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对比分析
1
作者 王彦军 鲍祯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对比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本院血管外科行TEVAR术治疗的137... 目的:对比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间于本院血管外科行TEVAR术治疗的137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采用股动脉切开术,68例)和缝合组(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术,69例)。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及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情况。结果:缝合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切开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缝合组术后6 m及1 y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切开组(P<0.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股动脉切开技术比较,EVAR术中应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可缩短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 股动脉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穿刺与股动脉切开腔内修复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左尚维 郭伟 +8 位作者 熊江 隗瑛琦 刘小平 尹太 贾鑫 马晓辉 张宏鹏 张敏宏 杜昕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22-224,共3页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行腔内治疗的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81例,对其中26例采用全穿刺技术,另55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造影...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差异。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8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行腔内治疗的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81例,对其中26例采用全穿刺技术,另55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造影剂用量、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夹层比例及高血压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造影剂使用量和手术时间上,全穿刺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全穿刺技术治疗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可有效减低造影剂量和手术时间,长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全穿刺技术 股动脉切开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穿刺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对比
3
作者 杨柳 姜学超 +5 位作者 乌兰 仝向阳 彭战利 郭建全 鲍永涛 党永康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对比完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赤峰市医院88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股动脉切开技术,... 目的对比完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技术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赤峰市医院88例行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股动脉切开技术,实验组采用完全穿刺技术,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97.73%、11.36%,对照组分别为90.91%、13.64%,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7.0±30.3)min、(62.8±9.5)ml和(7.4±1.9)d,均低于对照组的(154.6±43.5)min、(98.6±12.3)ml和(12.1±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股动脉切开技术,完全穿刺技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完全穿刺 股动脉切开 腔内修复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与股动脉切开主动脉腔内治疗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谢方涛 王端 戴向晨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及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201例,对其中98例采用经皮穿刺术式,另103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伤口处理... 目的:评价全穿刺技术与股动脉切开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选取血管外科行腔内治疗的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及非复杂性B型主动脉夹层共201例,对其中98例采用经皮穿刺术式,另103例采取股动脉切开,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伤口处理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心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伤口处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经皮穿刺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经皮穿刺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可减低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伤口相关并发症,而手术费用无明显差异,可作为股动脉切开安全有效的替代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腔内治疗 完全经皮穿刺 股动脉切开 动脉夹层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术护理配合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秀敏 李美蓉 徐晓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5期152-153,共2页
下肢动脉栓塞是由于心脏或近侧动脉壁脱落的血栓或斑块随着血液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组织缺血的急性病变,栓塞可发生在动脉的任何部位,但好发于动脉分叉处,此处也是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据统计,
关键词 股动脉切开球囊导管取栓术 手术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家兔股动脉切开置球囊管与股动脉穿刺置球囊管成功率对比分析
6
作者 张海峰 李巧汶 华光耀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19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股动脉切开与股动脉穿刺置球囊管成功率。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平均分为股动脉切开组与股动脉穿刺组,各10例。股动脉切开组采取股动脉切开探查后直视下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股动脉穿刺组采取股动... 目的:探讨股动脉切开与股动脉穿刺置球囊管成功率。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新西兰兔20只,随机平均分为股动脉切开组与股动脉穿刺组,各10例。股动脉切开组采取股动脉切开探查后直视下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股动脉穿刺组采取股动脉穿刺置入球囊制作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比较两组球囊损伤成功率、死亡率、造模时间、术后进食及内膜增生情况。结果:股动脉切开组造模时间长于股动脉穿刺组(P<0.05);两组进食时间、成功率、死亡率、新生内膜厚度、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平滑肌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股动脉切开组成功率达100%,股动脉穿刺组成功率90.0%。结论:本研究两种方法均有稳定可靠、方法简单、易于复制、花费时间短等优点,可以模拟临床中的相关问题,是PCI术后再狭窄研究中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家兔 股动脉切开置球囊管 动脉穿刺置球囊管 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宏伟 戴向晨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6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的应用结果,评价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腔内治... 目的比较分析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股动脉穿刺技术与切开技术的应用结果,评价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15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腔内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及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618例,其中40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另218例采取股动脉切开技术,对比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伤口相关并发症等,随访14个月。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术中出血量以及部分治疗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伤口处理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伤口管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股动脉预置缝合组显著低于股动脉切开组(P<0.05)。结论采用股动脉穿刺预置缝合技术行主动脉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省时等优点,可作为主动脉介入治疗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腔内修复术 预置缝合技术 股动脉切开 B型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股动脉切开和经皮穿刺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玺 李奕明 +4 位作者 廖延标 李怡坚 徐原宁 冯沅 陈茂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210-217,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建立股动脉入路时血管切开与经皮穿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建立股动脉入路时血管切开与经皮穿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OVI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2002年1月—2017年10月,查找TAVI股动脉血管路径建立方法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暴露组采用股动脉经皮穿刺(percutaneous,PC组),对照组采用股动脉切开(surgical cutdown,SC组)。由2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 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文献,共4 893例接受经股动脉TAVI(transfemoral TAVI,TF-TAVI)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中PC组2 877例,SC组2 016例)。PC组和SC组严重血管并发症[比值比(odds ratio,OR)=0.86,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0,1.06),P=0.17]、轻微血管并发症[OR=1.43,95%CI(0.87,2.37),P=0.16]、严重出血[OR=1.02,95%CI(0.55,1.90),P=0.94]及轻微出血[OR=0.90,95%CI(0.51,1.61),P=0.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的30 d内全因死亡率相当[OR=1.03,95%CI(0.76,1.40),P=0.85]。此外,PC组的术后住院时长较SC组更短[标准化均数差=–0.32,95%CI(–0.52,–0.12),P=0.002]。结论 TF-TAVI建立血管通路时选择血管切开或经皮穿刺具有相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且经皮穿刺TF-TAVI的术后住院时长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股动脉切开 经皮穿刺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经皮入路和股动脉切开入路行主动脉腔内治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奎 杨超 +3 位作者 李沁 王维慈 党一平 李毅清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42-49,共8页
目的 系统性评价对比采用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的经皮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PEVAR)与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SEVAR)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全文数... 目的 系统性评价对比采用Perclose ProGlide缝合器的经皮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PEVAR)与传统的股动脉切开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SEVAR)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全文数据库检索、万方医学网1999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间具有可比性的关于PEVAR和SEVAR的文献,将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失败率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评价效应的指标.采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3中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合并计算分析.结果 21篇文献被纳入,其中有2篇是随机对照研究,4篇前瞻性研究,15篇回顾性研究.PEVAR与SEVAR相比,住院时间[标准化差值(SMD) =-0.44,95%置信区间CI:-0.58~-0.29,P<0.000 01]、手术时间(SMD=-0.53,95%CI:-0.72~-0.33,P<0.000 01)、术后住院时间(SMD=-0.36,95%CI:-0.62~-0.10,P=0.006)更短,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值比(OR)=0.58,95%CI:0.44~0.75,P<0.000 1]更低,因并发症再次手术(OR=1.36,95%CI:0.73~2.54,P=0.34)的风险并没有增加.结论 采用Preclose技术的PEVAR与传统SEVAR在时间效率、减少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腔内修复术 经皮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 股动脉切开入路主动脉血管腔内修复术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腔内修复术中局部麻醉经皮穿刺与股动脉切开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铁楠 刘轩泽 +2 位作者 王效增 李智佳 孔德福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 比较局部麻醉经皮穿刺与股动脉切开实施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腔内修复术(TEVAR)的早期疗效,为手术入路股动脉处理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行TEVAR治疗的236例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ATAS... 目的 比较局部麻醉经皮穿刺与股动脉切开实施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腔内修复术(TEVAR)的早期疗效,为手术入路股动脉处理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行TEVAR治疗的236例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ATA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TEVAR中采用的股动脉处理方式,将其分为A组(n=120)与B组(n=116).A组采用股动脉切开,B组采用局部麻醉穿刺.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及住院资料、在院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随访结果.结果 A组患者的冠心病史比例高于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除支架外住院医疗费用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A组患者新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伤口延期愈合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全因死亡、新发脑卒中、伤口延期愈合、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ATAS患者,经皮穿刺预缝合技术实施TEVAR安全可行,明显减少术后制动与住院时间,并降低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胸主动脉综合征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穿刺 股动脉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美珍 吴美华 +3 位作者 余茂生 周云英 丘赟 李林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11期1019-1021,共3页
目的 比较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和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的16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穿刺组手术时间[(125.00&#177;20... 目的 比较全穿刺技术与血管切开入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本院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和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的16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穿刺组手术时间[(125.00&#177;20.56)min比(80.00&#177; 16.48) min,P<0.05]、下肢制动时间[(20.0&#177;1.8)h比(5.4&#177;1.2)h,P<0.05]、术后住院时间[(12.47&#177;2.60)d比(7.63&#177; 1.90)d,P<0.05]明显少于血管切开入路组,但住院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2&#177;2.82)万元比(13.09&#177;2.04)万元,P>0.05].全穿刺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如血肿、渗血显著减少,而感染、迷走神经反射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穿刺入路行主动脉EVAR术优于外科血管切开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并且不增加住院总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穿刺 股动脉切开 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肖华 杨洁莲 +2 位作者 彭丹丹 李锐 向定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评估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6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预置血管缝合器后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入路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的影响,评估使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6月收治69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预置血管缝合器后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为治疗组;对照组为2007年6月-2010年4月收治的8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股动脉切开术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组根据移植物外径,20~24 F预置2把ProGlide;对照组缝合动脉切口时取出鞘管并将线结下滑收紧。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局部血管并发症、术后至出院时间、术后3个月手术部位血管直径变化率。结果治疗组68处股动脉穿刺口均使用2套Perclose ProGlide^(TM)血管缝合器,技术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86处股动脉,技术成功率为98.8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及术后至出院时间治疗组分别为(85.42±20.65)min和(5.21±1.98)d,对照组分别为(145.28±32.68)min和(8.47±2.19)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发生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治疗组下肢制动时间及3个月后血管直径变化率分别为(8.46±1.79)h和(0.98±0.24)mm,对照组为分别为(8.65±1.59)h和(0.95±0.32)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置血管缝合器行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安全高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有效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是替代股动脉切开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股动脉切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不同缝合技术应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赖浚兴 谭文峰 彭宇程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目的比较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VCD)预埋技术与传统股动脉切开缝合技术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的应用。方法将86例行EVAR的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VCD(VCD... 目的比较血管缝合器(vascular closure device,VCD)预埋技术与传统股动脉切开缝合技术在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中的应用。方法将86例行EVAR的主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采用VCD(VCD采用Perclose Proglide^(TM),美国雅培)预埋技术(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股动脉切开后缝合技术(32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口部位有无出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30 d复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吻合口有无血管并发症等。结果 86例患者EVAR手术成功。试验组共采用132枚VCD修复69条股动脉,其中9条股动脉使用3枚VCD,1条股动脉缝合失败(24 F),1例术后6个月出现右股动脉局限严重狭窄,均行外科处理痊愈,缝合成功率为98.5%(68/69)。对照组32例手术成功,处理40条股动脉,术后大血肿并重新切开处理1例,术后1个月随访均未见明显狭窄。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2.4±1.5)h vs.(3.2±0.9)h]、卧床时间[(1.8±0.9)d vs.(8.6±4.7)d],术后住院时间[(4.6±1.8)d vs.(12.5±5.1)d]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VCD预埋技术完成EVAR安全可行,尤其在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腔内修复术 血管缝合器 股动脉切开 预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VAR与oEVAR在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建平 段青 +4 位作者 肖骏琦 叶荣 方萃福 段训洪 刘凤恩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74-376,387,共4页
目的:分析p EVAR与o 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我科的71例行腔内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p EVAR患者26例,o EVAR患者45例,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治疗... 目的:分析p EVAR与o 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入住我科的71例行腔内治疗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其中p EVAR患者26例,o EVAR患者45例,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手术时间、支架、股动脉与全身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住院时间上,p EVAR组显著低于o EVAR组(P<0.05)。结论:p EVAR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在具有o EVAR技术基础的血管外科中心可常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经皮穿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股动脉切开动脉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伏生 赵国珍 +3 位作者 李金钟 赵卫东 张建东 冯润光 《中国医药》 2006年第10期623-624,共2页
目的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根据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应用股动脉注射,股动脉切开取栓,大隐静脉动脉化等方法结合全身应用药物综合治疗。结果20例患者随访1~5... 目的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根据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应用股动脉注射,股动脉切开取栓,大隐静脉动脉化等方法结合全身应用药物综合治疗。结果20例患者随访1~5年,除1例足趾坏死脱落,1例膝下截肢,其余均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结论针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临床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注射 股动脉切开取栓 大隐静脉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杰 常光其 +3 位作者 李松奇 李晓曦 王深明 吕伟明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1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切开 导管取栓 慢性下肢缺血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