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柳“文以明道”的书写策略和古文美感特质的孳乳
1
作者 熊礼汇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文以明道”是韩、柳倡导古文的思想纲领,较之同为中国文学思想纲领的“诗言志”而言,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大,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明道”之“道”,自为儒道。“文以明道”不同于周敦颐说的“文以载道”。周说是将“文”“道”分开,如车与... “文以明道”是韩、柳倡导古文的思想纲领,较之同为中国文学思想纲领的“诗言志”而言,对中国文学影响之大,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明道”之“道”,自为儒道。“文以明道”不同于周敦颐说的“文以载道”。周说是将“文”“道”分开,如车与物;韩、柳是“文”“道”一体,如布之经纬交织。韩、柳有文生于道的观念,而主要从道之作用的角度说“道”,特别看重“道不远人”的特点。以此为学理基础,同时受道家、玄学家思维方式的启发,充分吸收《庄子》《史记》等众多子、史即物明理、即事寓情,以及乐府叙事陈理、近体诗融情于景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古文即人即物即事以明道的书写策略。此一书写策略的应用,不但大大缩短了古文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还使古文的文学性深具“人学”之灵魂。其突出表现是古文美感特质的孳乳,在离不开即人即物即事之“人”和与“人”密切相关之“物”与“事”。正是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人、物、事,伴随新奇巧妙的表现艺术,带来了古文美感质素的激增,和美感魅力的油然而生。这些,皆可从韩、柳所作古文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 文以明道 书写策略 美感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感特质 被引量:9
2
作者 叶嘉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8-115,共8页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 古今中外,诗歌都注重形象与情意的结合。西方的文学理论更注重表达的技巧,把形象与情意的关系分别得非常仔细,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象征(Symbol)等。而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特质在于兴发感动的作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诗歌形象与情意之间的这种关系。中华古典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诗歌的感发生命,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宝贵特质,也是中国诗歌最美妙的地方。吟诵是得窥中国古典诗歌之美的重要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美感特质 兴发感动 赋比兴 吟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国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 被引量:18
3
作者 叶嘉莹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2期4-21,共18页
可吟诵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现代社会发展中吟诵诗歌的传统渐趋淡化,几至消亡。所幸,以叶嘉莹先生为代表的有识学人积极致力于这一文化传统的承续与发扬,使古典诗歌吟诵研究重新焕发光彩。本文即是根据叶嘉莹先生关于古... 可吟诵性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然而现代社会发展中吟诵诗歌的传统渐趋淡化,几至消亡。所幸,以叶嘉莹先生为代表的有识学人积极致力于这一文化传统的承续与发扬,使古典诗歌吟诵研究重新焕发光彩。本文即是根据叶嘉莹先生关于古典诗歌吟诵的讲演而整理成章。在文中,叶先生从汉语言文字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基础与体式流变等维度入手,深入阐述了吟诵传统与中国"旧诗"美学特质的密切关系,进而指出吟诵是我们得窥中国古代文化之美的重要法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诵 美感特质 体式 格律 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见的美感特质 被引量:8
4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唐宋词以隐约幽微为美.贵在有一种“低回要眇”的“言外之意”。《史记·伯夷列传》在叙写的章法和口吻上与一般传记的写法大不相同,亦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使人难以这窥其意旨何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司马迁... 唐宋词以隐约幽微为美.贵在有一种“低回要眇”的“言外之意”。《史记·伯夷列传》在叙写的章法和口吻上与一般传记的写法大不相同,亦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使人难以这窥其意旨何在。究其原因,是由于司马迁内心中恰好也有后来词学家论词时所说的那种“贤人君子幽约总悱不能自言之情”,从而在文章里于无意中流露出一种处在压抑屈辱之中却仍然坚持理想的“弱德之美”。这种美感与词的美感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法 美感特质 隐约幽微 弱德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一) 被引量:8
5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4-9,共6页
早期晚唐五代之词作 ,自表面看来虽大多为歌筵酒席之艳曲 ,但由于其所产生之大时代背景 ,乃正当干戈乱离之世 ,所以在这些艳词中已有世变之暗影隐现其间 ;而也就是此种隐现之暗影 ,遂形成了词之一种特殊的美感性质。其后的靖康之变与南... 早期晚唐五代之词作 ,自表面看来虽大多为歌筵酒席之艳曲 ,但由于其所产生之大时代背景 ,乃正当干戈乱离之世 ,所以在这些艳词中已有世变之暗影隐现其间 ;而也就是此种隐现之暗影 ,遂形成了词之一种特殊的美感性质。其后的靖康之变与南宋之亡 ,两巨大世变更是造成了词风之转变的主要原因 ,于是常州派的词学家周济 ,乃积累了前代词学家的反思而终于提出了“诗有史 ,词亦有史”的说法。而晚清之世变 ,更产生了大量的史词 ,足见词之发展及词学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的重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之美感特质 女性 语言 形象 情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反思与世变之关系(二) 被引量:4
6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1-96,共6页
早期晚唐五代之词作,自表面看来虽大多为歌筵酒席之艳曲,但由于其所产生之大时代背景,乃正当干戈乱离之世,所以在这些艳词中已有世变之暗影隐现其间;而也就是此种隐现之暗影,遂形成了词之一种特殊的美感性质。其后的靖康之变与南宋之亡... 早期晚唐五代之词作,自表面看来虽大多为歌筵酒席之艳曲,但由于其所产生之大时代背景,乃正当干戈乱离之世,所以在这些艳词中已有世变之暗影隐现其间;而也就是此种隐现之暗影,遂形成了词之一种特殊的美感性质。其后的靖康之变与南宋之亡,两巨大世变更是造成了词风之转变的主要原因,于是常州派的词学家周济,乃积累了前代词学家的反思而终于提出了"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说法。而晚清之世变,更产生了大量的史词,足见词之发展及词学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的重要性,文章将对此加以综合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之美感特质 女性 语言 形象 情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词学家对此种特质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被引量:6
7
作者 叶嘉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7-68,共12页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迂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迂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清三类词的美感特质逐渐下滑,都与世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特质 歌辞之词 诗化之词 赋化之词 世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胡姬形象美感特质与世变之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任红敏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74-77,共4页
胡姬,是在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的形象。胡姬形象一经出现,便有一个自身的美感特质,而胡姬这种美感特质的形成,是与时代结合而产生的,因为诗歌创作的文化意识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诗人写诗必与时代息息相关,胡姬形象美感特质的形成是和历... 胡姬,是在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的形象。胡姬形象一经出现,便有一个自身的美感特质,而胡姬这种美感特质的形成,是与时代结合而产生的,因为诗歌创作的文化意识植根于历史的土壤中,诗人写诗必与时代息息相关,胡姬形象美感特质的形成是和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姬形象 美感特质 世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下) 被引量:4
9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05-208,共4页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女两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 美感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上) 被引量:3
10
作者 叶嘉莹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6-110,共5页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分别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与文化 女性词作 美感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维禅诗的美感特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锦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1期50-56,共7页
有"诗佛"之誉的盛唐诗人王维,在唐型文化这个大语境中,其思想的佛禅印迹明显。在佛禅思想的沾溉下,王维的思维方式、观物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人的特点,使其禅诗融禅思于诗情,最终呈现出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的美... 有"诗佛"之誉的盛唐诗人王维,在唐型文化这个大语境中,其思想的佛禅印迹明显。在佛禅思想的沾溉下,王维的思维方式、观物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人的特点,使其禅诗融禅思于诗情,最终呈现出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的美感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美感特质 悟性思维 直觉观照 圆融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李白骈文的美感特质 被引量:2
12
作者 熊礼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67,共10页
从四杰及燕、许二公的论述和作品可知,唐代新骈文自有其审美追求。李白骈文创作,实际上是自觉地践行四杰等人的文学革新主张和审美观念。其书体骈文分为求人荐引者、求人开脱罪名者、借以自明其志者三类。各因其功用、作者所处地位、话... 从四杰及燕、许二公的论述和作品可知,唐代新骈文自有其审美追求。李白骈文创作,实际上是自觉地践行四杰等人的文学革新主张和审美观念。其书体骈文分为求人荐引者、求人开脱罪名者、借以自明其志者三类。各因其功用、作者所处地位、话语内容而产生相应的美感特质和文学效应。赠序有以诗序充当者,有以独立文体为赠序者。其美感特质主要出自人物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人物形象,一为送别对象,一为作者自己;其抒情性,缘于作者以诗为文,不掩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新骈文 李白 美感特质 书体骈文 送序骈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龙见首不见尾——谈《史记·伯夷列传》的章法与词之若隐若现的美感特质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嘉莹 《中国韵文学刊》 2009年第4期42-53,共12页
《史记.伯夷列传》之章法颇为独特。通篇夹叙夹议,多以感慨疑问出之,掩抑低回,其旁生侧出,若断若续,使人难以遽窥意旨,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此合于词之若隐若现、缠绵不露,要眇幽微、意在言外的美感特质,以寄&q... 《史记.伯夷列传》之章法颇为独特。通篇夹叙夹议,多以感慨疑问出之,掩抑低回,其旁生侧出,若断若续,使人难以遽窥意旨,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变化莫测之致。此合于词之若隐若现、缠绵不露,要眇幽微、意在言外的美感特质,以寄"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伯夷列传》 章法 美感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嘉莹 《中国文化》 2008年第1期28-36,共9页
多年来,我虽曾写过不少篇有关词与词学方面的论文,但却大都是以男性之作品为主,而未曾写过任何一篇有关女性词人的论述。一年前应香港城市大学之邀前往讲学,曾做过一次题为《从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谈早期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的讲演。
关键词 词之美感特质 女性词作 性别 演进 文化 香港城市大学 女性词人 双重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年代》张力叙事结构的美感特质
15
作者 孙海龙 于永顺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44-46,共3页
《钢铁年代》在叙事结构中体现出实与虚,性与爱,个人与国家等三组"相反相成"、对立合一的张力关系。文本题材选取表现为史诗性与传奇色彩并重,以性与爱的角逐推动情节发展,话语修辞的特点呈现出本性自我与时代意志的张力结构... 《钢铁年代》在叙事结构中体现出实与虚,性与爱,个人与国家等三组"相反相成"、对立合一的张力关系。文本题材选取表现为史诗性与传奇色彩并重,以性与爱的角逐推动情节发展,话语修辞的特点呈现出本性自我与时代意志的张力结构。我们在观赏电视剧过程中时刻感受着文本张力结构带给我们的一种张力美的"力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年代》 张力结构 美感特质 力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近代女性词的美感特质
16
作者 孙欣婷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5-60,共6页
近代女性词指1840—1919年间产生的女性词作。近代女性词从美感特质上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一类体现自然性情,承继传统闺秀词的写作手法,吟咏个人情感及时令风物,词风清丽;一类呈现"弱德之美",借词之忧约怨悱的特性,叙写自身愁... 近代女性词指1840—1919年间产生的女性词作。近代女性词从美感特质上可以大致分为四类。一类体现自然性情,承继传统闺秀词的写作手法,吟咏个人情感及时令风物,词风清丽;一类呈现"弱德之美",借词之忧约怨悱的特性,叙写自身愁苦,词风凄婉;一类突破闺秀词的吟风弄月,以女性视角展现社会动荡带来的"黍离之悲"并体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类突破了传统闺秀词的写作模式,在词作中融入新时代的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女性词 美感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叶嘉莹对词之美感特质文化成因的探讨
17
作者 杨梅英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5年第2期67-69,共3页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迄今已有千年之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学界有关词之美感特质及其成因等问题的探讨却留下了无数困惑和争议。对此,叶嘉莹独辟蹊径,立足文本,从音乐与双性文化的视角进行探讨,确立了词之要眇幽微... 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式,迄今已有千年之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学界有关词之美感特质及其成因等问题的探讨却留下了无数困惑和争议。对此,叶嘉莹独辟蹊径,立足文本,从音乐与双性文化的视角进行探讨,确立了词之要眇幽微的美感特质,这对当今词学的发展与研究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美感特质 音乐文化 双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拓与创新:词学美感特质研究之路——评钟锦《词学抉微》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彩霞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0-74,共5页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自由愉悦的超越性美感"。他以先验研究作为基础,尝试从美感的基本心灵机能出发对词体美感特质进行剖析,认为词体表现的是超越性的美感,在词中则具体表现为艺术美、自然美和德善之美,其中德善之美是《词学抉微》在词学上最重要的创获。作者不仅区分了"益善之美"和"德善之美",在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善之美",并且重新解读了"诗言志"的内涵,认为词上接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美感特质 先验研究 超越性美感 德善之美 诗言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体美感特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9
作者 胡静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2期117-119,共3页
词自产生以来,对其美学特质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它是词学研究中一个关乎词体观念、词学批评以及具体创作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梳理了历代比较有影响的、对词体美感特质的评价,认为词体的美感特质是一个和时代环境及创作实况相关的复... 词自产生以来,对其美学特质的讨论一直在延续着,它是词学研究中一个关乎词体观念、词学批评以及具体创作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文章梳理了历代比较有影响的、对词体美感特质的评价,认为词体的美感特质是一个和时代环境及创作实况相关的复杂概念,要在其具体的参照物和文化语境中理解,并举例论证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体 美感特质 时代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的美感特质
20
作者 张辅亮 张中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9年第7期91-93,共3页
词之美.近乎不能言说——它美得让我们只能叹息! 当我们回首凝望词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词之美就在于它的时空轮换之美、虚实相生之美和境生象外之美。
关键词 美感特质 境生象外 虚实相生 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