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
作者 陈玉 刘文玲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6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7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完成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8)。结论:静脉留置针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张梦可 李欢欢 +2 位作者 向明丽 王晓彤 于雨萍 《癌症进展》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20例行PICC置管的AL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比较...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120例行PICC置管的AL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和非VTE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两种模型对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预测价值,并采用Delong检验进行不同模型预测价值的差异性分析。结果120例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 35例(29.17%),未发生VTE 85例(70.83%)。两组患儿穿刺部位、感染情况、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抗凝药物使用情况、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抗凝药物使用情况、D-二聚体水平均为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出来的影响因素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决策树的数目达到18时,该模型的错误率最低;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抗凝药物使用情况、穿刺部位、导管相关并发症、D-二聚体水平。随机森林模型预测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AUC为0.860(95%CI:0.785~0.916),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0.775(95%CI:0.690~0.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部位、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为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测AL患儿PICC置管后发生VTE的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准确地评估患儿发生VTE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减少VT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算法 急性白血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栓塞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3
作者 刘秋凡 陈雁莲 +1 位作者 高贝萍 吴昕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6期117-119,共3页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PIVA)、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2024年8月于潮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IVA组(使... 目的:比较外周静脉留置针(PIVA)、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在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2024年8月于潮州市人民医院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60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IVA组(使用PIVA)、PICC组(使用PICC)、IVAP组(使用IVAP),各200例。比较各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成本与后续维护费用。结果:PIV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于PICC组和IVAP组(P<0.05);IVAP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PIVA组和PICC组(P<0.05);三组成本费用比较,IVAP组高于PIVA组与PICC组,PICC组高于PIVA组(P<0.05);PIVA组后续维护费用高于PICC组与IVAP组(P<0.05)。结论:化疗中使用IVAP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该方式后续维护费用较低,因此可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化疗 外周静脉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陈一爽 佟洋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7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7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现有疼痛强度、疼痛分级评分及总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腋下血流速度、平均速度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长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两侧曲线最宽距离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3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2)。结论:预见性护理在留置PICC的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栓弹力图指标,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佟洋 陈一爽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5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在留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5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叙事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负面情绪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叙事护理在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行为能力和护理满意度,缓解其负面情绪,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叙事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负面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任娟 包满珍 +4 位作者 赵茜芸 朱琴 苏娜 周丹丹 杨锡瑶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3期89-92,共4页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 目的探索不同麻醉方式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置管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与试验组(20例)。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在扩皮送鞘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进行局部注射麻醉,试验组在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的疼痛评分、满意情况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结果在PICC置管过程中,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前使用利多卡因溶液湿敷,扩皮前予利多卡因溶液沿穿刺点滴入麻醉,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方式 超声引导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数字化远程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7
作者 何路生 郑加华 +4 位作者 聂臣聪 陈瑶 陈莲 罗红玉 张丽 《循证护理》 2025年第5期946-950,共5页
目的:了解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带管出院的14例病人及5名家属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目的:了解居家癌症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现状及管理需求。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带管出院的14例病人及5名家属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共提炼出4个主题,包括病人及家属对数字化远程管理了解尚浅,主要集中于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使用;居家癌症病人PICC远程管理需求(软件使用技能需求、PICC维护管理知识需求、并发症远程处理需求与就近增设维护点需求);病人及家属远程管理服务方式需求(电话、视频、微信群及APP利用);影响带管出院病人PICC远程管理利用度的主要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度和维护点方便程度)。结论:PICC数字化远程管理服务需求大,但利用程度低,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应带动下级医院将数字化远程管理落到实处,为病人静脉管路管理带来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数字化远程管理 需求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误入动脉致假性动脉瘤1例
8
作者 王俊丽 段俊芳 +3 位作者 张艳 许晨丽 赵临凯 栗宇 《临床医药实践》 2025年第3期231-232,共2页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 患者,男性,82岁,2023年3月26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胃窦前壁穿孔修补术,术中血压低至76/43 mmHg(1 mmHg≈0.133 kPa)。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留置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持续机械通气,反复发生感染。2023年5月1日由于发生血流感染且右颈内中心静脉置管到期,给予拔除。因家属不同意再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士给予建立外周静脉通路,但患者病情危重,血压低,血管条件差,护士反复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平均每日达到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假性动脉瘤 外周静脉 穿孔修补术 重症医学科 血流感染 术中血压 剖腹探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行疑难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张丽芳 黄智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3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疑难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平市人民医院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8例长期静脉治疗的静脉置管困难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置管术,观察组给予...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疑难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平市人民医院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8例长期静脉治疗的静脉置管困难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置管术,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术。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操作耗时、留置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长期静脉治疗的患者中,相较于传统置管术,具有更高的成功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短的操作时间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疑难 外周静脉穿刺置管 时间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影响因素meta分析
10
作者 胡美红 胡永红 +2 位作者 王莉杰 方运霞 李旭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4期49-52,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4年2月关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利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累计研究组新生儿2380例、对照组新生儿5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OR=1.45,95%CI:1.20~1.76,P<0.01)、早产(胎龄<37周)(OR=3.04,95%CI:2.50~3.69,P<0.01)、导管留置时间(OR=2.00,95%CI:1.62~2.47,P<0.01)、基础性疾病(OR=1.90,95%CI:1.51~2.38,P<0.01)、外部未加固(OR=1.47,95%CI:1.29~1.69,P<0.01)、导管尖端未达到中心位置(OR=1.59,95%CI:1.31~1.93,P<0.01)、连续输液(OR=1.55,95%CI:1.21~1.99,P<0.01)、头静脉置管(OR=2.30,95%CI:1.83~2.91,P<0.01)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早期给予干预,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11
作者 康菊梅 王瑞娟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1期123-127,共5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52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组与参照组。护理组(26例)予以集束化护理,参照组(26例)予...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52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护理组与参照组。护理组(26例)予以集束化护理,参照组(26例)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PICC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参照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医疗费用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PICC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提升穿刺效率,减少医疗费用及穿刺、置管及住院时间,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早产儿 集束化护理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识别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
作者 黄洁惠 柯益忠 +1 位作者 张仲钰 仲星光 《医学综述》 2025年第6期685-689,共5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在长期输液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其中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近年PICC尖端识别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经历了由体外测量法、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技术、超声识别和胸... 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在长期输液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其中导管尖端的准确定位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近年PICC尖端识别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经历了由体外测量法、腔内心电图、电磁导航技术、超声识别和胸部X线等传统方法到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等创新应用的过程。随着新技术的引入,PICC尖端位置识别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升。深入研究PICC尖端识别技术的应用进展、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辅助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位识别 传统方法 创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探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晓燕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06-509,共4页
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08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6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并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叙事护... 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08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6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并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叙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希望水平、生活质量、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心理弹性评分。结果干预后,实验组SAS、SDS及SCL-90分数均低于参考组;希望水平分数均高于参考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心理弹性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对行PICC肿瘤患者采用叙事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降低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心理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护理 肿瘤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模式的护理干预对宫颈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化疗患者的护理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卉 解婷 +1 位作者 赵晶晶 赵蕾 《生命科学仪器》 2024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效应分析(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在宫颈癌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23年1月-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接受PICC化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化疗期间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间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宫颈癌患者在接受PICC化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效应分析 宫颈癌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15
作者 郭君 王明琴 朱珍 《实用癌症杂志》 2025年第1期126-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有无发生CRT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99)。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接受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120例,依据有无发生CRT分为发生组(n=21)与未发生组(n=99)。收集入选患者一般资料、置管前血生化指标、PICC相关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患者PICC致CR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CRT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肿瘤分期、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PLT值、置管前D-D值、置管前FIB值、PICC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D-D值、置管前FIB值、PICC自我管理能力是肺癌患者PICC致CRT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期Ⅲ~Ⅳ期、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置管前D-D及FIB增高、PICC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肺癌PICC置管患者更易形成CRT。对肺癌患者PICC置管形成CRT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与控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降低CRT形成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采用体外膜氧合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异位患者的护理体会
16
作者 莫晓微 侯梦楠 +2 位作者 刘赞 焦凌梅 李青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总结1例采用体外膜氧合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异位患者的护理体会,并对导管异位的正位方法和异位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旨在为未来处理PICC导管异位至椎静脉的案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静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科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不同进针部位的效果评估
17
作者 马闯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3期070-073,共4页
探究急诊科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采用不同进针部位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操作提供更精准的选择依据,助力提升急诊救治效率与质量。方法 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选取80例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诊患者。依据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 探究急诊科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采用不同进针部位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操作提供更精准的选择依据,助力提升急诊救治效率与质量。方法 于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间,选取80例需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诊患者。依据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颈内静脉穿刺法,实验组采用股静脉穿刺法,规范操作流程并详细记录相关数据。结果 实验组在血管壁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波动情况、穿刺点周围皮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不适感和血栓发生率等方面的评分表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股静脉穿刺法在穿刺成功率与患者舒适度上表现突出,颈内静脉穿刺法在首次穿刺的速度上有其特点。临床实践中,应紧密结合患者个体状况,审慎选择最佳的进针部位,以优化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实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进针部位 疗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原因分析
18
作者 刘蕾 郑侠 丁翊君 《北京医学》 2025年第1期82-84,88,共4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收集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新生儿1663例,其中发生PICC渗漏性胸腔积液的患儿12例(0.7%)。12例患儿中男5例、女7例;出生胎龄30^(+6)~39周,中位胎龄33^(+2)(33,33^(+4))周,其中早产儿7例(7/12,58.3%)、足月儿5例(5/12,41.7%);出生体质量950~3200 g,中位出生体质量1797.5(1735,1860)g;均以留置PICC导管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置管后发生胸腔积液的中位时间为8(3.5,18)d;置管位置均在上肢;PICC置管初始位置异常7例(7/12,58.3%);存在PICC管端移位11例(11/12,91.7%)。12例患儿均通过拔除PICC置管、对症呼吸支持、胸腔穿刺治疗后痊愈。结论新生儿PICC留置使用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时,应警惕PICC管端移位液体渗漏所致胸腔积液可能。建议选择右下肢大隐静脉作为置管入路,并动态监测留置1周的PICC的尖端位置。发生渗漏性胸腔积液时可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及早拔除导管、穿刺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积液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预测效能
19
作者 陈蕾 饶子凤 《癌症进展》 2025年第2期154-159,共6页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预测效能。方法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将22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分为拔管组(n=37)和未拔管组(n=183)... 目的探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模型对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预测效能。方法根据是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将220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分为拔管组(n=37)和未拔管组(n=18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采用BPNN构建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两种模型对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置管部位、置管肢体、置管时间、导管固定方式、合并糖尿病情况、皮肤损伤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APACHEⅡ评分较高、右肢置管、置管时间较长、合并糖尿病、皮肤损伤均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月收入≥5000元、SSRS评分较高、贵要静脉置管均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BPNN模型显示,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为SSRS评分﹥APACHEⅡ评分﹥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置管肢体﹥皮肤损伤﹥合并糖尿病﹥导管固定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BPNN模型预测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AUC、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高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SSRS评分、APACHEⅡ评分、置管部位、置管肢体、置管时间、合并糖尿病情况、皮肤损伤情况均是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基于BPNN构建的肿瘤化疗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以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非计划性拔管 LOGISTIC回归模型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健康宣教对乳腺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手臂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20
作者 赵菲菲 陈颖 +1 位作者 耿瑾瑾 吕跃 《妇儿健康导刊》 2025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健康宣教对乳腺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手臂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1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系统性健康宣教对乳腺癌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手臂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1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宣教)与观察组(26例,采用系统性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手臂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观察组手臂功能锻炼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健康宣教在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手臂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健康宣教 乳腺癌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手臂功能锻炼依从性 自我管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