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贯通——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回顾与再思考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兆曙 蔡志海 《学术论坛》 2004年第5期61-65,共5页
在现代社会学综合运动和后现代社会学解构热潮的背景下,经典社会学理论被指责为制造了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不可调和性。经典理论中的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在解释立场和解释路径上的确是相互对立的,但两种范式在各自的逻辑起点和前... 在现代社会学综合运动和后现代社会学解构热潮的背景下,经典社会学理论被指责为制造了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不可调和性。经典理论中的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在解释立场和解释路径上的确是相互对立的,但两种范式在各自的逻辑起点和前提上却又相互提供了解释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理论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相互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社会学理论 范式 结构 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合理化与客观化——论经典社会学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
2
作者 唐爱军 《武陵学刊》 2013年第3期51-56,共6页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社会学理论 异化 合理化 客观化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会及其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挑战 被引量:41
3
作者 童星 罗军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6-102,共7页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 ,网络社会确实是虚拟的。但我们认为 ,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网络社会有着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都不相同的特点 ,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这可以从“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和“人—物”四...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 ,网络社会确实是虚拟的。但我们认为 ,网络社会是一个现实的社会。网络社会有着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都不相同的特点 ,是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这可以从“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和“人—物”四个方面得到论证。经典社会学理论在对这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的认识和理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网络社会的出现一方面给这些经典理论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也对它们原先的理论阐述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网络社会 社会存在方式 社会关系 经典社会学理论
原文传递
社会学视域下微博与微群学习功能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肖升 李勇帆 何炎祥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4年第4期74-81,共8页
通过运用"顿巴数"定律、六度分割理论和关系强弱理论对微博和微群的学习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两者构建的学习型虚拟网络社会中,微群采取的学习者管理模式要优于微博,微群比微博更容易建立学习者之间的间接联结,更... 通过运用"顿巴数"定律、六度分割理论和关系强弱理论对微博和微群的学习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两者构建的学习型虚拟网络社会中,微群采取的学习者管理模式要优于微博,微群比微博更容易建立学习者之间的间接联结,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微群的学习功能要强于微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群 微博 虚拟网络社会 经典社会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被引量:19
5
作者 程天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101,共25页
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大约共享一个根本的思想前提或日研究范式,即教育与社会二分,且教育从属于社会——可谓之"教育/社会"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种范式的研究在学理上产生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大约共享一个根本的思想前提或日研究范式,即教育与社会二分,且教育从属于社会——可谓之"教育/社会"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种范式的研究在学理上产生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在观念上产生教育万能论或教育无用论之吊诡成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检视发现:教育与社会是互嵌的,且教育日益成为型塑社会的主导与根本制度而非后者的"随从"和"反应","教育社会"业已浮现,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也随之呼之欲出——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这一转换或可破解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亦可对"教育万能/无用论""过度教育论"(文凭贬值论)"学校教育消亡论"等论说予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经典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与社会 “教育社会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