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1
作者 涂泽松 徐大星 +4 位作者 罗洪斌 王宇胜 冯兴伦 彭仲华 杜绍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45-5853,共9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互关系,利用数字技术运算开发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术前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选择2012年6月和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结局,分为内固定失效组和内固定维持组。根据患者术前X射线片将股骨近端分为“三柱”:内侧柱、外侧柱及中柱,每柱均有不同的亚组分型。分析“三柱”的形态特征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的关系,通过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引起内固定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柱”分型系统预测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内侧柱(小转子及股骨距粉碎性骨折)[优势比=5.385,95%CI(1.961,14.782),P=0.001]、中间柱(烟囱型)[优势比=2.893,95%CI(1.167,7.173),P=0.022]、外侧柱(外侧壁厚度<20.5 mm)[优势比=2.804,95%CI(1.078,7.297),P=0.035]及外侧柱(外侧壁骨折)[优势比=4.278,95%CI(1.670,10.959),P=0.012];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2,95%CI(0.83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③临床决策曲线提示风险阈值概率在0.2-0.82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风险概率为28%是模型风险分层的最佳阈值,模型在不同风险组别患者的预测性能较好;④此次研究通过“三柱”分型系统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概率,此方法准确、简便,易于临床应用,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独立风险因素 内固定失效 分型系统 风险预测模型 骨科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外侧壁的理念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源(综述) 吕扬 周方(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4,共8页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 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上升,到2025年全球将有约260万人口发生髋部骨折,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450万[1]。在髋部骨折中,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占40%~60%[2],又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外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水平以上的骨折,多为跌倒时髋部着地致伤,常见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是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3]。目前,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尽早手术、防止卧床并发症早已是共识,国内许多医院对此类骨折开辟“绿色通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显著提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部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转子 外侧壁 髋关节囊 骨质疏松 卧床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疗效观察
3
作者 杨冬松 王琼 +5 位作者 陈许冬 凌建生 陈鹏 远东涛 甄相周 王军强 《创伤外科杂志》 2025年第1期34-37,42,共5页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采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3例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采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3例外侧壁破裂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年龄69~83岁,平均76.9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例,跌倒伤10例。骨折按AO/OTA股骨转子间分型标准:31-A3.1型4例,31-A3.2型6例,31-A3.3型3例。均采用闭合复位PFBN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髋关节的Harris功能评分,评估分析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25~70min,平均43.7min;术中出血量100~300mL,平均151.3mL。13例患者均获得4~16个月随访,平均10.5个月。术后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8周,平均12.5周。术后有1例髋部外侧轻度疼痛,无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切出、断裂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优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2.3%。结论 PFBN治疗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 外侧壁 内固定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控制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
4
作者 徐林军 王浩 李祖高 《临床骨科杂志》 2025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隧道控制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隧道控制技术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2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 目的探讨隧道控制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隧道控制技术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20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92~186(116.2±15.6)min,术中出血量125~650(180.5±70.4)ml,术中透视24~46(28.4±5.2)次。术后7例骨折解剖复位、13例骨折功能复位。骨折均愈合,时间6~18(7.8±3.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退钉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发生肺部感染,以上3例均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78~96(88.3±2.5)分,其中优12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17/20。结论采用隧道控制技术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在获得骨折满意复位的同时能减少手术创伤,保护了骨折断端血供,更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控制技术 股骨转子下骨折 闭合复位 股骨髓内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钢板存留的治疗
5
作者 黄春福 王清铿 +3 位作者 符祖昶 杨德育 苏在权 尤瑞金 《临床骨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45-146,共2页
2016年5月~2020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颈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钢板存留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7~82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型3例,Ⅲ型... 2016年5月~2020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颈锁定钢板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股骨干钢板存留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7~82岁。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2例。首次股骨干手术距离本次受伤时间为20~92个月。股骨转子间骨折至手术时间为2~6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干钢板存留 股骨颈锁定钢板 内侧支撑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6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7
作者 宋旭彬 吴斗 +3 位作者 赵恩哲 张兴宇 张晓仑 王楚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041-7047,共7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为主流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退钉等现象仍有发生。作者设计了一款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有限元研究对该系统进行力学分析,来为设计提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目前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代表的髓内固定为主流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退钉等现象仍有发生。作者设计了一款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有限元研究对该系统进行力学分析,来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目的:通过有限元研究对比分析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特性。方法:在股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根据2018版AO骨折分型原则建立A1.2、A2.2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固定,在股骨头的上方施加700,1400,2100 N的轴向载荷,观察各组模型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变形量,比较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力学特性。结果与结论:①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组在不同压缩载荷作用下,其内固定的最大等效应力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②A1.2型骨折模型中,在不同压缩载荷下,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固定下股骨的变形量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1.113 mm;A2.2型骨折模型中亦是如此,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2.017 mm;③A1.2型骨折模型中,在不同的压缩载荷下,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固定下螺旋刀片的最大变形量均小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1.062 mm;A2.2型骨折模型中亦是如此,两者差值的平均值为1.891 mm;④表明相较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的内固定应力值更小,固定后股骨及内固定的位移值更小,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定骨折,防止螺旋刀片在股骨颈中退钉或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股骨颈螺旋刀片系统 股骨转子间骨折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载荷 力学特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
8
作者 李承龙 赵斌 苏浩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28-234,共7页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anil antirotation,PFNA)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PFNA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anil antirotation,PFNA)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PFNA组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n=43),髋关节置换术组行髋关节置换术(n=33)。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评分、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完成了12~1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长为(13.04±1.25)个月。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于PFNA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少于PFNA组(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b、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术后Hb、HCT水平低于PFNA组(P<0.001)。髋关节置换术组出现1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和1例褥疮;PFNA组出现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褥疮以及1例脑梗死。无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发生;髋关节置换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P<0.05)。术前VAS、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髋关节置换术组VAS评分低于PFNA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均P<0.01);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置换术组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0.01)。术前SF-36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髋关节置换术组SF-36评分各项均高于PFNA组(P<0.01)。结论PFNA与髋关节置换术均可有效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PFNA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尽早恢复下床活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lter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治疗西藏低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9
作者 周金雷 李平 杨体敏 《实用骨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治疗西藏低龄儿童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144例(144髋)DDH患儿,其... 目的探讨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治疗西藏低龄儿童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144例(144髋)DDH患儿,其中男31例,女113例;年龄18~68个月,平均(36.40±14.61)个月;按T9nnis分型,Ⅲ型64例,Ⅳ型80例;均行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短缩、去旋转个性化截骨。研究手术前后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中心边缘角(center edge angle,CEA)变化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Mckay等级、术后Severin影像学分型优良率、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gasculal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发生率。结果患儿术后随访13~53个月,平均(28.00±8.57)个月。末次随访时AI从术前(37.20±4.08)°恢复到(19.96±2.00)°,CEA从术前(-38.46±8.81)°恢复到(29.57±5.70)°;Mckay等级优良率88.19%,Severin影像学分型优良率91.66%,术后再脱位3例;术后ANFH 14例(9.72%),其中Ⅰ型12例(8.33%),Ⅱ型2例(1.38%)。结论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转子下旋转截骨治疗西藏低龄儿童Ⅲ、Ⅳ型DDH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儿童 SALTER截骨 股骨转子下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10
作者 李路佩 马赛 刘艳红 《中国疗养医学》 2025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51例(接受神经肌肉电... 目的探究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康复干预方式分为观察组51例(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阶梯康复训练干预),对照组55例(接受阶梯康复训练干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及干预前后的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结果对照组患者离床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49±0.92)d、(15.08±4.90)d、(51.28±15.33)d、(12.87±3.11)周,观察组患者离床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85±0.76)d、(13.14±3.44)d、(44.19±10.26)d、(11.03±2.65)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定量表(HHS)评分以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各维度得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HHS量表评分以及EQ-5D量表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阶梯康复训练能够促进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有利于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阶梯康复训练 股骨转子间骨折 髋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NA治疗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
11
作者 何啸波 高玉新 吴增良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6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扬州市江都中医院接诊的92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扬州市江都中医院接诊的92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组,对照组(n=46)股骨近端锁定板治疗,观察组(n=46)PFNA治疗,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征、髋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部分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0个月两组HHS评分逐渐提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加快患者术后部分负重时间,提升髋关节功能评分,促进骨折愈合并提高愈合优良率,同时降低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老年骨质疏松 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折愈合 髋关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前倾角变化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意义研究
12
作者 王国鑫 吕明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5期137-141,共5页
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创伤骨科医师的首要选择,术中复位主要是恢复股骨颈干角和股骨颈前倾角(FNA),但术中二维透视难以准确判断FNA的复位质量。基于此,本文综述分析FNA的测量、生物力学及其改变对... 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创伤骨科医师的首要选择,术中复位主要是恢复股骨颈干角和股骨颈前倾角(FNA),但术中二维透视难以准确判断FNA的复位质量。基于此,本文综述分析FNA的测量、生物力学及其改变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以强调术中恢复FNA的重要性,以期为临床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颈前倾角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模型预测
13
作者 吕晓东 古锦瑞 +1 位作者 高靖宇 葛建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06-4513,共8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内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尤为多见,治疗常需内固定手术来稳定骨折并促愈合。但内固定手术偶可失效,引发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或再骨折等严重问题。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后失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效果及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9月于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86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及SF-36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比2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和准确性。结果与结论:(1)8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内固定失效后,均通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治疗;(2)与术前相比,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的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SF-36评分及患髋主动活动幅度均显著改善(P<0.05);(3)高隐性失血组的年龄、高血压比例、糖尿病比例、骨质疏松比例、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均高于低隐性失血组(P <0.05);低隐性失血组的骨水泥型假体构成比、前方入路构成比及2-3级髋关节间隙高于高隐性失血组(P <0.05);两组在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慢性支气管炎比例、侧别比例、麻醉方式及髋臼杯直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 <0.05);(5)将影响因素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隐性失血,绘制2个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2和0.923,灵敏度分别为0.879和0.886,特异度分别为0.854和0.908,约登指数分别为0.733和0.794,准确性分别为0.867和0.897;2个模型的曲线下面积、约登指数和准确性均为神经网络模型更高;(6)提示全髋关节置换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髋关节活动度恢复较好;年龄、糖尿病、骨质疏松、假体类型、手术入路、髋关节间隙、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血红蛋白下降量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高隐性失血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对隐性失血的预测结果相差不大,神经网络模型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失效 人工髋关节置换 治疗效果 隐性失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14
作者 李波 封美娜 《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第2期99-101,111,共4页
目的观察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 目的观察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予碳酸钙D_3颗粒(Ⅱ)治疗,试验组予骨疏康胶囊联合碳酸钙D_3颗粒(Ⅱ)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手术情况、髋关节恢复情况(Harris评分)、骨密度水平、实验室指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4个月后,2组腰椎、髋部骨密度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血钙、血磷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 vs.13.33%,χ^(2)=4.285,P=0.038)。结论骨疏康胶囊辅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促进临床症状转归,可提升骨密度水平,改善骨代谢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绝经 骨质疏松 骨疏康胶囊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预测模型构建
15
作者 严金涟 许争权 +1 位作者 魏仁杰 王业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189-7195,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失败的风险,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患肢髋关节功能预后研究较少。目的:分析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背景: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失败的风险,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患肢髋关节功能预后研究较少。目的:分析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构建术后髋关节功能预测评分系统并探讨其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术后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组,评分≥80分为优良组,评分<80分为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元回归分析探讨导致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评分表。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探讨该评分系统预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术后髋关节功能的价值。结果与结论:①150例患者根据术后1年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分组,功能恢复不良组52例,恢复优良组98例,不良率为34.7%;②两组患者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组与优良组在年龄、骨密度、术前基础合并症数量、外侧壁的分型、螺旋刀片位置、复位质量及术后初次下床锻炼时间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834)、骨质疏松(OR=3.002)、术前基础合并症数量>2个(OR=4.024)、外侧壁破裂(OR=2.999)、螺旋刀片位置差(OR=4.025)、术后初次下床锻炼时间>4周(OR=3.153)是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复位质量差(OR=1.026)是非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依据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构建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预测评分系统,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此评分系统预测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界值为4.5分,曲线下面积为0.797,灵敏度为83.7%,特异性为65.4%;⑤提示年龄≥75岁、骨质疏松、术前基础合并症数量>2个、外侧壁破裂、螺旋刀片位置差、术后初次下床锻炼时间>4周是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发生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评分预测系统可以为临床早期识别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高风险患者提供参考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采用更加个性化的治疗及康复方案,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随访 髋关节功能 骨质疏松 危险因素 骨科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视角下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进展
16
作者 陈家林 侯建红 +2 位作者 马远 张凯歌 刘纪博 《临床医学进展》 2025年第2期2112-212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综述微创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系统检索近五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髓内固定和微创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近年来,髓内固定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能够... 本研究旨在综述微创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系统检索近五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髓内固定和微创关节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近年来,髓内固定因其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显著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并减少并发症,逐渐成为治疗首选。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在特定患者群体中提供了长期稳定性,减少了再次手术需求,并显著提升了术后恢复质量。此外,手术时机对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影响,早期手术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综上所述,微创技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加强骨质疏松管理及开发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in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evaluating their clinical efficacy and impact on patient prognosis. By systematically retrieving and analyzing releva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from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hip arthroplasty. In recent years,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due to its minimal trauma, rapid recovery, enhanced stability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reduced complications.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provides long-term stability in appropriately selected patients, decreases the need for subsequent surgerie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Additionally, the timing of surger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can markedly improve patient prognosis, shorten bed rest duration,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clinical valu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Howeve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surgical techniques, enhanced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treatment plans are necessary to improv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微创手术 髓内固定 关节置换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S模式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期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李文君 陈夏荷 《浙江医学》 2025年第6期641-645,650,共6页
目的观察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期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温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康复期接受传统健康宣教加FLS模式宣教,... 目的观察骨折联络服务(FLS)模式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期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温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康复期接受传统健康宣教加FLS模式宣教,为FLS模式组;另30例患者康复期接受传统健康宣教,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康复干预1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肌力及负重能力、髋关节功能、心理弹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髋关节肌力及负重能力、髋关节功能、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肌力及负重能力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FLS模式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的4个指标疼痛、功能、畸形及关节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FLS模式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的3个指标坚韧、自强和乐观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均P<0.05),且FLS模式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FLS模式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00%比36.67%,P<0.05)。结论FLS模式通过改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康复期患者心理弹性状态和提高髋关节肌力及负重能力,为患者提供了全面、有效的康复支持,这种模式不仅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还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联络服务模式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康复期 功能恢复 心理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在测定的后突起距离预测股骨转子骨折不稳定中的价值研究
18
作者 褚云 阚文生 +1 位作者 李启斌 吴荣 《浙江创伤外科》 2025年第2期257-259,共3页
目的评估X线在测定的后突起距离(PPM)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三维CT结果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三位放射科医生在股骨X线片上测量PPM。使用卡方检... 目的评估X线在测定的后突起距离(PPM)预测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三维CT结果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三位放射科医生在股骨X线片上测量PPM。使用卡方检验评估两组人口统计学参数和PRM的差异。使用ROC曲线分析确定PPM预测骨折不稳定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6例,其中稳定组22例,不稳定组44例。对于稳定组/不稳定组,观察者1的PPM值分别为0.34±0.25和0.50±0.29,观察者2分别为0.31±0.23和0.57±0.31,观察者3分别为0.41±0.29和0.57±0.26(P<0.01)。随着骨折的复杂程度增高(Jensen分型的增高),PPM值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三位观察者的平均临界值0.44下,不稳定组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63.8%,阳性预测值为65.7%,阴性预测值为32.9%,AUC:0.778,95%CI:0.714-0.841。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组和不稳定组的PPM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M值0.44是区分骨折稳定与否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突起距离 股骨转子间骨折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方案研究
19
作者 李丽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1期110-113,共4页
探讨基于医—护—患三方协同的干预方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预防深静脉血... 探讨基于医—护—患三方协同的干预方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措施;试验组患者接受协同护理+常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三天、出院前1天试验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医—护—患三方协同的护理模式可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围术期疼痛水平,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协同护理 深静脉血栓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付松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 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23年6月—2024年6月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组,每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护理后,两组负面情绪、疼痛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2)。结论:手术室护理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伤口愈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和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室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