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省域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评价及障碍度分析
1
作者 钱力 程雅娴 王维嘉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62-71,共10页
本文基于2006年、2011年、2016年、2021年4个时间节点的农业面板数据,从农业资源、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综合探究农业耕地净碳汇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局部莫兰指数绘... 本文基于2006年、2011年、2016年、2021年4个时间节点的农业面板数据,从农业资源、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综合探究农业耕地净碳汇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利用局部莫兰指数绘制4个时间节点的LISA聚类地图,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异质性,最后分析影响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各省域农业耕地净碳汇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速趋于平缓;第二,各地区农业耕地净碳汇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规律呈现为由东到西递减;第三,在农业资源、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中,阻碍我国农业耕地净汇碳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农业资源。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加强农村地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耕地净碳汇 时空格局 莫兰指数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净碳汇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华 张元敏 +2 位作者 焦马倩 王佳璐 高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2期99-104,共6页
以西北地区某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1年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的耕地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量的时序... 以西北地区某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1年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的耕地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量的时序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研究区耕地净碳汇总量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从开始上升到后期呈现“W”字形变化,净碳汇增幅达7.62%。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占耕地碳吸收总量年均达84.66%;农业能源利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幅达30.66%,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耕地碳排放和碳汇均有所增加,而耕地净碳汇也较10年前有所增加,说明耕地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研究区各城市耕地在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方面的表现呈现出一种自中部地区向南、北递减的模式。耕地净碳汇最多城市与最少的城市之间的差距达到了7.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排放 耕地吸收 耕地净碳汇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2 位作者 李泽英 付舒斐 赵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1-261,共11页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提出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总量从2005年2674.09万t增加至2021年3757.58万t,年均增幅2.22%,碳汇功能愈发凸显,空间上各地市耕地净碳汇呈“低值区点状分散、高值区片状集聚”的差异分布态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空间相关性存在“正集聚-负集聚-正聚集”交替变化规律,整体和省域耕地净碳汇均存在扩散现象且区域差异有所增强;3)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时空格局演化受耕地利用和农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耕地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关键主导因素且影响力区域异质性明显;4)应推动耕地规模化与机械化经营、科学量化物资投入及重视耕地生产主体素质培养,带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固碳减排。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测度耕地碳源汇、完善耕地碳循环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净碳汇 时空演化特征 驱动因素 减排路径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农业生产的时空耦合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吴昊玥 孟越 +1 位作者 黄瀚蛟 陈文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60-368,376,共10页
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碳源/汇,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耕地领域的数据参考。以中国30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范围(港、澳、台、西藏数据缺失过多,难以纳入分析),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量,根据二者差值分析净碳效应,刻画其时空演... 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碳源/汇,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耕地领域的数据参考。以中国30省(市、自治区)作为研究范围(港、澳、台、西藏数据缺失过多,难以纳入分析),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量,根据二者差值分析净碳效应,刻画其时空演进特征,进而采用耦合协调度与改进的Tapio耦合指数探索净碳效应与农业产值的关系变化。结果表明:(1)20年间,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均值为2.33×10^(8) t,呈先升后降态势,于2015年达到峰值2.63×10^(8) t;碳吸收量则由5.19×10^(8) t升至7.86×10^(8) t;净碳汇由3.19×10^(8) t增至5.40×10^(8) t,表明中国耕地利用系统始终呈现为碳盈余,碳汇效应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2)就时序特征而言,净碳汇历经波动不定、高速增长、稳定增长3个阶段。从空间格局来看,净碳汇呈自东向西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3)从数量角度而言,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已由全局失调改善为部分协调;从速率角度而言,二者增速关系在多数年份体现为经济主导型耦合,省域状态由若干类型并存演进为以经济主导型耦合居多。据此,应加快耕地利用方式自农资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促进种植业全产业链碳减排,分类分批推进排放大省减源增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排放 时空特征 耦合协调度 Tapio脱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