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0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阿依别克·乃比 叶尔买克·唐沙哈尔 郭永忠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295-299,305,共6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EVAR治疗的1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主动...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TEVAR治疗的15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主动脉重塑情况将患者分为重塑良好组(n=95)和重塑不良组(n=55)。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特征、手术相关指标以及随访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塑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重塑良好组患者,高血压病史的比例高于重塑良好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主动脉重塑良好组患者相比,主动脉重塑不良组患者的夹层累及范围更广,假腔血栓形成不全的比例更高,真腔最小直径更小,假腔最大直径更大,夹层发病至手术的时间更长,术中覆盖长度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夹层发病至手术的时间长、假腔血栓形成不完全、术中覆盖长度不足均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过程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策略,从而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重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向朝虎 胡凯 +5 位作者 王浩 严雨 郑天 谢艳 赖应龙 刘勇 《中国医药》 2025年第4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于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采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6例患者,其中4例患者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患者为Stan... 目的探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效果。方法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于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采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6例患者,其中4例患者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患者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处理远端残余夹层,6例患者夹层均累及胸腹主动脉段,真腔塌陷明显,部分伴有远端脏器灌注不良。回顾性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降主动脉远端夹层的方法、术后并发症和干预前后降主动脉远端血管重塑情况等。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3±28)min,无围手术期死亡。3例Stanford B型夹层均置入覆膜支架及金属裸支架各1枚;1例术前诊断为主动脉根部瘤合并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置入Fabulous支架系统;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中,1例患者在一期术中支架远端续接裸支架1枚,1例患者置入覆膜支架及金属裸支架各1枚,无内漏、支架移位。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术后降主动脉最大直径较术前明显减小,假腔与真腔之比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降主动脉远端真腔扩张明显,血管重塑效果满意,远端脏器灌注不良恢复。结论应用裸支架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处理降主动脉远端夹层安全可行,患者降主动脉远端血管重塑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远端脏器灌注不良,且可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裸支架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对比
3
作者 范逸松 王瑞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8期1454-1457,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10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依据治疗时机分为两组,急性...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收集信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103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历资料,患者均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依据治疗时机分为两组,急性组(52例)于发病<14 d行手术治疗,非急性组(51例)于发病≥14 d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住院花费]、术前及术后3个月胸主动脉重塑(AR)情况[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最大真假腔直径比值、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假腔血栓形成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非急性组比较,急性组平均发病至治疗时间、住院时间较短,28 d病死率较低,住院花费较少(P<0.05)。术后3个月,急性组TLi高于非急性组,FLi低于非急性组,且均较术前改善(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最大真假腔直径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假腔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非急性组高(P<0.05);术后1个月,两组卒中、覆膜支架远端新发夹层、内漏、脊髓缺血、逆撕A型夹层、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缩短患者治疗及住院时间,减轻住院经济负担,提升效果,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重塑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血管内主动脉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治疗经验
4
作者 戴一笑 史书茗 戎建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319-32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腔血管内主动脉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TEVAR治疗,比较手术... 目的探讨胸腔血管内主动脉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2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TEVAR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相关指标以及随访情况。结果12例ATBAD患者均成功完成TEVAR术,术后即刻造影未见夹层显影,影像学表现良好,技术成功率100%,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29±0.85)h,平均手术出血量(133.33±65.13)ml。术后24 h,血红蛋白(HGB)、高敏肌钙蛋白(hs-TnI)均低于术前,D-二聚体(D-D)高于术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例ATBAD患者均顺利出院并随访,平均住院时间为(18.08±1.02)d,平均随访时间为17.70(6.33,30.00)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诉出现胸闷、背痛等不适,1年后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示支架形态良好,管腔通畅,未见夹层。结论TEVAR治疗ATBAD疗效显著,患者症状缓解明显,安全性较高,手术成功率较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分析,积极处理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支架 主动脉腔内隔绝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修复术后并发截瘫1例
5
作者 任杰 朱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5年第3期429-432,共4页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特点是主动脉壁内膜在破口处撕裂,导致血液通过破口进入内膜和中膜之间形成夹层血肿,并进一步剥离主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主动脉夹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死亡率较高,需及时积极治疗。目前,主动脉腔内修...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特点是主动脉壁内膜在破口处撕裂,导致血液通过破口进入内膜和中膜之间形成夹层血肿,并进一步剥离主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主动脉夹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死亡率较高,需及时积极治疗。目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已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但EVAR术后仍有并发症发生风险,脊髓缺血致截瘫是术后罕见的灾难性并发症[1]。但是,脊髓缺血的发生机制、截瘫预防处理措施尚无定论。本文报道1例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接受急诊腔内手术治疗后出现截瘫的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截瘫的高危因素及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修复 截瘫 脊髓缺血 主动脉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脑脊液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肝肾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6
作者 王鹏飞 陈宁 +3 位作者 马培尧 孔深柯 王鑫 曹占伟 《临床研究》 2025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将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接受药物保...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将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和研究组(55例,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肝肾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相关指标,以及两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肌酐(Cr)指标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干扰素-γ(IFN-γ)、C-反应蛋白(CRP)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再次手术或介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可对肝肾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内修复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肝肾功能 炎症因子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扩张鞘管在复杂髂股动脉入路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
7
作者 俞靖凡 徐国雄 +4 位作者 张志轩 方昌文 许晨 顾一名 金一琦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1079-1084,共6页
目的:本研究评估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EVAR)中,可扩张鞘管用于复杂髂股动脉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TEVAR治疗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 目的:本研究评估在经皮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TEVAR)中,可扩张鞘管用于复杂髂股动脉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本中心接受TEVAR治疗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6例。共纳入25个髂股动脉入路。随访并记录术前、术后30d和90d随访患者髂股动脉入路血管直径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0d随访入路血管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较术前增大值中位数分别为0.5(0.1,1.2)mm(Z=-4.207,P<0.001)、0.2(0.1,0.3)mm(Z=-3.096,P=0.002),术后90d随访入路最小直径及平均直径较术后30d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发生假性动脉瘤(SIR2级),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随访期间无其他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结论:在TEVAR术中将可扩张鞘管应用于复杂髂股动脉入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扩张鞘管 主动脉内修复 复杂髂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国建 邢越 +2 位作者 徐一丁 朱峥嵘 罗灿华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 目的评估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对于累及肾动脉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TEVAR治疗的26例累及肾动脉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1周、术后3个月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以及手术前后不同层面主动脉真假腔直径。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患者的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术前1周明显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1周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1周的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患侧肾小球滤过率较健侧及术前1周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不同平面真腔的直径均明显大于术前1周,假腔的直径均明显小于术前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一侧肾动脉完全为假腔供血的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后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恶化,应重视并早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夹层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9
作者 叶鹏 陈勇 +3 位作者 曾庆乐 何晓峰 李彦豪 赵剑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R,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例,年龄29~85(59.4&#177;13.5)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胸主动脉瘤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48例,另有2例同时发现胸及腹主动脉瘤。65例胸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1条股动脉,50例腹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2条股动脉,共缝合165条股动脉。均采用VCD(Perclose ProGlide,美国Abbott)预缝合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术后采用CT或彩超随访股动脉,评价双侧股动脉缺血情况。结果113名患者成功完成115例次EVAR术(其中2名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期共行4次EVAR术),共采用347枚VCD修复165条股动脉。使用支架输送器外径包括14 Fr 38例,16 Fr 12例,18 Fr 25例,20 Fr 24例,22 Fr 29例,24 Fr 37例。其中1条股动脉缝合失败,2条缝合后出现即时急性闭塞,1例术后1月出现右股动静脉瘘,均行外科处理痊愈,缝合成功率为97.6%(161/165)。分组统计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显示≤18Fr组缝合成功率明显优于≥20Fr组(分别为98.7%和81.1%,P=0.0003)。分组统计前后50%病例的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分别为82.9%和95.2%(P=0.013)。术后随访12~50(26&#177;9)月未发现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发生,CT或彩超提示未见有明显股动脉狭窄。结论采用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安全可行,对于合适的病例,在度过学习曲线后可作为传统股动脉切开的备选方法。输送器外鞘外径大于或等于20Fr可能是缝合失败需转外科处理和需2枚以上VCD缝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修复 完全经皮穿刺途径 血管缝合器 预缝合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单中心经验总结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骁 郭大乔 +9 位作者 陈斌 史振宇 徐欣 蒋俊豪 杨珏 董智慧 王利新 林长泼 王玉琦 符伟国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VAR)中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VAR)中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57例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57/57),手术平均时间(93.5±17.8)min。ProGlide共缝合106处股动脉入路,其中缝合20F^22 F血管鞘36例次,18 F以下血管鞘70例次。血管缝合器一次成功率88.7%(94/106),二次成功率91.5%(97/106)。缝合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4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术后蓝趾综合征(垃圾脚)6例,发生率5.7%(6/106)。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pEVAR术中使用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安全有效,加强术者经验并挑选合适患者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经皮穿刺封堵 内修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应用血管封堵器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骁 郭大乔 +9 位作者 陈斌 史振宇 徐欣 蒋俊豪 杨珏 董智慧 王利新 林长泼 王玉琦 符伟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15-917,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ProGlide封堵器实施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总结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完成的116例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手... 目的评价采用ProGlide封堵器实施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总结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完成的116例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99.1%(115/116)。共封堵150处股动脉入路,其中封堵20F-25F血管鞘99例次,18F以下血管鞘51例次,封堵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7例,3例行手术探查止血,4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6例,其中斑块翻起形成夹层5例,穿刺点动脉狭窄1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血管封堵器1次成功率85.3%(128/150),2次成功率91.3%(137/150)。术后蓝趾综合征11例,发生率7.3%(11/150)。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3±1.7)d。结论经皮穿刺实施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时,使用Perclose ProGlide封堵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并发症 主动脉 动脉 夹层 经皮穿刺封堵 内修复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12
作者 俞国军 伊力哈木江·克尤木 +4 位作者 刘正 艾克热木·吐尔逊 朱涛 霍强 张为民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通过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8~102个月。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5例患者术后发生了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脑梗死2例,肾功能不全1例,切口感染1例。2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4年发生脑梗死。1例患者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年发现胸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拒绝手术,选择长期密切随访。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E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再发夹层 主动脉内修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动脉瘤腔血栓机化术治疗巨大破裂腹主动脉瘤1例
13
作者 李卫校 张恒 +7 位作者 徐如涛 崔明哲 张克伟 王恒 田琨 史云霞 翟水亭 李天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因“突发下腹部疼痛12 h”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0余年。增强CT示,腹主动脉瘤13.37 cm×11.58 cm,瘤体周边可见大面积血肿(图1①);腹主动脉瘤颈直径1.96 cm,瘤颈长度2.2 cm,诊断为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腹主动脉 主动脉内修复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凝血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内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栓塞补救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内漏的单中心经验
14
作者 张喆 连利珊 +1 位作者 冯海 陈学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探索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瘤腔内栓塞内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1例EVAR术中经股动脉逆向瘤腔内栓塞补救内... 目的探索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瘤腔内栓塞内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1例EVAR术中经股动脉逆向瘤腔内栓塞补救内漏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包括8例Ⅰ型内漏和3例Ⅱ型内漏。内漏均通过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或联合液体栓塞剂处理,并在随访期间定期接受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随访。结果9例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2例使用弹簧圈辅助生物蛋白胶及凝血酶散栓塞,造影见8例内漏完全消失、3例内漏明显减少。术中1例出现生物蛋白胶异位栓塞,其余患者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4±5.4)个月,CTA复查结果显示无明确内漏发生,6例瘤体直径较前减小,5例直径无变化,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及死亡发生。结论经股动脉逆向支架外栓塞可补救EVAR术中Ⅰ型或Ⅱ型内漏,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 栓塞 内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壁间血池的初步经验
15
作者 方青波 梁建豪 +1 位作者 戈小虎 管圣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98-501,共4页
主动脉壁间血池(intramural blood pool,IBP)是在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的基础上出现微小的(内膜破口直径≤3 mm)内膜破口,局部血液充盈,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强化灶,没有典型的真假腔。Williams等[1]... 主动脉壁间血池(intramural blood pool,IBP)是在主动脉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orrhage and hematoma,IMH)的基础上出现微小的(内膜破口直径≤3 mm)内膜破口,局部血液充盈,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强化灶,没有典型的真假腔。Williams等[1]的研究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和尸检对IBP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将它描述为伴发于IMH的分支动脉假性动脉瘤。此类病变应区别于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和主动脉溃疡样凸起(ulcer-like projection,ULP),前者是在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主动脉溃疡样投影亦是在IMH的基础上出现的病变,但其内膜破口直径﹥3 mm,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夹层。有研究发现,Stanford B型IMH急性期出现的ULP是主动脉破裂的危险因素,患者预后较差,建议进行早期干预[2]。对于IBP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研究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IB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参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修复 主动脉夹层 壁间血池 主动脉壁间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凝血功能障碍2例
16
作者 刘颖 王小磊 +3 位作者 于本翔 裴志刚 刘国龙 车海杰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1148-1152,共5页
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经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其侵入性小、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EVAR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种少见、易被忽视但后果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经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与传统开放式手术相比,其侵入性小、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EVAR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是一种少见、易被忽视但后果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其与患者的体质、动脉瘤、手术及植入物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报道2例EVAR术后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腔内动脉修复 凝血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楠 陈忠 +7 位作者 刘博文 唐小斌 寇镭 王盛 吴章敏 刘晖 张腾飞 王晓娜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7期663-665,669,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EVAR)时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与传统穿刺技术建立入路的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的49例EVAR修复术... 目的:通过观察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EVAR)时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入路与传统穿刺技术建立入路的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治疗的49例EVAR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7例(50条肢体)采用微穿刺技术建立股动脉动脉入路;22例(34条肢体)采用传统18G穿刺针穿刺建立入路,术后采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闭合器止血。初期评价终点包括穿刺点局部血肿形成(≥2 cm)、假性动脉瘤形成、以及血管闭合器使用数量和术后CTA股动脉直径以及局部穿刺点组织厚度.结果:微穿刺组较传统穿刺组入路相关总并发症率低(P<0.005)。血管闭合器使用数量相比传统穿刺法更少。结论:经皮穿刺EVAR修复术使用微穿刺技术建立动脉入路是安全有效的,其成功率较高,并发症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主动脉内修复 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效果
18
作者 吴建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05-0008,共4页
分析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采取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式分析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前往我院治疗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随访时间为8个月,记录患者术中情况... 分析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采取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式分析2022年1月到2023年1月前往我院治疗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随访时间为8个月,记录患者术中情况,并对比患者术前、术后主动脉CTA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一次性完全隔绝率为87.50%(35/40),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50%(7/40),预后优良率95.00%(38/40);相较于术前,术后患者主动脉血管造影各项指标显著较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治疗DeBakey III型主动脉夹层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该手术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该手术的实施,患者的预后情况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内修复 DeBakeyⅢ型 预后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在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9
作者 陈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150-0153,共4页
分析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行综合护理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我院66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手术指标及生活质量更好,疼痛及负面情绪评分更低... 分析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行综合护理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我院66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手术指标及生活质量更好,疼痛及负面情绪评分更低P<0.05。结论 综合护理在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有助于优化手术指标,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不良情绪,且有效率较高,临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胸腹主动脉内修复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晓博 霍静 +5 位作者 吴忠隐 杨行 高宇 肖玉林 李振生 张弘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48-151,179,共5页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TEVAR治疗的158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经TEVAR治疗的158例ATB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31)与无并发症组(n=127),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体重指数(BMI)、生命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预后营养指数(PNI)等,分析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脑梗死、白蛋白水平、PN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NI均是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PNI均是TEVAR治疗ATBAD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应密切关注上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内修复 预后营养指数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