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LC测定当归川芎肠溶微丸中6种成分
1
作者 苏秦 包强 +3 位作者 王雪梅 李喜香 殷润良 王建良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39,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测定当归川芎肠溶微丸中绿原酸、洋川芎内酯A、咖啡酸、藁本内酯、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含量的方法。方法HPLC同时测定当归川芎肠溶微丸中绿原酸、洋川芎内酯A、咖啡酸、藁本内酯、阿魏酸成分含量,流动相:甲醇-0.2%醋酸水;... 目的建立HPLC测定当归川芎肠溶微丸中绿原酸、洋川芎内酯A、咖啡酸、藁本内酯、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含量的方法。方法HPLC同时测定当归川芎肠溶微丸中绿原酸、洋川芎内酯A、咖啡酸、藁本内酯、阿魏酸成分含量,流动相:甲醇-0.2%醋酸水;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HPLC测定当归川芎肠溶微丸中洋川芎内酯Ⅰ含量,流动相:甲醇-水;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结果6种成分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6%~100.87%,RSD为0.69%~1.4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复性、稳定性良好,可用于当归川芎肠溶微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川芎肠溶微丸 HPLC 含量测定 阿魏酸 藁本内酯 洋川芎内酯Ⅰ
原文传递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的制备及其处方优化 被引量:30
2
作者 胡海洋 宋华先 +2 位作者 陈大为 葛月宾 马燕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80-781,共2页
目的 研制奥美拉唑肠溶微丸。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奥美拉唑肠溶微丸 ,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结果 所制得的微丸剂在人工胃液中耐酸力良好 ,在人工肠液中的溶出迅速而且完全。结论 有效地解决... 目的 研制奥美拉唑肠溶微丸。方法 采用挤出滚圆工艺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了奥美拉唑肠溶微丸 ,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处方进行了优化。结果 所制得的微丸剂在人工胃液中耐酸力良好 ,在人工肠液中的溶出迅速而且完全。结论 有效地解决了奥美拉唑的稳定性问题 ,而且制备工艺简单易行 ,重现性好 ,值得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肠溶微丸 制备 处方优化 质子泵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包衣工艺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陈挺 张焱 +3 位作者 陈庆华 孙忠民 孙培红 崔一民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 采用丙烯酸树脂水性包衣工艺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 采用切线喷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和肠溶丙烯酸树脂水性包衣材料对红霉素微丸进行包衣 ,考察药物体外释放度和稳定性 ,并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 包衣微丸具有良好的肠溶... 目的 采用丙烯酸树脂水性包衣工艺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 采用切线喷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和肠溶丙烯酸树脂水性包衣材料对红霉素微丸进行包衣 ,考察药物体外释放度和稳定性 ,并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结果 包衣微丸具有良好的肠溶效果 ,pH1.2盐酸溶液中释放量小于 10 % ,pH6 .8磷酸盐缓冲液中药物迅速释放完全。微丸体外稳定 ,工艺重现性好。 2 0例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证明 ,自制肠溶胶囊与进口对照品生物等效 ,相对生物利用度 (10 0 .5 9± 19.47) %。结论 水性包衣方法制备红霉素肠溶微丸工艺可行 ,制剂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包衣工艺 制备 红霉素 肠溶微丸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微丸的成型工艺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高春生 单利 +1 位作者 黄健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1872-1876,共5页
目的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微丸。方法使用流化床底喷包衣设备,首先制备并优化盐酸二甲双胍的载药微丸(黏合剂是HPMC,6×10-3Pa·s,用量为质量分数2·0%),然后考察肠溶包衣溶媒、H... 目的通过工艺参数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微丸。方法使用流化床底喷包衣设备,首先制备并优化盐酸二甲双胍的载药微丸(黏合剂是HPMC,6×10-3Pa·s,用量为质量分数2·0%),然后考察肠溶包衣溶媒、HPMC隔离层和EudragitR○L100-55用量对肠溶衣膜抗酸能力的影响。结果水分散体包衣法比乙醇溶液包衣法需要更多的包衣增重。隔离层可以显著降低水分散体包衣法所需的肠溶材料用量,但对于乙醇溶液包衣法制备的样品几乎没有影响结论当EudragitR○L100-55包衣增重在25%以上时,以水分散体为包衣溶媒并增加隔离层的工艺方法,能使盐酸二甲双胍载药微丸具备较理想的肠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二甲双胍 肠溶微丸 EUDRAGIT L 3019-55 流化床 包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的研制 被引量:14
5
作者 祁小乐 朱家壁 陈盛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7-101,共5页
本文制备了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作为衣膜材料,对不同粒径大小的双氯芬酸钠速释丸芯进行不同增重水平的包衣,并与不同压缩特性和用量比例的缓冲微丸混合,压片。所... 本文制备了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以丙烯酸树脂Eudragit NE30D和Eudragit L30D-55不同比例的混合物作为衣膜材料,对不同粒径大小的双氯芬酸钠速释丸芯进行不同增重水平的包衣,并与不同压缩特性和用量比例的缓冲微丸混合,压片。所得的双氯芬酸钠肠溶微丸型片剂在人工胃液中2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10%,在人工肠液中1 h内累积释放百分数为(83±2.42)%。结果表明Eudragit NE30D与Eudragit L30D-55以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得到适合压片的肠溶微丸,硬脂酸制备的缓冲微丸可用于微丸型片剂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溶微丸 压片 释药行为 丙烯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14
6
作者 周欣 张晶 +2 位作者 王娟 于西全 宋洪涛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制备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并对其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结果将奥美拉唑、羟丙基甲... 目的制备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并对其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结果将奥美拉唑、羟丙基甲基纤维素(5 mPa.s)、无水碳酸钠、聚山梨酯-80、二甲基硅油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以无水碳酸钠作为隔离层的碱性调节剂,EUDRAGITL30D-55作为肠溶包衣材料,自制的3批奥美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在人工肠液中45 min的释放度分别为(98.0±1.2)%、(95.3±4.0)%和(94.3±1.8)%。结论以肠溶微丸技术制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工艺可行,重复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肠溶微丸 胶囊 流化床包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宝红 韩芸 +2 位作者 吴君 邓妙丽 吴劲东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制备一种奥美拉唑肠溶片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奥美拉唑微丸,将奥美拉唑微丸与辅料压片,再对片剂分别用HPMC E50和EudragitRL30D-55包衣,制成奥美拉唑肠溶片。结果体外释放度实验显示,制备的奥美拉唑片在酸性介质中2h稳定... 目的制备一种奥美拉唑肠溶片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奥美拉唑微丸,将奥美拉唑微丸与辅料压片,再对片剂分别用HPMC E50和EudragitRL30D-55包衣,制成奥美拉唑肠溶片。结果体外释放度实验显示,制备的奥美拉唑片在酸性介质中2h稳定性良好,在碱性介质中45min基本释药完全。结论用该方法制备奥美拉唑肠溶片,稳定性好,工艺简便,易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挤出-滚圆法 丙烯酸树脂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 体外释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 被引量:7
8
作者 朱莉 沈岚 +2 位作者 冯怡 林晓 胡蓉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借鉴粉体学评价指标与体外释药性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微丸质量。方法:采用国产球形微丸造粒机制备麦冬皂苷微丸丸芯,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Mini Glatt 3型流化... 目的: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借鉴粉体学评价指标与体外释药性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微丸质量。方法:采用国产球形微丸造粒机制备麦冬皂苷微丸丸芯,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Mini Glatt 3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微丸包肠溶衣,考察微丸的各项粉体学评价指标及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挤出滚圆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挤出速度30 Hz,滚圆转速45 Hz,滚圆时间6 min,制得的丸芯粉体学评价指标(圆整度、粒径分布、堆密度、脆碎度、收率)优良;12%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药理想,符合现行版药典肠溶制剂要求。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工艺简便,粉体学评价指标测定结果及体外释药性能评价表明成品符合质量要求,为中药缓控释制剂提供一种便捷可行的制备方法及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皂苷肠溶微丸 挤出滚圆 流化床包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琥宁肠溶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徐淼 李岩 +3 位作者 盛蕾 王凤燕 石洋 黄桂华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13,共5页
目的用水分散体系包衣技术制备炎琥宁肠溶微丸给药系统。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填充剂,SiO2为抗黏剂,40%乙醇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以Eudragit L 30 D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阻滞... 目的用水分散体系包衣技术制备炎琥宁肠溶微丸给药系统。方法以微晶纤维素(MCC)为填充剂,SiO2为抗黏剂,40%乙醇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以Eudragit L 30 D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EC)为阻滞剂,PEG6000为增塑剂,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包肠溶衣层。结果丸芯的最佳处方工艺为:炎琥宁∶MCC∶SiO2=7∶7∶5;挤出速度1 080 r/min,滚圆速度960 r/min,滚圆时间5 min;当EC与Eu-dragit L质量比为35∶65,增塑剂用量为1.71%,聚合物包衣增重为5%时,所制得炎琥宁肠溶微丸在人工胃液(pH1.0)中释放度<10%,在人工肠液(pH 6.8)中正常释放,2 h内释放大于80%,符合中国药典对肠溶制剂释放度的相关规定。结论调整丸芯及包衣的处方工艺参数可以制得体外释放行为符合药典规定的肠溶炎琥宁微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琥宁 肠溶微丸 挤出-滚圆法 流化床包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普生肠溶微丸的制备及其体外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红 沈灵佳 +3 位作者 周利娟 余修祥 艾鸣哲 罗顺德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 :研制萘普生肠溶微丸 ,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丸芯上药法制备萘普生含药微丸 ,以丙烯酸II号树脂为衣材进行包衣 ,采用释放度试验考察萘普生肠溶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 ,并进行了稳定性试验。结果 :本品在pH 1 .2盐酸溶液中 2... 目的 :研制萘普生肠溶微丸 ,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丸芯上药法制备萘普生含药微丸 ,以丙烯酸II号树脂为衣材进行包衣 ,采用释放度试验考察萘普生肠溶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 ,并进行了稳定性试验。结果 :本品在pH 1 .2盐酸溶液中 2h的溶出量低于 1 0 % ,在 pH6 .8磷酸缓冲液中可迅速释放药物 ,45min累积溶出量可达 80 %以上。结论 :用丙烯酸Ⅱ号树脂为衣材制备萘普生肠溶微丸工艺可行 ,质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普生 肠溶微丸 丙烯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霉素肠溶微丸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焱 陈庆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448-451,共4页
采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肠溶红霉素微丸,通过药物体外溶出试验,筛选了不同包衣材料。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的红霉素含量及体外溶出。加速试验证明用丙烯酸Ⅱ/Ⅲ号混合树脂为衣材制备的肠溶微丸质量是可靠的。本品在pH1.2盐酸缓... 采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肠溶红霉素微丸,通过药物体外溶出试验,筛选了不同包衣材料。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的红霉素含量及体外溶出。加速试验证明用丙烯酸Ⅱ/Ⅲ号混合树脂为衣材制备的肠溶微丸质量是可靠的。本品在pH1.2盐酸缓冲液中1h时的溶出量低于10%;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可迅速释放药物,30min红霉素累积溶出量可达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霉素 肠溶微丸 丙烯酸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白丸芯上药法制备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 被引量:6
12
作者 赖玲 刘华钢 +4 位作者 文丽 秦艳娥 陆仕华 陈明 刘冠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681-683,共3页
目的:通过工艺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空白丸芯上药法制备三七总皂苷的载药微丸,L9(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包衣工艺参数,以体外释放度评价包衣效果。结果:包衣锅温度40℃、供液流速6mL/min、包... 目的:通过工艺优化,制备释放度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空白丸芯上药法制备三七总皂苷的载药微丸,L9(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包衣工艺参数,以体外释放度评价包衣效果。结果:包衣锅温度40℃、供液流速6mL/min、包衣锅转速20r/min,制得的微丸评价指标(包衣成品是否粘连、表面色泽均匀与否、包衣完全与否、表面光洁度)综合打分优良;15%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药理想,符合现行版药典对肠溶制剂要求。结论:所制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和耐酸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总皂苷 肠溶微丸 空白芯上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延 王媛 +2 位作者 畅瑞苗 曾爱国 傅强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165-168,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Xtimate C18(4.6×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采用2 g/L乙酸铵溶液-乙腈(95∶5)与2 g/L乙酸铵溶液-甲醇(15∶85),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结果该色...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方法采用Xtimate C18(4.6×1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采用2 g/L乙酸铵溶液-乙腈(95∶5)与2 g/L乙酸铵溶液-甲醇(15∶85),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结果该色谱条件下,主成分与各已知杂质分离度良好。雷贝拉唑钠的检测限为0.25 ng,定量限为0.75 ng,为供试品进样量的0.01%和0.03%,满足杂质检测和控制。在选定的溶剂中,主成分能被有效提取且稳定性良好。在室温下,供试品溶液不稳定,应现用现配。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 有关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丽秀 周莹 +2 位作者 陈文 严慧娟 黎维勇 《中国药师》 CAS 2015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目的:评价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3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受试制剂)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参比制剂)各20 mg,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清洗期7 d。采用L... 目的:评价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方法:3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受试制剂)与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参比制剂)各20 mg,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清洗期7 d。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中雷贝拉唑浓度,采用DAS 3.0软件统计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者餐后口服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与肠溶胶囊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分别为(2.20±0.83)h和(1.95±0.52)h;Tmax(3.88±1.11)h和(4.64±1.50)h;Cmax分别为(401.06±170.75)ng·ml-1和(394.63±215.64)ng·ml-1;AUC0→t分别为(918.42±427.39)ng·h·ml-1和(994.49±520.73)ng·h·ml-1;AUC0→∞分别为(937.30±445.13)ng·h·ml-1和(1 011.69±534.78)ng·h·ml-1。数据分析显示:两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除Tmax(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9.80±7.20)%。结论:肠溶微丸雷贝拉唑钠胶囊较参比制剂分散程度高、受食物影响小、药物释放快、吸收迅速;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肠溶微丸 药物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生物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制备及其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成永 时军 王姝婧 《安徽医药》 CAS 2005年第7期493-493,共1页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挤压滚园法制备微丸,逐渐滚成圆球形,用中性包衣材料隔离后方可包肠溶衣。结果使用了MCC∶淀粉=7∶10(w/w)混合物做稀释剂,使用挤出-滚圆法制丸,圆整度好的微丸,处方中添加高效崩...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制备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挤压滚园法制备微丸,逐渐滚成圆球形,用中性包衣材料隔离后方可包肠溶衣。结果使用了MCC∶淀粉=7∶10(w/w)混合物做稀释剂,使用挤出-滚圆法制丸,圆整度好的微丸,处方中添加高效崩解剂释药速率有所提高。结论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奥美拉唑肠溶微丸制备,质量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肠溶微丸 制备方法 胃粘膜 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国产聚丙烯酸树脂Ⅱ制备奥美拉唑肠溶微丸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羽 刘燕 +1 位作者 孙备 王贺 《安徽医药》 CAS 2009年第7期738-740,共3页
目的考察采用国产的聚丙烯酸树脂Ⅱ作为肠溶包衣材料制备奥美拉唑肠溶丸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的采用国产聚丙烯酸树脂Ⅱ与Eudragit L30D作为肠溶包衣材料制备奥美拉唑肠溶丸。并对包衣质量加以比较。结果未碱化聚丙烯酸树脂Ⅱ60%与95%的... 目的考察采用国产的聚丙烯酸树脂Ⅱ作为肠溶包衣材料制备奥美拉唑肠溶丸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的采用国产聚丙烯酸树脂Ⅱ与Eudragit L30D作为肠溶包衣材料制备奥美拉唑肠溶丸。并对包衣质量加以比较。结果未碱化聚丙烯酸树脂Ⅱ60%与95%的乙醇溶液均可包出合格的奥美拉唑小丸,质量与用L30D所制小丸相近。结论采用国产聚丙烯酸树脂Ⅱ可以用于制备奥美拉唑肠溶微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肠溶微丸 聚丙烯酸树脂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度洛西汀肠溶微丸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旸 廖祥茹 +3 位作者 谢向阳 陈晨 韩亮 陈鹰 《中国药师》 CAS 2014年第8期1325-1328,共4页
目的:制备盐酸度洛西汀肠溶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度洛西汀载药微丸,再用HPMC包隔离层衣,最后使用Eudragit L30D-55包肠溶衣,制成盐酸度洛西汀肠溶微丸,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评价自制制剂和参比... 目的:制备盐酸度洛西汀肠溶微丸,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度洛西汀载药微丸,再用HPMC包隔离层衣,最后使用Eudragit L30D-55包肠溶衣,制成盐酸度洛西汀肠溶微丸,并采用f2相似因子法评价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在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显示,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f2相似因子值大于50,说明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相似。结论:制备的盐酸度洛西汀肠溶微丸的释药行为较好,有望应用于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度洛西汀 肠溶微丸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的制备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晶 陆伟民 +2 位作者 宋洪涛 周欣 张敏新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1-915,共5页
以泮托拉唑钠、羟丙甲纤维素、无水碳酸钠、吐温-80、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 以泮托拉唑钠、羟丙甲纤维素、无水碳酸钠、吐温-80、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水混合制成主药层包衣溶液。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对空白丸芯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并优化了处方和工艺。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中制成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3批制品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min时的释放度分别为(97.6±1.1)%、(98.1±1.3)%、(98.4±1.9)%,在0.1mol/L盐酸中2h时的释放量分别为(2.9±1.7)%、(2.9±1.4)%、(2.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钠 肠溶微丸 流化床包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释放度检测方法对比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敏 陈玉洁 +2 位作者 白敏 谢华军 陈素锐 《中国药师》 CAS 2011年第7期969-971,共3页
目的:建立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释放度检测方法。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对释放度曲线的真实反应程度,并对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双波长法测定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释放度。结论通过方法学验证,紫外-可见分... 目的:建立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释放度检测方法。方法:比较不同方法对释放度曲线的真实反应程度,并对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双波长法测定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释放度。结论通过方法学验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双波长法准确可靠,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简单快捷,更适合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释放度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肠溶微丸 释放度 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水杨酸肠溶微丸的研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朱亚萍 屠锡德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47-150,共4页
采用薄膜包衣法制备乙酰水杨酸肠溶微丸,以转篮法(100 r/min,37+0.5℃)测定了体外溶出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本制剂2 h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量不超过15%,转入人工肠液后在40min内完全释放(Kr=2.975 h^(-1))。体内试验选择了六名健康受试者(... 采用薄膜包衣法制备乙酰水杨酸肠溶微丸,以转篮法(100 r/min,37+0.5℃)测定了体外溶出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本制剂2 h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量不超过15%,转入人工肠液后在40min内完全释放(Kr=2.975 h^(-1))。体内试验选择了六名健康受试者(平行法单剂量给药900 mg)服用乙酰水杨酸普通片及肠溶微丸,测定了二种制剂在体内的经时过程。药动学参数的求算表明:普通片:Ka=0.309 h^(-1),K=0.309 h^(-1),Cls=1.598 L/h,AUC=563.30 h·μg/ml;肠溶微丸:Ka=0.415h^(-1),K=0.134 h^(-1),Cls=1.235 L/h,AUC=728.66 h·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水杨酸 肠溶微丸 研制 药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