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电动肌肉振动仪联合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在脑卒中合并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晓颖 欧阳胜璋 郄淑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3期3551-3556,共6页
目的探讨深层电动肌肉振动仪联合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在脑卒中合并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合并手功能障碍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 目的探讨深层电动肌肉振动仪联合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在脑卒中合并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合并手功能障碍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康复训练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50例和观察组(采用深层电动肌肉振动仪联合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56例。干预8周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手运动功能、手指总活动情况、脑电图[脑电波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和血清学指标[神经肽(NPY)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36%vs.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最大握力[(43.17±5.96)N]和最大捏力[(12.03±3.43)N]、手屈曲伸肌肌电值[(25.11±3.66)μV]、手屈曲屈指浅肌肌电值[(14.56±3.27)μV]及手背伸屈指浅肌肌电值[(9.02±1.77)μV]和手背伸伸指肌肌电值[(20.13±3.25)μV]高于对照组[(38.99±5.56)N、(9.87±3.55)N、(21.99±3.83)μV、(12.69±2.32)μV、(7.89±1.55)μV、(17.85±3.21)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指活动优良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的DAR(2.73±0.75)、BSI(0.25±0.08)及血清NPY[(110.63±5.33)μg/L]和MMP-9[(80.23±4.55)μg/L]水平低于对照组[3.11±0.88、0.33±0.05、(120.55±6.61)μg/L、(83.53±5.3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8.89±2.28)分]低于对照组[(10.02±2.33)分],ADL评分[(44.25±3.41)分]高于对照组[(40.88±4.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层电动肌肉振动仪联合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合并手运动功能障碍患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手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因子水平,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运动功能障碍 深层电动肌肉振动 手指康复训练机器人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肌肉振动对男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 被引量:16
2
作者 葛瑞东 白硕 +8 位作者 郭京伟 王家玺 郑鑫鑫 刘佳琦 李致衡 雷思艺 缪培 石晨怡 肖宇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7-292,共6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16例CNSLBP患者进行Biering-S?rensen测试(BST)。前后进行三阶段测试,每阶段测试含2次BST(分别记作BST1、BST2)。第一阶段测试(空白对照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休息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阶段测试(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先进行BST,俯卧位使用深层肌肉刺激器(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第二阶段测试后再间隔1周,进行第三阶段测试(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先进行BST,间隔充气状态医用橡胶手套下,俯卧位使用DMS对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振动治疗5min,再进行第二次BST。观察三种不同干预下BST维持时间及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的sEMG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 MPF)。结果:①三个阶段BST维持时间比较: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三个阶段双侧腰竖脊肌/多裂肌MPF比较: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对侧多裂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7),BST2较BST1均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BST2间比较,局部肌肉振动阶段显著高于空白对照阶段、局部肌肉假振动阶段,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双侧腰竖脊肌间/多裂肌间比较:BST1中,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BST2中,除外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腰竖脊肌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局部肌肉振动阶段双侧多裂肌间比较P=0.042,其他阶段痛侧均显著高于对侧,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对缓解CNSLBP患者腰背肌疲劳具有良好的即刻效应,并可有效平衡双侧腰背肌的易疲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局部肌肉振动 疲劳 腰背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封常美 魏然 +1 位作者 徐菲 张维娜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上肢功能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训练。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imple test for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评分和Fugl-Meyer评测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 < 0.05),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finger movement,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均P < 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BBS评分、STEF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AROM、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平衡功能、手功能和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 脑卒中偏瘫 手功能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芳 杜德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8期2802-2803,共2页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MS组(34例)与TENS组(34例),DMS(深层肌肉振动仪)组采用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梨状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DMS组(34例)与TENS组(34例),DMS(深层肌肉振动仪)组采用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TENS(经皮神经电刺激)组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DMS组VAS疼痛评分和疗效评估均优于TENS组(P<0.05)。结论:深层肌肉振动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收效满意,其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振动刺激,可有效改善梨状肌周围病理变化,缓解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肌肉振动 经皮神经电刺激 梨状肌综合征 振动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志明 《中国执业药师》 CAS 2018年第7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 目的:观察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肌肉振动治疗。比较两组肿胀、肱骨外展及外旋活动度、疼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肿胀、肱骨外展及肱骨外旋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减轻肿胀、疼痛,扩大肱骨外展、外旋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振动 针灸治疗 肩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振动治疗配合常规康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昌娥 余波 +2 位作者 张雯 陈文华 祁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2-906,共5页
目的:探讨3周肌肉振动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振动与常规康复结合组(试验组,20例)、振动组(对照组A组,20例)、常规组(对照组B组,20例),肌肉振动治疗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 目的:探讨3周肌肉振动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振动与常规康复结合组(试验组,20例)、振动组(对照组A组,20例)、常规组(对照组B组,20例),肌肉振动治疗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师进行,每次用时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持续治疗3周。干预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分标准对患手及腕关节疼痛、肿胀及患侧肱骨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手及腕部Fugl—Meyer评分法(0—24分)对患手及腕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各组基线值无显著意义差别(P>0.05)。三组SHS疼痛、肿胀得分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评分提高(P<0.05)。组内对比,干预后结合组及振动组肱骨外展及肱骨外旋得分有所降低(P<0.05),常规组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组间比较,干预后结合组SHS疼痛、肿胀,肱骨外展及肱骨外旋得分较常规组低(P<0.05);FuglMeyer评分(FMA)较两对照组高(P<0.05);结合组疼痛、肿胀得分较振动组低(P<0.05);结合组肱骨外旋及外展得分与振动组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对照组SHS疼痛、肿胀、肱骨外展、肱骨外旋及Fugl-Meyer评分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而且短暂。结论:肌肉振动治疗结合常规康复可以更加有效地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肿胀、疼痛症状,促进手及腕部功能恢复;肌肉振动治疗可以扩大肱骨外展及外旋活动度;肌肉振动治疗的可接受性强,刺激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振动治疗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24
7
作者 袁小敏 琚红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38-941,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 目的观察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46例分为对照组(n=23)和观察组(n=23)。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分别作用于患者的掌心、前臂桡侧腕伸肌腱、肱二头肌及肩胛周围肌肉;对照组接受相同时长的安慰刺激。每天1次,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运动力指数上肢部分(MI-UE)、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对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I-UE及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F>2.577,P<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153,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有助于提高偏瘫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 上肢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振动对缓解小腿三头肌运动性疲劳的即刻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郑鑫鑫 刘佳琦 +4 位作者 卢茜 李敏 杨天祎 雷思艺 王慧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深层肌肉振动仪(DMS)缓解运动后小腿三头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选取14例健康成年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所有受试者经疲劳诱导达到力竭,然后对照组给予小腿三头肌主动牵伸,观察组应用DMS;... 目的:探讨应用深层肌肉振动仪(DMS)缓解运动后小腿三头肌疲劳的即刻效应。方法:选取14例健康成年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例,所有受试者经疲劳诱导达到力竭,然后对照组给予小腿三头肌主动牵伸,观察组应用DMS;疲劳诱导后及干预后采用Borg量表评价疲劳程度;干预前、后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中的总做功、峰值力矩进行评估。力竭实验主要参考受试者主观体力感觉评分(RPE)并结合测试中峰值力矩数值。结果:治疗前后相比,2组主观疲劳度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疲劳减轻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2组峰值力矩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总做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层肌肉振动对缓解小腿三头肌疲劳有即刻效应,且其对主观疲劳的效果优于主动牵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肌肉振动 主动牵伸 等速 小腿三头肌 运动性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肌肉振动联合氨糖软骨素钙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肖平 周钢 《中国医药》 2020年第6期923-926,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振动联合氨糖软骨素钙片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并研究其对患者关节功能和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经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诊疗的8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振动联合氨糖软骨素钙片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效果,并研究其对患者关节功能和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经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诊疗的8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氨糖软骨素钙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局部肌肉振动联合氨糖软骨素钙片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Lysholm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相关因子[血清Ⅰ型胶原C端异物肽(CTX-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睾酮]水平、股四头肌肌力、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Lysholm功能评分、血清IGF和睾酮水平、股四头肌肌力、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VAS评分、CTX-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ysholm功能评分、血清IGF和睾酮水平、股四头肌肌力、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82.9±2.9)分比(76.5±2.6)分、(172±23)mg/L比(135±23)mg/L、(0.98±0.14)ng/L比(0.71±0.17)ng/L、(4.47±0.16)级比(4.01±0.14)级、(114±5)°比(104±5)°、(80±5)分比(58±4)分],VAS评分、CTX-Ⅰ水平低于对照组[(3.2±0.5)分比(4.4±1.1)分、(0.22±0.13)mg/L比(0.36±0.1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肌肉振动联合氨糖软骨素钙片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能够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情况,减轻痛苦,改善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和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关节 肌肉振动 氨糖软骨素钙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肌肉振动在脑卒中后痉挛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留军 华艳 白玉龙 《中国康复》 2020年第9期492-495,共4页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阳性症状之一。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痉挛[1]。Urban等[2]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42.6%,崔利华等[3]报道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6... 痉挛是中枢神经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阳性症状之一。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痉挛[1]。Urban等[2]报道缺血性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42.6%,崔利华等[3]报道脑卒中后6个月肢体痉挛的发生率达65.7%。轻中度的肢体痉挛有助于患者的站立和转移,使患者的静脉回流增加从而减轻水肿,预防深静脉血栓。但同时它可能会限制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掩盖肢体恢复的潜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肌肉振动 脑卒中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尚源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7期5082-5084,共3页
目的分析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接受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44例)接受重复局部肌肉振动... 目的分析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4例)接受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观察组(44例)接受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衡能力、运动功能、手部功能、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肢、下肢运动能力均较高(P<0.05);观察组手指主动活动范围、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疗法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改善肢体活动功能,促进生活能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振动疗法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手指活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路莹 李华俊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年第3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手指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某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 目的探讨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手指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常州市某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复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UE)评分,手指活动度(患侧第2掌指关节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及主动活动范围),功能独立性评测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AT及FMA-UE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RAT及FMA-U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手指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主动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手指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主动活动范围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前FIM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IM及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局部肌肉振动联合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可显著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手指活动度,提升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肌肉振动 镜像视觉反馈训练 上肢功能 手指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肌肉振动治疗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符卫卫 杨景达 马启寿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6期572-575,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Fugl-M... 目的:探讨局部肌肉振动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局部肌肉振动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Fugl-Meyer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eg estimate,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时长及10 m步行测试跨步长。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FMA-LE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TUGT时长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前应用局部肌肉振动刺激可有效提高肢体康复效率,增强肢体运动控制能力,改善步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局部肌肉振动 步行功能 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肌肉振动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庆福 陈楠 +1 位作者 葛瑶琪 李云涛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12期2016-2019,共4页
目的探讨颈部肌肉振动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症状的作用,评估其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在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伴偏侧忽略患者共40例,其中脑梗死23例,脑出血17例。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20例和振动组20例,... 目的探讨颈部肌肉振动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症状的作用,评估其短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在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伴偏侧忽略患者共40例,其中脑梗死23例,脑出血17例。随机抽样分为对照组20例和振动组20例,2组均接受针对偏侧忽略的常规康复,振动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振动治疗,频率108 Hz,振幅1.0 mm,部位为左侧斜方肌,每日一次,每次15 min。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量表(CBIT-HK)评估,分别比较常规评分、行为评分及总评分。结果 3周后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的常规评分、行为评分、总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效果比较,振动组常规分差值(19.80±18.51)分,行为分差值(15.40±14.82)分,总评分差值(35.10±29.62)分,对照组常规分差值(10.70±12.10)分,行为分差值(3.76±7.28)分,总评分差值(14.45±14.89)分,t检验结果示:2组组间比较的行为分差值t=3.155,P<0.05,总评分差值t=2.786,P<0.05,振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常规分差值t=1.841,P=0.074,2组常规测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振动治疗对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症状具有短期疗效,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颈部肌肉振动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侧忽略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肌肉振动 脑卒中 偏侧忽略
原文传递
半导体激光联合肌肉深层振动仪治疗腰肌劳损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范蕊 石海燕 +3 位作者 陈晓琳 朱江 姚兰 李斌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4期536-537,540,共3页
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联合肌肉深层振动仪(Deep muscle vibrator,DMV)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治疗的9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DMV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半导体... 目的研究半导体激光联合肌肉深层振动仪(Deep muscle vibrator,DMV)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治疗的9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DMV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腰椎前屈、侧屈、侧旋活动度均显著增加,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ODI指数中疼痛、综合功能、单项功能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DMV治疗腰肌劳损能显著降低腰部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障碍,显著增加腰部前屈、侧屈、侧旋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肌肉深层振动 腰肌劳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深层振动仪辅助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 被引量:2
16
作者 武干生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2年第1期153-155,共3页
目的:探讨肌肉深层振动仪辅助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择2018-07~2020-07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肌肉深层振动仪辅助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择2018-07~2020-07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肌肉深层振动仪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疼痛程度及腰部活动度。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侧屈、前屈、侧旋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深层振动仪辅助曲安奈德痛点注射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腰部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腰肌劳损 肌肉深层振动 曲安奈德 痛点注射 疼痛程度 腰部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训练对制动大鼠单一肌梭电生理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雪红 高艳 樊小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7-19,共3页
采用石膏固定建立后肢制动模型,用空气隔绝法记录大鼠单一肌梭的电生理活动,用振动仪给制动+振动组比目鱼肌施加高频振动,7 d后观察大鼠制动侧比目鱼肌肌梭的电生理活动变化。比目鱼肌的湿重与非制动侧相比降低了15.33%±4.76%(P<... 采用石膏固定建立后肢制动模型,用空气隔绝法记录大鼠单一肌梭的电生理活动,用振动仪给制动+振动组比目鱼肌施加高频振动,7 d后观察大鼠制动侧比目鱼肌肌梭的电生理活动变化。比目鱼肌的湿重与非制动侧相比降低了15.33%±4.76%(P<0.05);有自发放电的肌梭数量减少(P<0.05);静息放电频率降低(P<0.05)。制动期间施加高频振动组,比目鱼肌湿重减少的程度明显降低(P<0.05);自发放电的肌梭数量、肌梭的放电频率明显高于制动组(P<0.05)。制动期间的肌肉振动对制动所致肌梭电生理活动特性的改变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 肌萎缩 肌梭 电生理 肌肉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患儿肌肉深部刺激联合肢体模块化训练的疗效观察
18
作者 韦登飞 李银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4期2462-2465,共4页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在深部肌肉刺激基础上强化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和试验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基础上进行肢体...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患儿在深部肌肉刺激基础上强化肢体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和试验组(单纯重复局部肌肉振动基础上进行肢体模块化训练),每组51例。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FMA-UE)评分、运动力指数(MI)、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量表(FTHUE-HK)评分、Barthel指数、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和步行能力(步宽、10 m步行时间)。结果干预后,试验组MI、FTHUE-HK、GMFM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步宽大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在使用深部肌肉刺激仪理疗的基础上强化上下肢功能训练,有助于促进上下肢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功能锻炼计划 肌肉深部刺激 局部肌肉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紧身运动装压迫对人体运动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娟娟 李亚宁 +1 位作者 陆阿明 戴晓群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2期67-71,共5页
紧身运动装作为高性能运动装备受到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喜爱。据研究报道,在运动中穿着紧身运动装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从紧身压迫对运动机能,运动执行、调控及保障系统两... 紧身运动装作为高性能运动装备受到专业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喜爱。据研究报道,在运动中穿着紧身运动装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具体机制还不明确。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从紧身压迫对运动机能,运动执行、调控及保障系统两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发现紧身压迫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且运动后穿着紧身运动装可以促进运动能力的回复;紧身压迫也可以减轻肌肉振动,减少肌肉损伤;同时紧身压迫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静脉血回流,从而加强肌肉中氧的供给同时加快代谢物的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身压迫 运动机能 血液循环 肌肉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Exercise
20
作者 Xiaomei L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Vibration training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strength training. It, a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is able to improve specific strength or the strength of weak posit... Vibration training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ly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strength training. It, as a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is able to improve specific strength or the strength of weak posi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the muscle strength development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is paper, the anatomy, physiology, and biomechanics foundations for vibration training to increase muscle strength are mainly analyzed, and then the principle of vibration training to increase muscle strength is further expounded, and also the increase of muscle strength i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vibration frequency, vibration amplitude, vibration posture, vibration intermittent time, and vibration mode, so as to clarif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progress of the study on vibration trai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Training Muscle Strength Anatomy Foundation Physiology Foundation Biomechanics Foundation Vibration Posture Intermittent Time Vibration Frequency Vibration Amplitu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