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
作者 韦总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09-012,共4页
探讨高龄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后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拟选取本院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病人50名,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5例行开颅夹闭术患者归纳为对照组,25例行介入栓塞术患者归纳为研究组,比... 探讨高龄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后介入栓塞术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拟选取本院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病人50名,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25例行开颅夹闭术患者归纳为对照组,25例行介入栓塞术患者归纳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疗效,炎症因子水平,血液动力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反应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炎症反应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血液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P<0.05);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合并 SAH进行介入栓塞干预,可以调整炎症因素,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介入栓塞术 血流动力学 因子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SII与迟发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赵玉林 杨涛 +4 位作者 董延瑞 崔振奋 常雷军 郭铁柱 王向东 《牡丹江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2-56,86,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病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发病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223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aSAH后DCI发生情况分为DCI组71例和非DCI组152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两组间SII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分析SII预测价值。结果DCI组与非DCI组的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淋巴细胞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SI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P<0.05)和SII升高(P<0.05)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SII预测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4(95%CI:0.693~0.835,P<0.05)。入院时SII较高的患者,急性脑积水和DCI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结论SII的早期升高可独立预测aSAH患者D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迟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探讨
3
作者 张荣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90-0093,共4页
分析对于处于老年阶段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脉瘤性)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价值。方法试验时间设置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试验样本设置为老年阶段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脉瘤性),共50例,利用电脑抽号法分2组,分别为对应... 分析对于处于老年阶段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脉瘤性)实施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价值。方法试验时间设置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试验样本设置为老年阶段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动脉瘤性),共50例,利用电脑抽号法分2组,分别为对应介入栓塞治疗、常规开颅手术的研究组、对照组,各25例,对比两组的不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控制情况、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相关指标改善情况等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为老年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提供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栓塞术 老年患者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娆娆 郭科航 +10 位作者 卜克 王璐 徐瑞华 王明珠 丁一芮 段文文 刘贤良 翟萌萌 张强 郑亚绘 秦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Ⅱ)对非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08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非老年aSAH患者中预后不良组48例,预后良好组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CRP、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SⅡ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sher分级、CRP、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RP与SⅡ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9.9%、60.0%、0.874和95.8%、63.3%、0.881,二者联合预测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72.9%、95.0%、0.911。结论升高的CRP与SⅡ是非老年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老年 C反应蛋白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和脑脊液LCN2早期表达分析
5
作者 赵丽英 赵世君 +3 位作者 耿尚勇 赵新惠 杨俊峰 菅文慧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载脂蛋白2(lipocalin-2,LCN2)早期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2022年入住...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血清和脑脊液载脂蛋白2(lipocalin-2,LCN2)早期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患者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2022年入住包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aSAH且发病3 d内的患者为aSAH组;选取同期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其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和脑脊液LCN2水平。运用Hunt-Hess分级评定患者脑损伤严重程度并分为3组:Ⅰ组Hunt-HessⅠ级、Ⅱ组Hunt-HessⅡ级、Ⅲ组Hunt-HessⅢ-Ⅴ级,分析EBI严重程度与血清和脑脊液LCN2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47例患者。(1)aSAH组血清和脑脊液LCN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Ⅱ组血清和脑脊液LCN2水平均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血清和脑脊液LCN2水平均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分级和血清LCN2、脑脊液LCN2均为正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_(s)>0,P<0.05)。(3)通过绘制ROC曲线表明:血清LCN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特异度为100.00%,敏感度为61.70%),最佳诊断界限值为45.68 ng/mL;脑脊液LCN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特异度为76.60%,敏感度为100.00%),最佳诊断界限值为15.08 ng/mL。结论:aSAH患者早期体液LCN2明显升高,并与EBI密切相关,可能参与EBI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LCN2 早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NGB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李泽新 王璐 庞永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12期1487-149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脑红蛋白(NGB)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01—2023-1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SAH患者231例,根据aSAH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70... 目的探讨血清脑红蛋白(NGB)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01—2023-1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SAH患者231例,根据aSAH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DCI分为DCI组(70例)和非DCI组(16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GB水平和计算SII。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DCI的因素,ROC曲线分析血清NGB联合SII对aSAH患者DCI的预测价值。结果231例aSAH患者住院期间DCI发生率为30.30%(70/231)。单因素分析显示,DCI组吸烟比例、高血压比例、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尼莫地平治疗比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GB、SII高于非DCI组,血红蛋白低于非DC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改良Fisher分级增加、NGB升高、SII升高为a 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NGB联合SII预测aSAH患者DCI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大于血清NGB和SII单独预测的0.822、0.829(P<0.05)。结论血清NGB和SII升高是aSAH患者DC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GB联合SII对aSAH患者DCI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迟发缺血 红蛋白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乳酸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蒋成杰 朱建华 +4 位作者 朱永定 乐健伟 叶继辉 陈国栋 樊恒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9期1140-114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脊液乳酸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间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 目的 探讨脑脊液乳酸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间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aSAH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Hunt-Hess分级、神经外科干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脑脊液乳酸水平、气管切开术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脑脊液乳酸水平在不同时间点(第1、3、5、7及9天)的变化,并通过ROC曲线比较乳酸水平与Hunt-Hess分级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共纳入76例患者,其中48例(63.2%)预后良好,28例(36.8%)预后不良。两组Hunt-Hess评分、GCS评分、手术方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第1、3、5、7及9天脑脊液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第5、7、9天的乳酸水平曲线下面积(AUC)均优于HuntHess评分(均P <0.05)。结论 脑脊液乳酸水平与aSAH患者预后相关,乳酸水平升高预示着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脊液 乳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引流速度和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
8
作者 龚绍慧 龚绍赟 +2 位作者 黄丹坪 徐建平 张永安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33-36,共4页
目的分析脑脊液引流速度和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的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引流速度5 ml/h... 目的分析脑脊液引流速度和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脑脊液生化指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的上饶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引流速度5 ml/h,引流量<250 ml)和研究组(引流速度10 ml/h,引流量≥250 ml),各30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LAC)、氯化物(C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J)、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3 d后的CRP、IL-6、CL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 d后的CRP、IL-6、LAC、C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MoCA-BJ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引流速度、高引流量的脑室外引流术可更好地促进脑脊液各项指标恢复,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液 引流速度 引流量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脊液生化指标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需求视觉下的康复护理对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的影响
9
作者 卢华芳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37-040,共4页
分析基于需求视觉下的康复护理对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横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进行介入栓塞术的8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与康复组(基于需求视觉下的康复护理),各40... 分析基于需求视觉下的康复护理对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横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进行介入栓塞术的8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护理)与康复组(基于需求视觉下的康复护理),各40例。观察指标: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康复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且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 基于需求视觉引导的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住院时长,并减少并发症和神经功能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视觉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康复护理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王宪征 《大医生》 2024年第24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开... 目的探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对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5月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开颅组(40例,行开颅夹闭术治疗)和血管介入组(40例,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36(SF-36)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血管介入组低于开颅组;两组患者各项SF-36评分均升高,且血管介入组均高于开颅组;两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减慢,且血管介入组均慢于开颅组;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降低,但血管介入组降低幅度均小于开颅组;两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升高,且血管介入组高于开颅组(均P<0.05)。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治疗可改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栓塞介入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计算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庭庭 孟思 吉思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5942-5945,共4页
目的探讨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老年aSAH患者85例进行临床随访,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并通过CT计算脑血池血容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联并构建风险评分... 目的探讨脑池血容量对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老年aSAH患者85例进行临床随访,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并通过CT计算脑血池血容量,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联并构建风险评分表。结果截至随访日期失访6例,共18例(22.8%)预后不良。根据COX分析结果将动脉瘤>6.4 mm赋值6分、Hunt-Hess分级Ⅲ、Ⅳ级赋值3分、脑池血容量>54 ml赋值4分、再出血赋值8分,发病至治疗时间>6.2 h赋值6分构建预后风险预测评分表,总分27分,分数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回归模型区分预后不良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95%CI:0.834~0.987,P<0.001),最佳截断值为18分,据此将患者分为高危组(≥18分)及低危组(<18分),根据预测风险概率计算公式计算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β0为17.7,实际发生率(22.8%)与预测发生率(2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结论基于CT计算脑池血容量的风险评分模型对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血容量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预后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风险
12
作者 高雨佳 刘振 +3 位作者 马骏 霍英松 武新英 陈国中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 目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探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auryr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经CTA(CT Angiography)诊断并经DSA(Digital Subtracted Angiography)或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和术前、术后的头颅CTA数据。基于患者的CTA原始图像构建个体化颅内血管模型,基于CFD技术模拟计算术前、术后的压力和壁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PR(pressure ratio)、WSSR(WSS ratio)。通过随访影像学或临床体格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CI,并分为DCI组和无DCI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及其与DCI相关性。结果共入组51例患者,其中DCI组共15例患者(29.4%)DCI组较无DCI组,入院时收缩压(170.87±20.28 vs.1.58.19±28.06,P=0.037)、Pressure术后(19735.10±860.18vs.14606.06±11260.28,P=0.010)和PR(1.58±0.01vs.1.37±2.12,P=0.012)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多因素分析显示Pressure术前(OR=1,95%CI:0.999~1,P=0.017)、Prassure术后(QR=1.00.1,95%CI:1~1.001,P=0.007)、WSS术前(OR=1.096,95%CI:1.002~1.198,P=0.045)和WSS术后(OR=0.888,95%CI:0.806~0.979,P=0.017)对DCI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基于Pressure术前、Pressure术后、WSS术前及WSS术后模型对DCI的识别效能AUC为0.794,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86.1%。结论aSAH后颅内血流动力学早期改变与DC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迟发缺血 计算流体动力学 壁剪切应力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全脑水肿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进展
13
作者 曾静 曾春 +2 位作者 唐爽 向城卫 陈星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64-468,共5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易并发全脑水肿,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明确aSAH后全脑水肿(GCE)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等,对降低GCE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aSAH后GCE的危险因素、发病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易并发全脑水肿,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明确aSAH后全脑水肿(GCE)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等,对降低GCE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aSAH后GCE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等方面做一综述,以便对该类患者提前进行预防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水肿 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治疗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广志 韩雨薇 霍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 目的: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功能和通路。方法:从GEO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mRNA数据集,将数据分为aSAH后发生DCI的患者组和未发生DCI的对照组,利用R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以及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寻找关键基因及相关功能通路。结果:鉴定得到140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显示,有10条差异有显著性的富集信号通路(P<0.05),主要与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谷氨酸能突触、细胞粘附分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相关;根据GO功能分析得到显著富集条目26个,涉及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类条目;GSEA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以及过氧化物酶体两个通路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的富集差异。结论:aSAH后DCI的发生涉及到COL17A1、RPL11、FCAMR、GNB2L1、HIF1A等多个基因,并可通过血管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神经损伤、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影响DCI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数据库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迟发缺血 转录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乳酸联合血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有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寿磊 李金秀 +2 位作者 荣风燕 李亚霖 王文涛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1期51-54,74,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乳酸联合血肌钙蛋白I (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80例aSAH患者,检测并记录患者发病后第1、3、7天脑脊液乳酸浓度,收集患者血常规、肝肾功...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乳酸联合血肌钙蛋白I (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80例aSAH患者,检测并记录患者发病后第1、3、7天脑脊液乳酸浓度,收集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血气分析等指标。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2组患者以上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乳酸联合血cTnI、NT-proBNP对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5例,预后不良35例。预后良好组第1、3天脑脊液乳酸浓度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第1天脑脊液乳酸浓度对aSAH预后的评估效能优于第3天、第7天,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657、0.533。预后良好组患者血尿素氮、血糖、pH、cTnI、NT-proBNP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第1天脑脊液乳酸浓度联合血cTnI、NT-proBNP对预后的评估效能最高,AUC为0.94,灵敏度88.6%,特异性88.9%,优于尿素氮、血糖、pH及单项cTnI和NT-proBNP。结论:脑脊液中乳酸浓度联合血cTnI、NT-proBNP水平对aSAH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脊液 乳酸 肌钙蛋白Ⅰ N末端钠肽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
16
作者 谭勤江 谢延风 胡明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11-0117,共7页
探讨全脑CT灌注(CTP)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 所有入选的aSAH患者均在发病后3日内完成全脑CTP扫描。记录灌注定量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 探讨全脑CT灌注(CTP)参数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预测价值。方法 所有入选的aSAH患者均在发病后3日内完成全脑CTP扫描。记录灌注定量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然后计算低灌注区域与其镜像对称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得出灌注半定量参数rCBV、rCBF、rMTT、rTTP。比较发生DCI与未发生DCI两组患者的定量、半定量CTP参数及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灌注参数预测DCI的效力及阈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最终纳入66例aSAH患者,其中23例发生DCI(DCI组),43例未发生DCI(非DCI组)。结果显示DCI患者有明显更低的CBF,更长的MTT和更大的脑灌注不对称性。在ROC曲线分析中rCBF、rMTT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提供了最佳的预测属性。预测有无DCI的最佳阈值为rCBF0.76,其具有最佳的灵敏度和特异度(99.9%灵敏度,74.4%特异度)。结论 全脑CT灌注成像在预测DCI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半定量参数rCBF阈值0.76是DCI发生最佳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迟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用于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政俊 刘宏 +2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吴晓明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21年第3期508-510,共3页
目的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 目的探究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改善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8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70)和观察组(n=80)。观察组予以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腰椎穿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头痛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大脑中动脉(MCA)流速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 d,观察组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术后3周时,观察组的头痛评分和GO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的MCA流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3周时的脑积水、脑梗死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结论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早期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能够改善脑血管痉挛、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痉挛 腰大池持续引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齐猛 曲鑫 +5 位作者 徐跃峤 陈文劲 程玮涛 王娜 蒋丽丹 王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老年重症aSAH患者49例,年龄≥65岁,且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经头部CT诊断有蛛网膜... 目的分析老年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老年重症aSAH患者49例,年龄≥65岁,且Hunt-Hess分级Ⅲ~Ⅴ级,经头部CT诊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经DSA或CT血管成像证实为单发颅内责任动脉瘤。患者均予以多模态监测基础上的集束化神经重症监护治疗,对颅内动脉瘤采用开颅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处理后进行重症监护治疗。根据患者出院后30 d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结果评估预后,其中Ⅳ~Ⅴ级为预后良好,Ⅰ~Ⅲ级为预后不良,并分为预后良好组(17例)和预后不良组(3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责任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新发脑梗死、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贫血和电解质紊乱(钠或钾离子异常)。对老年重症aSAH患者进行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9例患者住院时间为9~40 d,平均(17±7)d;住院期间死亡2例,存活的4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死亡1例,病死率为6.1%(3/49);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8.8%(19/49),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为24.5%(12/49),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7.3%(33/49),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2.4%(11/49),低蛋白血症发生率49.0%(24/49),贫血发生率为53.1%(26/49),电解质紊乱发生率83.7%(41/49)。(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责任动脉瘤部位和动脉瘤处理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良好组Hunt-Hess分级Ⅲ、Ⅳ、Ⅴ级分别为11、5、1例,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Ⅲ、Ⅳ、Ⅴ级分别为3、21、8例,两组不同程度Hunt-Hess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749,P<0.01)。(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Hunt-Hess分级的老年重症aSAH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以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年龄(由低到高)、Hunt-Hess分级>Ⅲ级、新发脑梗死为自变量,进一步行影响老年重症aSAH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Ⅲ级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0.408,95%CI:3.559~111.111,P=0.001),年龄、新发脑梗死非老年重症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Hunt-Hess分级>Ⅲ级可增加老年重症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临床评估后,除积极处理责任动脉瘤,还需行多模态监测基础上的集束化重症监护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老年患者 HUNT-HESS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和丁苯酞治疗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痉挛的时间演变和临床结局
19
作者 陈焕磊 张根堂 +2 位作者 匡荣岩 刘京平 刘文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720-726,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丁苯酞(NBP)治疗后血管痉挛(CVS)的时间演变和临床结局。方法招募2021-05—2022-05入住胶州中心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的aSAH患者100例,均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14 d内出现CVS。通...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采用尼莫地平和丁苯酞(NBP)治疗后血管痉挛(CVS)的时间演变和临床结局。方法招募2021-05—2022-05入住胶州中心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的aSAH患者100例,均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14 d内出现CVS。通过抽签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尼莫地平,观察组患者联合静脉输注NBP,持续7 d。主要终点在aSAH后90 d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分为良好(≥4分)或差(<4分)结局。次要终点评估CVS随时间演变的趋势、CVS相关梗死、院内全因病死率。结果主要终点:2组出院时、30 d和90 d 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62.0%)患者相比,90 d时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4分)的比例更高(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次要终点:对照组4例(8.0%)和观察组1例(2.0%)患者院内死亡(RR=0.235,P=0.202,95%CI:0.025~2.178)。对照组30.0%(15/50)和观察组16.0%(8/50)的患者有延迟性CVS相关新发脑梗死(RR=0.370,P=0.041,95%CI:0.142~0.962)。随访大脑中动脉(MC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血流量,从输注前第2天(D-2天)到输注前(D-1天),2组患者MCA血流量测量值均增加,包括平均和最大峰值收缩流速(PSV)及平均流速(MFV)。MCA血流量的所有测量在D-1天和输注后(D1天)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D2天开始,观察组最大PSV和MFV一直低于对照组(P<0.05),D2~D5天观察组平均PSV和MFV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NBP治疗对改善aSAH患者临床结果有显著益处,且价格低,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梗死 尼莫地平 丁苯酞 血管痉挛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醒脑静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NSE、CRP及FAB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雷靖安 刘志广 +3 位作者 刘忠志 韩琦 周玉涛 郭晓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7年第19期2143-2146,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醒脑静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NSE、CRP及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和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醒脑静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NSE、CRP及FAB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和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3 d、7 d后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C反应蛋白(CRP)、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水平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3 d、7 d时NSE、CRP、FABP、s ICAM-1、TNF-α、IL-1β、TXB2、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同期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NO水平比同期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醒脑静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可提高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血管痉挛 丁苯酞注射液 静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