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罗祥 宋韵 +2 位作者 郭春丽 和建武 秦皓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局部灌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高危肺动脉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30例,患者均行一般治疗、低分子肝素钠... 目的:探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局部灌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54例高危肺动脉栓塞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30例,患者均行一般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介入碎栓治疗和经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局部灌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则给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1)两组溶栓治疗3d后血流变(HR)和风湿因子(RF)明显减慢,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等血气分析指标也较前明显改善,两组各自溶栓前、后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瑞替普酶)溶栓后差异较对照组(阿替普酶)更为显著。(2)溶栓3d后,治疗组30例中,治愈30.00%,显效50.00%,无效13.33%,无恶化和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24例中,治愈25.00%,显效50.00%,无效25.00%,其中恶化1例(4.17%),无死亡病例,总治疗效果有效率75.00%。治疗组治愈率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P<0.05);治疗组总治疗效果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3)溶栓治疗后,治疗组出血率13.33%,对照组出血率12.50%,两组溶栓治疗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在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行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中疗效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替普酶 肺动脉 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介入治疗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治疗减轻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氧化应激反应 被引量:2
2
作者 冉继朋 刘子腾 +1 位作者 张莎莎 张静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5期402-405,416,共5页
目的:探究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危APE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传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每组93例。传统溶栓组采用尿激酶传统溶栓治疗,导管溶栓组采用猪尾导管... 目的:探究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的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危APE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传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每组93例。传统溶栓组采用尿激酶传统溶栓治疗,导管溶栓组采用猪尾导管联合溶栓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气、血流动力学、氧化应激反应指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导管溶栓组血流动力学、丙二醛(MDA)、平均肺动脉压、B型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水平低于传统溶栓组,右心房直径小于传统溶栓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传统溶栓组,血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溶栓组(P均<0.05)。结论:导管碎栓联合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APE患者MDA水平,上调SOD及GSH-px水平,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治疗 急性肺动脉 氧化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冉继朋 张静波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尿激酶组和联合组,各50例。尿激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治疗,联合组应用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比黏度、全... 目的观察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尿激酶组和联合组,各50例。尿激酶组患者使用尿激酶治疗,联合组应用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肺动脉压、PaO_(2),记录两组患者的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 d、5 d联合组的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肺动脉压水平均低于或短于尿激酶组,PaO_(2)水平高于尿激酶组(均P<0.05)。联合组的气促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尿激酶组,总有效率高于尿激酶组(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导管碎栓术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气促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尿激酶 导管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肺动脉压测量方法在急性中高危肺栓塞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夏风飞 孙振棣 +6 位作者 王新安 夏家林 王清国 黄平超 张成德 李凯述 李洪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7-661,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在急性中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危21例,高危10例,均伴有...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测量肺动脉收缩压(PASP)在急性中高危肺血栓栓塞症(PTE)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急性PTE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中危21例,高危10例,均伴有下肢不同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介入术前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和DSA下肺动脉导管直接测量PASP,并序贯接受临时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吸栓及导管接触溶栓,回收滤器时肺动脉导管复测PASP,次日或出院前超声心动图复测PASP。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描述超声心动图与肺动脉导管测量PASP值间相关性,配对t检验比较介入术前后两者测得PASP值变化。结果31例患者介入术后肺栓塞症状均消失,25例血栓完全清除,6例大部分清除。平均溶栓时间(4.65±1.17)d,平均住院时间(10.55±1.89)d。治疗期间1例患者牙龈出血,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测量与肺动脉导管实时直接测量PASP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前r=0.99,P<0.05;术后r=0.67,P<0.05)。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导管测得介入术前后PAS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9,P<0.05;t=11.64,P<0.05)。术前肺动脉导管测压值高于超声心动图(t=5.34,P<0.05),术后测压值低于超声心电图组(t=4.21,P<0.05)。结论介入治疗急性PTE患者效果显著。超声心动图与导管测量PASP值虽略有偏差,但有显著相关性。超声心动图无创测量PASP,可为介入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分析、随访观察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导管测压 急性肺 肺动脉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5
5
作者 梁杰贤 张永勤 +1 位作者 柴云飞 李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18-2720,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6年1月到2009年12月,18例新生儿(其中2例早产儿)危...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6年1月到2009年12月,18例新生儿(其中2例早产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PS13例,PA/IVS5例)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术。经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维持麻醉。术前及术中使用前列腺素E1开放动脉导管,吸氧浓度为40%~60%,监测SPO2、ECG、SBP、T、ETCO2、出血及尿量。PA/IVS患儿先行射频瓣膜打孔再行球囊瓣膜扩张术。结果 17例介入治疗成功,PBPV后血压由(47.9±4.8)mmHg降低至(41.2±3.6)mmHg,SPO2由术前(64.4±3.65)%上升为(87.6±6.6)%,至手术结束血压回升至正常,SPO2上升至(92.4±6.7)%。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CPS、PA/IVS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快,加强术中麻醉管理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导管介入治疗 新生儿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着重探讨介入技术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茂强 白启才 +2 位作者 王仲朴 刘凤永 谢春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01-804,共4页
目的 报告 12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TE)的介入治疗结果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12例确诊为PTE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6~ 78岁。就诊时临床症状 :休克 3例 ,咯血 9例次 ,胸痛和呼... 目的 报告 12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TE)的介入治疗结果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12例确诊为PTE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6~ 78岁。就诊时临床症状 :休克 3例 ,咯血 9例次 ,胸痛和呼吸困难 12例次。 1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1例上肢静脉血栓。全部患者作胸部CT增强扫描和肢体超声波检查。治疗方法有经导管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 4例次 ,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和局部溶栓 12例次 ,经导管肺动脉消融术 2例次 ,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 12例次。结果  12例患者治疗 16例次 ,无并发症发生。 4例先行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术 ,因效果不明显而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 ;8例采用机械性措施 (捣碎、抽吸、消融 )清除血栓 ,辅以局部溶栓。结束治疗时复查肺动脉造影 ,10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 ,症状明显改善 ,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 82 %增至 94 %。 2例治疗后肺动脉造影有改善 ,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术后随访时间 4~ 36个月 ,患者未再出现PTE复发症状。结论 单纯行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对治疗PTE效果不佳。机械性清除血栓技术 ,包括经导管血栓抽吸、捣碎和消融 ,联合局部溶栓术 ,是治疗PTE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PTE 肺动脉塞症 肺动脉 导管 患者 介入技术 增强扫描 分支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肺动脉栓塞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祥忠 郭新春 +4 位作者 高峰 沈炜 任冬青 包凯沪 顾建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115-117,共3页
急性肺动脉栓塞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已成为中国仅次于冠心病、高血压病的常见心血管病,尤其是高危肺动脉栓塞(收缩压〈90 mm Hg或血压下降超过40 mm Hg持续15 min以上)。
关键词 高危肺动脉 介入治疗 机械性 局部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术后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海嵘 陈关良 +1 位作者 方小丽 蔡兴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7期377-380,共4页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介入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PAP)的变化。方法对56例PDA并发s PAP>70 mm Hg(1...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介入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PAP)的变化。方法对56例PDA并发s PAP>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s 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s PAP恢复正常18例(32.1%),另有轻度PAH 25例(44.6%)、中度PAH 8例(14.3%)和重度PAH 5例(8.9%)。封堵术后s PAP[(49.6±18.3)mm Hg比(95.3±23.1)mm Hg,P<0.01]、肺动脉舒张压[(23.3±12.7)mm Hg比(53.6±12.2)mm Hg,P<0.01]、m PAP[(30.7±15.5)mm Hg比(69.8±14.3)mm Hg,P<0.01]较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7年(中位随访时间4年)。轻度PAH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内恢复正常。中度PAH患者在1年内降为轻度或恢复正常。重度PAH患者中度以上PAH持续存在,2例在随访的1年内降为中度,2例在随访的2年内降为中度,1例重度患者PAH持续存在,并在随访的第3年发生迟发性PAH(1.8%),Qp/Qs>1.5。结论术后PAH为轻、中度患者,在1年内恢复正常或降至轻度。术后PAH为重度者,中度以上PAH将持续存在,并可能出现迟发性P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迟发性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30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杜自忠 王晨 +4 位作者 张明星 杨迪 黄晋 杜军科 张永萍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目的:观察介入联合血瘀逐瘀汤治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介入及溶栓、抗凝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1剂/d。2组均以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 目的:观察介入联合血瘀逐瘀汤治疗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介入及溶栓、抗凝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1剂/d。2组均以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经治疗2组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各项观察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显效率均达到100.00%。m PAP、Sa O2和Pa O2等指标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Sa O2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介入联合血瘀逐瘀汤治疗PE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治疗 治疗 治疗 血府逐瘀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蘑菇伞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随访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渡江 周陵 +3 位作者 李小波 张幼祥 王蓉 陈绍良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2211-2213,共3页
目的评价国产蘑菇伞介入治疗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男18例,女61例,年龄6~69岁,平均(36.9±15.3)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经胸超声心动... 目的评价国产蘑菇伞介入治疗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PDA患者,男18例,女61例,年龄6~69岁,平均(36.9±15.3)岁,经临床、心电图、X线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为PDA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后48 h、1、3、6、12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心电图、X线胸片、TTE随访,以上病例随访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5年。结果 75例成功封堵,4例封堵后半小时肺动脉收缩压(PASP)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放弃封堵,技术成功率95%。术中、术后无重要并发症。住院时间(5.7±0.8)d,随访X线胸片显示肺血较术前减少,心胸比率不同程度缩小。术后48 h(全组75例)TTE即显示左房内径(LAD)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PASP较封堵前明显缩小(P<0.01);术后1个月(全组75例)、3个月(73例)、6个月(66例)TTE随访显示LAD及LVDd、PASP有进一步缩小;术后1年(60例)、2年(48例)、3年(39例)、4年(25例)、5年(8例)TTE随访显示心脏大小及PASP恢复正常。所有患者随访均健康生存,无介入治疗相关近中期严重并发症,无因PDA而再次接受治疗者。结论国产蘑菇伞介入治疗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PDA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中期疗效明确,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肺动脉高压 近中期疗效 国产蘑菇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志远 金梅 +5 位作者 王霄芳 郭保静 梁永梅 肖燕燕 顾燕 吕震宇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期19-22,27,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治疗可行性及近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34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依...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治疗可行性及近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34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依据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封堵治疗效果,采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34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压患者进行动脉导管封堵,33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7.1%。介入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平均压高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封堵后重复造影无残余分流29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介入治疗后LAD、LVEDD、PA均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且近中远期疗效较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碎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腹主动脉栓塞一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建立 姚荣国 +1 位作者 李敬田 郭战利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27-127,共1页
此例应首选外科治疗 ,切开双侧股动脉并阻断 ,然后用球囊将血栓拉出股动脉 ,这样血栓不会栓塞远端血管。只有在没有血管外科的条件下 ,情况又比较紧急时 。
关键词 导管 局部溶 腹主动脉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产生机制及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其他介入方案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贤国 徐红玉 朱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438-1441,共4页
门静脉癌栓(PVTT)是原发性肝癌(HCC)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PVTT形成的原因复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除传统手术治疗外,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联合其他介入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放射治疗、靶向... 门静脉癌栓(PVTT)是原发性肝癌(HCC)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PVTT形成的原因复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除传统手术治疗外,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主联合其他介入治疗手段如:射频消融、放射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可取得良好效果。现对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产生机制及TACE联合其他介入治疗方案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肝癌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门静脉癌 导管动脉化疗塞术 介入治疗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巩亮 姜黔峰 +1 位作者 赵鸿燕 陈剑玲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430-432,共3页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大多数的专家认为PDA一经诊断就必须进行治疗,而且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介入方法治愈[1-3]。但对晚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pul...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大多数的专家认为PDA一经诊断就必须进行治疗,而且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介入方法治愈[1-3]。但对晚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的PDA患者,PDA封堵术在判断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肺动脉高压 动脉导管未闭合 导管介入治疗 疗效观察 HYPERTENSION 先天性心脏病 PDA 介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10F国产球囊导管介入治疗体重≥10kg儿童肺动脉瓣狭窄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世良 金敬琳 +9 位作者 徐仲英 李世国 赵世华 郑宏 胡海波 张戈军 呂滨 凌坚 吕建华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9期545-548,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10 F国产球囊导管经皮扩张成形术治疗体重≥10 kg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患者83例,年龄1~12(4.5±2.8)岁,体重1... 目的评价采用10 F国产球囊导管经皮扩张成形术治疗体重≥10 kg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实施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患者83例,年龄1~12(4.5±2.8)岁,体重10~60(20.3±9.4)kg。对其适应证、操作技术、导管资料、并发症及超声心动图测量跨肺动脉瓣收缩压差和肺动脉瓣反流情况进行分析。44例术后随访6~44个月。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跨肺动脉瓣收缩压由(67.7±26.2)mmHg(1 mmHg=0.133 kPa)下降至(15.4±11.6)mmHg(P〈0.01)。2例(2.4%)发生右心室流出道激惹,术后6个月均缓解,未见严重肺动脉瓣反流、三尖瓣损伤及再次介入治疗患者。结论采用10 F国产球囊导管介入治疗体重≥10 kg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狭窄 儿童 介入治疗 国产球囊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普勒和心导管评估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前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丽娟 赵启蒙 +3 位作者 孙广宏 赵海燕 叶华 牛涛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1230-1231,共2页
目的评价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动脉收缩压的准确性。方法以47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在术前、术后测量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者的... 目的评价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动脉收缩压的准确性。方法以47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在术前、术后测量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术前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45.89±15.04)mmHg和(46.70±18.84)mmHg,术后分别为(35.17±11.08)mmHg和(33.09±13.74)mmHg,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t=0.43,P>0.05;术后t=1.54,P>0.05)。连续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和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呈正相关(术前r=0.748,P<0.01;术后r=0.795,P<0.01)。结论连续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较准确地评估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多普勒 导管 介入治疗 肺动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桂冬 代政学 +4 位作者 樊川民 张玉顺 李寰 郭文怡 王海昌 《心脏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323-326,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1月86(男30,女56)例小儿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月~12(8±7)岁;体质量11~46(31...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1月86(男30,女56)例小儿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年龄8月~12(8±7)岁;体质量11~46(31±8)k;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大小,PDA最窄处内径4~13(7±5)mm。以国产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根据封堵实验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2例(2%)封堵后30min肺动脉收缩压无下降,反而有轻度上升,考虑为阻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撤出封堵器。余84例(98%)术后30min肺动脉压收缩压由术前平均(69±24)mmHg(1mmHg=0.133kPa)降为(36±14)mmHg(P〈0.05),肺动脉平均压由术前(45±14)mmHg降为(30±8)mmHg(P〈0.05),主动脉压由术前(94±10)mmHg升至(99±6)mmHg,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18例(21%)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心脏彩超复查4例(4%)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月彩超复查皆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国产蘑菇伞经导管封堵治疗儿童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封堵器 国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肺动脉压力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介入治疗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郑红艳 宋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5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不同肺动脉压力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选择手术时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47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分为低压力组(25例)和高...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不同肺动脉压力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选择手术时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47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右心导管测得的肺动脉收缩压分为低压力组(25例)和高压力组(22例),术前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造影,出院后随访1个月至7年。结果所有患者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前,低压力组和高压力组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38.72±7.38)mm Hg和(73.68±23.32)mm Hg;封堵后,分别下降至(29.92±5.52)mm Hg和(54.27±17.52)mm Hg,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且高压力组下降更为明显。低压力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高压力组短[(5.2±1.7)d比(8.2±5.2)d,P<0.05;(2.7±1.0)d比(4.2±2.0)d,P<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均有一定改善,高压力组患者再入院率较高(18.18%比0,P<0.05)。结论低肺动脉压力患者心功能受损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再入院率低,故应在发现PDA后及时行介入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 介入治疗 肺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钟诗颖 黄凯 +1 位作者 伍伟锋 郭盛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146-146,共1页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2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9~44(28.1±8.4)...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2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9~44(28.1±8.4)岁。行介入封堵术前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压力,应用国产PDA封堵伞行封堵治疗,术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对2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进行试封堵,其中22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未能完成封堵,收回封堵伞。(2)在22例成功封堵患者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封堵前明显降低:封堵前SPAP为(95.27±23.28)mm Hg,封堵后为(53.41±18.35)mm Hg(P<0.05);封堵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较封堵前亦明显降低:封堵前MPAP为(72.05±15.62)mm Hg,封堵后降至(37.9±13.93)mm Hg(P<0.05)。(3)4例患者术后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少许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6~12个月未回院复查),1例随访至1年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均无血流动力学意义,均无溶血发生。(4)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9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室不同程度缩小,封堵前左心房前后径(LAD)为(44.58±10.62)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AD分别为(38.00±8.45)mm、(35.13±9.16)mm、(37.35±10.73)mm、(32.4±6.43)mm(P<0.05);封堵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为(65.00±13.34)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VD分别为(57.05±10.49)mm、(54.44±9.73)mm、(53.14±14.38)mm、(47.8±8.38)mm(P<0.05);封堵前肺动脉内径(PA)为(41.95±9.00)mm,随访6个月时PA为(31.07±9.00)mm(P<0.05)。(5)1例放弃封堵者,临床可见轻度紫绀,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情况下)氧分压77.9 mmHg,血氧饱和度96.1%,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右房室增大,左心房室小,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分别为158/86(103)、148/74(93)mm Hg;主动脉压分别为128/85(97)、63/25(33)mm Hg,试封堵时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神志模糊,回收封堵伞后主动脉压力上升,心率、神志恢复,重复试封堵仍有上述表现,遂放弃封堵。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大部分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近中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封堵术 重度肺动脉高压 经胸超声心动图 残余分流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随访 左心房 患者 合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治疗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新华 崔克俭 方唯一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97-197,共1页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以往一直是外科手术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开展的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多数临床报道取得满意的效果。但仍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个别患者封堵术后近期病情有进一步恶化...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以往一直是外科手术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开展的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多数临床报道取得满意的效果。但仍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个别患者封堵术后近期病情有进一步恶化之趋势,甚至发生死亡。对此,介入医师必须高度重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做好必要的检查,并与心外科医师共同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适应证不理想的病例,应该权衡封堵术的利弊,慎重做出选择。同时要充分取得患者及其亲属的理解与同意。术中做好封堵试验,严密观察患者症状、降主动脉血氧饱和度、主动脉及肺动脉的压力变化情况等。术后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介入治疗 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