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管理
1
作者 鲁文婷 张峰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指在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和/或脾静脉、肠系膜静脉发生的血栓。按照病因是否为肝硬化,可将PVT分为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NCPVT)两种类型,其中以肝硬化PVT较为常见[1]。NCPVT是门静脉高压的第二大病因,约占5%~10%,发病率估计为每年0.35~2.5/10万人[2]。据文献报道,在亚洲,肝外门静脉血栓是导致门静脉高压性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占所有静脉曲张出血的30%,并且是儿童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原因[3]。迄今,NCPVT仍是临床诊疗的难点和痛点。本文重点介绍NCPVT的病因和临床管理,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病因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徐蓓佳 李洁 +1 位作者 刘宝真 李建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3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观察术后患者门静脉通畅及转归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栓Yerdel分级、肝门静脉指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观察术后患者门静脉通畅及转归情况,比较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栓Yerdel分级、肝门静脉指标、静脉压变化,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54例患者术后门静脉完全通畅率70.37%、部分通畅率27.78%,失败率1.85%;术后消化道出血复发率为9.26%,总生存率为88.89%;术后门静脉血栓Yerdel分级情况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门静脉内径(15.14±2.30)mm、脾静脉内径(11.26±0.37)mm、脾脏肋间厚度(47.84±3.96)mm小于术前的(16.10±2.18)、(12.84±0.85)、(52.53±5.75)mm,血流速度(35.75±8.82)cm/s快于术前的(26.59±8.4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患者的肝静脉自由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静脉楔压(10.39±3.11)mm Hg(1 mm Hg=0.133 kPa)、肝静脉压力梯度(8.98±2.03)mm Hg低于术前的(20.08±6.02)、(14.20±2.2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占比27.08%、Child-Pugh分级C级占比25.00%低于死亡患者的66.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性别、病程、住院时间及脾切除、肝性脑病、腹水、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C级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介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可有效改善门脉血供,提高生存率,Child-Pugh分级C级可提示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 超声 门静脉穿刺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连举 郑久令 龚建平 《西部医学》 2017年第5期733-736,共4页
肝硬化伴门静脉系统血栓疾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导致各种并发症。按血栓发生的时间及其影像学表现可将其分期、分度和分级。其病因可能包括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治疗策略目前尚存争议,缺乏预防性治疗的可靠证据... 肝硬化伴门静脉系统血栓疾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导致各种并发症。按血栓发生的时间及其影像学表现可将其分期、分度和分级。其病因可能包括凝血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治疗策略目前尚存争议,缺乏预防性治疗的可靠证据,对于无门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且分级为II级或者有门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但能够通过消化道内镜、腹腔穿刺及药物控制症状的患者,倾向于运用有临床证据的依诺肝素行抗凝治疗。对于抗凝治疗无效且进一步进展或者合并反复的上消化出血及难治性腹水的患者,目前倾向于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通过分析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本文将对其病因及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病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4
作者 姚青青 师文 +1 位作者 闫淼佳 李红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0-316,共7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PVT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PVT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360例...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PVT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提高失代偿期肝硬化PVT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3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肝硬化PVT组(135例)和肝硬化非PVT组(225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化验指标、肝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筛选有意义的危险因素,最终确定与失代偿期肝硬化PVT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后根据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该预测模型的准确度,一致性曲线评估该模型的校准度,Bootstrap法验证模型内部稳定性。最后通过R软件(4.3.1)绘制预测模型的列线图以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脾切除术史、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EVT)史、门静脉直径(DP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这5个方面PVT组和非PVT组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切除术史(P=0.002,OR=3.012,95%CI:1.500~6.047)、EVT史(P=0.001,OR=2.276,95%CI:1.400~3.698)、DPV≥14.8 mm(P=0.007,OR=1.942,95%CI:1.202~3.136)、NLR≥2.85(P=0.009,OR=1.886,95%CI:1.170~3.041)和D-二聚体升高≥1.1 mg/L(P<0.001,OR=3.725,95%CI:2.149~6.485)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形成门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上述5个危险因素拟合的Logistic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0,验证组的AUC为0.7494;在验证集中,模型依然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和准确度。结论脾切除术史、EVT史、DPV增宽、NLR增高和D-二聚体浓度升高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Logistic预测模型及可视化列线图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PVT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对早期筛选失代偿期肝硬化发生PVT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失代偿期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5
作者 陈泽平 朱齐 +4 位作者 朱翔 陈德盛 楼逸超 张益 孙红成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或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1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或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无PVT者71例(无PVT组),术前合并PVT者14例(PVT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脾功能亢进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手术安全性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脾切除术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较术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PVT组患者脾切除术后血清白蛋白较术前升高,而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VT组患者的这些指标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PVT组的改善情况优于PVT组。两组围手术期安全性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继发脾功能亢进合并PVT的患者接受脾切除术能改善脾亢症状,但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不如无PVT患者;其手术安全性与无PVT患者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血栓 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田瑞渊 李勇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门静脉血栓(PVT)是指因各种原因所致发生于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栓,伴或不伴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血栓的血管阻塞性疾病。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几率为10%~25%^([1,2]),有研究表明其患病率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代偿性肝硬化患... 门静脉血栓(PVT)是指因各种原因所致发生于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栓,伴或不伴肠系膜静脉和脾静脉血栓的血管阻塞性疾病。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几率为10%~25%^([1,2]),有研究表明其患病率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患病率约10%,Child-Pugh B/C 型肝硬化患者约为17% ,而在准备接受肝移植 (LT) 的患者中则高达26%^([3]),甚至有研究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达4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腹逐瘀颗粒预防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7
作者 王鹏利 周小燕 +3 位作者 王少辉 罗璐 白垚 白子墨 《陕西中医》 2025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探究通腹逐瘀颗粒对肝硬化患者经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肝硬化失代偿期后出现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大、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给予脾切除术联合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收集其中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目的:探究通腹逐瘀颗粒对肝硬化患者经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肝硬化失代偿期后出现门静脉高压症伴脾大、脾功能亢进的患者,给予脾切除术联合贲门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收集其中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运用通腹逐瘀颗粒治疗,对照组术后3 d开始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钠针剂皮下注射,空白组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不做干预。于术后7 d、15 d检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D-乳酸水平,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门静脉直径,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且在术后7 d、15 d、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以此评估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结果:对三组患者检测指标进行分析,除术后7 d门静脉直径外,其他所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的7 d、15 d,试验组在FIB、D-二聚体、ALT、D-乳酸以及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术后7 d、15 d的ALT、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15 d的FIB、D-二聚体、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门静脉直径大于空白组,试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上,试验组与对照组的首次排气、排便、总住院时间较空白组明显缩短,试验组较对照组也显著缩减(P<0.05)。术后B超随访,试验组术后6个月内门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低于空白组(P<0.05)。结论:运用通腹逐瘀颗粒能对肝硬化脾切除患者术后预后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可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通腹逐瘀颗粒 脾切除术 门静脉血栓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MTS-13、HMOX-1、D-二聚体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中应用价值
8
作者 吴取梅 赵久法 +3 位作者 李冬冬 陈慧娟 苏天皎 刘芳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ADAMTS-13)、血红素加氧酶-1(HMOX-1)、D-二聚体(D-D)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PVT组)... 目的: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ADAMTS-13)、血红素加氧酶-1(HMOX-1)、D-二聚体(D-D)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PVT组)、50例肝硬化未合并PVT患者(非PVT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PVT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有无糖尿病、有无脾切除史、肝硬化病因、有无肝性脑病、年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胆碱酯酶(CHE)、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T组更易发生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PVT组Child-Pugh分级、D-D水平较非PVT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T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ADAMTS-13)、血红素加氧酶-1(HMOX-1)较非PVT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血浆D-二聚体(D-D)是肝硬化合并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ADAMTS-13、HMOX-1是肝硬化合并PVT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结论:临床应加强肝硬化患者EGV、ADAMTS-13、HMOX-1、D-D的监测,有助于患者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D-二聚体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 血红素加氧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风险和特征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9
作者 王琰 余保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601-605,共5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和特征并进行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PVST将388例肝硬化患者分为血栓组(142例)与非血栓组(246例),再根据血栓类型将血栓组分为主干组(27例)、分支组(36例)和...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和特征并进行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PVST将388例肝硬化患者分为血栓组(142例)与非血栓组(246例),再根据血栓类型将血栓组分为主干组(27例)、分支组(36例)和混合组(79例),比较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肝硬化患者PVS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内部验证。采用校准曲线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血栓组Hb、纤维蛋白原(FIB)均显著低于非血栓组,而D-二聚体(D-D)、门静脉主干(MPV)宽度、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脾脏切除史、内镜治疗史、Child-Pugh分级为B/C级患者病例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主干组脾切除史占比高于分支组,白蛋白(Alb)低于分支组;主干组PT活动度(PTA)、Alb高于混合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值(INR)、D-D及腹腔积液占比均低于混合组;分支组PTA、Alb均高于混合组,PT、INR、D-D、MPV宽度及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脾脏切除史、内镜治疗史、Child-Pugh分级为B/C级患者比例均低于混合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MPV宽度、脾脏切除史、内镜下治疗史均为肝硬化患者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指数为0.801,提示预测模型校准度良好。结论 D-D、MPV宽度、脾脏切除史和内镜下治疗史均为肝硬化患者并发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PVST患者中混合型血栓并发症更多,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表现更差。根据以上因素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对肝硬化患者PVST风险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列线图
原文传递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明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被定义为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内血栓形成,伴或不伴延伸至脾静脉或/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栓子[1,2]。PVT的出现给肝硬化患者后续治疗,不论是急性出血、腹水还是肝移植,都带来更多技术上的困难。因为PVT的存在可导致肝门静脉灌注减少和实质萎缩,还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和肝功能恶化,发生失代偿事件和死亡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影响预后[3]。这类患者发生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时,控制急性出血失败的风险较无PVT者增加3倍。在规律内镜治疗过程中,消除静脉曲张的时间也更长。本文就肝硬化并发PVT做一介绍,供相关专业医生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作者 王大东 吴晓莉 秦斯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9期0050-0054,共5页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的诱因及其隐患。方法 PVT与肝硬化的关联性极其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探究。选取22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PVT组112例,非PVT组11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化并PVT形... 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的诱因及其隐患。方法 PVT与肝硬化的关联性极其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探究。选取224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PVT组112例,非PVT组11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肝硬化并PVT形成与糖尿病、感染、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Child-Pugh分级和脾脏切除术有关(t=4.073、5.906、6.095、9.524和14.098,P<0.05)。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表明,肝硬化并PVT形成其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切除(OR=1.852、3.018、7.146,P<0.05)。结论 肝硬化并发PVT其致病因素涉及高血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PVT)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廑虫丸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对凝血功能紊乱、肝硬化程度及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虞嘉康 周蕾 倪纯明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998-1001,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廑虫丸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HBV)肝硬化对病人凝血功能紊乱、肝硬化程度及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HBV肝硬化病人,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探讨大黄廑虫丸联合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HBV)肝硬化对病人凝血功能紊乱、肝硬化程度及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无锡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HBV肝硬化病人,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合大黄廑虫丸,评估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对比两组凝血功能、HBV-DNA值、肝硬化程度、门静脉系统相关参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病人占50.00%高于对照组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LT[(125.42±24.57)×10^(9)/L比(116.12±21.38)×10^(9)/L]、FIB水平[(2.76±0.56)g/L比(1.80±0.63)g/L]高于对照组,TT[(14.18±4.28)s比(16.61±5.34)s]、HBV-DNA[(2.72±0.43)×10^(5) IU/L比(3.38±0.68)×10^(5) IU/L]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肝硬化程度和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肝脏硬度数值(LSM)(15.32±2.27)kPa比(17.94±2.34)kPa、肝门静脉内径[(12.29±1.98)mm比(13.80±2.15)mm]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LT、AST水平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独抗病毒治疗,联合大黄廑虫丸治疗,疗效较好,改善肝功能,有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缩小肝门静脉内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肝硬化 大黄廑虫丸 抗病毒治疗 凝血功能紊乱 门静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雯迪 杨佳妮 +4 位作者 朱婕 全玉杰 张金晶 刘妍 张海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2-556,共5页
背景门静脉血栓(PVT)和消化道出血均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且PVT可加重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两者的治疗相互矛盾,是临床工作的又一难题。目的探讨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10-01—2021-... 背景门静脉血栓(PVT)和消化道出血均是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且PVT可加重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但两者的治疗相互矛盾,是临床工作的又一难题。目的探讨肝硬化PVT形成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10-01—2021-09-30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且诊断为肝硬化PVT患者279例,根据本次入院有无呕血、黑便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127)和非出血组(n=152)。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并发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手术史等相关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回顾性调查5807例肝硬化患者,其中合并PVT患者350例,PVT发生率为6.0%。279例肝硬化PVT患者中肝功能Child B级并发PVT最常见[146例(52.3%)]。出血组和非出血组病因、血管受累情况、黄疸、门静脉主干内径、食管胃静脉曲张、白细胞计数(WBC)、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血细胞容积(HCT)、总胆红素(TBiL)、纤维蛋白原(FIB)、腹腔手术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升高(OR=2.555,95%CI=1.318~6.542)、HCT下降(OR=0.511,95%CI=0.247~0.925)、FIB下降(OR=0.085,95%CI=0.005~0.661)、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OR=27.873,95%CI=1.452~1335.715)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WBC升高、HCT下降、FIB下降、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是肝硬化PVT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实行早期干预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消化道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诊治思维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永刚 薛丹 +3 位作者 周嘉迪 南然 马小兵 常占杰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门静脉血栓(PVT)是发生于门静脉及其所属分支的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PVT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且发病率随肝硬化严重程度而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发生率约为25%,具有隐匿的致死性[2,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C... 门静脉血栓(PVT)是发生于门静脉及其所属分支的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患者PVT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且发病率随肝硬化严重程度而增加,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发生率约为25%,具有隐匿的致死性[2,3]。肝硬化门静脉血栓(CPVT)的形成,加剧了门静脉血液瘀滞,导致门静脉压力骤增,进而引起肝损伤并促进肝纤维化形成,并可延伸至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引起小肠缺血坏死[4],而CPVT的产生可能与肝功能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脾切除术等有关[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 气/瘀/痰/饮 血脉痹阻 化瘀通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早期抗凝的出血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慧珊 房晔 +5 位作者 叶丝陶 李星寰 黄晓铨 王剑 马丽黎 陈世耀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361-366,共6页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对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患者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因胃静脉曲张出血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学检查发现PVT,并接... 目的 探讨抗凝治疗对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患者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因胃静脉曲张出血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学检查发现PVT,并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48 h内是否行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随访6周,评价患者出血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术后早期(6周内)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65例患者在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后48 h内接受抗凝治疗。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患者性别、肝硬化病因、组织胶和聚桂醇用量、Child-Pugh分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与非抗凝组治疗后6周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vs 2.10%,P=0.79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组织胶用量多是术后6周内出血的危险因素(HR=5.862,P=0.015)。结论 肝硬化胃静脉曲张合并PVT患者接受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早期抗凝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而组织胶用量大可能增加术后出血,结论有待增加样本量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静脉曲张 门静脉血栓 抗凝治疗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16
作者 陈永慧 李智 陈卫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7例肝硬化合并PVT,并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对其进行TIPS治疗,术后进行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手术结果,分析手术治疗成...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7例肝硬化合并PVT,并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对其进行TIPS治疗,术后进行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手术结果,分析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后血管再通、曲张静脉缓解和再发出血情况。结果 17例患者TIPS手术成功14例,成功率82.3%。术前门静脉主干血栓9例,至随访结束1例未缓解,再通率88.9%,门静脉主干伴有分支血管血栓3例,2例部分缓解;2例伴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术后均得到缓解。3例手术失败患者均未缓解。14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再发出血分别为1例、2例,出血率为21.4%。术后10例曲张静脉转为轻度或消失,缓解率为76.9%。14例手术成功患者3例术后发生肝性脑病,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TIPS对于抗凝治疗失败的PVT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技术成功率及临床疗效,明显提高了门静脉再通率,减少了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疗效肯定,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血栓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Meta分析
17
作者 蒲在春 贾平 +4 位作者 刘娟 粟宇霜 郭丹阳 王丽 张勤 《循证护理》 2024年第16期2869-2874,共6页
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Scopus、EMbase数据库中关于肝硬化门静... 目的: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风险预测模型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Scopus、EMbase数据库中关于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11月2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数据检索和资料提取,采用预测模型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估工具(PROBAST)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4和MedCalc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涉及10 077例病人,PVT占6.0%~50.0%;15个风险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67~0.949。Meta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OR=1.49,95%CI(1.30,1.70),P<0.001]、内镜治疗史[OR=18.91,95%CI(11.31,31.59),P<0.001]、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OR=2.26,95%CI(1.75,2.92),P<0.001]、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OR=1.38,95%CI(1.29,1.48),P<0.001]、脾切除史[OR=5.51,95%CI(4.26,7.13),P<0.00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OR=1.21,95%CI(1.12,1.31),P<0.001]是肝硬化PVT的预测因子。结论:D-二聚体水平升高、内镜治疗史、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脾切除史、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肝硬化PVT形成的有效预测因子;未来仍需从模型构建过程、模型验证和结果报告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风险因素 预测模型 META分析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18
作者 郭焕银 刘立新 郭晓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015-1020,共6页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PVT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20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PVT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208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PVT,将其分为PVT组(n=85)和无PVT组(n=123)。利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PVT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应用R语言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绘制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对该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间在脾切除术、内镜治疗、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门静脉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门静脉直径增宽、脾切除术、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是肝硬化患者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区分度,有一定的临床效用。结论 对于该列线图模型评分较高的患者,应注意定期监测随访,在排除出血风险后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胜利 仵正 +1 位作者 王瑞涛 白纪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4-716,F0003,共4页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71例。根据抗凝剂使用情况将其分为3组:A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B组29人(术后血小板>300×109/L时使用抗凝药);C组19人(术后未使用抗凝药)。比较各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和血栓分布特点以及发生血栓后经溶栓治疗后的效果,分析术前和手术相关因素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总的发生率为40.8%(29/71),A、B和C组分别为26.1%(6/23)、44.8%(13/29)和52.6%(10/19),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及主要分支均可发生血栓,其中脾静脉血栓占72.4%。溶栓治疗后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为76.2%(16/21),而脾静脉血栓完全消融率仅23.8%(5/2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4,P=0.001)。结论脾静脉直径和术前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作用。发生血栓后经全身溶栓治疗,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消融率高于脾静脉血栓消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系统血栓 脾切除 风险因素 肝炎后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溶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监测及抗凝管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靳珂珂 丁惠国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形成于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1]。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36%对5.24%,P=0.04),并...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指形成于门静脉主干、肝内门静脉分支、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的血栓[1]。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PVT患病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9.36%对5.24%,P=0.04),并发PVT者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比例显著高于无PVT者(47.33%对19.63%,P<0.001)[2]。当肝移植患者并发血栓延伸至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时,术后病死率增加[3]。PVT形成会影响肝脏血流,增加门静脉压力,进而可能增加EVB、腹水、肠缺血坏死等临床并发症的风险。但是,关于肝硬化并发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肝病进展和病死率的影响仍未完全阐明,肝硬化并发PVT患者的风险监测及抗凝治疗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