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聂良鹏 郭利伟 +3 位作者 牛海燕 魏杰 李增嘉 宁堂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8-478,共11页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 为了解不同轮耕模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制耕层构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2009年小麦季开始至2012年玉米生长季结束连续3个种植周期设置小麦季免耕、深松或翻耕+玉米季免耕或深松的6种耕作模式组合,研究其对农田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作物产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玉米季深松大幅度提高0~40 cm土壤的周年总孔隙度,小麦季深松或翻耕改善了土壤孔隙状况。小麦季耕作和玉米季耕作的交互效应是各层次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而玉米季耕作的独立效应是土壤各层次非毛管孔隙度的决定因素。小麦季深松和翻耕促进小麦生育后期对土壤水分的吸收,深松较翻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升高。玉米季深松比免耕提高了玉米在灌浆阶段对水分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同时对后茬小麦有积极作用。从全年产量与品质看,6种耕作模式组合中,全年两季深松效果最佳,其次是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这两种轮耕模式均适合在华北平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小麦-玉米两熟制 耕层构造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6 位作者 张立祯 郑家明 冯良山 蔡倩 向午燕 冯晨 张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9-771,共13页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 建立适宜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CK)4种处理,研究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耕层构造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数据分析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能够优化土壤三相比(P<0.05),春玉米播种前0~10 cm土壤三相比以全实耕层构造为宜,10~30 cm以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为宜;春玉米收获后20~30 cm土壤三相比的虚实并存和全虚耕层构造优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构造。虚实并存耕层构造能够增加春玉米吐丝期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体积密度(P<0.05);其中春玉米根重密度增幅7.47%~97.09%,根长密度增幅6.62%~112.04%,根表面积密度增幅9.80%~125.07%,根体积密度增幅40.11%~151.97%。虚实并存耕层可以显著增加春玉米籽粒产量(P<0.05),增幅18.19%~34.86%,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提高和秃尖的降低;还增加群体生物产量(P<0.05),增幅5.18%~11.30%;和提高收获指数(P<0.05)。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改善土壤三相结构和优化春玉米根系形态的最优耕层结构,在辽西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耕层构造 土壤三相比 春玉米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郑洪兵 郑金玉 +5 位作者 罗洋 李瑞平 王浩 李伟堂 刘武仁 齐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45,95,共6页
在公主岭市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1983年)4种耕层构造(上虚下实、全虚耕层、全实耕层和虚实并存)上,通过对玉米出苗率、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系及产量指标测定,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 在公主岭市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1983年)4种耕层构造(上虚下实、全虚耕层、全实耕层和虚实并存)上,通过对玉米出苗率、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根系及产量指标测定,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玉米出苗率为94.90%,明显高于其他耕层,增加苗期玉米株高和茎粗,叶片数较全虚耕层和上虚下实耕层分别增加0.8和1.2片,但与全实耕层相比差异不明显。从玉米生育中后期来看,虚实并存耕层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叶面积,改善根系性状,与上虚下实耕层比较,根条数增加16.80条,气生根和地下根干重分别增加4.60 g和20.50 g,且气生根层数增加0.80层。同时,虚实并存耕层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耕层,增产幅度为8.17%~15.02%,上虚下实耕层产量最低。可见,虚实并存耕层"既发小苗,又发老苗",稳产高产,是较为理想的耕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耕层构造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春玉米耕地合理耕层构造研究 被引量:65
4
作者 王立春 马虹 郑金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17,共5页
通过对不同耕法所形成的耕层剖面研究,分析了不同耕法形成的耕层结构特点。根据对不同耕层构造模式的生态功能试验分析,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模式的构建,该构造对土壤水、气调节具有良好效果,能充分满足春玉米生长对耕层... 通过对不同耕法所形成的耕层剖面研究,分析了不同耕法形成的耕层结构特点。根据对不同耕层构造模式的生态功能试验分析,提出了苗带紧行间松、松紧兼备型耕层模式的构建,该构造对土壤水、气调节具有良好效果,能充分满足春玉米生长对耕层土壤的生态需求。采用此种耕层构造,对于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产量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耕层构造 土壤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5 位作者 郑家明 郝卫平 刘勤 冯良山 蔡倩 冯晨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5-213,共9页
为了探明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全实耕层、全虚耕层、上虚下实耕层(CK)4种耕层结构,利用2011-2014年数据研究了不同耕层... 为了探明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和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全实耕层、全虚耕层、上虚下实耕层(CK)4种耕层结构,利用2011-2014年数据研究了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年平均产量虚实并存耕层与上虚下实耕层和全实耕层差异显著,分别增产17.64%,6.79%。无论在枯水年还是丰水年,虚实并存耕层构造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质量的提高。在干旱年份,特别是2014年遭遇严重伏旱的情况下,全实耕层表现出了一定的增产效果;枯水年(2011年)和丰水年(2012年)单株干物质虚实并存耕层比上虚下实耕层分别增加7.19%,7.88%;在干旱年份(2011年)耕层构造并不能促进株高和茎粗的增加,丰水年苗期(2012年)能够促进茎粗的增加。2011,2012年SPAD全生育期平均值虚实并存耕层比上虚下实耕层分别增加2.66%,3.94%;在枯水年(2011,2014年)虚实并存耕层和全实耕层的光合速率高于上虚下实耕层,在丰水年(2013年)虚实并存耕层和全虚耕层的光合速率高于上虚下实耕层。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改善作物生长发育特征的最优耕层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辽西旱作农业区合理耕层构建、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和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虚实并存耕层 春玉米 产量 生长发育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构造的土壤结构质量-径级数字图像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丁启朔 董盛盛 +3 位作者 李毅念 邱威 薛金林 何瑞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为了探讨以土壤结构体为单元的耕层构造定量方法,该文利用犁耕生成的土壤结构体2D图像计算其质量-径级分布。分别以30°、45°、60°及90°拍摄获取土壤结构体的数字图像,计算土壤结构体各径级区间的几何指标,拟合质量... 为了探讨以土壤结构体为单元的耕层构造定量方法,该文利用犁耕生成的土壤结构体2D图像计算其质量-径级分布。分别以30°、45°、60°及90°拍摄获取土壤结构体的数字图像,计算土壤结构体各径级区间的几何指标,拟合质量-径级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体的棱角性和形状指数随径级增大而增加,但矩形度随之减小;以60°拍摄所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投影面积关系的拟合精度最高,各粒径区间R2均不低于0.89;数字图像筛分与手工测量所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数字图像筛分是从2D投影面信息获取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的准确方法;相对于Weibull和Rosin-Rammler模型,用Gaudin-Schuhmann模型拟合获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效果较优,用该模型拟合数字图像筛分所得的土壤结构体质量-径级分布,R2为0.98;相对于干筛法,数字图像筛分方法的划分的径级区间更精细,所得的模型拟合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图像处理 耕层构造 土壤结构体 数字图像 质量-径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叶面积和SPAD值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郑洪兵 齐华 +4 位作者 刘武仁 郑金玉 罗洋 李瑞平 李伟堂 《农业与技术》 2014年第10期1-2,共2页
为明确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叶面积和SPAD值的影响,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耕作农业示范基地(N43°45′,E125°01′),对人工模拟方式不同类型耕层构造处理下玉米叶片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留茬苗紧行松... 为明确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叶面积和SPAD值的影响,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耕作农业示范基地(N43°45′,E125°01′),对人工模拟方式不同类型耕层构造处理下玉米叶片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留茬苗紧行松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分别比垄作苗紧行松提高4.19%和4.29%;叶绿素含量随生育进程的推移,呈先增加后降低单峰曲线变化,留茬苗紧行松玉米叶片SPAD值均高于留茬苗紧行紧和留茬苗松行松,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玉米 叶面积 SP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刘武仁 郑金玉 +3 位作者 罗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6-80,共5页
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通过构造不同类型耕层,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硬度0~20 cm波动较大,21~45 cm趋于平缓。各处理平均值比较,垄作苗紧行紧土壤最紧实,其次是平作苗紧行紧和传统耕作方式(P<... 在吉林省中部黑土区通过构造不同类型耕层,探讨不同耕层构造对土壤硬度和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硬度0~20 cm波动较大,21~45 cm趋于平缓。各处理平均值比较,垄作苗紧行紧土壤最紧实,其次是平作苗紧行紧和传统耕作方式(P<0.05)。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30 cm呈增加趋势变化,31~60 cm呈降低趋势。苗紧行松处理含水量在土壤各深度均高于传统耕法,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苗紧行松耕作有效降低土壤硬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结构改善,耕层土壤水气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耕层构造 土壤紧实度 土壤含水量
原文传递
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武仁 郑金玉 +3 位作者 罗洋 郑洪兵 李瑞平 李伟堂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5,共4页
为了探明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方式构造不同类型耕层。研究结果表明:留茬苗紧行松叶面积比垄作苗紧行松提高4.19%;苗紧行松耕作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相比之下平均每天每平方米干物质量积累幅度... 为了探明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通过人工模拟方式构造不同类型耕层。研究结果表明:留茬苗紧行松叶面积比垄作苗紧行松提高4.19%;苗紧行松耕作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相比之下平均每天每平方米干物质量积累幅度为0.69~3.96g;苗紧行松分别比苗紧行紧和苗松行松耕作产量高20.06%和4.08%,苗紧行松与苗松行松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而与苗紧行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原文传递
基于雷达图分析的耕层构造效应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伟 孙占祥 +4 位作者 张立祯 郑家明 冯良山 蔡倩 向午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69-1376,共8页
改善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存在"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和土壤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旱作农田耕层构造的综合效应,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 改善耕层构造是解决旱作农田耕层存在"浅"、"实"、"少"问题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对北方旱作农田合理耕层构建和土壤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明旱作农田耕层构造的综合效应,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 4种耕层构造,利用2015—2016年2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群体生物产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土壤容重、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9个指标,进行基于雷达图分析的耕层构造效应综合评价。根据向量综合评价函数,虚实并存耕层构造、全虚耕层构造、全实耕层构造、上虚下实耕层构造的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8222、0.7174、0.6903、0.6455,验证了虚实并存耕层构造在辽西地区的优越性。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北方旱作农田的最优耕层结构,为区域建立科学的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雷达图 综合评价 春玉米
原文传递
黑土农田不同耕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洪兵 郑金玉 +5 位作者 罗洋 李瑞平 李伟堂 孙彦娣 刘武仁 齐华 《耕作与栽培》 2014年第4期7-9,共3页
为明确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公主岭市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1983年)4种耕层构造(上虚下实、全虚耕层、全实耕层和虚实并存)上,通过对玉米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和产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虚实... 为明确不同耕层构造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公主岭市吉林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田(1983年)4种耕层构造(上虚下实、全虚耕层、全实耕层和虚实并存)上,通过对玉米出苗率、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和产量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虚实并存耕层提高出苗率(13.4%),具有显著的发小苗优势,维持较大的叶面积,促进茎部性状的生长发育,根系发达,特别气生根明显优于其它耕层构造,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虚实并存耕层"既发小苗,又发老苗",是较为理想的耕层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层构造 玉米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春玉米产量 被引量:42
12
作者 白伟 安景文 +4 位作者 张立祯 逄焕成 孙占祥 牛世伟 蔡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68-176,共9页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 为了探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014-2015年在辽宁铁岭设置了秸秆0 kg/hm^2+纯N 0 kg/hm^2(S0F0),秸秆9 000 kg/hm^2+纯N 0 kg/hm^2(SN0),秸秆9 000 kg/hm^2+纯N 112.5 kg/hm^2(SN1),秸秆0 kg/hm^2+纯N 225 kg/hm^2(S0N2)(当地传统种植方式,CK),秸秆9 000 kg/hm^2+纯N 225 kg/hm^2(SN2),秸秆9 000 kg/hm^2+纯N 337.5 kg/hm^2(SN3)6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物理性状、根系形态等指标影响显著(P<0.05)。全量还田9 000 kg/hm^2和配施纯氮225 kg/hm^2产量最高,比秸秆不还田2 a增产1.10%~11.56%,但产量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群体生物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收获指数在0.46~0.59之间。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三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耕层构造春玉米根数、根长、根体积、根干质量等根系形态指标均优于秸秆不还田,且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各项指标均表现越好。因此,综合分析认为,秸秆还田量9 000 kg/hm^2和配施氮肥225 kg/hm^2是辽北棕壤区比较理想的耕层构造模式和秸秆还田技术,在该区域农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肥料 土壤 施氮量 耕层构造 土壤物理性状 春玉米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耕作现代化的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迟仁立 左淑珍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2年第1期23-26,共4页
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变化、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它应包括揭示农业本质规律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基础理论,和进行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手段两大方面。当然还有经营、组织管理,但那属于行政范畴。如果这两方面都达到世... 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变化、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它应包括揭示农业本质规律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基础理论,和进行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手段两大方面。当然还有经营、组织管理,但那属于行政范畴。如果这两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走在当代的前面,我们就可以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是,我们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耕层构造 免耕法 土体 基础理论 农业现代化 定耕 耕具 耕翻 深松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法对油—稻两熟田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14
作者 陶诗顺 张清东 《绵阳农专学报》 1991年第2期11-17,共7页
在油菜——水稻两熟制田进行了连续两年的土壤耕作试验,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田间耕层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氮、磷、钾含量及作物产量都有较大的影响。多季连续少免耕会降低作物产量。
关键词 耕作法 产量 土壤性状 耕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以松为主的旱作土壤耕作优点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洪君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年第9期56-57,共2页
土壤耕作的实质是通过农机具的物理机械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例,以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的矛盾,为形成高产土壤奠定基础。
关键词 土壤耕作 旱作 耕层构造 机械作用 土壤肥力 农机具 土壤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农具与土壤耕作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星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8-11,共4页
中国古代农具与土壤耕作技术的发展王星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中,一向把土壤耕作作为农业活动的首要任务。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业文献《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等四篇中,就明确提出了... 中国古代农具与土壤耕作技术的发展王星光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中,一向把土壤耕作作为农业活动的首要任务。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业文献《吕氏春秋》中的、《上农》等四篇中,就明确提出了“耕道”的概念,并对耕作理论作了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作 古代农具 黄河流域 《吕氏春秋》 耕层构造 原始农业 代田法 《齐民要术》 抗旱保墒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深松耕作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丽霞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4-105,共2页
介绍了以七铧犁加垄沟深松部件组成的深松机具。该机具作业加深了耕作层,打破了犁底层,并实现了间隔深松,建立起上虚下实,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经多点四间对比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深松 耕作 机具 耕层构造 自动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东南旱地麦田深松蓄墒耕作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风彬 刘丙申 刘秀峰 《山西农业科学》 1985年第1期2-4,共3页
深松耕法是以深松机具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创造纵向的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协调和改善耕层中水、热、气状况的一种耕作方法。七十年代开始,东北三省深松耕法协作组经过10余年的生产验证,在当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 深松耕法是以深松机具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创造纵向的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协调和改善耕层中水、热、气状况的一种耕作方法。七十年代开始,东北三省深松耕法协作组经过10余年的生产验证,在当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并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甘肃、宁夏等省(区)也有少量试验。外国一些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用无壁犁、凿形铲进行深耕和深松也较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麦田 留县 耕层构造 深松耕法 耕翻 土壤耕作 耕作法 犁底层 亚表土层 腐殖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新型整地机械的设计理念及使用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芳 许立彬 张春苗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介绍了1GSZ-Ⅱ型系列灭茬旋耕多用机和1GCF-系列灭茬超深松机的结构;给出了两种机具的测试效果;分析了两组机具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灭茬旋耕 超深松 耕层构造 整地机械 设计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秀芬 董桂波 《吉林农业》 2008年第10期44-44,共1页
土壤耕作是为农作物的播种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是提高土壤耕作质量,改造耕层构造的两项技术措施。
关键词 机械化技术 深松技术 深耕深松 土壤耕作 土壤环境 生长发育 耕作质量 耕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