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和生态效率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进 陶恩泽 +2 位作者 陶红 何浩亮 高礼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9,共12页
[目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2011—2020年耕地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评价生态效率,为构建低碳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碳减排,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采用耕地碳排放估算模型和ArcGIS计算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 [目的]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2011—2020年耕地碳排放时空变化规律,评价生态效率,为构建低碳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碳减排,促进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方法]采用耕地碳排放估算模型和ArcGIS计算分析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特征,采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模型SBM(松驰值测算模型)评估耕地生态效率值。[结果](1)2011—2020年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总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化肥和农用柴油是耕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平罗县和中宁县是最大的耕地碳排放城市。(3)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耕地碳排放总量变化相似。(4)宁夏沿黄城市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状态,利通区耕地生态效率较低,需要调整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耕地碳排放时空分布不均匀,且生态效率不稳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巩固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耕地碳排放 SBM超效率模型 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璇 孙燕 +2 位作者 马静 张天旺 陈浮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 为厘清耕地绿色利用状况,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129个地级市耕地碳排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耕地碳排放时空特征演化,运用LMDI模型分解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量在时间上呈下降趋势,呈“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缓慢增长—缓慢下降”四个阶段;在空间上呈中、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高-高聚集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高聚集区分布于中游地区,低-低聚集区则主要分布于上游地区;区域内农业碳排放的促进因素是农业经济水平,抑制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效率,其次是农业生产结构,最后是农业劳动力规模。为此,长江经济带耕地碳排放的时空差异显著,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策略和土地利用管制规划,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低碳农业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耕地碳排放 时空格局 空间自相关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贡献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3
作者 陈龙高 林莹 +4 位作者 杨小艳 徐伟义 曲子文 潘怡莎 杜漩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苏中苏北高、苏南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且相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30年间持续增强;作物产出地均碳汇与要素投入地均碳排呈相似的空间格局,且整体呈降低趋势。(2)30年间各县区要素投入碳排放量均小于作物生长碳吸收量,耕地呈典型碳汇效应;空间上各市辖区的年均投入产出比值普遍较高,大部分农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县区比值相对较低。(3)在全省大部分区域,高程是抑制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地均碳排放/吸收的最重要因素;GDP则是促进两者增长的主要正向因素;坡度、水体、人口、距城镇距离、距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政府距离等因素指标对两类碳效应均整体呈负向贡献,其他因素指标则相反,且这种贡献在不同地区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应依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效应贡献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碳增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排放 要素投入 作物产出 多因素影响时空分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低碳视域下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夏炜祁 张明辉 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4,共14页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 为推进长江经济带耕地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当量因子法、环境成本法等测算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和负外部性价值,结合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将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划分为盈余区、平衡区与赤字区,对耕地生态外溢价值进行评估,并分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价值总量呈上升趋势,由3670.37亿元上涨至4661.55亿元,耕地生态外溢价值缓慢上升,由1353.82亿元上涨至1970.77亿元。(2)长江经济带耕地资源整体处于盈余状态,耕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出“东低西高”的态势,四川省耕地生态价值和盈余量最高,上海市耕地生态价值最低。(3)2011-2021年间,浙江省和上海市处于耕地生态赤字区,四川省处于耕地生态高盈余区,重庆市和贵州省处于耕地生态平衡状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耕地生态盈亏无显著变化,云南省和湖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上升,湖南省耕地生态盈余水平有所下降。基于此,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制定和实施适应性的耕地保护策略,推动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耕地碳排放 生态外溢价值 生态盈亏 绿色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净碳汇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华 张元敏 +2 位作者 焦马倩 王佳璐 高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2期99-104,共6页
以西北地区某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1年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的耕地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量的时序... 以西北地区某省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1年的耕地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用柴油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翻耕和主要农作物产量等数据,测算并分析了研究区近10年的耕地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量的时序变化,以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研究区耕地净碳汇总量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从开始上升到后期呈现“W”字形变化,净碳汇增幅达7.62%。粮食作物的碳吸收总量占耕地碳吸收总量年均达84.66%;农业能源利用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幅达30.66%,农业生产投入品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耕地碳排放和碳汇均有所增加,而耕地净碳汇也较10年前有所增加,说明耕地绿色发展初见成效。研究区各城市耕地在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方面的表现呈现出一种自中部地区向南、北递减的模式。耕地净碳汇最多城市与最少的城市之间的差距达到了7.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碳排放 耕地吸收 耕地 时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绿色发展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
6
作者 付舒斐 吕添贵 +2 位作者 朱丽萌 赵巧 陈安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6-299,共14页
为探究农业绿色发展对耕地利用的减碳效应,本研究通过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影响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基于中国2001—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 为探究农业绿色发展对耕地利用的减碳效应,本研究通过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影响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基于中国2001—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析农业绿色发展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农业绿色发展整体水平由2001年0.154增长至2022年0.397,区域间粮食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产区呈依次递减格局;2)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由2001年3.264 t/万元下降至2022年0.717 t/万元,区域间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呈依次递减趋势;3)农业绿色发展能直接降低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并通过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应用间接抑制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4)农业绿色发展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未来应加强区域间农业绿色合作、优化耕地精准降碳实践和推动低碳生产技术应用,以形成空间联合控碳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耕地利用排放强度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 空间效应 MOA模型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梦成 董又铭 +2 位作者 林娜娜 漆信贤 黄贤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2-371,共20页
耕地利用转型为应对全球耕地利用碳减排提供了新途径。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模型方法,以黄淮海平原为例,探究“双碳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碳排放... 耕地利用转型为应对全球耕地利用碳减排提供了新途径。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计量模型等模型方法,以黄淮海平原为例,探究“双碳背景”下耕地利用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发现:(1)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碳排放量、耕地利用转型及其具体形态均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自相关,且耕地利用碳排放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2)显性转型加剧了本县域和邻近县域的碳排放,而隐性转型则对本地和邻近地区均具有碳减排效应;(3)数量转型、空间结构转型以及生产功能转型对耕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生活功能转型和生态功能转型则均具有碳减排效应。研究表明,应稳妥推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合理调整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发展现代化低碳农业;因地制宜引导耕地利用转型;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的区域耕地碳减排效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 耕地利用转型 耕地利用排放 空间计量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黄淮海平原
原文传递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绩效测算与时空分异 被引量:33
8
作者 吴昊玥 孟越 +1 位作者 黄瀚蛟 陈文宽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48-1163,共16页
推进耕地利用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暖化威胁的有效途径。在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基础上,应用GB-US-S-SBM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低碳利用绩效,进而分析绩效时空特征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中国耕地利用... 推进耕地利用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暖化威胁的有效途径。在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基础上,应用GB-US-S-SBM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低碳利用绩效,进而分析绩效时空特征及收敛性。研究发现:(1)中国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净碳汇强度依次为1.980 t·hm^(-2)、5.624 t·hm^(-2)、3.644 t·hm^(-2),各省份耕地利用系统均呈碳盈余状态。(2)全国耕地低碳利用绩效历经剧烈起伏、缓慢上升、波动不定、高速增长四个阶段。根据初始绩效和变化率,可将省域划分为低效高潜型(北京等15地)、低效平稳型(江苏等4地)、高效平稳型(重庆等3地)、高效低潜型(湖北等3地)、高效高潜型(吉林等5地)。期初,高、低效省份分别聚集于西南、西北;期末,高效省份主要位于西北、东北,低效省份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3)全国、中部、东部的绩效不存在σ收敛,东北和西部的绩效遵循σ收敛。全国及四大区域绩效均呈β收敛,省份间存在追赶趋势。本文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耕地利用低碳转型策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 耕地利用排放 作物 SBM模型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原文传递
Carbon emissions induced by cropland expansion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被引量:9
9
作者 LI BeiBei FANG XiuQi +1 位作者 YE Yu ZHANG XueZ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259-2268,共10页
Assessments of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LUCC)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CO2-related climatic change a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Assessments of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s(LUCC) on the terrestrial carbon budge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CO2-related climatic change a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LUCC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historical carbon emissions. Using regional land cover reconstructions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with a bookkeeping model, we estimated the carbon sink changes caused by historical cropland expansion in Northeast China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 There was a dramatic land reclamation of cropland during the past 300 years in Northeast China. Approximately 26% of the natural land was cultivated, and 38% of the grassland and 20% of the forest and shrubland were converted to cropland.(2) The carbon emission induced by cropland expansion between 1683 and 1980 was 1.06–2.55 Pg C, and the estimation from the moderate scenario was 1.45 Pg C.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soil carbon pool was larger than that from the vegetation carbon pool and comprised more than 2/3 of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3)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different.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d the largest carbon emissions, and Jilin Province had the second largest emissions.(4) The primary source of carbon emissions was forest reclamation(taking 60% of the total emissions in the moderate scenario), the secondary source was grassland cultivation(taking 27%), and the tertiary sources were shrubland and wetland reclamation(taking 13%). Examination on the data accuracy revealed that the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land cover data allowed the carbon budget to be evaluated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improved the precision of the results. The carbon emission estimation in this study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previous studies because of the improved land use data quality and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change consid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expansion carbon budget 300 years Northeast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