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史视角下书写考古学史刍议——从《殷虚发掘员工传》的史料价值说起
1
作者 李小东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3-99,共7页
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够激发旧史料的新意涵,拓展旧问题的新面相。在学界已较为深入地从学科史、学术史视角书写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社会史视角,进一步拓展考古学史的书写视野,充分发掘《殷虚发掘员工传》等文献中有关考古民工记... 研究视角的转换,能够激发旧史料的新意涵,拓展旧问题的新面相。在学界已较为深入地从学科史、学术史视角书写考古学史的基础上,有必要借鉴社会史视角,进一步拓展考古学史的书写视野,充分发掘《殷虚发掘员工传》等文献中有关考古民工记述的史料价值,具体而微地考察考古学与近代社会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社会视角 学科视角 学术视角 《殷虚发掘员工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史的多个面相
2
作者 贺云翱 《大众考古》 2024年第6期1-1,共1页
国际考古学界一般把1859年作为人类现代考古学真正诞生的年份,其标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即“进化论”正式发布。这表明现代考古学既与自然科学有着深刻的关联,又具有人类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我国,多认为现代考古学出现于1921年,... 国际考古学界一般把1859年作为人类现代考古学真正诞生的年份,其标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即“进化论”正式发布。这表明现代考古学既与自然科学有着深刻的关联,又具有人类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我国,多认为现代考古学出现于1921年,受雇于中国政府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发展走过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今巍然屹立于世界考古学的群峰之中而毫不逊色。回顾和关注考古学史对我们正确把握考古学的学术创新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 安特生 《物种起源》 现代考古学 仰韶文化 学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发展史——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读后感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淳 《南方文物》 2009年第1期37-45,共9页
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过.经历了大概四十年,我们这些考古学者,尤其是英美的考古学者.才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考古学史不仅是指考古发现的历史,也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 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说过.经历了大概四十年,我们这些考古学者,尤其是英美的考古学者.才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考古学史不仅是指考古发现的历史,也不只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他还说,经验证明.难度最大的进展是观念上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发展 思想观念 读后感 第二版 思想 布鲁斯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庆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54-55,共2页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一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一书所作的序言。作者站在中国大历史、大考古的宏大角度,全面、科学地评价了三门峡地区在中国考古史上的... 《三门峡——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圣地"》一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先生为即将出版的《三门峡地区考古集成》一书所作的序言。作者站在中国大历史、大考古的宏大角度,全面、科学地评价了三门峡地区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三门峡地区历史地位及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将先生之文章提前刊出,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地区 仰韶文化 考古学史 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 仰韶村 庙底沟类型 文化特色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宇信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5,共4页
论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王宇信1928年,作为全国性的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当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旋即派青年学者董作宾于8月去河南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埋藏情况,并... 论殷墟发掘的第一阶段在我国考古学史上的地位王宇信1928年,作为全国性的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当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为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旋即派青年学者董作宾于8月去河南安阳小屯村调查甲骨埋藏情况,并自1928年10月起,费时十年之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发掘 考古学史 近代考古学 考古 发掘报告 董作宾 萌芽时期 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 甲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读《中国考古学史》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兴林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50-151,共2页
卫聚贤先生所著《中国考古学史》一书原为建国前“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1984年上海书店又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加以重印发行,它是我国最早电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关于考古学史的专著。目前,了解中国考古学之发生发展,它仍是一种很好的读... 卫聚贤先生所著《中国考古学史》一书原为建国前“中国文化史丛书”的一种,1984年上海书店又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加以重印发行,它是我国最早电是迄今唯一的一部关于考古学史的专著。目前,了解中国考古学之发生发展,它仍是一种很好的读物。“考古学”一词译自欧洲文字,最初是指对于古代史的研究,到了19世纪初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迹的研究。作为一门近代兴起的科学考古学被引进是本世纪30年代的事,所以学者论考古每每略古而详今,以为中国古代无考古学可言。殊不知,任何一种事物总有其发生和发展,任何一门学科被引进或传入,在异地生根、成长,亦有其适于存在和生长的土壤与背景。中国古代古物奇器、荒基败冢不可胜数,而好古博雅之徒亦每每有之,是中国考古学兴起之内因,不得不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考古学史 世纪初 建国前 古代 考古学研究 考古工作 古迹 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考古学史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忠培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7-53,共7页
中国考古学史的几点认识张忠培怎样评价今天的中国考古学,又如何走向明天。这在八十年代后期,明显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当今是走过的历程的积淀。为更好地认识今天,必须清醒地回顾昨天,同时,只有正确地认识今天,才能稳健地走... 中国考古学史的几点认识张忠培怎样评价今天的中国考古学,又如何走向明天。这在八十年代后期,明显地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意见。当今是走过的历程的积淀。为更好地认识今天,必须清醒地回顾昨天,同时,只有正确地认识今天,才能稳健地走向明天。为此,就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金石学 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史 类型学 政治环境 毛泽东 世界观 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研究的中介方法——对考古学史的简单回顾和前瞻 被引量:4
8
作者 曹兵武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2期29-35,共7页
一、残缺不全的出发点与幽黑的“时空隧道” 考古学研究人、研究人的社会与文化的目标是自始至终的。从西方最早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石学开始,其研究的对象——那些古代的遗物便被十分明确地与人联系起来,便被与纯自然之物区别开来。当... 一、残缺不全的出发点与幽黑的“时空隧道” 考古学研究人、研究人的社会与文化的目标是自始至终的。从西方最早的古物学和中国的金石学开始,其研究的对象——那些古代的遗物便被十分明确地与人联系起来,便被与纯自然之物区别开来。当然,这种联系在程度上和层次上都是较低的,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即考古学史上的经典阶段,考古遗物与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联系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通过这些遗物重建人类的历史特别是史前史成为绝人多数考古学家竭力追求的学术目标,而且,他们还因此发展并完善了层位学与标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欧、业、非、美各人洲人类的发展历程和灿烂的史前文化基本上被揭示出来了,并转化为一般群众的基本知识,60年代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考古学 中介方法 考古学史 考古学研究 考古学 考古遗存 考古学 遗物 标型学 克拉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地区史前考古学史初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周勇 《文博》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61,共9页
一河套文化区概说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北有大河,自宁县卫东北流经此地,西经旧丰洲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近现代所称的河套,大致地域包括了... 一河套文化区概说 "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史>(卷四十二志第十八):"北有大河,自宁县卫东北流经此地,西经旧丰洲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近现代所称的河套,大致地域包括了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黄河两岸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地区 考古学史 内蒙古 陕西 考古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铜器与考古学史研究的汇集之作——《商周铜器与考古学史论集》简介
10
作者 史明(供稿) 《学术动态(北京)》 2009年第7期17-19,共3页
2008年9月,由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的《商周铜器与考古学史论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研究员历年研究成果的集录。《商周铜器与考古学史论集》包括作者在商周铜器研究、考古学史研究和古代墓葬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考古学史 铜器 商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 简介 汇集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读后
11
作者 王兴 《华夏文化》 2019年第4期48-49,共2页
考古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田野发掘,也要关注考古学本身的历史及理论进展。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中国考古学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因此在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结合具体的研究梳理中国考古学发展史则显得十分必要。中国社会科... 考古学的研究,不仅要关注田野发掘,也要关注考古学本身的历史及理论进展。从20世纪20年代算起,中国考古学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因此在许多新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的情况下,结合具体的研究梳理中国考古学发展史则显得十分必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长期关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和动态,并对商周铜器作过细致、具体的研究。他的《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一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专题论文(或述评)的结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考古学史 商周 专题论文 田野发掘 学术研究 考古发现 铜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考古从这里起步 辉县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意义
12
作者 郭强(文/图) 《大众考古》 2020年第11期46-49,共4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王巍语)。回溯70年前,1950年10月开始的辉县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王巍语)。回溯70年前,1950年10月开始的辉县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有学者评价说“新中国的考古工作从辉县走出”,辉县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工作者 考古发掘 多民族统一国家 中国考古学史 中华文明起源 学者评价 辉县 新中国成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了解民国考古学史的必读书--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
13
作者 殷博闻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4期142-145,共4页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 在我国当前的考古学科建设阶段,学科发展应该重视理论的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范式是审视考古学理论发展的主流标准,中国考古学以文化历史范式为主。陈洪波先生的《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从学科历时性发展的角度梳理了民国南京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进行的考古活动及其社会背景与思想潮流,文章讨论了包括考古学学科定位和学科研究倾向在内的多个问题,来呈现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学术范式形成的诸多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考古学范式 语言研究所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洪波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2-39,共8页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期,对这段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历史各个阶段,对于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的主要人物、作品和观点作了系统的评述,其中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和海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除了对过去研究成果...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创期,对这段学术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历史各个阶段,对于民国时期考古学史研究的主要人物、作品和观点作了系统的评述,其中特别提到当前台湾和海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除了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之外,本文还反映了学术史本身随时代和环境变迁的清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考古学史 述评
原文传递
发现甲骨: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坚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3-150,共8页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节构成的。发现甲骨的讨论也不应该将古董掮客和古董市场排除在外,古董商在安阳甲骨的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正说明甲骨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因此,甲骨发现的学术史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理解和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 刘鹗 王懿荣 考古学史 金石学
原文传递
中国考古学史三阶段论说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新斌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42,共9页
本文在对比分析相关学者关于考古学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梳理出学界将"实物"作为考古学本质特征的共识。通过对1921年前后,学界将金石学作为考古学组成部分的共识,分析从金石学到考古学发展的内在基因,得出了古代遗存即"实... 本文在对比分析相关学者关于考古学概念定义的基础上,梳理出学界将"实物"作为考古学本质特征的共识。通过对1921年前后,学界将金石学作为考古学组成部分的共识,分析从金石学到考古学发展的内在基因,得出了古代遗存即"实物"的研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结论。进而提出中国考古学史是由传统考古学、近代考古学与现代考古学三个阶段组成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金石 考古学史
原文传递
岛屿东南亚考古学史及当今争论热点
17
作者 洪晓纯 贺成坡(译) 李英华(校)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7-154,共8页
岛屿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从不同时间范围和地理路线来探讨古人类起源、迁徙和交流等问题时备受关注。然而该区域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一是考古材料非常零散,不便对比研究。本文尝试对岛屿东南亚考古学研究进行一个广泛而深入的... 岛屿东南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从不同时间范围和地理路线来探讨古人类起源、迁徙和交流等问题时备受关注。然而该区域考古学研究的困难之一是考古材料非常零散,不便对比研究。本文尝试对岛屿东南亚考古学研究进行一个广泛而深入的梳理,回顾了区域考古学研究从诞生期到过渡期再到发展期的发展历程,为全球视野下展望岛屿东南亚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屿东南亚 考古学史 直立人 智人 南岛语族
原文传递
欧美考古学发展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18
作者 杨建华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1期61-67,共7页
一 目前考古学界对考古学史的研究与关注是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说明考古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自我意识阶段,需要从总结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评价现状、展望未来,需要从历史的发展重新研究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制定今后的研究课题。考古学... 一 目前考古学界对考古学史的研究与关注是考古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说明考古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自我意识阶段,需要从总结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评价现状、展望未来,需要从历史的发展重新研究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制定今后的研究课题。考古学发展历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对它的理解就不尽相同了。对历史作阶段性的划分则又因标准而异。 任何学科的性质都是由它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遗存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史 发展 三期说 时空框架 物质遗存 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家懵懂时
19
作者 何文竞(文/图) 《大众考古》 2024年第4期24-27,共4页
成绩不好的裴文中。1927年,裴文中先生(1904-1982)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主持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全球发现的最古老古人类化石之一,当时全球的主流媒体... 成绩不好的裴文中。1927年,裴文中先生(1904-1982)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9年主持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全球发现的最古老古人类化石之一,当时全球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也使得裴文中先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世界考古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考古学家。但谁又能想到裴先生在校期间成绩并不好,而且在其考古生涯之初对考古学并没有多少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裴文中 古人类化石 地质系 考古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周口店 主流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考古学家汪宁生的治学方法——以“三重证据法”为例
20
作者 张翔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8期71-74,共4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重证据法”也在批评中不断接受检验,虽然民族考古学有些过时,但不妨碍人们重新评估民族考古学“三重证据法”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宁生 考古学史 三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