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得利珠单抗与乌司奴单抗作为初治生物制剂在中重度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中的疗效比较研究
1
作者 刘浏 徐文航 +1 位作者 吕宾 范一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48-953,961,共7页
背景维得利珠单抗(VDZ)和乌司奴单抗(UST)均可有效治疗克罗恩病(CD)。然而,两者作为CD患者的初治生物制剂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比较真实世界中VDZ和UST在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作为初治生物制剂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与临床疗效相关... 背景维得利珠单抗(VDZ)和乌司奴单抗(UST)均可有效治疗克罗恩病(CD)。然而,两者作为CD患者的初治生物制剂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比较真实世界中VDZ和UST在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作为初治生物制剂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与临床疗效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使用VDZ或UST作为初治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CD患者资料。评估治疗14周和52周的临床疗效及治疗52周的内镜疗效和药物维持治疗率,分析治疗52周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并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72例CD患者,其中VDZ27例,UST45例;共67例完成14周治疗(VDZ24例,UST43例),57例完成52周治疗(VDZ 18例,UST 39例)。UST和VDZ治疗14周时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ST和VDZ治疗52周时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ST和VDZ治疗52周时的内镜应答率和内镜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2周药物维持治疗率方面,UST[86.7%(39/45)]高于VDZ[66.7%(18/27)](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965,95%CI=0.938~0.993)、治疗14周临床应答(OR=8.483,95%CI=1.699~42.352)是UST治疗52周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P<0.05)。因单因素分析中没有发现VDZ治疗52周临床缓解影响的因素,故未进行多因素分析。VDZ[7.4%(2/27)]和UST[4.4%(2/45)]治疗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ST作为初治生物制剂在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中的临床和内镜疗效与VDZ相当,但UST治疗52周的药物维持治疗率高于VDZ。年龄和UST治疗14周临床应答与UST治疗第52周的临床缓解存在相关性。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维得利珠单抗 乌司奴单抗 生物制剂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2
作者 冯小丽 黄宏春 +3 位作者 唐伟 张小强 郝丽娜 张运希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为维得利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及预后不良人群的早期识别提供更多信息。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于某院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91... 目的:探讨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缓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预测模型,为维得利珠单抗的临床应用及预后不良人群的早期识别提供更多信息。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于某院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的91例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是否达到临床缓解分为缓解组(n=81)和未缓解组(n=10)。组间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缓解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14周后的临床缓解率为89.01%(81/9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肛周累及比例、疾病类型及既往治疗史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累及肛周、疾病类型及既往治疗史均为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缓解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及回归模型的P值预测概率对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的缓解效果进行预测,约登指数分别为46.30%(疾病类型)、71.60%(肛周累及)、35.19%(既往治疗情况)、84.57%(回归模型的P值预测概率)。结论: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接受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后的缓解效果可能与肛周累及情况、疾病类型及既往治疗史有关,利用以上因素构建的数据模型对于患者缓解效果的预测显示出良好效能,值得在工作中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维得利珠单抗 缓解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文献病例分析
3
作者 郁件康 郁文刘 +1 位作者 陈世祺 李芸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2期230-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VDZ)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有关VDZ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VDZ)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4年3月收录的有关VDZ导致DILI的病例报道,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涉及9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例(占66.67%),女性患者3例(占33.33%);年龄为23~82岁,平均(38.11±17.72)岁;发生DILI的时间为VDZ首次治疗后14~275 d,其中5例(占55.56%)发生于第3次用药后。DILI的临床表现隐匿,仅2例患者初诊时出现了疲劳和皮肤黄染的症状;肝功能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胆红素以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患者肝损伤类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6例,占66.67%)。预后较好,8例(占88.89%)患者在停药或干预后6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临床使用VDZ的过程中应注意其可能导致DILI,特别是胆汁淤积型DILI。通过了解药物治疗史,明确时间关系,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肝脏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必要时及时停用可疑药物、调整治疗方案,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不良反应 药物性肝损伤 文献病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预测研究
4
作者 刘淑娴 丁雪丽 +2 位作者 张淏 王曰媛 武军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2033-2040,共8页
目的:探讨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p-ANCA)阳性对应用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的长期治疗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 目的:探讨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p-ANCA)阳性对应用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 VDZ)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的长期治疗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VDZ治疗的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共55例,根据p-ANCA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及阴性组,于用药52 ± 8周时进行疗效评价,主要包括临床有效率、临床缓解率、内镜好转率及内镜愈合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药物继发性失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5例UC患者,其中p-ANCA阴性组患者33 (60%)例,阳性组患者22 (40%)例;与阴性组相比,阳性组临床缓解率(50.00% vs 21.21%)更高,其余临床有效率、内镜好转率和内镜愈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期间,9 (16.36%)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失应答,阴性组患者7 (21.21%)例,阳性组患者2 (9.09%)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8 (32.7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p-ANCA阴性组12 (36.36%)例,阳性组患者6 (27.27%)例,两组患者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ANCA阳性组的患者在52 ± 8周时临床缓解率显著高于阴性组,提示p-ANCA对VDZ长期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两组继发性失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大致相似。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perinuclear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p-ANCA) positivity in the long-term clinical efficacy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patients treated with vedolizumab (VDZ). Methods: A total of 55 patients with moderately to severely active UC who received VDZ treatment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9 to July 2024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ANCA test results. The efficacy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at 52 ± 8 weeks, mainly including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clinical remission rate, endoscopic improvement rate, and endoscopic healing rate.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ary drug non-respons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A total of 55 UC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33 (60%) patients in the p-ANCA negative group and 22 (40%) patients in the positive group;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group, the clinical remission rate of the positive group was higher (50.00% vs 21.21%).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other clinical effective rates, endoscopic improvement rates and endoscopic mucosal healing rates (P > 0.05);during treatment, 9 (16.36%) patients had secondary unresponsiveness, 7 (21.21%) patients in the negative group and 2 patients in the positive group (9.09%) case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18 (32.73%) patients had adverse reactions, including 12 (36.36%) patients in the p-ANCA negative group and 6 (27.27%) patients in the positive group. For exampl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emission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p-ANCA positive group at 52 ± 8 week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egative group, suggesting that p-ANCA has certain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VDZ;The rates of secondary non respons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oughly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维得利珠单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老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5
作者 王子晨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4期81-84,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联合维得利珠单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于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间治疗的86例老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 目的观察老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联合维得利珠单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于2023年1月至2024年8月间治疗的86例老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观察组采用维得利珠单抗+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分数、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粪钙卫蛋白(FC)和粪便乳铁蛋白(F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腹胀、腹痛、血便、大便性状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DAO水平、D-LA水平、FC、F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联合维得利珠单抗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肯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同时可更为有效地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降低炎症程度,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重度 老年患者 维得利珠单抗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效果
6
作者 李莹 李春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25年第2期29-32,共4页
目的:观察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 目的:观察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均多于对照组,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菌群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SIRT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UC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肠道菌群数量和炎性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炎性指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疗效评价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培培 武岳 +1 位作者 张贤政 张玲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9-906,共8页
目的:评价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本院肛肠科收治的使用VDZ治疗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共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13例、克罗恩病(CD)12例]的病例资料。给予静脉输注VDZ,在第... 目的:评价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2023年8月本院肛肠科收治的使用VDZ治疗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共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13例、克罗恩病(CD)12例]的病例资料。给予静脉输注VDZ,在第0、2、6周给药300 mg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8周300 mg静脉给药一次维持缓解治疗,用药30周后进行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营养状况指标[体质量(Wt)、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血细胞比容(HCT)]、炎症程度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记录VDZ治疗期间出现的所有不良反应。结果:IBD患者使用VDZ治疗6周和14周的总临床应答率分别为32%和60%,用药14周和30周的总临床缓解率分别为16%和36%,用药30周的总内镜缓解率为16%。VDZ对于治疗UC和CD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与用药前相比,UC患者用药30周后体质量明显增加,营养指标HCT%、ALB、HGB水平明显好转,炎症指标ESR水平显著下降;CD患者用药30周与用药前相比,体质量明显增加,炎症指标hs-CRP、营养指标HCT%、ALB、HGB水平显著改善。1例患者在第3次输注VDZ后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外,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VDZ作为IBD患者的诱导和维持治疗用药,能够显著减轻IBD患者肠道炎症反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维得利珠单抗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相关肺毒性1例并文献分析
8
作者 梁瑜 丁雪丽 +4 位作者 武军 全香花 赵俊 张传洲 姜曼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552-2558,共7页
目的介绍1例维得利珠单抗(VDZ)致间质性肺炎的病例,汇总分析该药相关肺毒性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临床药师角度出发,回顾性分析1例VDZ致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 目的介绍1例维得利珠单抗(VDZ)致间质性肺炎的病例,汇总分析该药相关肺毒性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临床药师角度出发,回顾性分析1例VDZ致间质性肺炎患者的诊治过程,并进行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对VDZ相关肺毒性的病例报道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该患者在使用VDZ期间发生间质性肺炎,予抗菌药物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改善;停用VDZ并予甲泼尼龙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有改善但仍提示间质性肺炎。经Naranjo's不良反应评估量表评估并根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判断,VDZ与间质性肺炎的关联性均为“很可能”。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的29例患者(含本文报道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9.24±17.06)岁;肺毒性主要包括VDZ相关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肺炎、肺肉芽肿或坏死性结节、间质性肺损伤等,多发生在用药后24周以内(58.62%),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绝大多数患者经停药和/或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好转或康复,1例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肺毒性为VDZ较罕见的不良反应,起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一旦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应早期判断、及时停药,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肺毒性 间质性肺炎 药物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朱艳丽 孟利军 +2 位作者 杨艳 郭晓鹤 秦咏梅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1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2月期间于某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6例中重度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反应、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12月期间于某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6例中重度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二胺氧化酶)、炎症指标[黏蛋白1(MUC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CL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红细胞沉降率(ESR)]、Th17/Treg平衡指标(Th17、Treg和Th17/Treg)、临床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消失时间、ESR、C反应蛋白(CRP)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D-乳酸、二胺氧化酶、MUC1、CCL11、ESR和TNF-α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Th17、Th17/Treg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Treg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ESR、CRP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68%)高于对照组(73.58%,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UC患者临床疗效较佳,可显著促进临床症状消退,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 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夫利西单抗及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0
作者 张瀚予 罗娟 +5 位作者 董明志 陈杞殷 张峰睿 郭蕊 童俊英 缪应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36-44,共9页
目的比较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及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01月至2023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中重度UC并... 目的比较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及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20年01月至2023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中重度UC并使用IFX/VDZ治疗的患者110例,其中IFX治疗组55例,VDZ治疗组55例。记录患者在治疗前(0周)及治疗14周、30周、54周的临床症状、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内镜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分析2种药物对于中重度UC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各项基线指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FX治疗组的炎症指标(WBC、PLT、ESR、CRP)水平在第14周高于VDZ治疗组,营养指标ALB水平在第30周低于VDZ治疗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在各随访节点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X治疗组及VDZ治疗组的临床应答率在治疗第14周(81.8%vs 85.5%)、第30周(80.8%vs 92.5%)及第54周(91.3%vs 90.0%)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缓解率在治疗第14周(41.8%vs 49.1%)、第30周(50.0%vs 67.5%)及第54周(65.2%vs 63.3%)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应答率在治疗第14周(54.3%vs 72.2%)、第30周(41.2%vs 73.3%)及第54周(60.0%vs 75.0%)无显著差异(P>0.05);内镜缓解率在治疗第14周(34.3%vs 55.6%)及第54周(53.3%vs 54.2%)无显著差异(P>0.05),IFX治疗组的内镜缓解率在治疗第30周(23.5%vs 73.3%)低于VDZ治疗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IFX治疗组与VDZ治疗组的失应答率在治疗14周至30周期间(7.3%vs 1.8%)无显著差异(P>0.05),IFX治疗组的失应答率在治疗第30周至54周期间(16.4%vs 0)高于VDZ治疗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IFX治疗组及VDZ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9%vs 5.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重度UC的治疗中,IFX治疗组与VDZ治疗组在第14周、54周的临床应答率及临床缓解率、内镜应答率、内镜缓解率之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在第30周IFX治疗组的内镜缓解率低于VDZ治疗组;维持治疗过程中IFX治疗组的失应答率高于VDZ治疗组,提示IFX治疗组可能存在更高的远期耐药率;两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回顾性队列研究 生物制剂 英夫利西单抗 维得利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对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11
作者 张磊 钟丽 +2 位作者 诸晨辉 梁军才 郭锋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0期1309-1315,共7页
目的分析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对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患者资料的均衡性,匹配成功... 目的分析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对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倾向性评分匹配调整患者资料的均衡性,匹配成功后每组患者4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微环境情况。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组患者免疫微环境动态变化差异。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建立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比较患者临床疗效在不同时点、不同组别、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匹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白细胞介素(IL)-6、IL-10、CD8^(+)、辅助性T细胞(Th)17和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Treg、CD4^(+)/CD8^(+)均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免疫微环境指标动态变化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4.8%)高于对照组(63.0%)(P<0.05)。2组对于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度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观察组在不同时间的影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不同严重程度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免疫微环境具有一定影响,且在中度和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治疗结果 维得利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一线及后线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洒 吴开春 +3 位作者 时永全 王玉龙 韩霜 陈敏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 评估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既... 目的 评估维得利珠单抗(Vedolizumab,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既往未使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与既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患者使用VDZ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32例使用VDZ治疗IB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占43.8%(14/32),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占56.3%(18/32)。在第6周、14周、22周、52周时,两组临床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2周、52周时,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临床缓解率均高于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P<0.05)。在22周、52周时,两组内镜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22周时,VDZ为一线生物制剂组内镜缓解率高于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P=0.009)。随访期间仅VDZ为后线生物制剂组出现1例过敏性皮疹。结论 VDZ作为一线生物制剂在短期内对IBD具有较好的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作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IL-23/IL-17轴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小明 朱小燕 +2 位作者 许丽娜 夏丹 张道铭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4年第6期1049-1052,1061,共5页
目的 分析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庐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 目的 分析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庐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53)与对照组(n=53)。对照组使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联合使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两组共治疗14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AI)、炎症性肠病病人生存质量量表(IBDQ)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及治疗14周的肠黏膜屏障功能(D-乳酸、内毒素)、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IL-23、IL-17水平;比较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1,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CAI、IBDQ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5、5.291;P<0.05);联合组治疗6周、治疗14周的外周血D-乳酸、内毒素、Th17、IL-23、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0、7.190;5.295、7.737;2.820、3.921;5.635、9.463;6.937、9.516;均P<0.05);联合组治疗6周、治疗14周的外周血Tre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3.008;均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05)。结论 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美沙拉嗪能够有效改善UC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L-23/IL-17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得利珠单抗 美沙拉嗪 肠黏膜屏障 IL-23/IL-17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作者 郑文凤 王戊辰 +1 位作者 李山林 刘学进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1期3957-3961,共5页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周口市中心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2例UC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接受对症治疗并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研究组在... 目的探讨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周口市中心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02例UC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接受对症治疗并服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维得利珠单抗。第14周观察治疗效果。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肠黏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指标、外周血炎症因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丙二醛、过氧化脂质、活性氧簇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4(IL-4)、IL-8、IL-17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h1/Th2、Th17/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得利珠单抗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UC可增强治疗效果,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炎症因子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 维得利珠单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夫利西单抗与维得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15
作者 梁晓燕 谌黄威 +2 位作者 贾柳萍 黄鹤 刘浏 《大医生》 2024年第9期132-135,共4页
目的比较英夫利西单抗(IFX)与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CD)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中重度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52周的评估... 目的比较英夫利西单抗(IFX)与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CD)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中重度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52周的评估,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IFX组(10例)、VDZ组(12例)和免疫抑制剂(MY)组(3例)。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态、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BMI、白蛋白(ALB)水平具有时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组间差异;3组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具有时间差异,无组间、交互效应差异;3组患者14周和52周的BMI和Hb水平均高于0周(均P<0.05)。0周,IFX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VDZ组(P<0.05);3组患者14周和52周的hs-CRP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FX组患者14周和52周的红细胞沉降率水平低于0周(均P<0.05)。3组患者14周、52周的应答率、缓解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FX及VDZ均能改善CD患者营养状态和炎症因子水平,IFX可能较VDZ起效更快,但VDZ长期有效率可能优于IFX,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夫利西单抗 维得利珠单抗 克罗恩病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与英夫利昔单抗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真实世界研究
16
作者 孟锐萍 黄宝宝 +6 位作者 刘恩 林辉 刘诚 魏皓祺 苏加庆 周建云 谢霞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7-1424,共8页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维得利珠(vedolizumab,VDZ)和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西南地区三家医院就诊的中重度UC患者... 目的通过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维得利珠(vedolizumab,VDZ)和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西南地区三家医院就诊的中重度UC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生物制剂初始治疗且接受IFX或VDZ治疗至少1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14周及52周无激素缓解率、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分别以治疗14周和52周能否达到黏膜愈合为因变量,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探索影响14周和52周黏膜愈合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影响14周和52周实现黏膜愈合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1例中重度UC患者,在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后,每组各纳入57例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14周及52周无激素缓解率、临床缓解率无明显差异(P>0.05);14周内镜缓解率,VDZ组40.4%(23/57)明显高于IFX组22.8%(13/57)(P=0.044),而52周内镜缓解率则无明显差异[64.5%(20/31)vs 59.5%(22/37),P=0.6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炎(E2)[vs全结肠炎(E3)](OR:0.46,95%CI:0.21~0.98,P=0.045)是影响14周实现黏膜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程≥36个月(OR:0.25,95%CI:0.09~0.66,P=0.005)是影响52周实现黏膜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8%vs 7.0%,P=0.360)。结论VDZ和IFX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均可作为中重度UC患者的一线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维得利珠单抗 英夫利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利湿汤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研究
17
作者 邢睿 《新疆中医药》 2024年第5期34-37,共4页
目的分析解毒利湿汤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法,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内我院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解... 目的分析解毒利湿汤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法,随机数表法将2020年6月~2022年6月内我院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维得利珠单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解毒利湿汤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主症和次症评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粪便相关因子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主症评分、各项次症评分、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各项粪便相关因子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解毒利湿汤联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较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炎性反应和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解毒利湿汤 维得利珠单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18
作者 林笑晗 贲腾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目的 探讨维得利珠单抗与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活动期UC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维得利珠单抗组(n=53)和美沙拉嗪组(n=52)。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 目的 探讨维得利珠单抗与美沙拉嗪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活动期UC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维得利珠单抗组(n=53)和美沙拉嗪组(n=52)。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维得利珠单抗组予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含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维得利珠单抗组总有效率为94.34%,高于美沙拉嗪组的80.77%(χ^(2)=4.456,P <0.05)。治疗后,维得利珠单抗组D-乳酸、内毒素水平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水平[分别为(4.98±1.23)μg/L、(2.26±0.92) U/mL、(206.74±15.34) pg/L、(252.93±19.43) pg/L]均低于美沙拉嗪组[分别为(6.25±1.87)μg/L、(3.41±1.13) U/mL、(224.89±16.56) pg/L、(280.32±20.89) pg/L](t=4.119、5.724、5.828、6.958,均P <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分别为(19.65±2.34) lg CFU/g、(17.34±1.98) lg CFU/g]高于美沙拉嗪组[分别为(14.89±1.76) lg CFU/g、(14.01±1.45) lg CFU/g],大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分别为(3.92±0.78) lg CFU/g、(3.71±0.56) lg CFU/g]低于美沙拉嗪组[分别为(6.25±1.23) lg CFU/g、(6.05±0.89) lg CFU/g](t=11.763、9.817、11.615、16.157,均P <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活动期UC较美沙拉嗪能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菌群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美沙拉嗪 结肠炎 溃疡性 疗效比较研究 肠黏膜屏障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思雪 钟娃 +2 位作者 夏忠胜 钟英强 《新医学》 CAS 2022年第10期767-773,共7页
目的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DZ)对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疗效,了解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是否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统计使用VDZ治疗的活动期IBD患者共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21例、克罗恩病(CD)8例],诱导缓解期为第0、2、6周... 目的分析维得利珠单抗(VDZ)对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疗效,了解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是否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统计使用VDZ治疗的活动期IBD患者共29例[溃疡性结肠炎(UC)21例、克罗恩病(CD)8例],诱导缓解期为第0、2、6周各用药一次(300 mg静脉滴注),维持缓解期每8周或每4周给药一次。分别在VDZ治疗第14/22周、第54(每8周一次维持治疗)/30周(每4周一次维持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根据患者联合用药的类别,将患者分为VDZ单药治疗组及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VDZ治疗UC患者第14/22周临床应答率81%(13/16),内镜改善率63%(10/16);第54周临床缓解率80%(4/5),黏膜愈合率40%(2/5)。VDZ治疗CD患者第14/22周治疗有效率75%(6/8),随访至第30周的CD患者仅1例,仍保持疾病缓解。VDZ单药治疗与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第14/22周的临床应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Z治疗UC和CD,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均有明显疗效。未发现VDZ联合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能明显增加诱导缓解率,故临床实践中VDZ单药治疗方案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得利珠单抗 炎症性肠病 临床缓解 联合用药 黏膜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璐 江振宇 +2 位作者 王觅柱 刘飞飞 白露 《胃肠病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8,共7页
背景:生物制剂已成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重要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维得利珠单抗(VDZ)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系统评价VDZ对中重度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 背景:生物制剂已成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重要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维得利珠单抗(VDZ)具有较好的疗效。目的:系统评价VDZ对中重度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中关于VDZ、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抗治疗中重度UC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1年8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研究、39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抗TNF-α组相比,VDZ组临床应答率(OR=2.14,95%CI:1.73~2.64,P<0.00001)、临床缓解率(OR=1.67,95%CI:1.42~1.96,P<0.00001)、内镜缓解率(OR=1.62,95%CI:1.29~2.03,P<0.0001)、组织学缓解率(OR=1.98,95%CI:1.61~2.44,P<0.00001)明显升高,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51,95%CI:0.26~1.01,P=0.05)。结论:与抗TNF-α单抗相比,VDZ治疗中重度UC的疗效更确切,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肿瘤坏死因子Α 维得利珠单抗 治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