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生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化学防治试验 被引量:14
1
作者 薛忠民 苏超 +2 位作者 焦锋 陈旗 张敏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6-233,共8页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常见的桑椹菌核病之一。采用多年、多地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根据调查点的土壤病原菌留存、气象条件(降雨及湿度)、果桑品种及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等分析与病害发生...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常见的桑椹菌核病之一。采用多年、多地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根据调查点的土壤病原菌留存、气象条件(降雨及湿度)、果桑品种及栽植密度和树型养成等分析与病害发生有关的因素;选择常用的6种农用杀菌剂,通过对桑树喷雾和土壤灭菌2种施药方法,调查供试杀菌剂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具有群体发病的特点,当桑园土壤存在的大量越冬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的子囊孢子萌发期与桑树开花期一致时,病原菌的孢子能很快侵染传播;种植易感病果桑品种和桑树开花前后2个月田间适温(逐渐升温)多湿(RH〉80%),会明显增加病害的发生及传播机率;栽植密度大及低干养成果桑的发病率较高。在始花期连续3次喷施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腐霉利、菌核净等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大田防治效果为53.26%-64.24%,内吸性杀菌剂与保护性杀菌剂混配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在3月上旬采取土壤施药(40%五氯硝基苯或80%多菌灵)杀菌的方法也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果桑品种 气象条件 发病率 杀菌剂 大田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性菌核病桑椹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瑞娴 楚渠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2,共8页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研究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正常桑椹和感染肥大性菌核病的桑椹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并与GO和KEGG数据库比对进行注释,分析感染肥大性菌核病相关基因。结果显示...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果桑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研究利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正常桑椹和感染肥大性菌核病的桑椹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并与GO和KEGG数据库比对进行注释,分析感染肥大性菌核病相关基因。结果显示,测序共获得30.49 GB的数据,组装得到70788条UniGene序列,其中35714条UniGene获得注释信息,占全部UniGene的50.45%。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感染肥大性菌核病的桑椹中有2217个基因表达上调,2724个基因表达下调。根据GO功能分类可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63项功能组。根据KEGG代谢通路分析,1578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120个信号通路,其中56个基因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包括木葡聚糖内糖基转移/水解酶(XTH)、蛋白磷酸酶、转运蛋白、生长素应答蛋白、乙烯响应因子、脱落酸受体和多种转录因子等,36个基因参与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包括蛋白激酶、钙调蛋白、爆发式氧化酶和分子伴侣等。本研究丰富了桑椹研究的转录组信息,获得了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致病机制及防治技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肥大性菌核病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23
3
作者 郑章云 杨义 +2 位作者 张明海 任杰群 曾秀丽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1-1016,共6页
采用桑椹菌核病发病区田间自然感病及相对抗病程度评价的方法,调查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21个果桑品种资源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1个品种(台湾长果桑)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表... 采用桑椹菌核病发病区田间自然感病及相对抗病程度评价的方法,调查21个果桑品种资源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21个果桑品种资源基于相对抗病指数的田间抗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1个品种(台湾长果桑)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表现出免疫性,相对抗病指数为1.00;有8个品种表现出抗病性,其中红果1号、12.1的相对抗病指数均为0.94;有7个品种属于易感病品种,相对抗病指数〈0.16;有5个品种为中感品种,相对抗病指数在0.24-0.35之间。另在调查中发现,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病率与气象条件密不可分:桑树开花期及开花期前1个月的多湿条件会导致发病率上升,环境气温也会影响到果桑的开花期,特别是中感、易感病的早生果桑品种花期延长,会使发病率明显上升。初步鉴定筛选出的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抗病能力强的果桑品种,可在桑椹肥大性菌核病高发地区种植,亦可作为抗病果桑品种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用桑树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自然感病 抗病指数 品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农药残留检验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小青 宾荣佩 +5 位作者 黄旭华 朱方容 潘志新 石美宁 黄贤帅 唐燕梅 《广东蚕业》 2016年第2期4-6,共3页
比较4种常规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并检测各种农药在桑果上的残留情况。试验结果显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田间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4.79%、96.23%、81.18%和82.77%,各种农药对... 比较4种常规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并检测各种农药在桑果上的残留情况。试验结果显示50%多菌灵WP、70%甲基硫菌灵WP、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田间防治效果依次分别为94.79%、96.23%、81.18%和82.77%,各种农药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防效较好;经过检测,各种农药用药后在桑果上的残留量依次分别为3.90 mg/kg、1.34 mg/kg、2.10 mg/kg和0.98 mg/kg,其中50%多菌灵WP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7.8倍,70%甲基硫菌灵的残留量比国家标准(0.5 mg/kg)超标2.68倍,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的残留量都远低于国家残留标准(5 mg/kg)。综合田间防治效果和药物残留影响食品安全问题分析,80%代森锰锌WP和50%腐霉利WP比较适用于果桑园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桑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田间防治 药物残留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生长温度测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明 邵元元 +2 位作者 黄仁志 龙唐忠 李章宝 《蚕桑茶叶通讯》 2017年第4期1-3,共3页
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白色絮状圆形菌落,并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7.5℃,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 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生长温度。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形成白色絮状圆形菌落,并能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5~37.5℃,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杀菌剂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的3个浓度梯度对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根据最低剂量使用农药原则,并考虑到田间环境影响防治效果等因素,筛选出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33g/L、25%咪鲜胺和10%丙硫唑悬浮剂2.0g/L作为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参考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病原菌 温度 杀菌剂 相对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化学防治试验与农药残留检测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曹慧 王明 +2 位作者 朱建军 宋冬波 李章宝 《蚕桑茶叶通讯》 2019年第6期1-3,共3页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桑椹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目前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将不同药剂及组合对该病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5种农药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桑...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是桑椹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目前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将不同药剂及组合对该病进行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5种农药防治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均有较好的效果。桑椹农药残留检测只有多菌灵超标,达到17.2mg/kg,是0.5 mg/kg标准的34.4倍。结合大田防治效果、桑椹农药残留及病原抗药性等因素综合分析,处理II 25%咪鲜胺乳油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组合是控制该病适宜的化学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肥大性菌核病 化学防治 农药残留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Ciboria shiraiana)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致病性(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吕蕊花 朱攀攀 +2 位作者 余茂德 刘长英 赵爱春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67-2377,共11页
【目的】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 【目的】研究桑椹肥大性菌核病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诱导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及产生途径,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显微镜下面观察病果形成不同阶段以及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测定不同温度和湿度对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影响;分别用病果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健康的桑椹,统计其发病率;以不同发病阶段的病椹在PDA、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菌丝和菌核为材料,通过q PCR方法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c AMP途径对于分生孢子形成的影响。【结果】C.shiraiana在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50%–80%条件下可以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和病果中的分生孢子形态差异较大;病果中分生孢子悬浮液侵染健康的桑椹,其发病率为37%,而人工诱导产生的分生孢子对桑椹不具有侵染能力;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在马铃薯片上被诱导产生;外源添加的c AMP影响菌丝的形态和分生孢子的形成,但不影响菌核的形成。AC含量在桑椹发病的第2阶段增长迅速,在发病的第3阶段和第4阶段迅速下降,PKA在发病的桑椹中始终没有表达。【结论】桑椹肥大性菌核病病果可通过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分生孢子的形成对c AMP途径中的AC和PKA表达量起负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能够进一步增加我们对病原菌侵染桑果所需外界环境条件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C.shiraiana的侵染循环和分生孢子形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分生孢子的形成 病椹
原文传递
桑椹菌核病病原及病害防治技术综述 被引量:78
8
作者 蒯元璋 吴福安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9-1104,共6页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果用桑树种植区域大面积发生桑椹菌核病危害,使桑椹生产遭受重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桑椹菌核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成果,并在阐述病原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帮助生产上有...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果用桑树种植区域大面积发生桑椹菌核病危害,使桑椹生产遭受重大的损失。本文介绍了桑椹菌核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成果,并在阐述病原侵染循环与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以帮助生产上有针对性地对桑椹菌核病实施有效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桑椹小粒菌核病 桑椹缩小菌核病 生物学特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椹菌核病防治用药适期调查和防治方案制定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彩萍 于少芳 +3 位作者 刘生有 马焕艳 沈国新 陈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针对浙江省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发生与为害严重的问题,拟通过观察桑花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形态变化,划分接种感染时期及接种部位,调查感染率及病原侵染部位,据此确定病害的防治适期,并且通过田间防效试验确定2种常用防治药剂的用量和... 针对浙江省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发生与为害严重的问题,拟通过观察桑花不同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形态变化,划分接种感染时期及接种部位,调查感染率及病原侵染部位,据此确定病害的防治适期,并且通过田间防效试验确定2种常用防治药剂的用量和施药次数。在桑树开花及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人工接种病原菌(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发现病原菌侵染桑花的起始时间是初花期,侵染部位是雌花柱头,被感染的桑花柱头完全伸展开,颜色呈乳白色或白色。在桑树开花的不同时期以2种常用防治药物供试,通过不同用药次数和不同用药浓度的组合试验调查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仍然是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有效药剂,2种药剂分别以质量浓度1 mg/L、1.5 mg/L的药液轮流施用3次(每次间隔7 d),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其中第1次施药在花穗形成后到初花期,此时大部分桑花柱头呈半圆形卷曲状、部分开始伸展,颜色介于浅绿色至乳白色之间,但尚未完全成熟。调查施药时间、施药次数和施药浓度对成熟桑椹的果实性状(果长、果横径、千克果实数量、单粒果实质量)影响不明显,而桑果产量则与感病率相关。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果桑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桑花柱头的形态辅助开花物候期来确定桑椹菌核病的防治适期,实施上述组合防治方案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防治适期 初花期 花柱头 药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永康市桑椹菌核病暴发的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鹏博 黄世荣 胡剑彧 《中国蚕业》 2019年第1期43-46,49,共5页
介绍了2018年永康市桑椹菌核病发病的情况及特点,分析了桑椹菌核病暴发的原因,认为桑椹菌核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果桑花期前温度适宜、田间湿度高有利于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连续阴雨导致第1次施药效果降低,长期使用甲基... 介绍了2018年永康市桑椹菌核病发病的情况及特点,分析了桑椹菌核病暴发的原因,认为桑椹菌核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果桑花期前温度适宜、田间湿度高有利于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繁殖、传播和侵染,连续阴雨导致第1次施药效果降低,长期使用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等使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同时,提出了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对策,即稳步推广果桑设施栽培,加强桑椹菌核病防治新药剂的筛选,加快果桑新品种的选育与更新,引导果农科学施药,适当调整果桑种植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桑 桑椹菌核病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桑椹小粒菌核病 桑椹缩小菌核病 耐药 设施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