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与缺血耐受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敬军 陈青 孙思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观察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与缺血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尼氏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染色 ,观察海马锥体细胞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及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染色的改变。结果 :脑缺血... 目的 :观察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与缺血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钳夹沙土鼠的双侧颈总动脉制造脑缺血模型 ,应用尼氏染色及免疫荧光法染色 ,观察海马锥体细胞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及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染色的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 ,CA1区锥体细胞几乎全部丧失 ,只见很少量的细胞残存 ,零星散在分布 ;预缺血组 ,CA1区锥体细胞少部分丧失 ,大部分幸存。对照组有少量微弱的GFAP染色阳性细胞 ;脑缺血组有些GFAP染色阳性细胞 ,多为弱阳性 ;预缺血组GFAP染色反应明显增多、增粗 ,且染色深染。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机能的改变在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星形细胞 海马 缺血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耐受性和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被引量:2
2
作者 戚思华 耿英杰 李文志 《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CAS 2004年第1期24-26,共3页
缺血耐受性的研究,尤其是和脑损伤及脑保护相关的脑缺血耐受性研究在近年倍受关注。就目前使用的脑缺血耐受诱导方法如缺血预处理、化学药物应用和物理预处理、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其在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关键词 缺血 脑血管疾病 预防 缺血耐受性 物理预处理 缺血预处理 药物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塞载瘤动脉术前脑缺血耐受性的预测和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启弘 周良辅 毛颖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3期213-216,共4页
对于复杂性难治性颅内动脉瘤往往需要闭塞载瘤动脉。术前需要对患者脑血流进行充分评价,试验观察阻断或闭塞载瘤动脉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文章介绍了Matas试验、球囊试验闭塞系列研究、131XeCT测定脑血流和脑氧测定联合脑血流速度研究... 对于复杂性难治性颅内动脉瘤往往需要闭塞载瘤动脉。术前需要对患者脑血流进行充分评价,试验观察阻断或闭塞载瘤动脉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文章介绍了Matas试验、球囊试验闭塞系列研究、131XeCT测定脑血流和脑氧测定联合脑血流速度研究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颈动脉围阻断期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来制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载瘤动脉 缺血耐受性 Matas试验 血流动力学研究 价值 预测 前脑 颅内动脉瘤 脑血流速度 循环代偿 试验观察 系列研究 治疗策略 难治 复杂 脑组织 颈动脉 阻断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室肌细胞与浦肯野纤维对缺血耐受性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富冀枫 蒋桂芳 +2 位作者 陈丽云 徐有秋 韩玉升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7年第2期73-75,共3页
心室肌在模拟缺血溶液灌流3小时后,可以有电活动的消失,用正常台氏液再灌流2小时,电活动恢复到正常;而浦肯野纤维在同样的缺血条件下,出现的电变化较前者缓慢,显示较强的耐受性。
关键词 心室肌细胞 浦肯野纤维 缺血耐受性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球囊闭塞颈动脉脑缺血耐受性的评估
5
作者 郭睿 李牧 《当代医学》 2009年第35期746-748,共3页
对于复杂性颈动脉动脉瘤常需闭塞颈动脉,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闭塞颈动脉,产生梗塞症状。应术前对脑血流进行综合评价和试验,根据颈动脉围阻断期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制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策略。目前研究... 对于复杂性颈动脉动脉瘤常需闭塞颈动脉,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闭塞颈动脉,产生梗塞症状。应术前对脑血流进行综合评价和试验,根据颈动脉围阻断期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制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策略。目前研究认为,Willis环连接双侧脑组织血液供应,通过的血流量受解剖缺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完整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以正确评价通过Willis环的脑血流重新分配代偿能力,预测颅内动脉阻断后脑组织的耐受性,防止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耐受性 球囊闭塞 颈动脉 脑血流 WILLIS环 血流动力学分析 评估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建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29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4年9月本院的26例伴有TIA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并随机对26例无TIA的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及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4年9月本院的26例伴有TIA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并随机对26例无TIA的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5例,治愈率为80.76%。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8例,无变化4例,治愈率为53.84%。两组患者治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I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微栓子学说及脑血管痉挛有关。TIA诱导神经组织产生缺血耐受即缺血预处理,使大脑通过内源性或血管保护机制以对抗脑梗塞后的严重损害,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短暂缺血发作 发病机制 缺血耐受性 缺血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预处理对脑缺血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宝瑜 李礼 +4 位作者 王冠然 宁文华 王洋 赵梦雄 王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3-176,I0030,共5页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的神经毒性是脑缺血后一系列级联事件发生的主要初始病理变化。非药物预处理可通过抑制缺血后兴奋毒性减轻神经损伤。将首先梳理脑区谷氨酸代谢过程,包括谷氨酸突触前生成和释放、突触间隙重摄取以及... 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的神经毒性是脑缺血后一系列级联事件发生的主要初始病理变化。非药物预处理可通过抑制缺血后兴奋毒性减轻神经损伤。将首先梳理脑区谷氨酸代谢过程,包括谷氨酸突触前生成和释放、突触间隙重摄取以及突触后与受体结合;然后围绕谷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位点对非药物预处理在兴奋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进一步研究非药物预处理对抗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耐受性 谷氨酸兴奋毒 缺血预处理 运动预处理 电针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在肌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洪刚 李智勇 +2 位作者 刘小林 向剑平 胡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4年第4期228-230,共3页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左冠状动脉旋支 心肌坏死面积 缺血耐受性 心肌组织 持续缺血 犬心肌 对照组 持续 供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 Q-T离散度影响的初步分析
9
作者 王日兴 李少波 何淑芬 《中国实用心电杂志》 1998年第4期198-199,共2页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在短暂缺血之后心脏迅速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对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耐受性明显增强。Q-T离散度(Q-Td)可做为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恢复时间的变化和认识心律失常与猝死危险性的一个预报因子。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适应 Q-T离散度 心律失常 初步分析 心纹痛 心肌梗死前 Q-TD 缺血耐受性 工人医院 心室复极
全文增补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缺血耐受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晓东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2期41-44,共4页
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使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缺血产生耐受。耐受的机制涉及血管因素、腺苷、兴奋性氨基酸、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KATP通道等。临床... 脑缺血耐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虽然使缺血性卒中危险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缺血产生耐受。耐受的机制涉及血管因素、腺苷、兴奋性氨基酸、热休克蛋白、低氧诱导因子-1、促红细胞生成素、KATP通道等。临床观察显示,TIA的持续时间、发作频度、脑梗死间隔时间以及脑梗死体积等均与耐受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缺血发作 脑梗死 缺血耐受性
原文传递
颌面颈部肿瘤与颈动脉外科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春堂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关键词 颌面部肿瘤 颈动脉外科 颈部肿瘤 大脑血运 动脉阻断 缺血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弓腔内重建技术: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伟 贾森皓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5-187,共3页
近20年来,腔内重建主动脉分支血管始终是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的热点话题。尽管不同部位分支血管的腔内重建技术有一定的共性,但各自有其特点。与其他部位分支血管腔内重建不同:主动脉弓上分支供应大脑,而脑组织对缺血耐受性差;
关键词 主动脉弓上 血管腔内 重建技术 分支血管 缺血耐受性 修复技术 同部位 脑组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