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王立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21-024,共4页
讨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GF)采取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的诊疗效果。方法 2019年6月-2024年6月,纳入OVGF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统计60例,利用手术方式不同分组,每组30例,一组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即PKP组,一组予经... 讨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GF)采取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的诊疗效果。方法 2019年6月-2024年6月,纳入OVGF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统计60例,利用手术方式不同分组,每组30例,一组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即PKP组,一组予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VP),即PVP组,评估两组指标。结果 入组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成功获得随访;手术时长比较,PVP组较低,t验证(P<0.05);不同随访时间点相关指标(VAS、ODI评分等)比较,两组术后较术前均改善显著,t验证(P<0.05),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前缘高度比较,PKP组较优,t验证(P<0.05),其余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入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害、骨折椎体再塌陷等并发症。结论 针对老年OVGF患者,采取PVP治疗利于术后疼痛的减轻,且于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等方面具促进作用,效果与PKP相当,但手术时长明显较短,老年患者耐受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 效果 并发症 伤椎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苏翔 倪海真 +2 位作者 潘乐门 黄景勇 虞冠锋 《心电与循环》 201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症,病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吸烟等因素相关[1]。临床中ASO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术。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以创伤小、可重复性高、恢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症,病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吸烟等因素相关[1]。临床中ASO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术。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以创伤小、可重复性高、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受到外科医师的青睐。其中,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操作简便,临床疗效肯定,在所有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有国外学者对接受PTA治疗的下肢ASO患者术后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发现其临床有效率可高达90%[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接受PTA治疗的下肢ASO患者,评价PT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治疗 临床疗效 经皮穿刺 治疗 安全性 成型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叶海东 《医学研究杂志》 2012年第8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elerosis obliterans,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8年7月我院收治并行PTA术的ASO患者46例,其中TASCⅡC型24例,TASCⅡD型22例。评价患者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累计通畅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术后ABI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5 vs 0.75±0.75,t=10.93,P<0.0001);40例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累计通畅率为87.5%;TASCⅡC与TASCⅡD两组患者比较随访期间再发动脉闭塞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3,P=0.85);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且临床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蔺松若 唐文贤 +1 位作者 姜伟庆 杨力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 目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15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球囊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1年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再狭窄率、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分别为93.33%、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60.00%,再狭窄率为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0.72±0.16、(25.03±5.78)%、(7.92±0.06)mm,对照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靶动脉血管内径分别为0.49±0.18、(58.62±6.12)%、(7.21±0.16)mm,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靶动脉血管内径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00%,略低于对照组的9.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术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型 再狭窄率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用于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DSA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效果评价
5
作者 黄慧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105-0108,共4页
探究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DSA术期运用循证护理效果。方法 2023.2.-2024.3中存在的120名病人,将其实行均分处理,常规护理实行的病人为对照组,循证护理实行的病人为观察组,数值汇总分析。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手术以及卧床时间短,患者负面... 探究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DSA术期运用循证护理效果。方法 2023.2.-2024.3中存在的120名病人,将其实行均分处理,常规护理实行的病人为对照组,循证护理实行的病人为观察组,数值汇总分析。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手术以及卧床时间短,患者负面情绪逐步缓解,负面症状出现的概率低,生活质量增强,P<0.05。结论 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DSA术实施期间,运用循证护理可以促进手术时间缩短,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同时在护理之后,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负面问题出现率低,生活质量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经皮股动脉穿刺血管DSA 围手期运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1
6
作者 叶鹏 陈勇 +3 位作者 曾庆乐 何晓峰 李彦豪 赵剑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 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的股动脉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09年7月~2012年7月,113例主动脉瘤或夹层患者行EVAR,其中男性106例,女性7例,年龄29~85(59.4&#177;13.5)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胸主动脉瘤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48例,另有2例同时发现胸及腹主动脉瘤。65例胸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1条股动脉,50例腹主动脉的EVAR术分别缝合2条股动脉,共缝合165条股动脉。均采用VCD(Perclose ProGlide,美国Abbott)预缝合技术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术后采用CT或彩超随访股动脉,评价双侧股动脉缺血情况。结果113名患者成功完成115例次EVAR术(其中2名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期共行4次EVAR术),共采用347枚VCD修复165条股动脉。使用支架输送器外径包括14 Fr 38例,16 Fr 12例,18 Fr 25例,20 Fr 24例,22 Fr 29例,24 Fr 37例。其中1条股动脉缝合失败,2条缝合后出现即时急性闭塞,1例术后1月出现右股动静脉瘘,均行外科处理痊愈,缝合成功率为97.6%(161/165)。分组统计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显示≤18Fr组缝合成功率明显优于≥20Fr组(分别为98.7%和81.1%,P=0.0003)。分组统计前后50%病例的2枚VCD缝合成功率,结果分别为82.9%和95.2%(P=0.013)。术后随访12~50(26&#177;9)月未发现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发生,CT或彩超提示未见有明显股动脉狭窄。结论采用VCD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EVAR术安全可行,对于合适的病例,在度过学习曲线后可作为传统股动脉切开的备选方法。输送器外鞘外径大于或等于20Fr可能是缝合失败需转外科处理和需2枚以上VCD缝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修复 完全经皮穿刺途径 血管缝合器 预缝合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ep球囊在糖尿病足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建平 刘凤恩 +3 位作者 谢斌辉 王小农 钟宝元 段青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402-3403,共2页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 目的:观察使用Deep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PTA)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近期疗效,初步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4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Deep球囊进行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观察治疗前后的静息痛、溃疡、踝肱指数(ABI)等结果并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有静息痛(30条肢体),足部溃疡14条肢体,足端坏疽6条肢体,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22±0.19)。结果:24例患者(30条肢体)术后静息痛消失16条肢体(53.3%),明显缓解8条肢体(26.6%);足部溃疡愈合10条肢体(71.4%),膝下截肢2条肢体(6.6%),半足切除4条肢体(13.3%),术后两周踝/肱指数(ABI)为0.73±0.12,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患者,Deep球囊经皮腔内扩张成型术短期疗效显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Deep球囊 血管腔内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型术前后的心脏功能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福成 何青 +4 位作者 陈刚 季福绥 李京平 王茂斌 邓开伯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7年第4期225-227,共3页
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评价PTCA术的即刻效果,为患者进一步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所有患者行常规PTCA术,达到完全或基本完全血管重建,患者于PTCA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亚极量自行车运动试验.结果:34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PTCA术并分别于手术前后进... 通过运动负荷试验评价PTCA术的即刻效果,为患者进一步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所有患者行常规PTCA术,达到完全或基本完全血管重建,患者于PTCA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亚极量自行车运动试验.结果:34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PTCA术并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了运动试验,PTCA术后患者运动中最大心率(HRmax)非常明显提高(P<0.0001),运动最大负荷明显增加(P<0.0001).运动所诱发的病变冠状动脉相应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明显改善(P<0.002).运动中每分钟通气量(VE)、二氧化碳的产生(VCO_2)明显增加(P均<0.002).运动中最大氧耗量(VO_2max)明显提高(P<0.02).结论:PTCA成功后可使患者运动时VO_2max、HRmax、VE、VCO_2明显提高,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运动耐量明显增加,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型 心脏功能 运动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9
作者 尚毓淳 赵永轩 张业森 《淮海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101例PTN患者,将接受PBC治疗的59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接受MVD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 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8月某院收治的101例PTN患者,将接受PBC治疗的59例患者列为实验组,接受MVD治疗的42例患者列为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即刻和3个月有效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复发发生情况。结果:2组术后即刻、3个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9.64±4.62)d]短于对照组[(18.62±5.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9%)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45.76%)、咀嚼肌无力发生率(25.42%)均高于对照组(2.38%、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轻度复发率(15.25%)高于对照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重度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疗效确切,且复发率较低,术后面部麻木及咀嚼肌无力发生率较低,适合年轻患者;PBC与MVD疗效相当,且并发症较少,住院时间较短,更适合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血管腔成形术
10
作者 章志霖 张羹香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3年第4期207-209,共3页
经皮穿血管腔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nal angioPlasty)简称PTA,系在X线电视导向下彩导管技术进行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扩张或再通,1964年Dotter等首先使用这种技术扩张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1974年Gruentzig等发明双腔带囊导管... 经皮穿血管腔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nal angioPlasty)简称PTA,系在X线电视导向下彩导管技术进行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扩张或再通,1964年Dotter等首先使用这种技术扩张下肢动脉硬化性狭窄,1974年Gruentzig等发明双腔带囊导管后,PTA才得到广泛的应用,较常用于扩张周围动脉,肾动脉和冠状动脉的狭窄,其他动脉如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等以及血管吻合和移植物的狭窄的扩张亦有报告(1,2),目前PTA已成为介入放射学领域中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血管成形 治疗 肾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开放手术解除Ⅰ型内瘘狭窄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康峰 汤小芳 +3 位作者 陈欢 邵泽锋 严连喜 张玉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3期21-23,共3页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解除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Ⅰ型内瘘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9例MHD期间采用标准自体血管内瘘为血管通路并出现Ⅰ型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15)行PTA解除内瘘狭窄,B组(n=14)行开... 目的比较开放手术与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解除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Ⅰ型内瘘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将29例MHD期间采用标准自体血管内瘘为血管通路并出现Ⅰ型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15)行PTA解除内瘘狭窄,B组(n=14)行开放手术解除内瘘狭窄。观察术前及术后狭窄处内径及血流量,记录透析前后肌酐、尿素氮水平,计算尿素清除率(URR)以及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结果2组术后吻合口内径、内瘘血流量、URR及Kt/V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术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半年再狭窄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与开放手术解除MHD患者Ⅰ型内瘘狭窄的疗效相近。PTA可以节约血管资源,但术后复发率高于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内瘘 开放手 经皮穿刺内血管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术后通畅率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全 杨建泉 +1 位作者 罗建方 叶智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53例血液透析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狭窄行PTA手术的患者,根...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53例血液透析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狭窄行PTA手术的患者,根据临床资料或电话随访得到每位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分析其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年龄,原发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球囊直径,手术方式(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与PTA术后通畅率的关系。结果狭窄长度≤3 cm组与>3 cm组PTA术后3个月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狭窄长度≤3 cm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显著升高,与>3 c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字血管造影组PTA术后3个月初级通畅率比B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球囊直径各组的术后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狭窄长度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法(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年龄、糖尿病、内瘘使用时间、狭窄部位对于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作用仍需深入研究,血红蛋白、狭窄程度、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术中所用球囊直径对于PTA术后通畅率影响作用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经皮穿刺内血管成形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对股动脉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卫东 李菁华 杨莉 《当代医学》 2016年第27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通过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对股动脉的影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100例A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腹股沟处皮... 目的探讨通过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对股动脉的影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风险,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100例A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腹股沟处皮肤的方法,观察组采用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92.2±13.8)min、术后恢复成功率90.0%、术后感染2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术完全经皮穿刺途径完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上加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缝合器预缝合技 完全经皮穿刺途径 主动脉腔内修复 股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丽睿 冯婷婷 +2 位作者 赵欣 张涛 赵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导致动脉血管顺应性下降,诱发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最终造成介入治疗失败。传统的钙化病变处理策略受限于钙化斑块的性质和病变特征等,且操作较为复杂,手术并发症多,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导致动脉血管顺应性下降,诱发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等并发症,最终造成介入治疗失败。传统的钙化病变处理策略受限于钙化斑块的性质和病变特征等,且操作较为复杂,手术并发症多,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术,又称为血管内碎石术,基于球囊的导管系统,能够安全有效地修饰浅表与深层钙化、同心或偏心钙化,从而明显改善血管顺应性,有利于后续介入治疗。目前血管内碎石术成为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越来越重要的方法。本文主要对血管内碎石术的作用机制及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冲击波球囊导管成形 血管内碎石 冠状动脉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 被引量:18
15
作者 叶有新 胡为民 +2 位作者 冯剑 蒋欣欣 应迎娟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方法:经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慢性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狭窄超过50%,或狭窄部位血管内径<2.5mm作为治疗对象。按扩张后的目标血管内径与球囊直径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治疗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方法:经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慢性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狭窄超过50%,或狭窄部位血管内径<2.5mm作为治疗对象。按扩张后的目标血管内径与球囊直径1∶1.1的比例,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麻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s后缓慢放气。21例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共进行46例次治疗。结果: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狭窄部位血管内径均扩张至与之相连的正常血管内径。近动脉吻合处狭窄的患者,血流量由扩张前的(157.46±26.43)ml/min增加至(353.26±16.73)ml/min。静脉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在血流量为250ml/min时,静脉压由扩张前的(211.33±14.18)mmHg降至扩张后的(102.12±12.42)mmHg。无血管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并发症出现。结论:用扩张球囊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型术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它的临床应用将会显著提高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动静脉内瘘 狭窄 内血管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6
作者 胡勇钧 顾晔 +2 位作者 胡立群 成忠 李论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477-479,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根据是否接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将39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支架组(21例)和非支架组(18例)两组。全部患者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疗效。方法根据是否接受经皮血管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将39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支架组(21例)和非支架组(18例)两组。全部患者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经患侧腘静脉行接触性抗凝溶栓治疗,17例接受血栓消融(支架组10例)。结果全部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支架组患者5日内患肢与健肢膝上、膝下15cm处平均周径差改善更明显,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好于非支架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支架辅助的血管腔内成形术能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 支架置人
原文传递
血管缝合器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曦 黄连军 +4 位作者 韩晓峰 陈彧 刘巍 乔志钰 张兆琪 《中国医药》 2011年第11期1293-1295,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PercloseProGlideTM系统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7月,12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实施主动脉腔内治疗,包括溃疡及腹主动脉瘤患者的151处股动脉穿刺部位接受这种技术处理,术前... 目的评价采用PercloseProGlideTM系统预先埋置缝合技术实施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3—7月,120例主动脉病变患者实施主动脉腔内治疗,包括溃疡及腹主动脉瘤患者的151处股动脉穿刺部位接受这种技术处理,术前根据心脏血管造影(CTA)检查及临床观察证实股动脉及髂动脉入路解剖适合此种术式。将120例患者分为穿刺组32例(42处股动脉),手术对照组88例(109处股动脉),麻醉、造影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按照标准方法进行,观察记录2组患者的下肢制动时间、生命体征、穿刺部位、同侧下肢血运及30d后复查股动脉的CTA影像。结果穿刺组32例患者中器械外径有16F20例、18F14例、20F6例、22F10例、24F8例;手术对照组88例患者,器械外径有16F18例、18F19例、20F35例、22F26例、24F18例。穿刺组42处股动脉穿刺口均使用2套PercloseProGlideTM血管缝合器,1处股动脉缝合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7.6%(41/42),手术对照组的109处股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2%(107/109),穿刺组下肢制动时间为(6.2±1.0)h,手术对照组下肢制动时间为(6.1±1.1)h;穿刺组手术时间为(1.7±0.9)h,手术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8±1.1)h,2组间技术成功率、下肢制动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围手术期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实施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经皮穿刺、PerclosePr0GlideTM系统预先埋置缝合技术缝合穿刺口的技术,是替代传统股动脉横切术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腔内修复 经皮穿刺 预埋缝合 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高龄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5
18
作者 金戈 朱文献 王艳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16-118,共3页
急性重症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触痛,腹肌强直,多数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其中有80%的患者是由于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所导致[1],死亡率较高。本研究分析急性重症胆囊炎高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 急性重症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主要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绞痛、触痛,腹肌强直,多数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其中有80%的患者是由于胆囊结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所导致[1],死亡率较高。本研究分析急性重症胆囊炎高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胆囊炎 镜胆囊切除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序贯镜胆囊切除 高龄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中华 崔青 董占引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VCF)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2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28个椎体。CT检查明确病椎椎体后壁的完整,应用C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er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VCF)的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治疗23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28个椎体。CT检查明确病椎椎体后壁的完整,应用C型臂X光机手术前和手术中定位,采用经单侧椎弓根手术入路,平均骨水泥注射量2~4ml左右。术前后应用国际通用术前疼痛目测分级(VAS)评分。结果23例患者28个椎体操作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后3d疼痛开始缓解15例;术后1个月疼痛完全缓解18例(1823),显著缓解5例(523)。VAS评分平均2.01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1年随访,患者完全满意16例,满意5例,较满意2例。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平均2.13分;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VP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微创手术,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是一种有价值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经皮穿刺椎体成型 椎体稳定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护理 被引量:11
20
作者 文玉先 李运梅 +5 位作者 李家莲 徐立 莫国华 韦丽玲 冯小顺 曹晶晶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24期2279-2281,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数字减影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数字减影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功能不良患者,在治疗前后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综合干预,...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数字减影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功能不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6例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数字减影造影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功能不良患者,在治疗前后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综合干预,并观其护理效果。结果 26例病例中,25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6.2%;成功病例3个月随访血流量均可达230~250mL以上,并发症发生率11.5%;经积极处理后,并发症均治愈,未影响内瘘的扩张效果。结论综合全面、有个性化的护理及精湛的穿刺技术是手术成功及治疗效果重要保障,并可以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经皮血管腔内数字减影造影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