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剩余肝脏体积约912 m L,剩余肝脏体积与标准肝脏体积比为0.81,术前肝脏功能Child-Pugh评分为A级。按预期方案行自体肝脏移植术,术中应用患者自身大隐静脉做移植物重建部分流入及流出道,下腔静脉未予以重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于术后第20天顺利出院。结论自体肝脏移植可成功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继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其中充分的术前评估和第一肝门的处理是手术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脏移植 门静脉海绵样变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原文传递
不同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治疗肝AE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玉苏甫卡迪尔·麦麦提尼加提 吐尔干艾力·阿吉 +5 位作者 冉博 蒋铁民 排组拉·沙拉依阿当 张瑞青 邵英梅 温浩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ELRA)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AE)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肝AE受者。根据术中肝后下腔静脉重建... 目的:探讨不同的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ELRA)术治疗肝泡型包虫病(AE)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LRA治疗的88例终末期肝AE受者。根据术中肝后下腔静脉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A组(自体血管重建组,50例);B组(肝后下腔静脉替换组,31例);C组(肝后下腔静脉切除不重建组,7例),分析比较各组受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总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资料。结果: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32±3.20 h、15.99±3.32 h和16.86±4.18 h(P>0.05),无肝期时间分别是(398.48±104.12)min、(389.41±135.25)min和(337.43±108.65)min(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受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分别是(30.64±18.54)d、(25.94±16.37)d和(51.29±29.43)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受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A、C组。A、B两组中术后下腔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9.7%。9例受者术后出现下腔静脉狭窄,4例形成血栓,B组受者中均未见下腔静脉狭窄情况。结论:ELRA中肝后下腔静脉的重建方式应根据切除病灶后血管壁的缺损程度而适当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体切除 自体移植 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后下腔静脉 血管重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