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40例护理体会 被引量:24
1
作者 金琳 秦发伟 +2 位作者 姜风华 宋蕾 李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7-37,共1页
自2002年以来,我院以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0例,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术 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脉介入术后不同穿刺点压迫时间对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
2
作者 黄红燕 聂伟琳 +3 位作者 程晔 方弘 戴晓芬 苏素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穿刺点最佳压迫时间。方法:选择2023年1—5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0例行桡动脉路径行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4 h组(71例)、5 h组(70例)和6 h组(69例)。三组分别...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穿刺点最佳压迫时间。方法:选择2023年1—5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10例行桡动脉路径行PCI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分为4 h组(71例)、5 h组(70例)和6 h组(69例)。三组分别为术后桡动脉穿刺口压迫4、5、6 h。比较三组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穿刺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 h组疼痛评分低于5 h组、6 h组(P<0.001),5 h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6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三组穿刺部位不同压迫时间对出血、血肿、水疱、迷走神经反射、前臂肿胀程度等并发症无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行PCI后穿刺点最佳压迫时间为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 桡动脉穿刺 穿刺点压迫时间 疼痛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探讨
3
作者 冯欣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173-0176,共4页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6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术后出血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后生活质量均...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60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 实验组术后出血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后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中的应用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预防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在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曾广忠 林婷 +1 位作者 刘高 张瑶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4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自2022年7月—2023年6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在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自2022年7月—2023年6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桡动脉穿刺PCI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远端桡动脉穿刺PCI手术。比较两组一次穿刺和手术的成功率、临床相关指标、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穿刺和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较对照组长,术后压迫止血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穿刺行PCI在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有较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能显著缩短术后压迫止血时间并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同时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肾功能不全 远端桡动脉穿刺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与传统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术的效果的对照研究
5
作者 罗鹏 黎庆 +1 位作者 王水珠 唐军初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749-751,772,共4页
目的对比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与传统桡动脉(TRA)入径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拟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206例,随机分为dTRA组和TRA组各103例。对比两组... 目的对比经远端桡动脉入径(dTRA)与传统桡动脉(TRA)入径行冠脉介入术的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拟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206例,随机分为dTRA组和TRA组各10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止血时间、疼痛体验及术后血肿、假性动脉瘤、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TRA组相比,dTRA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显著延长[(2.1±1.5)min vs.(1.51±1.1)min,P=0.032],而止血时间显著缩短[(202.1±38.5)min vs.(363.5±68.2)min,P=0.001],疼痛程度显著更轻(P=0.018),术后血肿(1.9%vs.10.7%,P=0.010)、桡动脉痉挛(1.9%vs.11.7%,P=0.006)、桡动脉闭塞(1.0%vs.7.8%,P=0.017)的发生率显著更低,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RA入径相对于传统TRA入径具有更短的止血时间、更舒适的疼痛体验,并能减少术后血肿、桡动脉痉挛、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但穿刺时间显著长于TRA入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桡动脉 桡动脉 冠脉 介入 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壶桡动脉与常规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疗效中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朱张国 桂家晶 +1 位作者 杨娟 李茂 《系统医学》 2024年第7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烟壶桡动脉与常规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疗效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0月平坝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在常... 目的探讨经鼻烟壶桡动脉与常规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疗效中的对比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0月平坝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8例行冠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在常规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研究组在鼻烟壶桡动脉处介入PCI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造影剂所需量和手术耗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和术后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穿刺耗时、X线曝光时段短于对照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低于对照组(2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81,P<0.05)。结论经鼻烟壶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相较于常规桡动脉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不仅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还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压迫时间,改善了患者穿刺情况,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介入治疗 鼻烟壶桡动脉 常规桡动脉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魏兵兵 赵贞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96-96,共1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从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每组各800例患者。对照...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血的作用。方法从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16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每组各800例患者。对照组手术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手术患者接受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术后出血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术后出血率为2.9%,对照组术后出血率为15.6%,两组手术患者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4.9%,两组冠脉介入诊疗术患者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术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术后出血预防效果,减少出血率的同时,促进手术患者尽快恢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一项值得积极推广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预见性护理 后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廖燕荣 黎秀菊 练新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7期171-174,共4页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TRI)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实施TRI手术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以未发生前臂穿刺点...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TRI)患者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实施TRI手术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中并发前臂穿刺点血肿的46例患者为研究组,以未发生前臂穿刺点血肿的15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病程、冠心病类型、糖尿病、高血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均为TRI术后患者并发穿刺点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TRI手术患者并发臂前穿刺点血肿受穿刺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多种抗凝药物使用、止血方式、术后活动性出血等独立危险因素影响,临床需对此制定针对性方案,预防该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 前臂穿刺点血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陆伟丽 苏伟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66例经肱动脉和2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66例经肱动脉和2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肱动脉组,但肱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以及平均穿刺用时均优于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但血管穿刺成功率低,而肱动脉途径可弥补这一缺点,且可在同一侧肢体进行,避免了重复消毒和铺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动脉 冠脉介入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桡动脉穿刺置管行冠脉诊疗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宗良 顾明 +3 位作者 朱建中 许浩军 冯振勤 谷惠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8期596-597,共2页
目的 探讨直人结合透壁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在冠状动脉诊疗术中的价值.方法 119例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3组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穿透法组39例,直入法组39例,直入结合穿透法41例,比较三组一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结果 直入法一次穿刺... 目的 探讨直人结合透壁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在冠状动脉诊疗术中的价值.方法 119例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分为3组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穿透法组39例,直入法组39例,直入结合穿透法41例,比较三组一次穿刺置管的成功率.结果 直入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最低(51%),穿透法稍高(64%),而直入结合穿透法的成功率(83%)明显高于前两组.结论 直入结合穿透法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的直入法和穿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路径 穿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穿刺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童成枝 胡松 张海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6年第5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冠脉介入术后对伤口予以加压包扎止血。CAG患者于术后6 h解除包扎;PCI患者于术后10 h解除包扎,记录并分析伤口出血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冠脉介入术患者842例,术后伤口出血率4.16%。伤口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为年龄(OR=1.04,95%CI=0.98~1.18,P=0.011)、性别(OR=1.93,95%CI=0.71~2.48,P=0.027)、高血压病控制不良(OR=3.54,95%CI=2.05~5.42,P=0.021)、择期PCI(OR=2.55,95%CI=1.37~3.25,P=0.006)、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OR=1.69,95%CI=0.75~3.52,P=0.025)、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OR=1.52,95%=CI1.19~1.83,P=0.004)、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OR=4.32,95%CI=2.82~6.45,P=0.005)。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控制不良、择期PCI、术前12 h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中肝素使用量较大、术中及术后使用替罗非班等因素对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有影响,应个体化制定止血方案以减少出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瑜 吕海权 +2 位作者 陈丽芬 李德剑 陆敏 《微创医学》 2008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差异。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60例,随机分成肱动脉组及桡动脉组,每组各180例,分阶段比较行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穿刺用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穿刺成功...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及桡动脉行经皮冠脉介入术的差异。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60例,随机分成肱动脉组及桡动脉组,每组各180例,分阶段比较行经皮冠脉介入术中穿刺用时、穿刺成功率、并发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及并发症均高于桡动脉组,但穿刺用时少于桡动脉组。结论经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是经桡动脉途径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桡动脉 冠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不同策略 被引量:2
13
作者 童成枝 胡松 张海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5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CAG组及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CAG组于术后2 h减压,随机分3个亚组,分别于6 h、8 h、10 h后解除气囊;PCI组于...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CAG)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R-Band气囊压迫止血的减压方案及压迫时间。方法 CAG组及PCI组术后均予以TR-Band气囊压迫桡动脉穿刺点止血。CAG组于术后2 h减压,随机分3个亚组,分别于6 h、8 h、10 h后解除气囊;PCI组于术后4 h减压,随机分为4个亚组,分别于8 h、10 h、12 h、16 h后解除气囊。观察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结果 CAG组气囊压迫后2 h减压,每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8 h后解除气囊的出血率接近最低。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4 h减压,每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12 h解除气囊的出血率达最低。结论 CAG组术后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2 h,每隔2 h抽出2 ml,共3次,8 h后解除气囊即可。PCI组TR-Band气囊压迫后减压时间4 h,每隔2 h抽出2 ml,共3次,术后12 h解除气囊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诊疗 TR-Band 气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孔娜娜 何蕾 +3 位作者 徐坤 孙雪静 叶玉莲 李成成 《东南国防医药》 2018年第5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2016年9月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患者130例为活动前组,2016年12月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患者146例为活动后...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2016年9月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患者130例为活动前组,2016年12月行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患者146例为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通过现况调查、目标设定、解析、拟订实施对策、效果确认等,评价活动前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理论操作成绩水平。结果品管圈实施后患者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由活动前21.5%下降到活动后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患者的满意度由活动前(79.2%)提高到活动后(9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考核成绩由活动前(86.81±7.09、89.09±9.18)提高到活动后(90. 98±7.89、93.29±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也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冠脉介入 桡动脉穿刺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陆群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55-59,共5页
目的调查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19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39.4%)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感觉异常127例(30.3%)、疼痛79例(18.9%... 目的调查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19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39.4%)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感觉异常127例(30.3%)、疼痛79例(18.9%)、出血68例(16.2%)、肿胀43例(10.3%)、水泡16例(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考虑其影响因素,有针对地采取各项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脉介入 血管并发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穿刺行冠脉介入术32例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小丹 易红梅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15期71-72,共2页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较为主流的方法为经桡动脉穿刺,具有无须卧床、易于压迫、护理方便等优点。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是桡动脉的一处侧支循环,管径相对细小、动脉压力小,易于压迫,经此处穿刺相比经桡动... 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较为主流的方法为经桡动脉穿刺,具有无须卧床、易于压迫、护理方便等优点。鼻烟窝处桡动脉远端是桡动脉的一处侧支循环,管径相对细小、动脉压力小,易于压迫,经此处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无论是压迫止血、护理、患者舒适度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有优势[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 经桡动脉穿刺 期护理 鼻烟窝 远端 压迫止血 心血管疾病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邓晓丽 孙素慧 张艺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17期2681-2682,共2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经皮介入治疗(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目前冠心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临床护理工作的好坏对患者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经股动脉穿刺者术肢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经皮介入治疗(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目前冠心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临床护理工作的好坏对患者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经股动脉穿刺者术肢必须制动24小时,常引起不适,严重影响休息,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并可能不同程度出现腹胀、尿潴留、局部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工作 冠状动脉介入 经桡动脉穿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介入治疗 经股动脉穿刺 诊断治疗 护理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血膏治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效果观察
18
作者 梁业恒 张明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4-0037,共4页
研究旨在评估截血膏对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前臂血肿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PCI术后出现瘀斑、肿胀及疼痛等体征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 研究旨在评估截血膏对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前臂血肿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PCI术后出现瘀斑、肿胀及疼痛等体征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两组皆接受标准化治疗,对照组使用50%硫酸镁湿敷疗法,而观察组采用截血膏外部敷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侧肢体疼痛、瘀斑面积及肿胀程度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术肢疼痛、瘀血面积及肿胀都有所减轻,并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表明,截血膏对经桡动脉PCI术后前臂血肿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其操作方法简易、安全无毒,具备简易廉验的中医药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血膏 经皮桡动脉冠脉介入 前臂穿刺点血肿 肿胀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穿刺对冠脉介入治疗患者NRS评分及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崔涛 刘浩 +2 位作者 张博妍 赵培 张蕊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20期33-36,共4页
分析冠脉介入治疗中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穿刺路径对患者术后NRS评分、手术安全性的影响。选取96例入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临床研究,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 分析冠脉介入治疗中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穿刺路径对患者术后NRS评分、手术安全性的影响。选取96例入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回顾性临床研究,患者均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接受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n=47)行近端桡动脉穿刺,试验组(n=49)行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介入治疗操作指标、NR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试验组平均术后压迫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 h、3h、5h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穿刺方法的应用,可积极降低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桡动脉穿刺操作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缩短术后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提高患者的手术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窝远端桡动脉穿刺 冠脉介入治疗 NRS 临床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研究
20
作者 易金星 林文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24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术的后期标准制订提供了借鉴内容。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漳平市医院接受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基于随机数字法分为研... 目的探讨不同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术的后期标准制订提供了借鉴内容。方法将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漳平市医院接受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治疗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基于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行穿刺介入术,分别以经皮远端桡动脉入路、经前臂桡动脉入路;对比分析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首次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测定术前及术后4周心功能指标,并观察与对比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穿刺时间为(6.22±1.07)min,高于对照组的(5.25±1.12)min,研究组压迫止血时间为(6.17±0.71)h,低于对照组的(7.03±0.65)h,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造影剂用量、术后住院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mension,LVESD)分别(52.14±4.22)mm、(43.28±3.67)mm、(49.63±4.11)%,分别优于术前的(60.52±5.13)mm、(56.12±4.29)mm、(39.14±3.78)%,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52.30±4.30)mm(、43.36±3.80)mm(、49.18±4.25)%,分别优于术前的(60.34±5.26)mm、(56.27±4.32)mm、(39.05±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6%,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术治疗中,采取经皮远端桡动脉入路介入虽比经前臂桡动脉穿刺时间略长,压迫止血时间短,且术后桡动脉闭塞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 经前臂桡动脉入路 冠心病 老年患者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