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后大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电镜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沙继宏 叶煦亭 +3 位作者 陆月良 吴越 杨勇骥 郑尊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5-476,共2页
关键词 烧伤 大鼠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损伤 电镜研究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多形核白细胞黏附和游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智勇 陶京 +3 位作者 周峰 熊炯忻 吴河水 王春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403-2407,共5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多形核白细胞(PMN)黏附和游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的影响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MN和PCEC,分别加入0,10,100,1000和10 000μg/L浓度的rHMGB1与PCEC单层培养.记录PMN黏附率.在Bovden小室迁移模...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多形核白细胞(PMN)黏附和游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的影响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PMN和PCEC,分别加入0,10,100,1000和10 000μg/L浓度的rHMGB1与PCEC单层培养.记录PMN黏附率.在Bovden小室迁移模型中加入上述浓度的rHMGB1,观察PMN穿过PCEC的迁移率.将PMN与100μg/L的rHMGB1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率.结果:随着rHMGB1浓度的增加,PMN的粘附率(2.5%±0.5%,5.1%±0.9%,10.7%±1.7%,14.6%±2.6%,25.4%±4.3%)和穿过PCEC的游出率(0%,1.1%±013%,613%±1.2%,12.4%±2.7%,14.2%±3.1%)逐渐增加,但对向下室的迁移率无影响,州MGB1可明显增加PMN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表达的阳性率(均P<0.05)。结论:HMGB1通过上调CD11a/CD18和CD11b/CD18的表达增加PMN对PCEC的黏附率和游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多形核白细胞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黏附 游出 CD11/CD18 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保护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降低SARS发病率(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戴德哉 《药学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321-326,共6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致病因素很多 ,但最终均形成急性肺损伤 (ALI) ,主要由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所介导 ,虽采用医疗措施 ,包括吸氧及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呼吸等 ,病人死亡率仍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引起ALI时 ,出现肺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致病因素很多 ,但最终均形成急性肺损伤 (ALI) ,主要由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所介导 ,虽采用医疗措施 ,包括吸氧及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呼吸等 ,病人死亡率仍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引起ALI时 ,出现肺动脉高压及肺纤维化 ,最终临床出现ARDS。ARDS的病理核心是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血管内皮细胞可作为治疗ARDS及SARS的靶点。SARS病毒感染后 ,引起细胞因子的释放 ,其中包括内皮素 1(ET 1) ,ET 1可强烈收缩血管及致炎症反应。本文讨论在致病因子作用下 ,ET 1的增多与形成ARDS、败血症、休克的关系 ,致病机制包括ET 1诱导iNOS生成、使细胞膜Ca2 + 内流增多、促使氧化应激而造成ALI。ET 1致肺损伤主要由于激活ETB 受体 ,而ALI时肺内纤维化 ,ET 1亦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多的ET 1可使ARDS病人形成肺动脉高压 ,以ET 1及其所参与的SARS及ARDS发病的各个环节为靶点 ,应用抗病毒药、抑制炎症的糖皮质激素及阻断冠状病毒侵入细胞的大分子药物 ,使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多离子通道阻断剂CPU86 0 17,可阻断感染冠状病毒后形成肺损伤、肺纤维化、肺动脉痉挛及肺动脉高压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保护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SARS 发病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内皮素-l 受体 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玉叶 高占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2期10-13,共4页
急性肺损伤(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弥散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ALI... 急性肺损伤(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弥散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ALI的最终严重阶段被定义为ARDS,致死率可高达50%[1]。自1967年Ash-baugh等[2]报道ARDS 以来,国内外对其发病机制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细胞因子 相关性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进行性低氧血症 上皮细胞损伤 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肺水与胸腔内血容量测定对ARDS患者诊治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胡炜 刘长文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年第5期389-391,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并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并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高通透性肺水肿是ARDS的病理生理特征,肺水肿的程度与ARDS的预后呈正相关。因此,通过积极的液体管理,改善ARDS患者的肺水肿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DS 血管 容量测定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胸腔内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进行性低氧血症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肺水与肺血管通透性指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宋佳 龚仕金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年第6期653-655,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amp;respiratory&amp;distress&amp;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的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其病理生理特征为因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amp;respiratory&amp;distress&amp;syndrome,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的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其病理生理特征为因肺泡膜通透性增加引起的渗出性肺水肿。 ARDS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临床预后差等特点,其死亡率高达35%~45%[1]。早期诊断ARDS非常困难,目前ARDS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有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标准[2]和2012年柏林定义[8],但两个标准中并没有一项直接体现ARDS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肺水量化标准,这一缺陷可能会影响ARD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随着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C indicator&amp;continous&amp;output, PiCCO)技术的进步,用经肺热稀释法测得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ClungCwaterCindex,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ulmonaryCvascularCpermeabilityC index,PVPI)能较好地反映ARDS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特征性病理生理过程,对ARDS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鉴别诊断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就血管外肺水(extravascularClungCwaterC,EVLW)和PVPI在ARD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通透性 血管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临床诊断标准 病理生理过程 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郭珊 王洪武 王中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29-1131,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目前ARDS死亡率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保护性通气策略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进行性低氧血症 治疗 上皮细胞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罩吸氧辅助治疗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蒋玉兰 代友华 +2 位作者 梁建华 曾爱军 李玲 《护理研究(中旬版)》 2008年第12期3229-3230,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损伤 面罩吸氧 辅助治疗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病人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被引量:10
9
作者 厉为良 朱建华 《现代实用医学》 2012年第1期113-115,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及创伤等所诱发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从而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其以肺容积减少、顺应性降低及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及创伤等所诱发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从而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其以肺容积减少、顺应性降低及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保护性通气策略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上皮细胞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特征 容积减少 通气/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及调节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中贵 王谊冰 胡森 《感染.炎症.修复》 2011年第3期190-192,共3页
急性肺损伤是以炎症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临床表现为难以纠正的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渗... 急性肺损伤是以炎症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临床表现为难以纠正的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渗出性改变,严重时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后肺间质及肺泡内液体的异常聚集是导致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肺泡液体清除率对于急性肺损伤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率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现对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及其调节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液体清除率 急性损伤 调节因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进行性低氧血症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通透性 上皮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例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糖尿病病人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艳荣 胡瑞华 赵丽华 《医学信息》 2009年第10期2144-2145,共2页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下呼吸道的间质性疾病,累及终末气道、肺泡上皮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动静脉,使肺间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呼吸科常见病之一,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下呼吸道的间质性疾病,累及终末气道、肺泡上皮细胞、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动静脉,使肺间质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呼吸科常见病之一,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合并糖尿病在临床也显著增加,现将本科自2000年至今诊断的24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纤维化 糖尿病病人 特发性间质纤维化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诊治 泡上皮细胞 临床资料 间质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复张在ARDS中的应用现状
12
作者 孟蕾 于湘友 《新疆医学》 2011年第6期52-55,共4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各种原因所致急性肺部损伤所引发的呼吸衰竭,现定义为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由各种原因所致急性肺部损伤所引发的呼吸衰竭,现定义为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复张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应用 上皮细胞损伤 呼吸衰竭 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晓莉 唐文君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12期1634-1636,共3页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损伤 机械通气治疗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进行性低氧血症 上皮细胞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病理生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膜氧合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罗玉生 王力军 《医学研究杂志》 2010年第4期9-11,共3页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应用 血管内膜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患者 氧合 上皮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伟 斯一夫 +3 位作者 姜建平 闫广玲 孙瑜 汪敏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15期37-39,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炎症性损伤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其中肺部感染引起的直接损伤是导致ARDS的最常见原因。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炎症性损伤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其中肺部感染引起的直接损伤是导致ARDS的最常见原因。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一种改良的体外循环及呼吸支持系统,给予常规治疗无效时的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或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体外心肺功能支持,通过一种循环血流泵与体外氧合器为核心组成的人工体外循环装置,进行以体外替代性气体交换支持和心脏替代支持为目的的心肺支持[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体外膜氧合 文献复习 重症 辅助治疗 弥漫性泡损伤 低氧性呼吸衰竭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的防御功能
16
作者 董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90-94,共5页
长期以来,肺脏一直单纯被视为人体与其外界生活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泡则为实现O<sub>2</sub>和CO<sub>2</sub>交换的场所和功能单位。其实,肺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奇妙的生物学结构,它在人体内所处的... 长期以来,肺脏一直单纯被视为人体与其外界生活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肺泡则为实现O<sub>2</sub>和CO<sub>2</sub>交换的场所和功能单位。其实,肺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奇妙的生物学结构,它在人体内所处的特殊位置,提示其还具有免疫和非免疫性防御机能。近二、三十年来,许多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目的,对肺脏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在肺的非呼吸功能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使人们对肺的功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人体 器官 防御功能 吞噬细胞 动脉 泡管 泡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和异丙酚后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影响的差异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鸿 薛张纲 蒋豪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708-1713,共6页
目的比较异氟醚和异丙酚后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共96只,体重250~350g。静脉注射内毒素(LPS,4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NS)后2h,分别给予戊巴比妥钠(C,20mg·kg-1·h-1),异氟醚(I,0... 目的比较异氟醚和异丙酚后处理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共96只,体重250~350g。静脉注射内毒素(LPS,4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NS)后2h,分别给予戊巴比妥钠(C,20mg·kg-1·h-1),异氟醚(I,0.55%)或异丙酚(P,10mg/kg静脉注射,40mg·kg-1·h-1维持),分为NSC、NSI、NSP、LPSC、LPSI、LPSP共6组,每组16只。机械通气2h,每小时记录血压、血气分析,实验结束后每组8只大鼠行肺泡灌洗测定肺通透指数,测量肺组织湿干比,观察肺组织病理和电镜改变;另8只大鼠按同样方法实验,到观察时点前30min,静脉注射伊文思蓝(30mg/kg),实验结束后测定肺组织伊文思蓝含量。结果NS各组和LPS各组在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血气分析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肺组织湿干比亦未见差异;肺通透指数和肺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在LPSC组(8.1×10-3±2.4×10-3,吸光度0.628±0.082)比NSC组(3.3×10-3±2.2×10-3,吸光度0.479±0.154)高(P<0.05),LPSP组(9.1×10-3±2.2×10-3,吸光度0.664±0.028)比LPSI组(5.5×10-3±2.0×10-3,吸光度0.517±0.048)高(P<0.05)。肺组织光镜观察显示LPS各组比NS各组的肺部炎性损伤严重,尤其在LPSP组损伤最为严重。电镜结果提示LPSP组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已裂开。结论与异丙酚相比,异氟醚保护了内毒素血症大鼠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降低了肺组织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异丙酚 异氟醚 后处理 功能影响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静脉注射 伊文思蓝 屏障功能 血气分析 通透指数 戊巴比妥钠 组织病理 平均动脉压 吸光度 SD大鼠 生理盐水 机械通气 泡灌洗 炎性损伤 光镜观察 紧密连接
原文传递
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点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缺缺 张久之 万献尧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530-532,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脓毒症、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炎症性损伤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2011年10月欧洲重症医学会年会上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在严重脓毒症、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炎症性损伤造成弥漫性肺泡损伤,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2011年10月欧洲重症医学会年会上提出ARDS的柏林诊断标准,摒弃了以往急性肺损伤(ALI)这一概念,经修订后于2012年5月正式颁布(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弥漫性泡损伤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老年 泡上皮细胞 诊断标准 AR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峰 钱克俭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48-1749,共2页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非心源性水肿 侧卧位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进行性低氧血症 通气 上皮细胞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泵体外膜氧合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王力军 崔书章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9年第8期73-75,共3页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时,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时,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以肺容积减少、顺应性下降、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学特征,发病率为59/10万。各种治疗如反比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俯卧位通气或液体通气、吸人NO或支气管扩张剂、后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使ARDS治疗得到进展,但其病死率仍为30%~50%,肺源性或非肺源性导致的ARDS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体外膜氧合 临床应用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ARDS治疗 急性呼吸功能不全 非心源性疾病 上皮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