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后方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管树军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疗效。方法152例CLDH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两组均行PTED术,观察组选择椎板间隙入路,对照组选择侧后方入路。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侧后方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疗效。方法152例CLDH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两组均行PTED术,观察组选择椎板间隙入路,对照组选择侧后方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末次随访疗效差异,观察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C臂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月、3月、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两组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则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术后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是治疗CLDH的有效手术方案,侧后方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的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椎板间隙入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透视次数,并能减轻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后方 经皮孔镜技术 中央型腰盘突出症 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海燕 柴玲 +4 位作者 周念婷 陈懿 俞凤 赵亦红 石国栋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个节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从皮肤穿刺开始到缝合切口)、住院时间。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腰、腿... 目的探讨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个节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从皮肤穿刺开始到缝合切口)、住院时间。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腰、腿部疼痛缓解情况;采用ODI及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10.2±3.7)个月。以单节段为计:术中出血量5~20(12.9±5.6)ml,手术时间50~112(85.6±14.7)min。住院时间5~24(9.0±4.1)d。疼痛VAS评分及ODI、JOA评分:术后各时间点均优于术前;术后随时间延长均越来越优(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的优良率为93.62%(44/47);影像学检查显示神经根受压完全松解,骨性狭窄压迫充分减压。结论单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操作简单,方便多节段处理,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疗效可靠,较少影响腰椎稳定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 经皮孔镜技术 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3
作者 杜壮文 欧阳帆 +1 位作者 王恩梁 曾繁宽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人100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功能、疼痛程度、骨代谢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观察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高于对照组,视觉疼痛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对病人创伤更小,利于恢复,安全性更高,治疗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技术 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退行性腰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化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涛 马晓春 任跃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8期68-70,共3页
目的评估简化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简化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术前、术后行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第1周及1... 目的评估简化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简化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术前、术后行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第1周及1、3个月的VAS分别为(3.0±0.8)、(2.3±0.6)、(2.0±0.5)分,均显著低于术前的(8.0±1.4)分(P均<0.01)。术后第1周及1、3个月的ODI分别为30.2±9.2、14.3±4.4、13.8±7.3,均显著低于术前的78.2±16.6(P均<0.01)。术后第3个月评价疗效为优45例、良2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4.5%。术后3周内有2例因下肢疼痛缓解不满意再次行椎板间开窗手术,1例术后第2天发生灼性神经痛,经对症处理缓解。结论简化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孔镜 侧后方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慢性腰腿疼痛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璋斌 武文臣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诊断、治疗慢性腰腿疼痛患者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66例慢性腰腿疼痛患者进行诊疗。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 目的:回顾性分析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诊断、治疗慢性腰腿疼痛患者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侧后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66例慢性腰腿疼痛患者进行诊疗。术前、术后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66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60min;诊断治疗患者11例,3例明确为椎间盘炎,8例明确为腰椎结核。手术治疗患者55例,术前VAS评分(7.964±0.902)分,术后1日(1.764±0.981)分;术前ODI指数(82.109±5.325)%,术后6月随访(12.109±7.418)%,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46例,良8例,可1例。结论:侧后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是对慢性腰腿疼痛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可采取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侧后 孔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后方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法来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6期142-144,共3页
目的 探讨侧后方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12间在郸城县人民医院疼痛科接受PTED治疗的90例LDH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 目的 探讨侧后方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01—2019-12间在郸城县人民医院疼痛科接受PTED治疗的90例LDH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椎板间入路,观察组采用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比较2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JOA)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2组JOA及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其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后方椎间孔入路PTED治疗LDH,能有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改善腰椎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孔镜 经皮 侧后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侧后方入路、椎板间隙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罗林峰 庄沙斌 +1 位作者 屈锡亮 黄雄飞 《黑龙江医学》 2023年第4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ent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时不同入路方式(侧后方与椎板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C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ent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CLDH)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时不同入路方式(侧后方与椎板间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0年12月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106例C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侧后方入路,观察组予以椎板间隙入路。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疗效以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短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5、2.604、3.004,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4,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评价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97,P>0.05)。结论:CLDH患者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不同的入路取得的疗效相当,而且对腰椎功能影响并无明显差异,但是经椎板间隙入路相比侧后方入路,可显著减少手术时间与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缓解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腰盘突出症 侧后方 不同 经皮孔镜治疗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随访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白晶晶 王向阳 刘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4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LDH)的效果及随访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ULD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ULDH)的效果及随访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20例行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ULD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TD)组(PETD治疗)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组(PEID治疗),每组60例。比较两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随访复发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随访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 d、3个月、6个月,两组的ODI、VAS评分低于术前(P<0.05);术后3 d,PEID组的ODI评分低于PETD组(P<0.05);术后3个月,PEID组的VAS评分高于PETD组(P<0.05)。PETD组的随访复发率高于PEID组(P<0.05)。复发组的体质指数(BMI)≥24 kg/m^(2)、饮酒史、糖尿病、突出型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BMI≥24 kg/m^(2)、饮酒史、糖尿病、突出型、PETD为随访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ETD、PEID两种入路治疗ULDH均有效,且PEID效果更优;高BMI、饮酒、糖尿病、突出型、PETD为随访复发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腰盘突出症 孔镜技术 经皮内镜盘切除术 经皮内镜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经皮椎间孔镜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9
作者 宋雷 刘辉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1273-127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_(5)~S_(1)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L_(5)~S_(1)LD...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和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_(5)~S_(1)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L_(5)~S_(1)LDH的患者98例。其中采用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49例(PEID组),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49例(PETD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C臂照射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比较;对两组术前、术后不同阶段进行VAS、JOA评分并较;于术后6个月对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治疗优良率比较无差异(P>0.05);PEI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臂照射次数、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PETD组(P<0.05);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两组VA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JOA评分均较术前上升,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PEID和PETD均能有效治疗L_(5)~S_(1)LDH,且能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但PEID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臂照射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是更适合L_(5)~S_(1)LDH患者的手术入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_(5)~S_(1)LDH 经皮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优化与术后恢复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光宝 尹建文 +3 位作者 张轶群 李时中 吴祖同 贺爱军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6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索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优化与术后恢复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 目的:探索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优化与术后恢复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采用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骨骼恢复状况、功能障碍状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腰腿疼痛程度、提举重物情况、个人生活料理情况、坐立状况、行走状况、睡眠状况以及站立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技术疗效显著,压力释放彻底,且具有微创、手术视野清晰的优点,术后骨骼恢复较快,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侧后方入路椎间孔镜技术 盘突出 手术优化 手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钟红发 曾丽梅 +4 位作者 陈荣春 卢志军 钟鸣亮 刘宁 叶书熙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6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全椎板切除术治疗,实验组予以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的VAS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予以椎间孔镜技术椎板间入路选择性减压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镜技术 退变性腰管狭窄症 选择性减压、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京涛 刘利民 +2 位作者 黄鹤 许新 孙东红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24~40个月,平均(30.45±3.94)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5.22±4.98)min;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93.10%;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腰痛和下肢痛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骨性与软性侧隐窝角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 孔镜管减压术 老年腰侧隐窝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6
13
作者 周治国 方广文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549-55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2月—2017年2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2月—2017年2月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7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定期随访进行MRI或CT复查,和术前影像对比观察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患者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进行评估,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综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出院时患者VAS评分为(3.1±0.7)分,与术前(7.0±1.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为(1.8±0.6)分,相比出院时又有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ODI评分为(17.2±5.1)分,较术前(65.3±7.9)分有明显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依据Macnab标准评定:优22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88.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髓核摘除术 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9期3385-3386,共2页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3月我院进行PTED的CLDH患者72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采用侧后方入路,b组采用椎板间隙入路。对... 目的:对比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0年3月我院进行PTED的CLDH患者72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a组采用侧后方入路,b组采用椎板间隙入路。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疼痛情况、腰椎功能情况。结果:b组的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短于a组,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低于a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组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术后两组的JOA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采用侧后方入路与椎板间隙入路治疗CLDH的效果相差不大,椎板间隙入路相比侧后方入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孔镜技术 中央型腰盘突出症 侧后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中 宋奇志 裴建祥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11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PTED治疗CLDH的56例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侧后方入路,试验组采取椎板间隙入路...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LDH)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行PTED治疗CLDH的56例患者。按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采取侧后方入路,试验组采取椎板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脊神经根损伤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CLDH,可明显改善腰椎功能和减轻术后疼痛程度,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型腰盘突出症 经皮孔镜技术 不同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与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16
作者 王卫芳 张玉坤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130-13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采用微创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以下简称孔镜组,12例)和传统开放后路病灶...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采用微创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以下简称孔镜组,12例)和传统开放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以下简称后路组,42例)的54例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长、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9~28个月),症状均明显好转。孔镜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下地时间均较后路组显著缩短,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孔镜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而后路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贫血。结论:孔镜组和后路组治疗腰椎布氏杆菌脊柱炎均获得满意效果,但孔镜组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下地早等微创手术优势,因此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是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bridement and posterior debridement,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brucella spondyl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54 patients with lumbar brucella spondylitis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22 in our hospital, who underwent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bridem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doscopic group, 12 cases) and conventional open posterior debridement, bone graft fusion, and instrument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posterior group, 42 cases). The clinical and surgical outcome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hospitalization stay, operative time, incision siz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time to grou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C-reactive protein (CRP),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24 months (19 to 28 months), and symptom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the posterior group, the endoscopic group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cision length,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ambulation tim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in ESR, CRP, VAS, and ODI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endoscopic group, whereas 2 patients in posterior group developed anemia. Conclusions: Both group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brucella spondylitis. However, the endoscopic group demonstrated advantage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such as shorter incision length, less bleeding,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descent. Consequently,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bridement represents a superior treatment o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经皮孔镜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志勇 肖隆艺 +1 位作者 邓睿 李希文 《中外医疗》 2022年第1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手术入路在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因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该院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30... 目的探讨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手术入路在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21年6月因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该院行椎间盘摘除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以椎间孔入路(PETD)的方式行摘除术,观察组以椎板间入路(PEID)的方式行摘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6.67%)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P=0.317);观察组手术用时为(61.79±16.2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2.45±17.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17);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为(8.15±4.9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25.73±9.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6,P<0.001);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的VAS、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硬膜损伤、复发、神经根痛觉过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的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均能有效改善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具有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效果确切,但椎间板入路方式手术用时、透视次数及安全性明显优于椎间孔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高度脱垂游离型 经皮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裴海波 马拓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5期71-73,共3页
目的比较后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参照组行后入路椎管减压椎间... 目的比较后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8例。参照组行后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程度、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手术及康复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研究组的VAS、ODI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的SF、MMP-3、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后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更好,可缓解疼痛,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经皮孔镜技术 盘突出症 疼痛程度 功能障碍程度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欢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4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 目的探讨不同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7例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经椎间孔侧后方入路,观察组49例经后路椎板间入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疼痛评分(VAS)。结果 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侧后方和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效果肯定。其中后路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疼痛缓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突出症 经皮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两种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0
20
作者 伊立 董志坚 +1 位作者 王锁良 张培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4期277-282,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中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5年2月之间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67例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人,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其中31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中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5年2月之间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67例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病人,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其中31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36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每组病例均评估病人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直腿抬高角度,所得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经短期随访,两种入路对于病人疼痛症状的减轻均显著,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种入路对于钙化型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均可行,但是经椎板间入路可以更充分切除钙化灶、分离神经根,进行充分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型腰盘突出症 经皮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