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脂肪肝怎么办?
1
作者 杨蕊旭 范建高 《肝博士》 2024年第3期21-22,共2页
一、乙肝合并脂肪肝越来越常见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合并了脂肪肝。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乙肝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生主要与代谢因素相关,并且代谢紊乱会显著增加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以及更高的肝病相关... 一、乙肝合并脂肪肝越来越常见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合并了脂肪肝。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乙肝患者中,脂肪肝的发生主要与代谢因素相关,并且代谢紊乱会显著增加乙肝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以及更高的肝病相关死亡风险,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二、乙肝与脂肪肝共同促进肝脏炎症、纤维化的发生据报道,脂肪肝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的转氨酶异常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 人民生命健康 合并脂肪肝 代谢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 慢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死亡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年~2002年彭州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邦英 赵明霞 王敏 《淮海医药》 2004年第4期309-310,共2页
目的 了解彭州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 2 0 0 1年~ 2 0 0 2年在我中心就诊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即 HBs Ag、抗 - HBs、HBe Ag、抗 - HBe、抗 - HBc检测 ,并以普通人群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结果作对... 目的 了解彭州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对 2 0 0 1年~ 2 0 0 2年在我中心就诊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乙肝病毒“两对半”,即 HBs Ag、抗 - HBs、HBe Ag、抗 - HBe、抗 - HBc检测 ,并以普通人群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结果作对照试验。结果 彭州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为 1 5 .74 % ,男性为 1 6 .79% ,女性为 1 3.73% ;男女之间乙肝病毒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0岁年龄组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最高 (2 1 .0 5 % ) ,不同年龄组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 ;2 0 0 1年与 2 0 0 2年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 ;HBs Ag阳性合并抗 -HBe、抗 - HBc阳性为结核病患者感染的主要模式 (5 8.4 6 % )。结论 针对彭州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现况 ,应对未感染乙肝病毒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乙肝免疫接种 ,增强其免疫力 ,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使结核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2002年 彭州市 结核病 乙肝病毒感染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肺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魏成翠 刘阿玲 贾琳 《临床肺科杂志》 2009年第5期691-692,共2页
目的了解沈阳市肺结核病人感染乙肝病毒(HBV)的情况。方法对2006年10月到2007年6月824名住院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进行常规乙肝两对半检测,即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并以普通人群乙肝病毒&... 目的了解沈阳市肺结核病人感染乙肝病毒(HBV)的情况。方法对2006年10月到2007年6月824名住院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进行常规乙肝两对半检测,即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并以普通人群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测结果作对照试验。结果沈阳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结论针对沈阳市结核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现况,应对未感染乙肝病毒的结核病患者进行乙肝免疫接种,增强其免疫力,进一步加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使结核病的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 活动性肺结核病 感染情况调查 结核病患者 沈阳地区 “两对半”检测结果 荧光免疫分析法 乙肝免疫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0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小萍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70-170,180,共2页
关键词 肝病感染 乙肝病毒感染 不良性行为 正常体检者 HCV 传播途径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合并感染 感染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潘德星 《中国处方药》 2019年第3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取抗结核治疗+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进行...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取抗结核治疗+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干预前后肝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代表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合并肺结核患者给予抗结核治疗+保肝治疗+拉米夫定进行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感染合并结核 肝功能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防治乙肝病毒感染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 被引量:8
6
作者 宁秀花 杨永红 陈英俊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3期29-30,共2页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8例活动性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还原...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68例活动性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程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肝酶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及肝酶学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有防治肺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的肝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结核合并乙肝病毒感染 结核治疗 肝损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乙肝前S1抗原水平变化及与围产儿预后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朱秀娟 史丽芳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2年第6期1335-1339,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HBV)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OH)D]、乙肝前S1抗原(PreS1Ag)变化及围产儿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妊娠合并HBV感染者109例,其中HBV感染有症状组41例,无症状组68例,产前检查正常...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HBV)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OH)D]、乙肝前S1抗原(PreS1Ag)变化及围产儿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妊娠合并HBV感染者109例,其中HBV感染有症状组41例,无症状组68例,产前检查正常者6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25-(OH)D、PreS1Ag水平并分析与围产儿预后关系。结果:有症状组血清25-(OH)D水平(20.17±1.09 ng/ml)低于另外两组、PreS1Ag阳性率(75.6%)高于另外两组,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均P<0.05),但无症状组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无差异(P>0.05);PreS1Ag阳性者血清25-(OH)D水平多在10-19ng/ml、20-29ng/ml两个区间,围产儿不良预后发生率(46.3%)高于阴性者(11.9%)(P<0.05);有症状组血清25-(OH)D水平与PreS1Ag阳性率及围产儿不良预后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患者血清25-(OH)D、PreS1Ag水平异常变化均会影响围产儿预后,PreS1Ag阳性、低血清25-(OH)D水平者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提示临床针对以上特征孕妇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合并乙肝病毒感染 25-羟基维生素D 乙肝前S1抗原 不良妊娠结局 围产儿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组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8
作者 李娟 张晋浦 《现代医药卫生》 2009年第3期466-466,共1页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人群的乙肝感染状况,为乙肝防治提供更多的依据,2007年我们对食品和公共卫生的从业人员、结核病患者、吸毒人员这3组不同人群进行了病毒性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 乙肝病毒 感染情况分析 人群 病毒性乙型肝炎 感染情况调查 结核病患者 感染状况 从业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 被引量:3
9
作者 韦一 刘存旭 《广西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395-398,共4页
关键词 结核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艾滋病 流行病学 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来氟米特和拉米夫定联用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发林 《抗感染药学》 2017年第4期878-880,共3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来氟米特和拉米夫定联用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伴肾病综合征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目的:评价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来氟米特和拉米夫定联用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伴肾病综合征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来氟米特与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各指标、尿蛋白、血浆白蛋白及HBV-DNA测得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各指标、尿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测得值,以及HBV-DNA阴性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观察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血尿素和血尿酸)测得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尿蛋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白蛋白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HBV-DNA阴性率和症状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与来氟米特和拉米夫定联用治疗乙肝病毒感染伴肾病综合征患者,能有效地改善肝、肾功能各指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提高症状完全缓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氟米特 拉米夫定 甲基强的松龙 合并乙肝病毒感染 肾病综合征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合并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红 丁兵 刘阿玲 《临床肺科杂志》 2005年第4期451-452,共2页
目的了解我院肺结核病人合并真菌感染情况,方法真菌培养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结果162菌珠中白色念珠菌123珠(75.92%)热带念珠菌13珠(8.02%)光滑念珠菌6珠(3.70%)高里氏念珠菌4珠(2.47%)二性霉素B,益康唑,制霉菌... 目的了解我院肺结核病人合并真菌感染情况,方法真菌培养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结果162菌珠中白色念珠菌123珠(75.92%)热带念珠菌13珠(8.02%)光滑念珠菌6珠(3.70%)高里氏念珠菌4珠(2.47%)二性霉素B,益康唑,制霉菌素,氟康唑这4种抗真菌药物目前对念珠菌治疗疗效较强。结论选择合理有效的抗药减少真菌感染率的发生。治疗真菌感染时选择合理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耐药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合并 真菌感染 免疫力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其处置和转归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观 黄成军 《抗感染药学》 2020年第10期1533-1536,共4页
目的:分析结核病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其处置和转归情况。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医院收治结核病伴HBV感染患者364例资料,统计其治疗前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以及... 目的:分析结核病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症状及其处置和转归情况。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医院收治结核病伴HBV感染患者364例资料,统计其治疗前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以及治疗期间定期复查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若患者有肝炎症状出现,则立即检查其肝功能直至完成疗程,并测定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定量(HBV-DNA)、胆碱酯酶(CHE)水平),分析患者肝损伤发生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时间、肝炎相关临床症状、药物性肝损伤的处置与转归情况。结果:364例患者中肝功能异常的占总例数的58.24%,而抗结核药物引发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27.47%,不同性别、年龄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状态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置后肝功能好转或正常的占68.00%,肝功能平均复常时间为(48.2±8.4)d,无改变的占20.00%,失访的占8.00%,病情恶化的占4.00%,病亡的占2.00%;预后好的患者年龄16~40岁的比例显著低于预后差的患者(P<0.05),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热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预后差的患者(P<0.05),但咳嗽咯痰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差的患者(P<0.05);预后好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HBV-DNA水平均明显低于预后差的患者(P<0.05);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CHO)、CHE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差的患者(P<0.05);其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肺炎、结核病恶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预后差组(P<0.05);其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高于预后差的患者(P<0.05)。结论:结核病伴HBV感染患者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临床医师应依据危险因素选取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检测患者肝功能,以确保抗结核治疗的连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 药物性肝损伤 肝损伤 处置 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琳 朱蕾 +2 位作者 陶丹 景欣然 吴柏云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20期191-192,共2页
目的对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本院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经过T-SPOT. TB检测为艾滋病合并结核患者62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T-SPOT.... 目的对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检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本院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经过T-SPOT. TB检测为艾滋病合并结核患者62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分析CD4^+T淋巴细胞计数对T-SPOT. TB敏感度的影响。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SPOT. TB敏感度的影响。将本院同期接收的20例晚期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纳入至本次试验中,通过Percoll分层液法和Ficoll分层液法对淋巴细胞进行提取,然后实施T-SPOT. TB,利用McNemar检验对其优劣性进行比较。结果 6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有34例患者T-SPOT. TB呈阳性。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因素包括淋巴细胞占PBMC比例、CD4^+淋巴细胞和结核感染位置。结论淋巴细胞的T-SPOT. TB敏感度较PBMC的T-SPOT. TB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对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14
作者 聂静敏 杜翔 +3 位作者 喻园园 田黎 桑俊 孙伟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TB)对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单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单纯TB患者、HIV感染合并TB者各200例分别作为HIV组、TB组、HIV/TB组,分析各组血清CD8^(+)T细胞及CD4^(+)T细胞变化。结果三组CD...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结核病(TB)对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单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单纯TB患者、HIV感染合并TB者各200例分别作为HIV组、TB组、HIV/TB组,分析各组血清CD8^(+)T细胞及CD4^(+)T细胞变化。结果三组CD8^(+)T细胞水平比较呈现HIV组>HIV/TB组>TB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779,P<0.001)。HIV/TB组、HIV组CD8^(+)T细胞水平较正常水平升高(ZHIV/TB=8.343,PHIV/TB<0.001;ZHIV=7.988,PHIV<0.001),而TB组CD8^(+)T细胞较正常水平明显下降(ZTB=8.682,PTB<0.001)。三组CD4^(+)T细胞水平均较正常下降(ZHIV=11.088,PHIV<0.001;ZTB=5.562,PTB<0.001;ZHIV/TB=12.077,PHIV/TB<0.001)。按照CD4^(+)T细胞计数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当CD4^(+)T细胞计数≤100 cells/μL时,三组CD8^(+)T细胞水平比较:HIV组>TB组,HIV组>HIV/TB组,且HIV/TB组CD8^(+)T细胞水平较正常显著下降(Z0-100=1.604,P0-100=0.109);当CD4^(+)T细胞≥101 cells/μL时,CD8^(+)T细胞三组比较:HIV/TB组>TB组,HIV组>TB组;当CD4^(+)T细胞>500 cells/μL,三组CD8^(+)T细胞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三组CD8^(+)T细胞与CD4^(+)T细胞变化趋势的差异分析结果提示,以HIV组为参照,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下降,TB组、HIV/TB组的CD8^(+)T细胞均比HIV组下降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斜率分别为0.344和0.216,P<0.001)。结论随着CD4^(+)T细胞的下降,HIV感染合并TB和TB均可导致CD8^(+)T细胞下降,且TB的CD8^(+)T细胞下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结核病 CD8^(+)T淋巴细胞 合并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敏 《传染病信息》 2006年第2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结核病患者 HIV感染 HIV/AIDS 临床进展 死亡原因 年发病率 合并结核 感染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感染酶联免疫技术在白血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欣俞 杨艳辉 +2 位作者 孙斌 刘淑娟 高德禄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A02期29-32,共4页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酶联免疫技术(T-SPOT.TB)在白血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并分析河北燕达医院血液科34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 T-SPOT.TB测定,将 T-SPOT.TB检测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进行比较,以敏感性、特异性、阳性...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酶联免疫技术(T-SPOT.TB)在白血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并分析河北燕达医院血液科342例白血病患者进行 T-SPOT.TB测定,将 T-SPOT.TB检测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进行比较,以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评价指标.结果 11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其中3例细菌学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3例T-SPOT.TB结果阳性,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8例诊断肺外结核病组的患者中6例 T-SPOT.TB结果阳性,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25%;在331例排除活动性结核病诊断的患者中,328例患者 T-SPOT.TB检测结果为阴性,3例为阳性,其敏感性为0.91%,特异性为99.1%.T-SPOT.TB测定在该项研究中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99.4%,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581).结论 白血病患者作为免疫缺陷的特殊人群,活动性结核病发病率明显较正常人群高,发病后临床特征不典型,病原学依据难以获取给诊断带来困难,本研究显示较高的T-SPOT.TB阴性预测值提示阴性结果有助于排除白血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可更好地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有助于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提升对结核病的综合防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感染酶免疫技术 白血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 特异性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声高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28期87-87,90,共2页
目的:了解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感染(TB/HIV)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TB/HIV双重患者98例,通过调查问卷对所有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果:... 目的:了解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感染(TB/HIV)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TB/HIV双重患者98例,通过调查问卷对所有患者疾病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治疗依从率为56.12%(55例)。中断治疗的患者43例中,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不重视病情、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低以及经济原因,分别占25.58%、20.93%、20.93%、18.60%。结论:药物不良反应、不重视病情、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低以及经济等原因均会影响TB/HIV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依从性,为提高TB/HIV患者治疗依从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合并艾滋病感染 依从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病毒感染合并结核菌感染64例临床分析
18
作者 热黑玛.艾尼瓦力也夫 曹莉莉 木尼热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12期1540-1540,共1页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 临床分析 合并结核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阳性 结核病患者 结核感染 转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2例
19
作者 刘武新 哈力木拉提 刘玉梅 《临床肺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73-373,共1页
关键词 亚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 合并 肺部霉菌感染 诊断 早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合并乙肝、丙肝、梅毒感染情况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霞 郑欣 +3 位作者 吴桂丹 庄乃保 张艳艳 伍娟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合并乙肝、丙肝、梅毒感染情况与特征。方法深圳市血液中心于2003-2013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病毒核酸检测(NAT)检测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对梅毒与艾滋初筛检测为阳性的献血者样品分别送至深圳市疾病控...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IV合并乙肝、丙肝、梅毒感染情况与特征。方法深圳市血液中心于2003-2013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病毒核酸检测(NAT)检测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对梅毒与艾滋初筛检测为阳性的献血者样品分别送至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和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实验室进行确认;调查探索这11年来HIV确认阳性献血者合并乙肝、丙肝、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与特点,并分析该类献血者的基本特征。结果 2003-2013年献血者梅毒、艾滋的感染率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乙肝流行率趋于平稳状态,而丙肝感染率呈下降态势;11年来HIV确认阳性献血者有142例,其中合并其他病毒或梅毒感染共有47例(0.009%,47/142),其中以HIV/TP合并感染最为显著,占28.87%(41/142),HIV/HBV、HIV/HCV 2项感染分别有2、3例,只有1例为三项感染(HIV/HBV/TP)。通过与HIV阴性献血者比对,HIV确认阳性献血者合并感染其他病毒的比率均高于HIV阴性献血者(P<0.05);47例HIV合并感染者基本特征以男性、18-30岁、未婚、学历高中/中专、职业工人为主,初次献血者占82.98%。结论深圳地区无偿献血HIV感染人群中有较高的梅毒感染率,亦间接反映HIV献血者的以性接触途径感染为主;本数据为献血招募和安全人群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保障血液输血安全,为血源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实用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艾滋病毒 乙肝病毒 肝病 梅毒 合并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