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论翰林官对清代书风之影响
1
作者 邸永君 《满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52,共9页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已发展到集大成阶段,其突出成就,则在于突破宋、元、明以来帖学之窠臼,开创碑学之新风。此外,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等方面,也成就卓著,面目一新,足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高雅之风格。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而翰林官因当时文人社会中的突兀地位,使得书坛翘楚多出自词林。本文就是对本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官 清代书风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翰林官的出路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夏卫东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6期67-71,共5页
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有效的官员选拔机制,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清代翰林官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科举考试时间的固定化,导致清代翰林官日益壅滞,出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通过扩大升迁之途等办法,加以廓清。但晚... 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有效的官员选拔机制,是任何一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问题。清代翰林官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科举考试时间的固定化,导致清代翰林官日益壅滞,出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通过扩大升迁之途等办法,加以廓清。但晚清的捐纳与军功,对包括翰林官在内的整个科甲正途官员造成更大的冲击,使翰林官的出路面临着更大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翰林官 科举 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中期翰林官考察制度的演变(1464~1527)
3
作者 余劲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明代对中央文官的定期考核被称为“京察”。几乎所有中央机构在京察时的考察方式都相对固定,但天顺八年至嘉靖六年的63年间,翰林官的考察制度经过8次变更才最终成型,明显异于其他部门。将翰林官考察制度的演变及翰林官的考察归属问题纳... 明代对中央文官的定期考核被称为“京察”。几乎所有中央机构在京察时的考察方式都相对固定,但天顺八年至嘉靖六年的63年间,翰林官的考察制度经过8次变更才最终成型,明显异于其他部门。将翰林官考察制度的演变及翰林官的考察归属问题纳入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考量,可以发现,朝中各种势力不断争取翰林官考察主导权的原因不仅在于对翰林院职能认识的差异,更在于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在政局变迁的过程中,明代翰林官的考察制度经由皇权、内阁、宦官及吏部等各方势力的博弈、协调与制衡,从草创走向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 翰林官 考察 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翰林制度及其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4
作者 杨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7-101,共5页
关键词 翰林 翰林学士院 中国古代 封建政治 翰林待诏 翰林官 中国封建社会 专制君权 军机处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 被引量:2
5
作者 吴仕伟 《昆明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2-56,共5页
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始于洪武时期。宣德初,明宣宗在皇宫中设立了内书堂。内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其成立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其用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且学识渊博的上层知识分子(翰林官)向小宦官们系... 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始于洪武时期。宣德初,明宣宗在皇宫中设立了内书堂。内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其成立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其用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且学识渊博的上层知识分子(翰林官)向小宦官们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并沿为定制,这在中国封建史上亦属首次,在中国宦官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书堂培养的众多"知识化"宦官,为宣德以后宦官的全面参政乃至专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宫廷 教育 内书堂 小宦 翰林官 知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44-48,共5页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极端君权专制的产物,是历史上翰林侍从潜在的行政职能被高度延伸和膨胀而最终形成的。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一方面,内阁是在翰林院的母体中孕育的。另一方面,翰林院成为... 明代内阁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极端君权专制的产物,是历史上翰林侍从潜在的行政职能被高度延伸和膨胀而最终形成的。明代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一方面,内阁是在翰林院的母体中孕育的。另一方面,翰林院成为明代官僚进入内阁的进身阶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成为一种官僚制度。本文试就这二方面的内容略作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 内阁制度 明代 大学士 翰林官 文渊阁 中国政治制度史 翰林学士 朱元璋 行政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翰林院与内阁
7
作者 赵子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98-104,共7页
中国古代的翰林院制度始创于唐朝,传至明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的翰林院融合了以往学士院、翰林院等制度的内容,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永乐以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则为内阁所取代,演变成为内阁阁员的储养之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中国古代的翰林院制度始创于唐朝,传至明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的翰林院融合了以往学士院、翰林院等制度的内容,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永乐以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则为内阁所取代,演变成为内阁阁员的储养之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明代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从制度的角度研究明代的翰林院与内阁,将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政治状况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翰林 内阁 明代政治 相互关系 翰林官 永乐 翰林学士 内阁制度 中国古代 大学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天文机构初探
8
作者 杨茱婕 肖爱民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3-80,共8页
女真人在征战辽宋的过程中逐步吸收天文星占之学,由此探索建立本朝的天文机构。历经多年发展,海陵王“正隆官制”确定的司天台制度标志着金代天文机构最终建成。金朝在借鉴唐、辽、宋相关制度与文化的基础上,历经司天监、太史局至司天... 女真人在征战辽宋的过程中逐步吸收天文星占之学,由此探索建立本朝的天文机构。历经多年发展,海陵王“正隆官制”确定的司天台制度标志着金代天文机构最终建成。金朝在借鉴唐、辽、宋相关制度与文化的基础上,历经司天监、太史局至司天台多种形式,最终经女真人改造形成介于“辽宋之间”的新制,从设置上也并非宋朝的二元体制。天文机构的建立是金朝统治者的必然选择,在维护其政权合法性、正统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金代天文机构的发展过程,也揭示出金朝在面对中原制度文化时的态度与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天文机构 正隆 司天台 司天翰林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论 被引量:13
9
作者 吴仁安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40,共7页
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论吴仁安“庶吉士”一辞,取《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制度植根于中国封建科举制度而与翰林院机构关系密切,其职称则肇始于明初洪武十八年而一直相沿至清末。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 明清庶吉士制度述论吴仁安“庶吉士”一辞,取《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制度植根于中国封建科举制度而与翰林院机构关系密切,其职称则肇始于明初洪武十八年而一直相沿至清末。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几个等级,一般而言,殿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吉士 翰林 散馆 翰林官 大学士 解缙 高级 典章制度 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雍正对学政制度的发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自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28,共7页
雍正在位期间对学政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主要表现为:将学道改为学院、严密学政的简用程序、大规模选用翰林官充任学政、设立学政养廉和推行学政密奏制。这些改革是雍正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益于学政制度的完善,又... 雍正在位期间对学政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主要表现为:将学道改为学院、严密学政的简用程序、大规模选用翰林官充任学政、设立学政养廉和推行学政密奏制。这些改革是雍正时期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益于学政制度的完善,又促进了其他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 学政 翰林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庶吉士制度拾零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仁安 《安徽史学》 1984年第1期75-78,40,共5页
“庶吉士”一辞,取《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职称肇始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该年三月,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入翰林院任职即自此始。洪武年间,庶吉士分设于六科,练习办事。... “庶吉士”一辞,取《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职称肇始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该年三月,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入翰林院任职即自此始。洪武年间,庶吉士分设于六科,练习办事。当时在翰林院、承敕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吉士 翰林 进士 大学士 编修 翰林官 清代 知县 内阁制度 蔡元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出版管理失误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主陶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21-123,共3页
明代图书出版事业颇为发达,明初的黑口本可与宋元板相埒。即使在明代中后期,苏州、常州、金陵、湖州、徽州等地出版的图书,其质量也相当高。但就总的刻书质量来说,明代出版的图书不及宋元。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民间刻书风气变坏。表现为... 明代图书出版事业颇为发达,明初的黑口本可与宋元板相埒。即使在明代中后期,苏州、常州、金陵、湖州、徽州等地出版的图书,其质量也相当高。但就总的刻书质量来说,明代出版的图书不及宋元。特别是明代中后期,民间刻书风气变坏。表现为校勘不精,任意窜改和删节原文;装订不善,脱页较多;无用的序跋连篇累牍,甚至伪造古书。形成了一种“重经济效益,不重社会效益”的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出版管理 图书文献管理 文渊阁 翰林 内阁制度 秘书监 翰林官 典籍 国家藏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庶吉士留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思成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7-241,共15页
明中期以後,翰林官除由一甲進士例授外,主要從庶吉士中選拔“留館”而來。但留館的標準如何,史無詳文。據現存明代史料分析,在影響庶吉士留館的因素中,考試成績居主導地位,地域出身亦得兼顧,政治事態影響較小。有關考試包括館選、閣試,... 明中期以後,翰林官除由一甲進士例授外,主要從庶吉士中選拔“留館”而來。但留館的標準如何,史無詳文。據現存明代史料分析,在影響庶吉士留館的因素中,考試成績居主導地位,地域出身亦得兼顧,政治事態影響較小。有關考試包括館選、閣試,及更早的殿試、會試。地域因素體現爲針對庶吉士衆多的南直隸和浙江有“一省不能盡留”的限制。萬曆以前,選留過程受政局干擾不明顯,大體實現了客觀公平。但萬曆以後,由於時政日趨衰朽,庶吉士的留館規則也受到了一定破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庶吉士 翰林官 留館 科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起居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鸿雁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起居注 张居正 最高统治者 翰林 翰林官 张四维 重要性 洪武十四年 记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陪猎笔记 被引量:1
15
作者 查慎行 权儒学 《文献》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9-268,共30页
癸未五月皇上将幸山庄避暑。初四日于畅春园奉旨:"查昇、陈壮履、励廷仪、汪灏、查慎行、蒋廷锡六人俱着随驾。"臣钱名世自请行,奉旨亦允所请。二十一日辰刻,每人赐纱葛衣二袭,谢恩讫,随入城治装。二十四日午刻传旨召随驾诸... 癸未五月皇上将幸山庄避暑。初四日于畅春园奉旨:"查昇、陈壮履、励廷仪、汪灏、查慎行、蒋廷锡六人俱着随驾。"臣钱名世自请行,奉旨亦允所请。二十一日辰刻,每人赐纱葛衣二袭,谢恩讫,随入城治装。二十四日午刻传旨召随驾诸臣齐赴畅春园。是晚与弟德尹别,出西直门,申刻抵直庐。陈潜斋、励南湖、汪紫沧、蒋扬孙、家声山姪后先至。杨玉符前辈病初起,以送驾来,钱亮功至曛黑矣。是夕仍宿自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帐房 古北口 查慎行 翰林官 自怡园 泽州 鹿肉 汤山 大雨 蒙古语
原文传递
清代的皇子敎育與上書房 被引量:3
16
作者 吳吉遠 《紫禁城》 1995年第2期13-15,46,共4页
清代皇帝大都能文能武,為以往各朝代都所不及,這不能不歸功於上書房皇子教育制度。 上書房皇子教育制度又是清代皇位繼承制度變革的產物,這就是清人所說的,“本朝鑒於歷代嫡庶爭奪之禍,永不建儲,皇子六齡即入上書房讀書”。(昭槤《嘯亭... 清代皇帝大都能文能武,為以往各朝代都所不及,這不能不歸功於上書房皇子教育制度。 上書房皇子教育制度又是清代皇位繼承制度變革的產物,這就是清人所說的,“本朝鑒於歷代嫡庶爭奪之禍,永不建儲,皇子六齡即入上書房讀書”。(昭槤《嘯亭雜錄》,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 從西周伊始,迄至明代,皇位繼承,一般都遵循宗法制的原則,即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嫡長子繼承制。新皇即位後,隨即便明立皇太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制度 康熙帝 康熙朝 道德教育 雍正帝 秘密建储 清代皇帝 宗法制 乾隆朝 翰林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章制度辞解选登
17
作者 俞炳坤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16,共1页
武乡试科举制度之一。清承明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及顺天府考试武艺,凡各省武生和绿营兵丁均可应考,称为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十月,分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演弓、刀、石),称为外场;... 武乡试科举制度之一。清承明制,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及顺天府考试武艺,凡各省武生和绿营兵丁均可应考,称为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十月,分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和技勇(演弓、刀、石),称为外场;三场考试默写《武经》,称为内场。各省乡试由总督或巡抚为主考,会提镇以视外场。顺天府外场考官以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和都统四人为之,内场考官以翰林官二人充任。考试中式者称为武举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典章制度 绿营兵 满洲 武举 巡抚 总督 考试 翰林官 外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位《词林典故》修撰的原因及意义
18
作者 余劲东 金丽娟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91-96,共6页
作为“词林”的翰林院在明代被目为仕途要津,翰林官的行为规范因之备受朝野瞩目。《词林典故》由翰林学士张位、于慎行等人在万历十四年(1586)编成并刊行。该书将明代翰林官的公务活动分为33类,不仅是明代翰林官的行为规范手册,也是明... 作为“词林”的翰林院在明代被目为仕途要津,翰林官的行为规范因之备受朝野瞩目。《词林典故》由翰林学士张位、于慎行等人在万历十四年(1586)编成并刊行。该书将明代翰林官的公务活动分为33类,不仅是明代翰林官的行为规范手册,也是明代万历时期官修典制的典范,起到了以“典故”形式约束翰林官言行的作用。从史学史的角度考量,该书还是明代中后期修史热潮中的产物,发挥了保存国故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位 《词林典故》 翰林官 行为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考中的幸与不幸
19
作者 李世愉 《紫禁城》 2005年第1期123-124,共2页
朝考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届殿试后,新科进士除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翰林官外,其余列二、三甲者都要参加选拔庶吉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论、疏、诗3项,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举行。清人称之为朝考。阅卷大臣阅卷后将... 朝考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届殿试后,新科进士除状元、榜眼、探花直接授翰林官外,其余列二、三甲者都要参加选拔庶吉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论、疏、诗3项,在紫禁城内的保和殿举行。清人称之为朝考。阅卷大臣阅卷后将拟选之人带领朝见,由皇帝钦点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常馆学习深造,其余则任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庶吉士 清代科举 翰林 翰林官 紫禁城 殿试 阅卷 皇帝 进士 重要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代翰林与政治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果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6-70,共5页
关键词 《金史》 翰林官 赵秉文 翰林学士院 金代 翰林学士承旨 《归潜志》 尚书省 文字 党怀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