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董大海 李静慧 赵雪峰 《医学与哲学(B)》 2015年第6期42-44,共3页
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微小转移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加1级、2级和3级淋巴结(D3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意义。将48例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患者的141枚IMA根部淋巴结,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常规HE染色结果,8例(32/141)患者... 研究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微小转移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加1级、2级和3级淋巴结(D3淋巴结)清扫术中的意义。将48例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患者的141枚IMA根部淋巴结,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常规HE染色结果,8例(32/141)患者的IMA根部淋巴结为转移阳性。常规HE染色阳性组与肿瘤位置和组织病理学有相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3例(38/109)患者的IMA根部淋巴结为微小转移阳性。免疫组化阳性组与肿瘤位置、组织病理学及肿瘤浸润深度有相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组IMA根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常规HE染色组(P<0.001)。直肠癌IMA根部淋巴结微小转移发生率高,直肠癌转移初期IMA根部淋巴结有微小转移,清扫IMA根部淋巴结对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淋巴结微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治疗中的意义
2
作者 张晨阳 贾小强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47例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的直肠癌根治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肿瘤直径大于6 cm者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8.0%,肿瘤直径小于6 cm者转移率为7.2%,... 目的探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47例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的直肠癌根治术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肿瘤直径大于6 cm者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8.0%,肿瘤直径小于6 cm者转移率为7.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以上者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7.2%,位于腹膜返折以下者转移率为7.4%,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共完成随访36例,复发率为5.56%。结论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可以有效降低直肠癌术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淋巴结清扫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及淋巴廓清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高友福 姜波健 +1 位作者 孙荣勋 涂长龄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和区域性淋巴廓清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 式淋巴廓清术69 例和同期行非根部结扎根治术直肠癌56 例。结果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 目的 研究进展期直肠癌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结扎和区域性淋巴廓清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 式淋巴廓清术69 例和同期行非根部结扎根治术直肠癌56 例。结果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1-6% ,肿瘤浸润深度pT3 和pT4 期发生转移明显增多。有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转移者5 年生存率为37-5% ,明显低于无根部淋巴转移者(70-5 %) ;同时,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的D3 式淋巴廓清术总的5 年生存率为66-7% ,明显高于非根部结扎的根治术者(48-2% )。结论 对直肠癌根治术,强调行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和近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对下部直肠癌加行侧方及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尤其对pT3 和pT4 期患者,能提高患者5 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 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术 淋巴廓清 淋巴转移
原文传递
肛肠科乙状结肠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临床效果研究
4
作者 高福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5期48-51,共4页
分析肛肠科乙状结肠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肛肠科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癌患者,共选取70例进行分析。根据术中保留与未保留肠系... 分析肛肠科乙状结肠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的研究对象为我院肛肠科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癌患者,共选取70例进行分析。根据术中保留与未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情况与术后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P<0.05),游离脾曲的患者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切除的近端肠管与远端肠管长度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淋巴结清扫数量、阳性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肛肠科乙状结肠癌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与不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情况相比,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但是对手术疗效无影响,并且能够保留更多的肠管,能够减少游离脾曲的发生,临床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结肠癌 腹腔镜 左半结肠切除术 保留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手术中低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的争议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瑞 姜巍 +1 位作者 姜浩 高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956-1959,共4页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的结扎是直肠癌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但其结扎水平却一直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主要争议点是,关于术中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是否保留,其吻合口漏发生率、IMA根部淋巴结(25... 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MA)的结扎是直肠癌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但其结扎水平却一直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主要争议点是,关于术中左结肠动脉(left colic artery, LCA)是否保留,其吻合口漏发生率、IMA根部淋巴结(253站淋巴结)清扫、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排便、排尿及性功能的影响等在各研究中心不能达成一致,这就造成了在手术时术者对于手术术式的选择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因此不论对术者或是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腹腔镜辅助下手术技术及高清镜、3D腹腔镜、4K高清镜、显微外科、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之前术中的一些解剖难题及难以实施的精细手术操作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和改进,这些都为术者选择更加安全合理可行的术式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左结肠动脉 吻合口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髂总动脉弯曲畸形一例报道 被引量:1
6
作者 宁志丰 谷菲 +1 位作者 黄朝雁 陈拥斌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77-77,共1页
笔者在解剖一具40岁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髂总动脉有弯曲畸形,现报道如下。成尸发育正常,双下肢对称等粗。动脉弯曲畸形有一处,为右髂总动脉跨越左、右髂总静脉分叉处。左侧髂总动脉主干及左、右髂总动脉的分支无异常。畸形中点距... 笔者在解剖一具40岁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髂总动脉有弯曲畸形,现报道如下。成尸发育正常,双下肢对称等粗。动脉弯曲畸形有一处,为右髂总动脉跨越左、右髂总静脉分叉处。左侧髂总动脉主干及左、右髂总动脉的分支无异常。畸形中点距离右髂总动脉根部约8.8 cm,距离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约15.8 cm,距离右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分叉处约6.5cm,畸形处弯度约为88.3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髂总动脉 畸形 弯曲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动脉分叉 尸体标本 髂总静脉 动脉主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肾副血管并双侧双干型睾丸静脉变异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宇杰 唐旭 +1 位作者 汤华军 李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1-461,465,共2页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出现肾副动脉,且均有肾副静脉伴行,同时双侧睾丸静脉腹段为双干型(图1,2)。报道如下:1肾副血管本例左、右肾副动脉各1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方之腹主动脉侧壁,起始处距腹主动脉下...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出现肾副动脉,且均有肾副静脉伴行,同时双侧睾丸静脉腹段为双干型(图1,2)。报道如下:1肾副血管本例左、右肾副动脉各1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方之腹主动脉侧壁,起始处距腹主动脉下端分别3.8、3.4cm;其上壁与腹主动脉夹角分别约为3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副动脉 静脉变异 睾丸静脉 双干型 双侧 血管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腹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血管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斌 蔡平 邵斌 《浙江创伤外科》 2019年第4期808-810,共3页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血管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8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直... 目的研究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血管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为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指导。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对80例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术中不保留左结肠血管,观察组术中保留左结肠血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情况、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每日排便次数、每日超过4次大便人数、夜间排便人数、大便失禁综合评分、需定期应用缓泻剂或灌肠剂人数及里急后重者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每日排便次数、夜间排便人数及大便失禁综合评分等排便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清扫淋巴结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长,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1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保留左结肠血管可明显改善患者排便功能,使近端结肠和吻合口得到更好的血量供应,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根治术 保留左结肠血管 排便功能 腹腔镜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D3淋巴清扫的技巧与策略 被引量:7
9
作者 马君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5-875,共1页
对于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这一争议始终存在。且不论争议本身,单就技术层面而言,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同时,仍需完成充分的淋巴结清扫,这与高位结扎离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D3清扫相比,显然对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如何... 对于直肠癌根治术中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这一争议始终存在。且不论争议本身,单就技术层面而言,在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同时,仍需完成充分的淋巴结清扫,这与高位结扎离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D3清扫相比,显然对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运用腹腔镜下的操作技巧,使这一过程更为安全、便捷、有效,对腹腔镜结直肠外科医师而言具有较强的临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根治术 结肠动脉 腹腔镜 淋巴清扫 D3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淋巴结清扫 高位结扎
原文传递
腹腔镜直肠癌术中左结肠动脉保留的意义 被引量:60
10
作者 李心翔 李清国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2-275,共4页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对于左结肠动脉(LCA)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通常根据对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位于腹主动脉起始部位的高位结扎和位于LCA以下、保留LCA的低位结扎。对保留LCA争议的焦点主要...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中对于左结肠动脉(LCA)的处理方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通常根据对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的位置不同,将其分为位于腹主动脉起始部位的高位结扎和位于LCA以下、保留LCA的低位结扎。对保留LCA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是否有临床意义、是否影响肿瘤根治效果和是否增加手术难度这几个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保留LCA会妨碍IMA根部的淋巴结清扫从而影响术后分期和预后,且延长手术操作时间和增加吻合口张力。近年来,一些回顾性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保留LCA的临床价值。本文结合既往的临床研究和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对保留LCA在降低吻合口漏风险中的价值及其对清扫IMA根部淋巴结的影响进行阐述,创新性提出了"肠系膜下动脉三角区域[由腹主动脉、肠系膜下静脉(IMV)/LCA和IMA构成]淋巴结"这一概念,代替传统第253组淋巴结;如将这一区域淋巴结清扫干净,保留LCA与否都能达到肿瘤学根治的效果。此外,笔者提出以血管为中心入路的全直肠系膜切除,在IMA进入腹主动脉的根部打开一小窗,沿着IMA向上分离直到LCA的起始部,沿着LCA向根部清扫,将脂肪淋巴组织作整块切除。在流程标准化之后,以血管为导向保留LCA的淋巴结清扫并不增加手术难度,有助于该区域淋巴结整块清扫和保护肠系膜下神经丛,达到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保留左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原文传递
经自然腔道直肠癌根治术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鹏 李栗 +6 位作者 于志伟 贾云鹤 刘彦龙 陈刚 娄阁 夏柏荣 崔滨滨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6期59-60,共2页
我院于2010年8月1日为1例女性直肠癌患者行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经阴道取出手术标本,无辅助Trocar,腹部无可见瘢痕。病理诊断为盘状隆起型中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上下切端(-),肠旁淋巴结0/15,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我院于2010年8月1日为1例女性直肠癌患者行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经阴道取出手术标本,无辅助Trocar,腹部无可见瘢痕。病理诊断为盘状隆起型中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上下切端(-),肠旁淋巴结0/15,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0/3。目前,患者已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夫妻双方性生活无不适感,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直肠癌患者 腔道 中分化腺癌 经脐入路 手术标本 病理诊断
原文传递
直肠原发性恶性横纹肌样瘤一例
12
作者 郑海红 吴亮 陈国荣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4-275,共2页
患者女,2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及便血1个月余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呈羊粪状,外附血迹,色红,量少,偶阵发性腹痛,并逐渐加重,出现水样便。体检肛诊:距肛门5cm左右直肠前壁可扪及一肿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肠镜及C... 患者女,23岁。因大便性状改变及便血1个月余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呈羊粪状,外附血迹,色红,量少,偶阵发性腹痛,并逐渐加重,出现水样便。体检肛诊:距肛门5cm左右直肠前壁可扪及一肿块,质硬,表面凹凸不平。肠镜及CT均提示直肠癌,临床拟诊断为直肠癌,于2008年4月10日行直肠癌根治术。术中见肿块距肛门5cm左右,大小约10cm×6cm,绕肠全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前壁 恶性横纹肌样瘤 原发性 直肠癌根治术 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阵发性腹痛 肿大淋巴结 大便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