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外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被引量:8
1
作者 宋黎涛 黄松 +1 位作者 黄参南 蔡榆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肝外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3例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和ERCP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和诊断准确性。结果:CT诊断符合率78.3%(18/23),均表现为特征软组织肿块(直接征象)和肝内胆管... 目的:分析肝外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3例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和ERCP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和诊断准确性。结果:CT诊断符合率78.3%(18/23),均表现为特征软组织肿块(直接征象)和肝内胆管及胆总管扩张(间接征象)。CT同时提供了较好的肿瘤分期诊断。ERCP诊断符合率91.3%(21/23),表现为肝内胆管均呈不同程度的扩张,肝外胆管狭窄、截断。CT结合ERCP后全部诊断正确,并提供详细信息。结论:肝外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检查有较好的诊断,结合ERCP可以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CT 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C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晋云 胡苹苹 +5 位作者 翟建新 李星逾 孙志为 杨超 陈晓波 王峻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6期431-438,共8页
目的:检测FOXC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FOXC2在体外对EHCC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C2在EHCC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qRT-PCR检测FOXC2 m RNA在EHCC组... 目的:检测FOXC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并初步探讨FOXC2在体外对EHCC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OXC2在EHCC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qRT-PCR检测FOXC2 m RNA在EHCC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的表达;分析FOXC2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选择FOXC2高表达的HuCCT1细胞进行转染敲降FOXC2,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MMP-2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77例EHCC样本中68例(88.3%)FOXC2表达阳性。qRT-PCR检测结果表明FOXC2mRNA在EHCC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胆管上皮组织。FOXC2表达水平与EHCC患者肿瘤组织分化、临床病理分级、淋巴侵犯等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FOXC2高表达组患者预后较差,且FOXC2高表达是影响EHCC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敲降FOXC2显著降低HuCCT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但不改变细胞增殖活力;显著降低EMT蛋白N-cadherin、Vimentin和MMP-2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结论:FOXC2在EHCC组织中的高表达促进肿瘤进展并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可能与FOXC2促进EHCC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叉头框蛋白C2 侵袭转移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外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绽蕾(综述) 邵国良(审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936-1939,共4页
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是一类侵袭性较高的胆系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ECC早期缺乏特异性征象且生长部位隐匿,致其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当患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临床症状时常提示... 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是一类侵袭性较高的胆系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ECC早期缺乏特异性征象且生长部位隐匿,致其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当患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临床症状时常提示疾病已进入中晚期。提高ECC的早期诊断率是提高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措施之一。影像学检查是诊断ECC的重要方式之一,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包括超声造影技术)、CT、MRI、PET/CT、PET/MR及ERCP等方法,各类检查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就ECC的流行病学、病理及分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展望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早期诊断 展望 影像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R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苏莉莉 周帅 +2 位作者 梁晚晴 周雪丽 韩啸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9-304,共6页
目的:研究EMR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生物学功能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EMR2在E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MR2表达与EHCC患... 目的:研究EMR2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生物学功能及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检测EMR2在E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MR2表达与E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EMR2表达在EHC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以及对EHCC患者预后造成危险的因素。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EMR2在EHCC细胞系(QBC939、SK-CHA-1、KMBC)和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pic中mRNA及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检验细胞敲低和过表达的效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MR2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中的表达变化。细胞侵袭、增殖、迁移能力分别用Transwell侵袭实验、CCK-8实验、细胞划痕及Tranwell迁移实验检测。结果:IHC结果显示,EMR2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低于EHCC组织,EMR2的表达与EHCC分化程度有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MR2的表达与EHCC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EMR2表达和EHCC分化程度是影响E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确定了以EMR2高表达细胞株QBC939和低表达细胞株KMBC作为后续实验对象,并且验证了转染效率。EMR2在EHCC细胞中的表达与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N-cadherin、Vimentin蛋白水平成正比,与E-cadherin蛋白水平成反比。结论:EMR2表达与EHCC分化程度、预后有相关性,EMR2表达和分化程度是独立影响EHCC预后的因素。EMR2高表达能够促使EHC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增加,其机制可能与EMT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R2 肝外胆管细胞癌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鲁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3期124-125,共2页
目的:分析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性电子计算机断层(PET/CT)检查技术在肝外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肝外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增强CT检查及^18F-FDG PET/CT检查。结果:^... 目的:分析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性电子计算机断层(PET/CT)检查技术在肝外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运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肝外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接受增强CT检查及^18F-FDG PET/CT检查。结果:^18F-FDG PET/CT诊断肝外胆管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方面(97.87%、100%、98%)均高于增强CT诊断(80.85%、66.67%、80%),(P<0.05)。结论:18F-FDG PET/CT用于肝外胆管细胞癌诊断,可精确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其治疗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DG PET/CT 肝外胆管细胞癌 术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PET/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江平 宋晓丽 罗洪建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5期826-828,842,共4页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18F-FDGPET/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术前诊断及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疑为EHCC患者的临床资料。96例患者均采用18F-FDGPET/CT检查。统计病理学检查结果,计算18F... 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18F-FDGPET/CT)对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术前诊断及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疑为EHCC患者的临床资料。96例患者均采用18F-FDGPET/CT检查。统计病理学检查结果,计算18F-FDGPET/CT诊断EHCC结果,以及18F-FDGPET/CT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果。结果96例疑为EHCC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21例,恶性75例;18F-FDGPET/CT诊断EHCC敏感度为74.67%,特异度为80.95%,准确率为76.04%,诊断EHCC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442);75例EHCC患者中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28例,远处转移4例;18F-FDGPET/CT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60.71%,特异度为89.36%;准确率为78.67%,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523);18F-FDGPET/CT诊断远处转移敏感度为75.00%,特异度为94.37%;准确率为93.33%,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512)。结论18F-FDGPET/CT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对EHCC诊断效能较高,在明确区域淋巴结转、远处转移中更具优势,能够为EHCC术前诊断及分期提供确切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术前分期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外胆管细胞癌治疗现状及进展
7
作者 王子承 毛先海 +2 位作者 吴金术 蒋波 成伟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3年第6期475-479,共5页
近年来,肝外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针对已失去根治机会的病例,有效的胆汁引流、放化疗、光动力疗法是延缓肿瘤生长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
关键词 胆管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磷酸化受体在肝外胆管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8
作者 陈惠新 陈丽莎 +3 位作者 徐永成 余志金 程进伟 曾书君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5年第4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表达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p VEGFR1/2在35例EH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HCC细胞系中VEGF及其相关受体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表达在肝外胆管细胞癌(E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及其磷酸化受体p VEGFR1/2在35例EHC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EHCC细胞系中VEGF及其相关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及其受体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进展、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VEGF、p VEGFR1和p VEGFR2阳性的病例数分别为20(57.1%)、14(40.0%)和14(40.0%)例。p VEGFR1的高表达与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 Erk1/2水平、神经侵犯、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静脉侵犯程度均相关(P均小于0.05)。p VEGFR1的高表达增加EHCC患者的死亡风险(HR=4.45,95%CI 38.66-61.62,P=0.035)。结论p VEGFR1/2的表达程度与EHCC的进展呈正相关,高表达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提示p VEGFR1/2有可能作为EHCC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肝外胆管细胞癌 预后
原文传递
肝外胆管细胞癌所致肝实质一过性密度差异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纪年尚 安丰新 +5 位作者 张霞 聂仁栓 蓝孝全 关济 张玉光 王万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细胞癌所致胆系扩张的肝实质一过性密度差异(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attenuation differences,THAD)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56例肝外胆管细胞癌致胆系扩张患者行肝脏三期动态扫描均可见THAD。分析THAD的影像...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细胞癌所致胆系扩张的肝实质一过性密度差异(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attenuation differences,THAD)的影像学表现。资料与方法56例肝外胆管细胞癌致胆系扩张患者行肝脏三期动态扫描均可见THAD。分析THAD的影像学特征及THAD与胆系扩张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56例共测量肝内胆管222段,其中轻度扩张46段,中度扩张98段,重度扩张78段。柱状或分枝状THAD(Ⅰ型)在胆管轻度扩张肝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胆管中、重度扩张肝段(χ2=186.68,P<0.005)。肝内胆管重度扩张时,扩张程度呈扇形或不规则片状THAD(Ⅱ型)发生率明显增高(t’=5.16,P<0.05)。Ⅱ型THAD阳性组95%可信区间下限为9.3 mm。Ⅲ型THAD阳性组与阴性组胆囊横径均数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6,P<0.05)。Ⅲ型THAD阳性组胆囊横径均数95%可信区间下限为28.2 mm。结论肝外胆管细胞癌所致胆系扩张的THAD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3种:(1)Ⅰ型。沿胆管分布的柱状或分枝状THAD,边界不清,肝内胆系扩张>5 mm时常见;(2)Ⅱ型。扇形或不规则片状THAD,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肝内胆系扩张>9.3 mm时常见;(3)Ⅲ型。胆囊旁肝实质内弧形片状THAD,边界不清,胆囊横径>28.2 mm时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质一过性密度差异 胆系扩张 肝外胆管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125)I粒子照射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外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10
作者 瞿康林 周帅 +8 位作者 庞青 李进昂 陈石磊 胡小四 张懿刚 金浩 朱超 王勇 刘会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观察^(125)I粒子对人肝外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凋亡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对其分组:0个粒子组(control组)、1个失效粒子组(SX组)、1个有效粒子组(LZ1组)、2个有效粒子组(LZ2组)和3个有效... 目的观察^(125)I粒子对人肝外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凋亡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对其分组:0个粒子组(control组)、1个失效粒子组(SX组)、1个有效粒子组(LZ1组)、2个有效粒子组(LZ2组)和3个有效粒子组(LZ3组),各组使用对应数目的^(125)I粒子进行处理。采用集落形成实验、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来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AKT、p-AKT、PI3K、p-PI3K、MDM2的表达情况。接种各组细胞制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125)I粒子对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LZ1组、LZ2组和LZ3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且抑制效果随粒子数目增加而不断增强(P<0.05),集落克隆显著减少(P<0.05),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蛋白印迹实验表明相较于control组,LZ1组、LZ2组和LZ3组细胞中AKT、p-AKT、PI3K、p-PI3K、MDM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125)I粒子显著抑制了瘤体的生长(P<0.05)。结论^(125)I粒子照射抑制肝外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上述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受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粒子 肝外胆管细胞癌 增殖 凋亡 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外科治疗
11
作者 吴柏华 邬林泉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5年第B12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5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并对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指标、手术方式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根治性手术病人39例1、3、5年生存例数分别为28例(72%)、17例(44%)、9例(23%),姑息性手...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5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并对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指标、手术方式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根治性手术病人39例1、3、5年生存例数分别为28例(72%)、17例(44%)、9例(23%),姑息性手术病人12例则分别为4例(33%)、1例(8%)、0例(0%),根治性手术病人1、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性手术病人。结论根治性肝切除术可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科学 切除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预测肝外胆管癌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玉蒙 许泽清 +1 位作者 唐彩华 仲月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预测肝外胆管癌转移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及相关的临床特征,其中有转移者28例,无转移者29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肝外胆管癌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预测肝外胆管癌转移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及相关的临床特征,其中有转移者28例,无转移者29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肝外胆管癌发生转移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原发灶TSUVmax及T/B在鉴别诊断肝外胆管癌有无转移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患者有黄疸、T/B和CA199水平是肝外胆管癌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T/B是肝外胆管癌转移的独立的危险因素。TSUVmax预测胆管癌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601,当TSUVmax=4.1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是73.9%、64.7%、68.4%;T/B预测胆管癌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662,当T/B=1.8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82.3%、62.5%、68.4%。结论T/B为肿瘤发生转移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为突破形态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18F-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标准化摄取值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在晚期肝外胆管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炜 刘会春 +3 位作者 庞青 李宗狂 金浩 周磊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23期2729-2734,共6页
目的 Child-Pugh(CP)分级已被用于评估胆道肿瘤的肝功能和术后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另一种替代肝功能模型的称之为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对晚期肝外胆管癌(EH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本院住院并接... 目的 Child-Pugh(CP)分级已被用于评估胆道肿瘤的肝功能和术后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讨另一种替代肝功能模型的称之为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对晚期肝外胆管癌(EH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4月在本院住院并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置入术的109名晚期EHC患者。收集术前临床资料以评估CP和ALBI等级。通过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ALBI评分在预测术后死亡中的表现与CP评分的表现进行比较。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探讨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OS)的因素。结果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6.9%,12.8%。用于预测死亡的ALB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CP评分(0.751,95%CI:0.641~0.861,P<0.001对0.688,95%CI:0.567~0.80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EHC总体存活相关的因素是CA19-9、总胆红素、白蛋白、ALBI分级和CP分级。在多因素分析中,ALBI等级(HR=1.65,95%CI:1.04~2.61,P=0.032)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我们证明ALBI分级可用作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EHC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白蛋白-胆红素分级 CHILD-PUGH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蛋白-胆红素分级在评估晚期肝外胆管癌患者预后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王凤 潘宏年 +1 位作者 王修中 王宝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67-70,共4页
通过比较白蛋白 - 胆红素(ALBI)分级与Child-Pugh(CP)评分在评估经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晚期肝外胆管癌(EHC)患者的预后的应用,探讨ALBI分级在评估该类型患者的预后方面是否有更高的价值。方法 筛选自2016年1月到2020年6月在我... 通过比较白蛋白 - 胆红素(ALBI)分级与Child-Pugh(CP)评分在评估经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晚期肝外胆管癌(EHC)患者的预后的应用,探讨ALBI分级在评估该类型患者的预后方面是否有更高的价值。方法 筛选自2016年1月到2020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且行经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晚期EHC患者,其中有45名患者符合标准,收集并统计分析其术前的临床数据资料,完善其CP评分和ALBI等级评分,通过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ALBI分级与CP评分在经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晚期EH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 ALBI评分在预测死亡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CP评分在ROC曲线下的面积(0.749,95%CI:0.633~0.856,P<0.001对0.648,95%CI:0.554~0.811,P<0.001)。结论 我们证明ALBI分级评估经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晚期EHC患者预后的价值可能要优于CP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细胞癌 白蛋白 - 胆红素分级 CHILD-PUGH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治疗分析
15
作者 胡士杰 吴健雄 +2 位作者 荣维淇 王黎明 邵永孚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6年第5期431-433,共3页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0至2005年外科治疗的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AFP阳性率为10.7%(3/28),肝硬化阳性率25.0%(7...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70至2005年外科治疗的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AFP阳性率为10.7%(3/28),肝硬化阳性率25.0%(7/28)。根治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3%、45.8%和45.8%;姑息性切除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11.1%和0。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le of 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 for resected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a meta-analysis 被引量:2
16
作者 Xin-qi SHI Jing-yu ZHANG +2 位作者 Hua TIAN Ling-na TANG Ai-lin LI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7期549-559,共11页
Background: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A(C)RT)may be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surgery for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However,whether all patients would achieve benefits from A(C)RT and which adjuvant regi... Background: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A(C)RT)may be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surgery for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HCC).However,whether all patients would achieve benefits from A(C)RT and which adjuvant regimen,adjuvant radiotherapy(ART)or 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ACRT),would be preferred,are still undetermined.The low incidence of EHCC makes it difficult to carry ou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therefore,almost all clinical studies on radiotherapy are retrospective.We hav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these retrospective studies.Methods: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current retrospective studies using PubMed,Embase,and ClinicalTrials databases.All studies published in English that were related to A(C)RT and which analyzed overall survival(OS),disease-free survival(DFS),or locoreg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were included.Estimated hazard ratios(HRs)were calculated for OS,DFS,and LRFS.Results:Data from eight studies including 685 patients were included.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A(C)R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S(HR 0.69,95%confidence interval(CI)0.48–0.97,P=0.03),DFS(HR 0.60,95%CI 0.47–0.76,P<0.0001),and LRFS(HR 0.27,95%CI 0.17–0.41,P<0.00001)of EHCC overall.In subgroups,patients with microscopically positive resection margin(R1)could achieve a benefit from A(C)RT(HR 0.44,95%CI 0.27–0.72,P=0.001).No statistically OS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negative resection margin(R0)subgroup(HR 0.98,95%CI 0.30–3.19,P=0.98).Significant OS benefit was found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concurrent ACRT(HR 0.40,95%CI 0.26–0.62,P<0.0001),while the result of ART without chemotherapy showed no significant benefit(HR 1.14,95%CI 0.29–4.50,P=0.85).In the 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 subgroup,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when ACRT and ART were included(HR 0.61,95%CI 0.14–2.72,P=0.52),bu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ewOshSpe,enDc iaFanlSla,yl yianzn iddn igsL ttRahlF ep Sca iotinne cEnutHrsr.C eCnt pAaCtieRnTt so,nelys p(eHcRi a0 ll.y2 i9 n,t9 h5 o%s eC Iw i0 t.h13 R–10 r.e6 s4 e,cPti=o0 n.0 m0 a2 r).g iCnso.n AclCusRioT nms:aAy(bCe)RsTu pmeraiyo ri tmop rAoRvT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juvant(chemo)radiotherapy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META-ANALYSIS Disease-free survival Overall surviv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