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4篇文章
< 1 2 20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何凡 蔡进中 +2 位作者 王露平 窦永充 陈旭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斑块消融术 球囊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12例 被引量:13
2
作者 谢娟 李正胜 +4 位作者 卢晶晶 王叶 程晓娟 黎利达 张雄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503-1506,共4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致内瘘失功患者12例,B超引导下行PTA,对比手术前后狭窄部位血管直径、透析时血流量变化,定期随访观察动静脉内瘘远期通畅率。结果 12例内瘘失功患者B超检查发现狭窄部位在吻合口及其附近5例,在内瘘静脉透析用穿刺段7例。B超引导下在狭窄部位近心端8 cm处穿刺行PTA,术后B超显示11例血管再通,狭窄<30%,透析中血流量良好;1例术后透析中血流量间断<200 mL/min,静脉压高,血管造影显示上腔静脉狭窄,改为CT血管成像下行PTA。术后随访6个月,11例患者内瘘血流量满足透析所需;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血流量下降,B超显示狭窄部位有纤维环形成,再次行B超引导下PTA治疗,术后透析时血流量>250 mL/min。结论 B超引导PTA无需特殊设备和场地,操作简单,适合内瘘失功处理要求快的特点,同时避免造影剂应用和放射线暴露损伤,具有较好疗效,可作为外周放射介入的替代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B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3
作者 邹中辉 周小平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部住院并接受PTA治疗的36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下肢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治疗的方式。结果与术前患肢踝肱指数(ABI)相比较,术后患肢ABI显著性升高;36例患者Fontaine分级均至少上升1级;与术前比较,36例手术成功的患者的静息痛、间歇性跋行、患肢局部皮温皮色、患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恢复搏动及患侧足部溃疡愈合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总改善率为92.44%;术后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7.62%、二期通畅率为100%;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5.37%、二期通畅率为92.68%;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63.64%,二期通畅率为84.85%;术后3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46.15%,二期通畅率为69.23%;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保肢率均为100%,术后12个月的保肢率为96.97%,术后36个月的保肢率为92.31%。保肢率分析(Kaplan-Meier)表明:不同的性别,病程及股浅动脉闭塞长度,其保肢率有一定差异,其中病程亚组间为显著(P<0.05)。结论 PTA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治疗后患者跋行距离明显增加,并且ABI有明显改善,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股浅动脉长段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方军 张胜利 +2 位作者 李国威 张绿甫 张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5期36-38,共3页
目的:对比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 目的:对比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62例LEA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1例。A组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B组采用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失血量较B组少,手术用时较B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B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相比,采取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治疗LEAOD患者,可显著优化手术情况,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医院条件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分析
5
作者 崔杰 王豪夫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8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治疗下,记录患者的在治疗之后,其血管内镜、狭窄处峰值及血流量,并与治疗前...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研究对象,在B超引导治疗下,记录患者的在治疗之后,其血管内镜、狭窄处峰值及血流量,并与治疗前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本次实验后发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行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效果甚佳,治疗前治疗后的结果差距有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 B超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的应用
6
作者 李晓波 熊述 +2 位作者 曾竹青 姚金萍 章志 《中国医学创新》 2025年第5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的应用。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5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的8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 目的:探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的应用。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5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的80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检测患者患肢股浅动脉PSV及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SV和ABI、TBI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周、6个月,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患肢股浅动脉PSV均低于术前,TBI、ABI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PSV、TBI、ABI水平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SV与ABI、TBI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PSV可作为评估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疗效的指标,在指导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方面起到可靠的效果,且无创、安全,是评估介入手术治疗预后的优选临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糖尿病 收缩期峰值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部内瘘吻合口旁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国明 胡日红 +3 位作者 杨媛媛 黄加力 欧斐 陈洪宇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7期546-551,共6页
目的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al-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吻合口旁狭窄首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 目的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radial-cephalic arteriovenous fistula,RC-AVF)吻合口旁狭窄首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中医院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接受PTA治疗的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变特征、技术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PT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114例RC-AVFs患者成功完成了首次PTA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5.0%(114/120)。112例患者完成了随访,PTA后90、180、360、540天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6%、81.3%、56.1%、33.3%;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7.3%、95.5%、85.1%、70.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5.7%、85.7%。COX回归分析显示球囊直径(HR=0.62,95%CI:0.43~0.89,P=0.009)是PTA手术后一期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AUC为0.614(95%CI:0.510~0.718,P=0.037),临界值为6.0 mm;狭窄长度(HR=1.04,95%CI:1.02~1.07,P<0.001)、狭窄数量(HR=3.73,95%CI:1.32~10.54,P=0.013)是PTA手术后一期辅助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狭窄长度AUC为0.686(95%CI:0.543~0.838,P=0.009),临界值为17.5 mm;狭窄数量AUC为0.685(95%CI:0.559~0.810,P=0.010),临界值为2。结论RC-AVF吻合口旁静脉狭窄首次PTA后的复发率较高,球囊直径与RC-AVF吻合口旁静脉狭窄首次PTA后再狭窄相关,使用最大直径<6 mm的球囊是手术后一期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长段狭窄(≥17.5 mm)和多发狭窄(≥2个)是一期辅助通畅率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吻合口旁狭窄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8
作者 包东明 郭赟 吴文泽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治疗的LEABG组(n=30)和实施DSA引导下PTA治疗的DSA结合PTA组(n=30)。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术后1、3、6个月血管通畅率,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DSA结合PT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ABG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低于LEA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 d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DSA结合PTA组低于LEABG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足背动脉内径(D)、血流量(BF)、血流峰速(PV)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DSA结合PTA组血管通畅率为93.33%,高于LEABG组的73.33%;术后6个月LEABG组血管通畅率低于术后1个月的96.6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两组ABI呈升高趋势,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随访期间,DSA结合P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LEABG组的26.67%(P<0.05)。与LEABG比较,DSA引导下PTA治疗ASO-LE术中出血量更少,围手术期疼痛更轻,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缺血程度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 近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管溶栓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分析
9
作者 刘国龙 韩文豪 王国权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2—2023-02开封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联合组43例采用置管溶栓联合PTA,对照组47例单...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2—2023-02开封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联合组43例采用置管溶栓联合PTA,对照组47例单纯实施PTA。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手术前后检测患者的血流峰值(SPV)、血流量、血管内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联合组患者的SPV、血流量、血管内径,以及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溶栓联合PTA治疗LEASO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置管溶栓 经皮血管成形术 血流动力学 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疗效初步探索
10
作者 黄益彪 吴俊男 陆明晰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33-338,共6页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PCBA)在真实世界中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PCBA治疗并随访≥6月的患者81例,统计其基线...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经皮紫杉醇涂层球囊腔内血管成形术(PCBA)在真实世界中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3年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PCBA治疗并随访≥6月的患者81例,统计其基线资料、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情况及初级通畅时间。结果:PCBA技术成功率98.8%,临床成功率98.8%。未出现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靶病变长度2.5(1.15,4.15)cm,扩张后靶病变内径明显改善(4.35±0.82 mm vs 1.65±0.51 mm);靶病变最大内膜厚度明显缩小(0.72±0.19 mm vs 1.73±0.51 mm);肱动脉流量明显增加[813(644,959)mL/min vs 362(267,513)mL/min]。靶病变3月、6月、12月、24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0.1%、83.9%、52.8%、36.7%。自体瘘瘘体静脉靶病变及支架内靶病变3月、6月、12月、24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9.7%、84.5%、59.5%、42.2%及92.9%、85.7%、56.9%、38.4%。结论:PCBA可扩张内瘘狭窄部位内径,明显改善内瘘流量,对支架内狭窄的治疗疗效同样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狭窄 紫杉醇涂层球囊内血管成形术 初级通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的疗效及术后内瘘失功的分析
11
作者 夏保滔 张桦 姚楠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4期61-63,67,共4页
目的分析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患者内瘘失功情况。方法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双盲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0... 目的分析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或闭塞患者应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术后患者内瘘失功情况。方法选取2023年11月—202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或闭塞患者100例,依据随机双盲分组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70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开放手术重建术式治疗,观察组应用PT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平均手术费、住院时间)、内瘘初级通畅率与平均通畅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平均手术费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内瘘初级通畅率、内瘘平均通畅时间差异显著,有可比性(P<0.05);较对照并发症总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PTA治疗AVF狭窄或闭塞,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住院时间和减少治疗费用,能够较好改善患者内瘘初级通畅率与平均通畅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临床疗效 内瘘失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的效果及对踝肱指数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
12
作者 谢方涛 李福山 +1 位作者 李晓光 罗海平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分析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用于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的效果及对踝肱指数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下肢ASO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分... 目的 分析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用于治疗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ASO)的效果及对踝肱指数和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下肢ASO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分别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定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指标、血管内径,计算术后6个月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两组治疗后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的踝肱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足背动脉血流峰速、血流量、血管内径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更好地改善下肢ASO患者下肢动脉缺血状态,有利于加快患者康复,且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性有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经皮内血管成形术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踝肱指数 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伟兴 丁晓娟 +4 位作者 白婧 马维江 袁美锦 王萍 郭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采...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采用TA治疗)、B组(n=90,采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22%(83/90),高于B组患者的78.89%(71/90)(P=0.011)。术后1 d、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均高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ABI、TBI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A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VAS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33%(3/90),低于B组患者的13.33%(12/90)(P=0.015)。术后6个月,共51例患者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手术方式、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均是ASO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O患者在DSA引导下TA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下肢血供状况明显改善,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手术方式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均是导致ASO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创面局部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飞 宋庆宏 +3 位作者 魏成志 吴楠 崔洪雨 刘汉冲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创面局部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PTA治疗,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创面局部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下肢动脉PTA治疗,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外科换药法,即局部清创、清洁换药;观察组在常规外科换药基础上应用局部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溶液湿敷。对比两组的踝肱指数(ABI)、创面愈合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足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水平、Wanger分级、Fontaine分期、Rutherford分级、疼痛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术前及术后ABI指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术后第4周,观察组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术后4周ABI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创面面积较术前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PTA手术联合创面局部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率,同时下肢PTA手术可改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下肢血供,对创面愈合起到促进作用,临床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内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足溃疡 胰岛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防止兔模拟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侯灿 何勤 +3 位作者 李松 谢全锦 杜志民 吴伟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9-363,共5页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 (消栓口服液 )对饲料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拟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有无防止的作用。方法 :动物随机分中药组 2 4只和对照组 2 0只 (另 4只术中死亡 )。中药组术前 1周至术后 4周喂药 2ml/ (kg...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 (消栓口服液 )对饲料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拟经皮冠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后再狭窄有无防止的作用。方法 :动物随机分中药组 2 4只和对照组 2 0只 (另 4只术中死亡 )。中药组术前 1周至术后 4周喂药 2ml/ (kg·d) (含生药 8 4 g/ml) ;对照组喂同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在腹主动脉用球囊法模拟PTCA。结果 :术后 60天中药组和对照组受损血管内膜增生发生率分别为 2 9 2 %、85 0 % ;内膜增生面积分别为 ( 0 54± 0 2 1)mm2 、( 1 67± 0 75)mm2 ;内膜增生百分比为 ( 18 0± 7 2 ) %、( 56 0±17 1) % ;管腔相对面积比为 ( 0 74± 0 0 3) %、( 0 35± 0 0 7)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含药血清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的3H TdR掺入有显著抑制作用 ,中药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 4 110 14± 1977 0 1)cpm、( 7960 14± 2 80 2 59)cpm(P <0 0 5)。 结论 :补阳还五汤 (消栓口服液 )对饲料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拟PTCA后再狭窄有显著防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内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补阳还五汤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改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整体功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郑宏超 丁跃有 +3 位作者 孙兴国 杨坚 李擎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目的:应用症状限制极限负荷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治疗前后的整体心肺功能变化。方法:入选2014年8月至12月在本院经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59例,择期行PCI治... 目的:应用症状限制极限负荷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CI)治疗前后的整体心肺功能变化。方法:入选2014年8月至12月在本院经冠脉造影和心脏超声等检查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59例,择期行PCI治疗31例(PCI组),另单纯药物保守治疗28例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PET。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CPET,无任何并发症。药物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PCI组治疗后仅无氧阈、峰值摄氧量和峰值氧脉搏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CPET评估个体化分析发现PCI组治疗后升高(≥10%)峰值摄氧量和峰值氧脉搏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能力。CPET是客观定量评估冠心病治疗效果的一种客观、定量、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心肺运动试验 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 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 客观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7
作者 韩雪立 刘东 +1 位作者 张秀娟 周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5-129,I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相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优点,阐明该方法独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足且下肢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40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其中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相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优点,阐明该方法独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糖尿病足且下肢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40例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其中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20例患者为联合治疗组,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患者为单独移植组。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踝肱指数(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独移植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疼痛评分、冷感评分和间歇性跛行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独移植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患者肢体总疼痛评分、总冷感评分和总间歇性跛行评分明显减低(P<0.05),ABI和侧支血管生成数量评分明显升高(P<0.05)。以患者溃疡面的变化情况为疗效判定标准,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较单独移植组高,有效率较单独移植组低。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合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安全而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干细胞移植 血管腔内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解毒方抑制家兔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明镜 王硕仁 +4 位作者 李秋梅 高树彪 吕唏滢 崔巍 牛福玲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兔颈总动脉加高脂饲料8周后,体表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再行颈动脉PTA,形成再狭窄。造模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普伐他汀和...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电刺激兔颈总动脉加高脂饲料8周后,体表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狭窄,再行颈动脉PTA,形成再狭窄。造模后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普伐他汀和巴米尔)、中药组(益气活血解毒方),另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含药饲料治疗4周。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TGF-β)。药后4周颈总动脉取材,常规HE、弹力+VG和Masson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和巨噬细胞RAM11免疫组化分析,所有病理切片经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益气活血解毒方突出表现为对增生内膜中胶原的抑制作用,减少狭窄局部胶原面积比达50%;能减少血清中TGF-β的含量,降低血脂;而对血清CRP、增生内膜中巨噬细胞RAM11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益气活血解毒方通过减少增生内膜中胶原的堆积、降低血脂和TGF-β的含量,防治PTA后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再狭窄 益气活血解毒方 胶原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9
19
作者 郑春艳 杨玉金 +1 位作者 文玉梅 李爱萍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糖尿病足患者均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后空腹血糖4.8~8.8(6.2±0.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糖尿病足患者均行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并行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结果 27例患者中,术后空腹血糖4.8~8.8(6.2±0.6)mmol·L-1,餐后2h血糖8.6~14.3(10.2±0.7)mmol·L-1;术后均未出现感染、穿刺点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粥样斑块脱落等并发症。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2(8.6±0.6)个月,足背动脉搏动恢复、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和溃疡愈合23例(85.2%);截肢4例(14.8%),但残端愈合良好。结论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糖尿病足采取有效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使血糖平稳,促进患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0
20
作者 章圣泽 周丽娜 +2 位作者 董芍芍 朱源 王牡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维持性规律血液透析AVF狭窄病例纳入研究,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比... 目的探究B超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维持性规律血液透析AVF狭窄病例纳入研究,均在B超引导下实施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比较患者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 d、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内径(D)、横断面积(S)、狭窄部位峰值流速(Vmax)、肱动脉阻力指数(RI)、手术成功率、术后内径狭窄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手术前,患者术后即刻内瘘狭窄血管D与S明显增加(P<0.05),Vmax、肱动脉RI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与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D、S明显大于术后即刻(P<0.05),且刻狭窄部位Vmax、肱动脉RI明显低于术后即刻(P<0.05),术后1 d与术后3 d内瘘狭窄血管D、S、Vmax、肱动脉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经处理完全消退。结论 B超引导下PTA治疗AVF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特点,能显著改善狭窄处血流速度及管腔直径,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介入治疗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