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妥英对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1
作者 谭华 李小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3-384,共2页
苯妥英(phenytoin,PHT)为乙内酰脲类药物,是一传统的抗癫痫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苯妥英具有减轻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并且对苯妥英关于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本文试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进展... 苯妥英(phenytoin,PHT)为乙内酰脲类药物,是一传统的抗癫痫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苯妥英具有减轻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并且对苯妥英关于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本文试就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妥英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保护作用 抗癫痫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临床治疗体会 被引量:1
2
作者 卜琰娜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年第3期311-312,共2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02~2012-10收治的1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02~2012-10收治的16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患者在传统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纳洛酮治疗不仅能缩短窒息时间,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细胞代谢和患者的呼吸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3
作者 曹绪政 赵庆杰 《沈阳部队医药》 2002年第5期433-434,共2页
烯醇化酶(enolase)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催化2-磷酸甘油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及其同工酶均为胞质二聚体,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包括五种同工酶,即αα、ββ、γγ、αβ、αγ。脑组织内有αα、αγ、γγ... 烯醇化酶(enolase)是糖酵解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酶,催化2-磷酸甘油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化酶及其同工酶均为胞质二聚体,由α、β、γ三种亚基组成,包括五种同工酶,即αα、ββ、γγ、αβ、αγ。脑组织内有αα、αγ、γγ三种同工酶存在,其中γγ型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质中,故名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本文综述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患者中 NSE 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生物血指标 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正良 曾因明 +2 位作者 王俊科 陈莺 张研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33-836,共4页
目的 观察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 新生7d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羟丁酸钠组(γ组),7组又分为γ_1、γ_2、γ_3组。各组20只。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模型。... 目的 观察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 新生7d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羟丁酸钠组(γ组),7组又分为γ_1、γ_2、γ_3组。各组20只。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模型。C组缺血缺氧后即刻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每日3次;γ_1、γ_2、γ_3组分别注射羟丁酸钠50、100和200 mg/kg,用法同C组。观察大鼠缺血缺氧后28d内存活率、脑部形态学改变、左/右大脑半球重量比值、左大脑半球含水量和学习记忆能力(Y-迷宫法)。结果 (1)C组动物存活率(60%)明显低于其余各组(P<0.05)。(2)学习记忆能力测试表明:C组达标率(41.7%)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γ_1组与γ_2、γ_3和S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较差;(3)C组和γ_1组左/右大脑半球湿重之比值明显小于γ_2、γ_3和S组(P<0.01或P<0.05);各组左侧大脑半球含水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左侧大脑半球液化坏死后空洞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羟丁酸钠对新生大鼠具有抗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丁酸钠 新生大鼠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干预作用
原文传递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意识障碍的评估及预测 被引量:4
5
作者 樊丽娟 吴东宇 +1 位作者 黎刚 黄楠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04-808,共5页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指因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电击伤等所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约36-128/10万人,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仍处于意...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指因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电击伤等所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约36-128/10万人,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仍处于意识障碍状态。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以生存,但生存者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问题日益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损伤 意识障碍 缺血缺氧性损害 心肺复苏技术 预测 评估 心跳呼吸骤停 神经系统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颅脑CT表现分析
6
作者 陈廷港 吴爱琴 +2 位作者 许崇永 陈宇 孔秋雁 《浙江医学》 CAS 2005年第12期941-942,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 CT CT表现分析 缺血缺氧性损害 临床资料 围产期窒息 组织水肿 HIE患儿 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压氧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兵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343-344,共2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因窒息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如何诊治新生儿HIF是儿科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热点;脑电图(EEG)可反应发病时脑功能障碍的改,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 电图分析 治疗前后 高压氧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功能障碍 围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配合药物、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急性缺血缺氧发表离损害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晓燕 杨金坤 《世界今日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急性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疗效。方法:将505例急性缺血缺氧性脑损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6例,采用高压氧结合药物,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249例,仅采取药物,功能锻炼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256例... 目的:观察高压氧综合治疗急性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疗效。方法:将505例急性缺血缺氧性脑损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6例,采用高压氧结合药物,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249例,仅采取药物,功能锻炼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256例中治愈237例,好转15例,无效1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9.25%,对照组249例中治愈5例,好转132例,无效86例,死亡26例,总有效率为55.02%,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是一种对急性缺血缺氧性脑损害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高压氧 综合疗法 功能锻炼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实施高压氧治疗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9
作者 史超 侯月玮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7期893-894,共2页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 高压氧治疗 护理 高压氧(HBO)治疗 缺血缺氧性损害 HIE患儿 常规综合治疗 部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络酮在脑复苏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云峰 王瑞斌 《基层医学论坛》 2004年第1期43-43,共1页
心搏呼吸骤停导致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是影响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索.我科对部分心肺复苏患者加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治疗,观察纳络酮在脑复苏中对脑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纳络酮 复苏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保护 阿片受体拮抗剂 心搏呼吸骤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搏骤停后脑缺血缺氧损害与脑复苏 被引量:18
11
作者 黄子通 符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心搏骤停 缺血缺氧损害 缺血缺氧性损害 复苏 神经细胞坏死 病理生理过程 神经功能障碍 持续植物状态 记忆缺失 学习困难
原文传递
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丽 赵彩虹 程杨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3-194,共2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分娩期和出生后,胎儿或婴儿发生窒息,导致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800~2000万新生儿出生,窒息发生率为13....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分娩期和出生后,胎儿或婴儿发生窒息,导致脑缺血缺氧性损害的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800~2000万新生儿出生,窒息发生率为13.6%,其中有15.6%出现不同程度的伤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 高压氧综合治疗 临床观察 缺血缺氧性损害 窒息发生率 围产期 分娩期 致残率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后脑复苏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李惠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1999年第2期119-119,共1页
心肺复苏后约有20%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约40%意识不能恢复乃至死亡。因此,脑复苏仍是心肺复苏后的难题。 一、尽早开始心肺复苏是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脑组织对缺氧异常敏感。缺氧10秒即可意识消失,缺氧15秒可有数分钟昏迷,缺氧3分钟可致... 心肺复苏后约有20%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约40%意识不能恢复乃至死亡。因此,脑复苏仍是心肺复苏后的难题。 一、尽早开始心肺复苏是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脑组织对缺氧异常敏感。缺氧10秒即可意识消失,缺氧15秒可有数分钟昏迷,缺氧3分钟可致数日昏迷。心跳停搏4~6分钟可造成大脑细胞不可逆的损害。完全无氧的情况下,大脑皮层细胞生命时间不超过8分钟。心跳骤停经过复苏后,不同器官内氧供应恢复的时间为1~40分钟。而脑组织在复苏开始数分钟仅有某些部位得到氧供应,大部分在10~20分钟后才有氧供应,30~40分钟后脑组织才完全转入有氧代谢。而无氧代谢产生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苏 缺血缺氧性损害 钙离子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翼程 张红星 +2 位作者 万文俊 黄伟 彭红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4-275,共2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征,包括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以及情感、性格的改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属老年期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征,包括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以及情感、性格的改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属老年期痴呆之一。针刺疗法以其特有的“即刻效应”优势,在急性脑血管病及脑血管相关疾病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几年针刺治疗VaD的临床个案报道显示,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VaD的近期症状,提高患者的智能及社会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针刺治疗 临床研究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急性血管病 慢性进行性疾病 出血性卒中 社会生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方案 被引量:8
15
作者 肖桂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年第9期6-6,共1页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药物治疗方案 临床表现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出血性卒中 痴呆综合征 精神活动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桂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第9期8-8,共1页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3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临床表现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分类 出血性卒中 痴呆综合征 精神活动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异氟醚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章放香 张伟晶 +1 位作者 安裕文 邱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8-730,共3页
在围术期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脑外伤、控制性降压以及一些外科手术如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等均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异氟醚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近期研究显示... 在围术期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颅脑外伤、控制性降压以及一些外科手术如颅内动静脉畸形手术、颈总动脉内膜剥脱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等均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异氟醚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脑保护作用。近期研究显示,异氟醚能减轻新生儿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氟醚预处理 保护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 沙土鼠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缺血缺氧性损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静脉畸形
原文传递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偏瘫的药物简介
18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关键词 治疗原则 发明专利 偏瘫 药物 缺血血管病 缺血缺氧性损害 缺血缺氧性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发明专利--一种治疗偏瘫的药物简介
19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3年第2期F0004-F0004,共1页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治疗偏瘫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证号为ZL00119343.0,它是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刘教授依据西医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及祖国医学现代理论,采用微量元素与中、西药配伍,应用最新工艺和神经电生理学现代新... 本发明专利是一种治疗偏瘫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证号为ZL00119343.0,它是由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内科刘教授依据西医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及祖国医学现代理论,采用微量元素与中、西药配伍,应用最新工艺和神经电生理学现代新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的中西医结合方剂。经查新资料证实,目前国内外尚无同名同成分产品,属国内外领先水平。此药物除治疗偏瘫外,还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大脑缺血缺氧性损害,如脑萎缩、痴呆、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缺血性头痛、头晕和一氧化碳中毒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原则 发明专利 偏瘫 药物 缺血血管病 缺血缺氧性损害 缺血缺氧性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件相关电位和脑电图在血管性痴呆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飞 高康 +1 位作者 翟亮 杨骏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131-133,共3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在欧美V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占...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在欧美V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占老年性痴呆的15%~20%;而在中国,其发病率已超过了AD,甚至占到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50%[2],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病必将给家庭、社会和国家增加沉重的负担。研究发现,VD不同于其他类型痴呆,如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VD是可防治的,具有可逆性[3-7]。因此探索建立VD早期预警机制,寻找积极有效的手段,来防治VD已成为当今医学面临的紧迫任务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将从事件相关电位300 ms左右出现的E波(P300)、脑电图(EEG)在VD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事件相关电位 早期诊断 预警价值 电图 缺血缺氧性脑损害 慢性进行性疾病 出血性卒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