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20年淮南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研究
1
作者 陈广洲 刘欣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9-56,69,共9页
文章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例,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淮南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用TOPSIS法及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揭示2010—2020年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状态,通过灰色关联模... 文章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市为例,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淮南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用TOPSIS法及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揭示2010—2020年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状态,通过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的内部及外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淮南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不断改善,两系统的协调类型逐渐稳定在同步发展类型;生态压力、应对响应、经济发展子系统是影响两系统耦合情况的主要子系统。其中工业生产的煤炭消费量、煤炭行业总资产是主要的外部驱动因素。文章为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以下建议:首先,录下淮南市应重视污染源头治理,执行高准入标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发展绿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对煤炭产业依赖;最后,应持续推进产业转型,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系统 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CRITIC-TOPSIS 淮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及时空分异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文睿 孙栋元 +4 位作者 王亦可 杨俊 兰立军 靳虎甲 徐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1537,共11页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 推进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和谐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修正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泰尔指数揭示驱动因素和空间异质性,并利用趋势面映射耦合协调度全域分布。结果表明:(1)由经济发展带动水资源-经济-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综合发展指数由2006年0.29增长至2021年0.65。(2)河西走廊水资源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不同趋势上升,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处于颉颃阶段向磨合阶段升级;协调度经历“轻度失调衰退-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中级协调发展”五个阶段。(3)区域空间异质性逐渐发展为减小趋势,2021年空间分布表现出东南部发展优于西北部格局,金昌和张掖逐步成为河西发展优势区域。(4)城市化率、排污总量、节水灌溉面积对河西走廊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耦合发展起到较大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对河西走廊经济-生态-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耦合协调模型 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演进——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申韬 牟丽君 《区域金融研究》 2024年第3期71-81,共11页
金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互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基于2007—2022年广西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 金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互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基于2007—2022年广西1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实证分析各地级市金融、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时空演进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演进上,14个地级市“金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在空间演变上,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逐渐形成“东北、西南高,东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宁三系统协调发展经历“经济滞后-金融滞后-经济超前”三个阶段,其余大部分地级市由经济滞后型向金融滞后型转变,金融发展成为目前制约地方耦合协调度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优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耦合协调 金融 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及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佳璐 潘景茹 +2 位作者 冯峰 徐鹏 刘翠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6,共10页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 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扩张和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亟待探究其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PWEE)系统耦合协调关系,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针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构建了PW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0年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状态和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PWEE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56上升至2020年的0.69,由勉强协调进入初级协调阶段,水资源子系统一直是影响九省(区)PWEE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其平均障碍度从2008年的49.05%增加至2020年的55.48%,人均水资源量为主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障碍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吕铖 吕素冰 +3 位作者 焦天一 赵衡 王富强 邵薇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共11页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持续的强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探究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识别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协同学和随机森林模型改进了传统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河南省黄河流域2011-2022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但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水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分别呈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中心带动周边,边缘发展缓慢”、“上游优于下游,西南优于东北”的空间非均衡格局;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向好趋势显著,各城市间空间异质性明显,呈现出“区域齐升,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演化特征;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人居环境是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交互类型呈现向“非线性增强”转化趋势。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协调发展评价的新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验证,为深入剖析河南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提供了有力工具,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随机森林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的生态保护修复转型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1 位作者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7-1304,共8页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动态演变的耦合系统。本文明晰了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内涵,梳理了人地关系、社会−生态系统发展框架等耦合方法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要素关联的系统性不足、空间尺度统筹的联动性不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性不足等。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耦合视角下生态保护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包括强化系统目标进行模式与格局优化、跨层级联动统筹、高质量协同匹配等,以期为新时期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修复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系统耦合 转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杨宇 张小雷 雷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1-779,共9页
将塔里木河流域分为5个二级流域,对各二级流域城镇经济社会系统和流域资源环境系统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城镇发展差异较大,其中,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城镇总体发展水平最高,阿克苏-渭干河流域次之,和田河流域城镇总体发展水... 将塔里木河流域分为5个二级流域,对各二级流域城镇经济社会系统和流域资源环境系统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城镇发展差异较大,其中,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城镇总体发展水平最高,阿克苏-渭干河流域次之,和田河流域城镇总体发展水平最低;东昆仑-阿尔金山北麓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弱,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较为稳定,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系统脆弱,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其中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协调性最高,东昆仑-阿尔金山北麓流域次之,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协调性最低.将塔里木河流域42个城镇归为城市化超前型、同步协调型、逐步磨合型、城市化滞后型、低级磨合型等5种类型,其中大多数城镇仍处于城市化滞后型和低级磨合型.因此,需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关系,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城镇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环境系统 协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关联演化认知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军 孙雨芹 +2 位作者 赵财胜 杨智威 彭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89-1296,共8页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 探讨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复杂关联及其演化机制。通过解析社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涵盖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复合体,旨在揭示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一步分析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要素的演化路径,通过对历史阶段的深入分析,阐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的启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下研究三者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自然资源禀赋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关联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张凤太 苏维词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49,共6页
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主客观综合权重法赋权后,对2000—2011年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贵州省经济、生态环境... 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构建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主客观综合权重法赋权后,对2000—2011年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进行定量评价并分析其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1年,贵州省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虽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但已对水资源系统产生胁迫。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较小,波动幅度也较小,但耦合度普遍高于协调度。水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度处于较低水平耦合阶段和颉颃阶段。协调度全部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阶段,而且各子系统的协调度相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经济 生态环境 社会 耦合协调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胡志强 段德忠 曾菊新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487-494,共8页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ESR复合系统脆弱性水平较高,属于中高级别,且空间分异明显.2从武汉城市圈各子系统看,经济子系统武汉市一城最优,形成由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组成的4个板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整体较差,黄冈市高脆弱性尤其突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结构,敏感性和系统脆弱性相关性较高.3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类型可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均衡脆弱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 脆弱性 三角图法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系统协同发展初探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爱花 李原园 郦建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7-121,共5页
为了分析研究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子系统间、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了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发展演进机理、模式、序参量、控制参量及整体调控框架。结果表明,当前系统演进的序参量已由... 为了分析研究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子系统间、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协同学原理为基础,研究了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发展演进机理、模式、序参量、控制参量及整体调控框架。结果表明,当前系统演进的序参量已由受工程调控能力和供水能力影响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转变为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协同发展需要通过对系统的序参量进行调节、控制,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序参量协同效应的发挥,使系统协同程度提高,最终实现系统的有序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发展 序参量 控制参量 资源 经济社会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非连续运动分析——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兆顺 尚金城 +1 位作者 王冬艳 姚文贵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9-583,共5页
针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非连续运动特征,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突变过程及其响应机制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吉林省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实例分析,能够为... 针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非连续运动特征,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构建数学模型对区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突变过程及其响应机制进行定量描述与分析。吉林省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吉林省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实例分析,能够为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与筛选提供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矿业的衰退将成为影响吉林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省资源消耗总量与万元产值消耗量的突变,标志着吉林省对钢铁和水泥等大宗固体矿产的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受生态省建设战略影响,固体废物、SO2、粉尘的排放总量与万元产值SO2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发生根本性转变,吉林省生态环境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 资源环境 社会经济 尖点突变模型 非连续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约束与支撑--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兆顺 李淑杰 尚金城 《矿业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4,共4页
基于吉林省1997和200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以及绿色投入产出表构建,对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约束和支撑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矿产资源开采业是吉林省附加值率最高的行业部门,但开发投入水平过低,削弱... 基于吉林省1997和2002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以及绿色投入产出表构建,对矿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约束和支撑作用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矿产资源开采业是吉林省附加值率最高的行业部门,但开发投入水平过低,削弱了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2)吉林省矿业为运输指向的行业;矿业的产出带动能力、居民收入带动能力以及劳动力吸引能力不高;(3)吉林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潜力较大;油页岩、非金属矿产资源等优势矿种的开发利用,能够缓解能源瓶颈问题并带动社会经济发展;(4)吉林省考虑环境治理成本的产品价格变化幅度在0.26%-5.63%之间;受影响最大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等重污染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投入对各部门产品价格影响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发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视角下的安徽省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乐勤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35-42,共8页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区域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为确定区域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数据参考。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社会、生态支撑与环境保障系统进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区域高质量发展判别及障碍诊断,为确定区域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数据参考。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济社会、生态支撑与环境保障系统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状态协调度模型,测算经济社会、生态支撑与环境保障系统静动态协调度;基于静动态协调度变化值,构建高质量发展判断体系,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进行判别;采用障碍诊断模型,对掣肘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支撑及环境保障系统得分,分别由2005年的42. 33、36、31. 05攀升至2016年的82. 33、75. 74、69. 15; 2)考察样本期,静、动态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 508 0、0. 498 8,多年平均呈准高质量发展状态; 3)高质量发展最大障碍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障碍度均值为23. 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判别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 状态协调度模型 障碍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赋能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寿奎 帅昕言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50,共7页
异质性环境规制是驱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采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 异质性环境规制是驱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采用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水资源-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水平的空间溢出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命令型环境规制对其存在倒“U”形影响,而市场型呈“U”形变化趋势。②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模仿、警示和污染避难所效应对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空间溢出作用,在区域和产业结构差异约束下表现出显著的多重异质性效应。因此,应有效发挥各类环境规制的正向实施效果,持续提升环境规制对“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赋能效应,以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 社会经济 异质性环境规制 耦合协调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芷若 肖喜萌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36,共7页
正确认识并理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构建了包含30项... 正确认识并理清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结合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构建了包含30项的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对2008-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系统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子系统间省际差异明显,尤以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差异最为突出;三系统整体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耦合状态,且子系统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越发明显;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经历了从濒临失调衰退到初级耦合协调的转变,空间上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发展节奏不一,具体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特征;根据障碍因素分析可知,城市节约用水量、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是影响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经济带未来可在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治理上多下功夫,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以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长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万林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103-107,共5页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分析我国2000—2011年基于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情况。结果发现,三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经历了初级失调—轻度失调—初级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 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构建,分析我国2000—2011年基于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情况。结果发现,三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经历了初级失调—轻度失调—初级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绝对协调的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但随后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又有所回落。要求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循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大新能源建设的投资力度,减少对资源的无度索取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 社会系统 资源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30
18
作者 王西琴 邢思齐 +1 位作者 张远 张兵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构建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构建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成都平原城市群所包括的7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城市群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为0.59,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度界于0.53~0.68之间,各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差异较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成都平原城市群面临的两大任务。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加大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城市群 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9
作者 杨静 赵文娟 +1 位作者 杨开路 毛翰臣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4年第4期34-43,共10页
通过构建云南省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4个子系统及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重心计算模型等测算2010—2021年云南省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对研究时段内各州(市)的子系统的发展类型演变格局进行探索分析,并... 通过构建云南省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4个子系统及其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重心计算模型等测算2010—2021年云南省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对研究时段内各州(市)的子系统的发展类型演变格局进行探索分析,并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云南省未来10年(2022—2031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较好,研究时段内由濒临失调转换为勉强协调,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各州(市)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与全省耦合协调度的整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研究时段内云南省各州(市)子系统滞后问题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子系统重心和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重心大致向东偏移,但偏移幅度不大,其演变比较平稳;(3)未来10年云南省四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并将长期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至2030年向中级协调阶段过渡,未来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系统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为例
20
作者 王群 张果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92-197,共6页
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巨系统,近年来针对两者协调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宜宾市南溪区为例,采取定量分析,计算出南溪区当前和未来两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南溪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巨系统,近年来针对两者协调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宜宾市南溪区为例,采取定量分析,计算出南溪区当前和未来两个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南溪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类型已经由"过渡发展类"转向"协调发展类",发展类型的亚类有"资源环境系统"偏重转向"社会经济系统"偏重的趋势;南溪区两个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不断提高,未来发展中理清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利共生机制,有利于实现南溪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社会经济 共生机制 协调度 南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