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
1
作者 焦占力 杨英良 +1 位作者 王桂英 李忠杰 《作物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7-37,共1页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焦占力,杨英良,王桂英,李忠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松嫩平原黑土层较厚,光热较充足,为种植业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该自然区有29.5%耕地(约1... 易涝地玉米三深带状耕作法焦占力,杨英良,王桂英,李忠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营养实用技术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松嫩平原黑土层较厚,光热较充足,为种植业提供了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但该自然区有29.5%耕地(约121hm2)属于低平易涝地,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三深带状耕作法 易涝地 耕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钻犁“营养柱”耕作法植棉试验初报 被引量:3
2
作者 潘幸来 张贵云 +2 位作者 王永杰 孙来虎 吴慎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4-48,共5页
1995年在黄土高原峨嵋岭台地的典型旱地上,每公顷钻67500个直径8cm、深100cm的孔洞,填入耕层肥土制成“营养柱”,而把其中取出的阴土翻到地表起垅,每营养柱种一株棉花,结果每公顷产籽棉2098.5kg,皮棉7... 1995年在黄土高原峨嵋岭台地的典型旱地上,每公顷钻67500个直径8cm、深100cm的孔洞,填入耕层肥土制成“营养柱”,而把其中取出的阴土翻到地表起垅,每营养柱种一株棉花,结果每公顷产籽棉2098.5kg,皮棉729kg,比传统耕作法增产籽棉40.9%,皮棉49.8%,且株高增40.2%,茎干重增64.2%。“营养柱”集水、肥、光、气、热、根于一起,拔柴后越冬前测定,柱内40cm~100cm土中含水量、根长及根干重分别比对照的高72.9%、391.6%及802%,地面杂草及水蚀养份流失均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法 营养柱 棉花 栽培 黄土高原地区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耕作法是治理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的根本措施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德轩 彭珂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9-11,共3页
坡耕地所造成的土壤侵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每年要丧失大量的肥沃表土,导致农... 坡耕地所造成的土壤侵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强烈的地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每年要丧失大量的肥沃表土,导致农业减产和土壤退化。一遇暴雨,人民的生命财产将遭受到巨大的威胁。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水力侵蚀土层深度达0.2—2cm,每1ha 损失表土120t 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耕作法 坡耕地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坡地不同耕作法综合效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敏 卢宗凡 +2 位作者 刘文兆 徐宣斌 刘延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9-24,共6页
以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法试验 7a的资料为依据 ,论述了不同耕作法的水分利用、土壤水分平衡及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作物生长主要依赖生育期内自然降雨 ;作物耗水量与每年生育期降雨量及土壤供水量呈显著正相... 以在陕北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法试验 7a的资料为依据 ,论述了不同耕作法的水分利用、土壤水分平衡及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效益。作物生长主要依赖生育期内自然降雨 ;作物耗水量与每年生育期降雨量及土壤供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耕作法之间变化不大 ,作物主要利用 0— 12 0 cm土层内的水分。同一年内不同耕作法的综合效益从优到劣、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宽梯田 >窄梯田 >水平沟 >平播 >水平阶 >隔坡梯田。而水土保持效益排列顺序为 :梯田 >水平沟 >隔坡梯田 >水平阶 >平播 >裸地。认为坡耕地确实应尽快退耕还林还草 ,以加速陕北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沟壑区 耕作法 综合效益 还林还草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坡地节水农业的物理化学方法和蓄水耕作法研究概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兴昌 庞小明 +1 位作者 张积祥 王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40-46,共7页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化学试剂浸种、抗蒸腾剂、抗旱剂、保水剂及土壤改良剂与作物抗旱力的关系;通过对水土保持复合耕作法、蓄水覆盖耕作法、截流蓄水沟耕作法及集水深蓄耕作法的概述与分析,以期为黄土高原节水...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化学试剂浸种、抗蒸腾剂、抗旱剂、保水剂及土壤改良剂与作物抗旱力的关系;通过对水土保持复合耕作法、蓄水覆盖耕作法、截流蓄水沟耕作法及集水深蓄耕作法的概述与分析,以期为黄土高原节水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坡地 蓄水 耕作法 节水农业 化学试剂浸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免耕耕作法的农田效应 被引量:16
6
作者 巩杰 黄高宝 +3 位作者 李延梅 李广 王惠珍 张贵锋 《耕作与栽培》 2002年第4期13-14,共2页
少免耕农作制度的一次改革 ,推动了农作制度的发展 ,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体系。大量试验研究表明 ,少免耕能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增强生物和酶活性 ;能减小土壤侵蚀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 ;可... 少免耕农作制度的一次改革 ,推动了农作制度的发展 ,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体系。大量试验研究表明 ,少免耕能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增强生物和酶活性 ;能减小土壤侵蚀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 ;可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耕作法 农田效应 残茬覆盖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不同耕作法的综合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苏敏 卢宗凡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73-75,89,共4页
通过对坡耕地不同耕作法在不同年份、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水土保持效果等综合效应的分析,认为以梯田的综合效应最好;而增施肥料、增加地面覆盖度则是改变当地目前产量低而不稳的突破口。故建议在坚持大修梯田的同时,并注意培肥... 通过对坡耕地不同耕作法在不同年份、不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水土保持效果等综合效应的分析,认为以梯田的综合效应最好;而增施肥料、增加地面覆盖度则是改变当地目前产量低而不稳的突破口。故建议在坚持大修梯田的同时,并注意培肥土壤和增加地面覆盖度,以达到稳产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法 效应分析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黑龙江省黑土地保土耕作法的机理及效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刘绪军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4-35,共2页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于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增产具有明显的作用。黑龙江省水保科研机构在黑土区多年来研究推广的横坡垄作、垄作区田、少耕免耕、间混作、深松耕法、鼠道耕法等措施 ,投资少 ,见效快 ,适宜进一步推广。若将耕作措施与...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对于防治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增产具有明显的作用。黑龙江省水保科研机构在黑土区多年来研究推广的横坡垄作、垄作区田、少耕免耕、间混作、深松耕法、鼠道耕法等措施 ,投资少 ,见效快 ,适宜进一步推广。若将耕作措施与植物措施、田间工程措施科学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耕地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保土耕作法 水保效益 黑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韩国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的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崔德卿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20,共6页
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 ,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 ;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 ,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本文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 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 ,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 ;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 ,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本文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像的农耕文青铜器 ,进而考察了南江流域大坪里和汉江流域沙里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 ,认为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相当迅速 ,从而进一步考证了古代韩国的传统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韩国 朝鲜半岛 旱田耕作法 农耕制度 农耕文青铜器 农田遗址 三国时代 青铜时代 作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耕作法 开发农田蒸发水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红娟 李立科 贺飞 《陕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1期142-145,共4页
在传统耕作法的蓄水保墒条件下,大量的降水被蒸发,加之自然降水的多变性产生了干旱,引起了生态恶化。水资源可利用量应以气象上记录的降水量为依据。开发蒸发水是解决农田干旱的有效措施。改革耕作法、恢复地表原貌是西部开发的切入点。
关键词 耕作法 农田蒸发水 优化农田生态 留茬免耕 全程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茬覆盖耕作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逄焕成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74-79,共6页
残茬覆盖耕作指的是把植物残茬或秸杆保留下来,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方法。残茬覆盖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研究始于30年代,并成为当时防水蚀、防风蚀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后,它的蓄水保墒作用得到肯定,但其增产效果却有... 残茬覆盖耕作指的是把植物残茬或秸杆保留下来,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方法。残茬覆盖应用于农业生产已有悠久的历史,系统研究始于30年代,并成为当时防水蚀、防风蚀以及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之后,它的蓄水保墒作用得到肯定,但其增产效果却有不同的的报导。80年代以来,我国分别在陕西、新疆、山西、山东、北京等地试验研究残茬覆盖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综述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残茬覆盖耕作的主要作用以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法 残茬覆盖 蓄水保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韩国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的考察(续)
12
作者 崔德卿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0,共8页
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 ,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 ;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 ,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文章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 由于高丽时代以前的农书尚未发现 ,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切了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状态 ;但是从朝鲜时代的农书可以看出 ,当时受中国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等的影响很大。文章研究了在朝鲜半岛中部出土的刻有农耕图象的农耕文青铜器 ,进而考察了南江流域大坪里和汉江流域沙里的青铜时代农田遗址 ,认为三国时代的农业发展相当迅速 ,从而进一步考证了古代韩国的传统旱田耕作法和农耕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 韩国 旱田 耕作法 农耕制度 农田遗址 作亩 三国时代 播种沟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法对油—稻两熟田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13
作者 陶诗顺 张清东 《绵阳农专学报》 1991年第2期11-17,共7页
在油菜——水稻两熟制田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土壤耕作试验,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田间耕层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氮、磷、钾含量及作物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多季连续少免耕会降低作物产量。
关键词 耕作法 产量 土壤性状 耕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的保持覆盖耕作法
14
作者 冯继尧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1期93-97,共5页
在美国,发展了只松土不翻土,保持土表有较多覆益物的耕作法,总称为保持覆盖耕作法(Conservation tillage)。与传统耕作法相比,能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成本较低,且产量不相上下,所以近年已获得广泛的应用。1988年已占美国全部作物播种面积... 在美国,发展了只松土不翻土,保持土表有较多覆益物的耕作法,总称为保持覆盖耕作法(Conservation tillage)。与传统耕作法相比,能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成本较低,且产量不相上下,所以近年已获得广泛的应用。1988年已占美国全部作物播种面积的32%(3600万ha)。本文较详细介绍了保持覆盖耕作法的定义和主要方式,以及这种耕作法的特点,所用农具和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持覆盖 耕作法 美国 传统耕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保土耕作法的机理及效应
15
作者 孙宏明 丁学智 《现代化农业》 2004年第6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保土耕作法 坡耕地 水土保持 黑土区 地面覆盖 土壤入渗 微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具有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耕作法——残茬覆盖减耕法的科研新进展
16
作者 朱文珊 《科学中国人》 1995年第2期39-40,共2页
以有壁犁为核心的传统耕作法虽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耕作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在强化耕作(包括不适宜的耕作)的条件下,所带来的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快速分解、裸露土壤水分蒸发加剧、丘陵坡地土壤浸蚀加重... 以有壁犁为核心的传统耕作法虽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传统耕作法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在强化耕作(包括不适宜的耕作)的条件下,所带来的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快速分解、裸露土壤水分蒸发加剧、丘陵坡地土壤浸蚀加重等一系列弊端,日益显露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残茬覆盖 生态效益 土壤有机质 传统耕作法 新进展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土壤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肯塔基白肋烟生产过程中的保护耕作法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PEARCE R C RITCHEY E +2 位作者 吴晓芸(译) 康婧(校) 赵百东(校)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保护耕作 生产过程 耕作法 白肋烟 肯塔基 应用 美国 杂草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东南旱地麦田深松蓄墒耕作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风彬 刘丙申 刘秀峰 《山西农业科学》 1985年第1期2-4,共3页
深松耕法是以深松机具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创造纵向的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协调和改善耕层中水、热、气状况的一种耕作方法。七十年代开始,东北三省深松耕法协作组经过10余年的生产验证,在当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 深松耕法是以深松机具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创造纵向的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协调和改善耕层中水、热、气状况的一种耕作方法。七十年代开始,东北三省深松耕法协作组经过10余年的生产验证,在当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甘肃、宁夏等省(区)也有少量试验。外国一些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用无壁犁、凿形铲进行深耕和深松也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麦田 留县 耕层构造 深松耕 耕翻 土壤耕作 耕作法 犁底层 亚表土层 腐殖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坡耕地渗水孔耕作法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振欧 李旭升 贵立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1-20,32,共11页
定西地区属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经坡地田间聚流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渗水孔耕作法,不仅能增强天然降雨入渗,而且还能增加入渗深度,减少地表蒸发,提高了降雨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 定西地区属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经坡地田间聚流技术试验研究表明:渗水孔耕作法,不仅能增强天然降雨入渗,而且还能增加入渗深度,减少地表蒸发,提高了降雨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达到了保土、增收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渗水孔耕作法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法探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翠红 《运城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0-51,共2页
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法是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革命 ,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保护性耕作法既节本增效 ,提高了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又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还能为人类不断地提供无公害生命源泉。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造福工程。
关键词 农业 土壤 保护性耕作法 优势 节本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