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雅静 王新平 +2 位作者 陈荣杰 王东 吕凤琼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7期7-9,共3页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PCI)的危险因素及受累血管情况,为防治PCI提供依据。方法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各80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PCI血... 目的分析后循环缺血(PCI)的危险因素及受累血管情况,为防治PCI提供依据。方法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各80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PCI血管病变中高达90.4%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后循环TIA组前循环血管病变比例为28.21%,脑梗死组前循环血管病变比例为25%。结论 PC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以前后循环血管同时受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后循环缺血性事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后循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影响分支缺血性事件的临床因素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胡深 宋伟健 +2 位作者 颜杰浩 温清 陈维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ICASS)后支架置入与临床对应分支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1例24支颅内大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1支。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ICASS)后支架置入与临床对应分支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1例24支颅内大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1支。20支血管(MCA 14支,VA 3支,BA 2支和ICA 1支)为症状性重度狭窄、1支(BA)为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支血管(MCA 1支和VA 2支)为症状性中度狭窄。比较评价支架成形术对分支缺血性损害、总体预后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无支架置入性相关分支缺血性损害的表现,随访期(6~27个月)内无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在围手术期规范化临床干预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不会导致明显的理论性支架相关性分支缺血性并发症,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支架 分支缺血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功能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冯琳 王咏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0年第11期68-69,共2页
目的分析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由患者家属根据意愿对护理方式进行选择,将选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设... 目的分析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由患者家属根据意愿对护理方式进行选择,将选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设为常规组,而选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的患者设为康复组,各为30例。观察两组护理后心功能与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康复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常规组,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低于常规组,以上数据差异显著(P<0.05)。同时,康复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6.67%<3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患者中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护理后心功能恢复情况与缺血性事件发生情况均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 缺血性事件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术后缺血性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阳清伟 陈星宇 陈良义 《中外医疗》 2017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患者术后第7天行头颅MRI检查,3...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否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检测所有患者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患者术后第7天行头颅MRI检查,3个月随访是否新发脑缺血性事件。将患者分为术后新发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多因素分析CYP2C19*2和*3位点的基因型是否为新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04例脑动脉支架术患者,3月随访后未发生脑梗死87例,发生脑梗死患者17例。CYP2C19基因检测,104例患者中快代谢组90例,其中*1/*1 50例,*1/*2 30例,*1/*3 10例,慢代谢患者14例,*2/*2 11例、*2/*3 3例、*3/*3 0例。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除溃疡性斑块及动脉极重度狭窄之外,CYP2C19*2/*2和*2/*3位点基因型也是脑动脉支架术后新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3,95%CI:5.40~47.0)。结论脑动脉支架患者如携带CYP2C19*2/*2和*2/*3位点的基因型可能增加术后新发缺血性事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多态性 脑动脉支架 氯吡格雷 缺血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5
作者 张淇 李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有效性。方法: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纳入双重和三重治疗组,各48例;术前分别接受双重和三重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术后5个月缺血性、出血性事件... 目的:探讨三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有效性。方法: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96例,纳入双重和三重治疗组,各48例;术前分别接受双重和三重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术后5个月缺血性、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双重治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三重治疗组(P=0.04);2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结论:三重抗血小板治疗比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能更有效地预防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缺血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事件危险病人的临床研究(CAPRIE) 被引量:6
6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4期263-,共1页
关键词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缺血性事件 病人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在缺血性事件和其它适应症中的疗效 被引量:1
7
《德国临床用药》 2001年第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缺血性事件 药物治疗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事件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袁兴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2S期38-39,共2页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方法:计划入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入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75mg/d)与阿司匹林(100mg/d)对降低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等危险性的相对疗效和相对安全性。方法:计划入选120例病人,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一临床组各入选60例,在随机化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组(60例)口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随访3 ̄6个月,研究终点为致命或非致命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性死亡。统计两组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总结两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治疗组51例中显效34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2%;对照组48例中显效2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结果分析显示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或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氯吡格雷为7.84%,而阿司匹林为16.67.%。结论:长期应用氯吡格雷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的危险性的疗效优于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的总体安全性至少等同于中等剂量的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事件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肾功能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的出血和缺血性事件的研究
9
作者 邓阳春 雷长城 《今日科苑》 2010年第23期86-86,共1页
目的:评估不同肾功能的冠心病患者置入DES后出血性及缺血性的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的随访分析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CKD病人91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人被分成2组[Ccr>75ml/min,≤75ml/min],分析对比两组的出血性和缺血性的临床... 目的:评估不同肾功能的冠心病患者置入DES后出血性及缺血性的临床结果。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的随访分析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CKD病人91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人被分成2组[Ccr>75ml/min,≤75ml/min],分析对比两组的出血性和缺血性的临床结果。结果:冠心病患者随着Ccr的不同,对于出血性并发症有显著差异。第一次入院的患者及1年内随访的患者中,低水平Ccr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的死亡及MI。结论:肾脏功能可能是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的一种有力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 冠心病患者 出血和缺血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DAPT时间减少TAXUS Liberté支架术后缺血性事件
10
作者 本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10-110,共1页
TL-PAS研究(TAXUS Liberté支架获市场批准后研究)旨在回顾TAXUS Liberté紫杉醇洗脱支架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而TAXUS Liberté紫杉醇洗脱支架是波士顿科学国际公司生产的第二代紫杉醇洗脱支架。随着双抗抗血小板治疗... TL-PAS研究(TAXUS Liberté支架获市场批准后研究)旨在回顾TAXUS Liberté紫杉醇洗脱支架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而TAXUS Liberté紫杉醇洗脱支架是波士顿科学国际公司生产的第二代紫杉醇洗脱支架。随着双抗抗血小板治疗(DAPT)研究的开展,美国FDA要求美国支架生产商为这项研究提供支持,TAXUS Liberté紫杉醇洗脱支架也包括在内。为此,来自底特律的Garratt博士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比较TL-PAS研究中置入TAXUS Liberté紫杉醇洗脱支架后普拉格雷联合阿司匹林12个月与30个月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US 支架术后 缺血性事件 紫杉醇洗脱支架 美国FDA 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实践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令预防房颤致缺血性事件病例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许志宏 李阿平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12期1000-1000,共1页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使用华法令对缺血性事件的预防优势。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6年1月住院患者中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华法令组接受华法令治疗,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随访2年,观察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令组缺血性...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使用华法令对缺血性事件的预防优势。方法:选择2005年3月—2006年1月住院患者中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华法令组接受华法令治疗,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治疗。随访2年,观察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华法令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可以有效地抗栓治疗,并能够明显降低血栓栓塞。尤其是脑卒中的发生,但使用期间应严格定期监测INR,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令 房颤 缺血性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伐沙班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缺血性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12
作者 丁亚桃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第10期73-74,共2页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缺血性事件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抗凝药物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缺血性事件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5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抗凝药物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均予以利伐沙班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与药物安全性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总发生1例,占比3.84%,出血总发生4例,占比15.38%,治疗总有效25例,占比96.15%,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使用利伐沙班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以及出血事件风险,并且治疗效果优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利伐沙班 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 患者 缺血性事件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心脏缺血性事件案例分析
13
作者 王丹 杨悦 《中国药物警戒》 2007年第5期273-275,279,共4页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罗格列酮心血管安全性的担忧,也暴露出了美国药品监管中的问题。通过对罗格列酮心脏缺血性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探讨美国药品监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罗格列酮 心脏缺血性事件 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对血液透析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马丽洁 韩秋霞 +1 位作者 孙芳 孙倩美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99-404,409,共7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液透析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AICE)的相关性,评估MPV对AICE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01至2021-12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为研究对象(n=232),根据是否发生AICE分为AICE...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液透析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AICE)的相关性,评估MPV对AICE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01至2021-12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透析室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为研究对象(n=232),根据是否发生AICE分为AICE组(n=77)与非AICE组(n=155),比较两组间MPV及临床特征等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I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MPV对血液透析患者AI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AICE组比较,AICE组患者MPV[10.7(10.3,11.3)fl vs.10.3(9.7,10.8)fl,Z=3.8938,P<0.001]明显升高,年龄、吸烟、CAD病史、1周平均超滤脱水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均高于非AICE组,白蛋白低于AICE组。多因素Cox回归显示,矫正后AIS病史、吸烟、超滤脱水量增加、白蛋白降低、MPV增高[HR1.601(1.219,2.102);P<0.001]是AI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PV预测血液透析患者AIC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特异度为0.883,敏感度为0.716。结论MPV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I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ICE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血小板体积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黄俏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98-0101,共4页
分析急性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探讨病变血管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我院461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照组为脑梗死,分别有231例和230例,对两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并... 分析急性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探讨病变血管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我院461例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照组为脑梗死,分别有231例和230例,对两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并对比两组患者病变血管和预后相关资料。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60岁、≤60岁占比比较有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患高血压、高血脂、存在吸烟史、饮酒史、患心脏病占比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231例患者中共有323处病变,对照组230例患者中共有371处病变,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地动脉个数对比无差异,(P>0.05)。通过随后发现,两组患者病后30天预后不良患者总共有165例,其中观察组有53例,占比为22.94%,对照组有112例,占比为48.48%,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急性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得到有效的控制,血管成像在评价病变血管中起着重要作用。与脑梗死患者相比,短暂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系统 缺血性事件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相关性
16
作者 高昕 杜冰滢 +3 位作者 谷正盛 孙旭 蔡晨 毕晓莹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探究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ICE患者244例,男156例、女88例,年龄为(63.1±9.7)岁。根据入院时淡漠... 目的探究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ICE)患者早期淡漠与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ICE患者244例,男156例、女88例,年龄为(63.1±9.7)岁。根据入院时淡漠评估量表-临床医师版(AES-C)评分分为淡漠组(评分≥33分,n=64)和非淡漠组(评分<33分,n=18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液检测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病因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轻型卒中,后者再进行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试验(TOAST)分型;使用Fazekas量表对白质损伤进行评分。于发病2周内完成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听觉语词学习测验(AVLT)、数字广度测验(DST)、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SST)、数字连线测验(TMT)、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资料和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淡漠的影响因素。结果NICE患者早期淡漠的发生率为26.2%(64/244)。与非淡漠组相比,淡漠组患者的年龄较大,而BMI和受教育年限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时首次血液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azekas量表评分结果提示,淡漠组患者的脑白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非淡漠组(P=0.004)。认知功能检测结果提示,淡漠组患者认知障碍(MoCA总分<26分)发生率高于非淡漠组[46.1%(83/180)vs 59.4%(38/64),P=0.047]。淡漠组患者的语言功能、流畅性、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和定向能力明显减退(均P<0.05),两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能力、注意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淡漠组PSQI、HAMA、HAMD得分高于非淡漠组,且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非淡漠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AMD得分、年龄和TMT-A用时为NICE后早期淡漠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早期淡漠的NICE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更高,且更易出现睡眠障碍、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HAMD得分、年龄和TMT-A用时为NICE后早期淡漠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淡漠 认知障碍 睡眠障碍 抑郁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清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7期35-36,共2页
目的 探讨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04—2014-04于我院外科收集的发生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全身麻醉患者77例,局部麻醉25例,椎管... 目的 探讨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04—2014-04于我院外科收集的发生麻醉相关围手术期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全身麻醉患者77例,局部麻醉25例,椎管内麻醉40例。发生指端动脉闭塞3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8例,缺血性脑卒中82例,因缺血性血管事件死亡2例。对发生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12个,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年龄≥55岁、麻醉方式特别是全身麻醉、有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及缺血性卒中史可作为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麻醉相关围手术期要认真检查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从而降低缺血性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围手术期 缺血性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斑块特征与缺血性事件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静静 贾琳 +2 位作者 王云玲 韩秉艳 贾文霄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44-1447,共4页
目的采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征与缺血性事件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搜集首次发生缺血性事件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 目的采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征与缺血性事件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搜集首次发生缺血性事件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连续入组本研究,根据规律内科治疗的情况下,大脑中动脉斑块导致的病变所在动脉供血区是否再次发生缺血性事件,将入选研究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分为高危斑块组和低危斑块组,并均在3.0 T磁共振上行常规MRI扫描、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比较高危斑块组和低危斑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和斑块成像特征(管腔狭窄率、重构指数、偏心指数、强化程度)。结果共计5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高危斑块22例,低危斑块28例,高危斑块组和低危斑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成像特征中高危斑块组的重构指数、偏心指数和强化程度均高于低危斑块组(P<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可以作为识别高危斑块的良好工具,帮助评估缺血性事件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高危斑块 复发缺血性事件 三维高分辨率
原文传递
重视脑出血后缺血性事件的防治 被引量:4
19
作者 姜帅 吴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4,共9页
脑出血后幸存者面临着出血复发和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双重风险, 因此脑出血后血管性事件的预防常常存在治疗矛盾。目前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了脑出血的复发, 而忽略了对缺血性事件的预防。如何权衡出血与缺血复发的风险、是否使用抗栓和他汀... 脑出血后幸存者面临着出血复发和缺血性事件发生的双重风险, 因此脑出血后血管性事件的预防常常存在治疗矛盾。目前临床实践中重点关注了脑出血的复发, 而忽略了对缺血性事件的预防。如何权衡出血与缺血复发的风险、是否使用抗栓和他汀类药物以及何时启动治疗, 是脑出血后二级预防的棘手问题。文中将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 系统梳理脑出血后继发缺血性事件诊治中的关键问题, 旨在促进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对这一重要领域进行关注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缺血性事件 抗栓 他汀 预防
原文传递
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的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梦 谢高强 +7 位作者 王浩 任福秀 梁立荣 赵连成 杨颖 解武祥 史平 武阳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进行定期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至少接受过两次超声检... 目的:探讨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中美心血管病和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的石景山人群进行定期颈动脉超声检查、心血管危险因素调查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随访。至少接受过两次超声检查且第二次检查前没有发生过心血管事件的1479名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研究对象按照基线有无斑块等分为5组即对照组(两次检查均无斑块检出)、新发斑块组、斑块逆转组、斑块稳定组和斑块进展组。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两次检查间颈动脉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与第二次检查后新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比例风险(HR)。结果: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调整年龄和性别后,当以基线和复查均无斑块即对照组作为参考时,新发斑块组、斑块逆转组、斑块稳定组、斑块进展组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风险比依次为3.5,5.7,6.2和7.3;P值均<0.05。风险比逐渐趋势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仍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趋势检验P<0.001)。结论:最大斑块面积进展速率可预测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该结果支持斑块面积指标作为风险评估和疗效评价的工具用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缺血性心血管事件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