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师对学生无意义答案的肯定态度在高职英语课导入时的作用 |
林虹
|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9 |
0 |
|
2
|
儿童对同伴和父母的态度调查 |
刘金花
|
《心理科学通讯》
|
1988 |
3
|
|
3
|
1919~1927年陈独秀对工人运动的态度 |
王艳艳
|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0 |
|
4
|
教职工工作态度的评估与调节浅议 |
谢本珉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7 |
0 |
|
5
|
中专学校学生体育活动态度的调查分析 |
信晓宇
|
《体育师友》
|
1999 |
0 |
|
6
|
自我肯定:绝处逢生的最后希望 |
任柏良
|
《中国商界》
|
1999 |
0 |
|
7
|
95.3%的高中教师肯定高考仍是最佳选拔方式 |
唐勇林
|
《成才之路》
|
2007 |
0 |
|
8
|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
朱文彬
赵淑文
郭春彦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1995 |
8
|
|
9
|
评弗洛伊德主义的自由观 |
余其铨
周玉梅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1 |
1
|
|
10
|
在退休老年人爱好心理的若干方面代间认识差异的初步研究 |
胡君辰
|
《心理科学通讯》
|
1986 |
0 |
|
11
|
从先秦佚文看先秦诸子对文学外部规律的探讨 |
范晓民
|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2
|
谈谈区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决定作用” |
时永松
|
《晋阳学刊》
|
1985 |
0 |
|
13
|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裂缝》的两性关系建构 |
任欢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14
|
南京市的邻里关系 |
李保军
|
《社会》
北大核心
|
1998 |
6
|
|
15
|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
张紫娟
|
《知识经济》
|
2011 |
2
|
|
16
|
朱熹《诗集传》对《诗经》研究的贡献 |
梁宗华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17
|
四十年代关于新诗方向问题的一场讨论 |
钦鸿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8
|
比较文学的危机 |
勒内.威莱克
黄源深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1 |
4
|
|
19
|
也论计划单列 |
陈敏之
|
《江汉论坛》
|
1988 |
2
|
|
20
|
中国乡土小说创作审美观念的蜕变 |
丁帆
|
《当代文坛》
|
1988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