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探讨
1
作者 冯欣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173-0176,共4页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6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术后出血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后生活质量均...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6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术后出血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护理 预防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不同穿刺点压迫时间对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2
作者 黄红燕 聂伟琳 +3 位作者 程晔 方弘 戴晓芬 苏素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穿刺点最佳压迫时间。方法:选择2023年1—5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0例行桡动脉路径行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4 h组(71例)、5 h组(70例)和6 h组(69例)。三组分别...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穿刺点最佳压迫时间。方法:选择2023年1—5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0例行桡动脉路径行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4 h组(71例)、5 h组(70例)和6 h组(69例)。三组分别为术后桡动脉穿刺口压迫4、5、6 h。比较三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穿刺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 h组疼痛评分低于5 h组、6 h组(P<0.001),5 h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6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三组穿刺部位不同压迫时间对出血、血肿、水疱、迷走神经反射、前臂肿胀程度等并发症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行PCI后穿刺点最佳压迫时间为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 桡动脉穿刺 穿刺点压迫时间 疼痛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壶桡动脉与常规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疗效中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朱张国 桂家晶 +1 位作者 杨娟 李茂 《系统医学》 2024年第7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烟壶桡动脉与常规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疗效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0月平坝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在常... 目的探讨经鼻烟壶桡动脉与常规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疗效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0月平坝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在常规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研究组在鼻烟壶桡动脉处介入PCI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造影剂所需量和手术耗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穿刺耗时、X线曝光时段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低于对照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1,P<0.05)。结论经鼻烟壶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相较于常规桡动脉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压迫时间,改善了患者穿刺情况,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介入治疗 鼻烟壶桡动脉 常规桡动脉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血膏治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效果观察
4
作者 梁业恒 张明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4-0037,共4页
研究旨在评估截血膏对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前臂血肿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PCI术后出现瘀斑、肿胀及疼痛等体征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 研究旨在评估截血膏对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前臂血肿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PCI术后出现瘀斑、肿胀及疼痛等体征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两组皆接受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使用50%硫酸镁湿敷疗法,而观察组采用截血膏外部敷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侧肢体疼痛、瘀斑面积及肿胀程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术肢疼痛、瘀血面积及肿胀都有所减轻,并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表明,截血膏对经桡动脉PCI术后前臂血肿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其操作方法简易、安全无毒,具备简易廉验的中医药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血膏 经皮桡动脉冠脉介入 前臂穿刺点血肿 肿胀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魏兵兵 赵贞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96-96,共1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从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每组各800例患者。对照...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从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每组各800例患者。对照组手术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手术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术后出血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术后出血率为2.9%,对照组术后出血率为15.6%,两组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4.9%,两组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术后出血预防效果,减少出血率的同时,促进手术患者尽快恢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预见护理 后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40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24
6
作者 金琳 秦发伟 +2 位作者 姜风华 宋蕾 李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7-37,共1页
自2002年以来,我院以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 护理 心肌梗塞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在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并发前臂血肿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武利雅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3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并发前臂血肿患者中开展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并发前臂血肿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防性护理,比较... 目的探讨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并发前臂血肿患者中开展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并发前臂血肿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预防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肢体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出血停止时间、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1 d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分别为(3.25±0.88)分、(26.47±4.89)%,均低于对照组的(5.71±1.20)分、(32.20±5.41)%;观察组干预3 d后的VAS评分、肢体肿胀程度分别为(1.55±0.32)分、(16.68±2.40)%,均低于对照组的(3.60±1.05)分、(26.80±4.65)%;观察组出血停止时间为(4.58±0.60)h,短于对照组的(11.23±2.61)h;观察组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可有效减轻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并发前臂血肿患者肢体疼痛和肿胀程度,缩短出血时间,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血肿 桡动脉 冠脉介入 预防护理 疼痛 骨筋膜室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比的体会 被引量:12
8
作者 宋静 诸召玲 刘丽 《齐鲁护理杂志》 2004年第9期641-643,共3页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 (PCI)的护理特点。方法 :随机将 98例患者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 4 8例 ,经股动脉途径PCI 5 0例 ,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 ,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 ,术后...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 (PCI)的护理特点。方法 :随机将 98例患者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 4 8例 ,经股动脉途径PCI 5 0例 ,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 ,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 ,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 ,术后 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 :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 ,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 ,无砂袋压迫 ,无需卧床 ,无体位限制 ,患者痛苦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途径 动脉 肺栓塞 血肿 患者 卧床 血管并发症 解痉 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陆伟丽 苏伟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66例经肱动脉和2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66例经肱动脉和2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肱动脉组,但肱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以及平均穿刺用时均优于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但血管穿刺成功率低,而肱动脉途径可弥补这一缺点,且可在同一侧肢体进行,避免了重复消毒和铺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动脉 冠脉介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并发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范晓英 赵荣甫 鱼敏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0期1479-1480,共2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局部并发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于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局部并发症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根据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局部并发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二病区于2013年11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局部并发症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根据结果分析拟定实施对策,并就活动前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采用品管圈活动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局部并发症明显下降,改善前的17.0%降至6.0%,完成了目标设定值。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术肢局部并发症,并能充分调动科内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集体凝聚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预防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喆 向小平 刘宇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Lipo PGE1)对预防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住院患者中选择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176例,术前行Allen试验均为阴性。随机分为2组,行桡动脉冠脉介入手术。试验组术后给予Lipo PGE120μg鞘...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Lipo PGE1)对预防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住院患者中选择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176例,术前行Allen试验均为阴性。随机分为2组,行桡动脉冠脉介入手术。试验组术后给予Lipo PGE120μg鞘管内注射后拔除动脉鞘管,对照组不使用Lipo PGE1。术前术后观察2组患者的手部症状,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Lipo PGE1治疗的患者中手部症状、桡动脉痉挛、桡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ipo PGE1对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桡动脉冠脉介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瑜 吕海权 +2 位作者 陈丽芬 李德剑 陆敏 《微创医学》 2008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差异。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60例,随机分成肱动脉组及桡动脉组,每组各180例,分阶段比较行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穿刺用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穿刺成功...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差异。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60例,随机分成肱动脉组及桡动脉组,每组各180例,分阶段比较行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穿刺用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及并发症均高于桡动脉组,但穿刺用时少于桡动脉组。结论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是经桡动脉途径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桡动脉 冠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身放松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晓艳 曹佑德 +1 位作者 杨雪 王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5期156-158,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身放松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安徽省界首市中医院收治的PCI后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 目的 探讨心身放松训练对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至12月安徽省界首市中医院收治的PCI后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身放松训练。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负性情绪、睡眠质量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维度评分及总分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评分及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身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冠心病PCI后患者负性情绪,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脉介入 心身放松训练 情绪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穿刺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童成枝 胡松 张海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年第5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冠脉介入术患者842例,术后伤口出血率4.16%。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为年龄(OR=1.04,95%CI=0.98~1.18,P=0.011)、性别(OR=1.93,95%CI=0.71~2.48,P=0.027)、高血压病控制不良(OR=3.54,95%CI=2.05~5.42,P=0.021)、择期PCI(OR=2.55,95%CI=1.37~3.25,P=0.006)、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OR=1.69,95%CI=0.75~3.52,P=0.025)、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OR=1.52,95%=CI1.19~1.83,P=0.004)、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OR=4.32,95%CI=2.82~6.45,P=0.005)。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等因素对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有影响,应个体化制定止血方案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氧饱和度监测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改善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舒适度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丽芳 宋岸坚 +2 位作者 伍艳华 陈翠芬 李金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1期38-39,共2页
目的分析血氧饱和度监测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改善冠脉介入术患者术后舒适度中的作用。方法 118例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术后均应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研究组根据拇指血氧饱和度监测... 目的分析血氧饱和度监测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在改善冠脉介入术患者术后舒适度中的作用。方法 118例行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两组术后均应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研究组根据拇指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照组术后2 h开始减压,至术后6 h减压完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 h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舒适度。结果术后6 h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桡动脉远端、桡动脉近端的管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桡动脉远端和桡动脉近端的内膜增殖面积、内膜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舒适度94.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氧饱和度监测调节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能够有效提高冠脉介入术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氧饱和度 桡动脉压迫止血器 冠脉介入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廖燕荣 黎秀菊 练新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7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TRI)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实施TRI手术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以未发生前臂穿刺点...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TRI)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实施TRI手术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以未发生前臂穿刺点血肿的15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病程、冠心病类型、糖尿病、高血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均为TRI术后患者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TRI手术患者并发臂前穿刺点血肿受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等独立危险因素影响,临床需对此制定针对性方案,预防该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性冠脉介入术 前臂穿刺点血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良事件的关系
17
作者 张剑波 史琦玉 +1 位作者 胡亚民 李晓红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3期69-74,共6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患者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就诊并完成PCI且门诊随访的2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性与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患者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就诊并完成PCI且门诊随访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为血小板低反应组(100例)和血小板高反应组(120例),并根据患者PCI后12个月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组(41例)和未出血组(179例)。比较两组患者PCI后12个月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三者联合对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PCI后12个月发生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PCI后12个月,血小板低反应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2.00%,明显高于血小板高反应组的4.17%(P<0.05);血小板低反应组的轻微出血发生率为20.00%,明显高于血小板高反应组的5.00%(P<0.05)。出血组DAPT评分明显低于未出血组(P<0.05),PRECISE-DAPT评分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三者联合检测预测出血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95%CI(0.777,0.879)],0.641[95%CI(0.574,0.705)],0.891[95%CI(0.842,0.929)],0.949[95%CI(0.911,0.974)],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70.39%,77.09%,69.83%,86.59%,灵敏度分别为87.80%,48.78%,90.24%,92.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溃疡史、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是PCI后12个月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DAPT评分每降低1分,增加10分的权重;PRECISE-DAPT评分每增加5分,增加5.2分的权重;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每增加2分,增加10分的权重;有消化道溃疡史增加19.8分的权重。Bootstrap法内部验证显示,H-L检验结果为χ^(2)=7.541,P=0.563,模型有良好的校准度;Calibration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出血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间的一致性良好,AUC为0.908[95%CI(0.845,0.970)],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结论氯吡格雷血小板低反应性可影响PCI后DAPT患者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DAPT评分、PRECISE-DAPT评分、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对出血事件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血小板反应 经皮冠脉介入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陆群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55-59,共5页
目的调查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19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39.4%)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感觉异常127例(30.3%)、疼痛79例(18.9%... 目的调查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19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39.4%)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感觉异常127例(30.3%)、疼痛79例(18.9%)、出血68例(16.2%)、肿胀43例(10.3%)、水泡16例(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考虑其影响因素,有针对地采取各项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脉介入 血管并发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压迫止血的安全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施霞 缪绯 +1 位作者 吴宏超 孙秀才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压迫止血的安全性。方法:3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气囊压迫器、螺旋压迫器、绷带包扎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压迫止血的安全性。方法:3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气囊压迫器、螺旋压迫器、绷带包扎进行桡动脉压迫止血,每组各100例。比较3组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冠状动脉造影,3组患者穿刺部位渗血、血肿、瘀斑,皮肤水泡、破损,桡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囊压迫器组患者肢端肿胀、麻木、发绀发生率和患者舒适度评分显著优于螺旋压迫器组和绷带包扎组(P<0.01)。结论:气囊压迫器、螺旋压迫器、绷带包扎止血成功率均较高,血管穿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其中气囊压迫器的安全性明显优于螺旋压迫器和绷带包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脉介入 桡动脉压迫器 绷带包扎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不同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童成枝 胡松 张海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5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CAG组及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CAG组于术后2 h减压,随机分3个亚组,分别于6 h、8 h、10 h后解除气囊;PCI组于...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CAG组及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CAG组于术后2 h减压,随机分3个亚组,分别于6 h、8 h、10 h后解除气囊;PCI组于术后4 h减压,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8 h、10 h、12 h、16 h后解除气囊。观察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结果 CAG组气囊压迫后2 h减压,每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8 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率接近最低。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4 h减压,每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12 h解除气囊的出血率达最低。结论 CAG组术后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2 h,每隔2 h抽出2 ml,共3次,8 h后解除气囊即可。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4 h,每隔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12 h解除气囊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TR-Band 气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