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少锋 李丹青 +2 位作者 杜凡 魏志强 王海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14-1117,1123,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SP-D)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癌术后重症肺炎(SP)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257例,根据手术治疗后是否发生SP将患者分为SP组(124例)和对照组(133例)。比较两组血清SP-D、HMGB1和NLR水平。记录SP组患者28 d内预后情况,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将SP组患者分为生存组(104例)和病死组(2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食管癌术后SP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SP-D及HMGB1对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SP组血清SP-D及HMGB1和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死组NLR、SP-D及HMGB1水平高于生存组(均P<0.05)。NLR、SP-D及HMGB1是食管癌术后SP患者病死的影响因素(均P<0.05)。NLR、SP-D及HMGB1预测食管癌术后SP患者28 d内病死风险的AUC分别为0.744、0.763、0.71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AUC更高(均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SP患者NLR、SP-D及HMGB1水平升高,且与患者预后有关,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提升对患者病死风险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重症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质-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缺陷与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尹晓娟 李明霞 +5 位作者 史源 梅花 张晓媛 朱艳萍 霍梦月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B缺陷与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等4家医院开展研究。NRDS组纳...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B缺陷与足月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的相关性。方法2019年7月至2023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等4家医院开展研究。NRDS组纳入因患NRDS死亡的足月新生儿60例;对照组纳入同期因其他原因手术后死亡的足月、非NRDS患儿60例。采集胸部X线片结果。新生儿死亡后30 min内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肺组织取材,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SP-B表达。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NRDS组患儿生后出现严重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有创高频振荡通气呼吸支持、一氧化氮治疗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措施,10例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均治疗无效死亡。NRDS组的X线胸片均显示白肺。NRDS组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SP-B单体(分子质量8 ku)及二聚体(分子质量16~18 ku)表达阳性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 ku:75.0%(45/60)与100.0%(60/60),χ^(2)=17.143;16~18 ku:73.3%(44/60)与100.0%(60/60),χ^(2)=18.462;P值均<0.001];NRDS组肺组织中SP-B分子质量8 ku及16~18 ku表达阳性的比例也明显低于对照组[8 ku:75.0%(45/60)与100.0%(60/60),χ^(2)=17.143;16~18 ku:70.0%(42/60)与100.0%(60/60),χ^(2)=21.176;P值均<0.001]。NRDS组筛出SP-B缺陷个体15例,对照组仅1例,NRDS组SP-B缺陷的比例高于对照组[25.0%(15/60)与1.7%(1/60),χ^(2)=14.135,P<0.001]。结论SP-B缺陷与足月儿NRDS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月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缺陷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在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幼鼠中的时序变化(英文) 被引量:17
3
作者 舒林华 吴秀清 +5 位作者 魏克伦 舒林宏 薛辛东 吴红敏 宗志宏 高红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83-488,共6页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被认为是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价值的生物指标,但在急性肺损伤早期,肺组织SP-D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探究脂多糖(LPS)诱导的SD幼鼠急性肺损伤时SP-D,SP-D mRNA的时序变化... 目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被认为是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有价值的生物指标,但在急性肺损伤早期,肺组织SP-D的变化特征仍不清楚.该研究旨在探究脂多糖(LPS)诱导的SD幼鼠急性肺损伤时SP-D,SP-D mRNA的时序变化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及板层小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腹腔内注射LPS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注射后6,12,24,36,48,72 h各处死8只大鼠.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SP-D和SP-D mRNA的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LPS注射12 h后SP-D和SP-D mRNA含量均开始下降.SP-D mRNA于注射LPS后24~36 h降到最低.SP-D在48 h达最低点.透射电镜显示急性肺损伤组板层小体出现多样变形,特别是在注射后48 h.LPS导致板层小体的体积增大、数量减少,伴有大量空泡样变.结论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早期SP-D的波动变化呈时间依赖性.肺组织SP-D在48 h时水平最低,此时伴有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严重的多形性变.在ALI发病初期,肺组织低水平的SP-D与较差的临床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急性损伤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泡Ⅱ型上皮细胞 板层小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被引量:8
4
作者 王静 杜江 +3 位作者 周细中 刘茹 沈蔚 王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5期2699-2703,共5页
背景: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早期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对于预测肺部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目的:克隆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C,SP-C)基因,构... 背景:研究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缺陷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早期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对于预测肺部疾病的发生意义重大。目的:克隆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urfactant associated protein C,SP-C)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SP-C,并纯化SP-C蛋白。方法:提取正常人肺组织总RNA,RT-PCR技术获得SP-C cDNA序列,纯化后的SP-C基因插入至中间载体PMD-18T,得到重组质粒PMD-18T-SP-C,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将质粒PET-28a同样经过双酶切后纯化回收得到与SP-C cDNA具有相同黏性末端的质粒片段,将具有黏性末端的SP-C cDNA与PET-28a定向连接后得到重组质粒PET-28a/SP-C。然后将鉴定正确的PET-28a/SP-C重组质粒转入BL21中诱导表达。结果与结论:酶切鉴定及核苷酸序列测序证实扩增的SP-C cDNA及其重组质粒经过Bam H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后,在5000~7500bp和250~1000bp处可检测到2条条带。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证实,质粒中插入基因长597bp,为一开放阅读框架,与GeneBank中公布的人SP-C cDNA序列相符。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纯化后的SP-C蛋白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7000处出现1条新生条带,与预期的大小一致。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克隆人SP-C基因并插入至质粒PET-28a中,构建了PET-28a/SP-C重组质粒,将其体外转化至BL21后可以表达SP-C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 原核表达载体 克隆 转化 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肠肽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炼 罗自强 +1 位作者 伍赶球 孙秀泓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活性肠肽 (VIP)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SP A)表达的影响以及VIP调控SP A表达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技术研究VIP对SP A表达的影响 ;并进一步运用受体拮抗、蛋白激酶抑制、反义寡核苷... 目的 :研究血管活性肠肽 (VIP)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SP A)表达的影响以及VIP调控SP A表达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 PCR技术研究VIP对SP A表达的影响 ;并进一步运用受体拮抗、蛋白激酶抑制、反义寡核苷酸阻断等手段探讨VIP促进SP A表达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 :①VIP(10 -8mol/L)促进肺泡Ⅱ型细胞 (ATⅡ )细胞中的SP A蛋白表达和提高肺组织SP AmRNA含量 :②VIP受体拮抗剂 (10 -6mol/L)可取消VIP(10 -8mol/L)促进SP A表达的效应 ;③蛋白激酶C抑制剂H7(10 -5mol/L)和c fos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 (9× 10 -6mol/L)均可阻断VIP促进SP A表达的作用。结论 :VIP通过其受体促进SP A的表达 ,PKC及c fos蛋白在介导VIP促进SP A表达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表达 泡Ⅱ型上皮细胞 受体 蛋白激酶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周玉容 常立文 +5 位作者 李文斌 刘伟 曾凌空 张佳 单瑞艳 潘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8-971,共4页
目的:研究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218例武汉汉族新生儿SP-D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基... 目的:研究武汉汉族新生儿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218例武汉汉族新生儿SP-D相关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基因测序验证结果。结果:SP-DM et11Thr三种基因型TT、TC、CC频率分别为10.5%、49.1%、40.4%,等位基因T和C频率分别为35.1%和64.9%。SP-DA la160Thr三种基因型GG、GA、AA频率分别为54.6%、39.4%、6.0%,等位基因G和A频率分别为74.3%和25.7%。与对照组比,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生率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存在种族差异性;SP-DM et11Thr和SP-DA la160Thr基因多态性与BPD发生率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等位基因 基因型 基因多态性 支气管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7
7
作者 汪隽瑛 方凤 +1 位作者 刘枫 蒋瑾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55-1257,共3页
目的 :探讨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A(SP- A)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 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哮喘组。卵白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激发哮喘后 ,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Western印迹法测定支气... 目的 :探讨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A(SP- A)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2 6只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哮喘组。卵白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 ,激发哮喘后 ,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Western印迹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 SP- A含量 ;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肺组织及气道中 SP- A的变化 ;测定 BAL F中总磷脂 (TPL)、饱和磷脂 (DSPC)和总蛋白质 (TP)含量 ;膜天平测量 BAL F中 PS表面活性。结果 :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哮喘组 BAL F中 SP-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0 1) ;SP- 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哮喘组大鼠肺及细支气管 SP- A表达明显减弱 (P<0 .0 1) ;哮喘组 BAL F中 TPL及 DSPC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TP含量显著增加 (P<0 .0 5 ) ;哮喘组 BAL F中 PS表面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0 1) ,BAL F中 PS表面活性与 DSPC及 SP- 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r=0 .72 5 ,r=0 .95 6 ,P<0 .0 1) ,与 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0 .6 5 4 ,P<0 .0 1)。 结论 :哮喘大鼠 SP- A表达明显下降 ,SP- A下降可使哮喘时 PS活性更易被血浆蛋白抑制 ,表面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哮喘 支气管泡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与肺部免疫防御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晋大鹏 胡志帅 陈书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54-56,34,共4页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亲水性糖蛋白,属于C-型凝素家族成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9~36kDa。SP—A是肺部重要的天然免疫防御分子,在肺的局部防御和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调节局部免疫和...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亲水性糖蛋白,属于C-型凝素家族成员,相对分子质量为29~36kDa。SP—A是肺部重要的天然免疫防御分子,在肺的局部防御和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调节局部免疫和炎症反应、调理吞噬作用,还可凝集病原微生物、影响趋化作用及促进杀菌作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天然免疫 局部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在人胎肺发育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孔祥永 杜江 封志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在人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胎肺上皮细胞发育、分化及其肺功能建立中的作用。方法由孕妇自愿捐献的胎龄为10周 ̄34周胎肺组织37例及生后28d的内正常肺组织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目的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在人胎肺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胎肺上皮细胞发育、分化及其肺功能建立中的作用。方法由孕妇自愿捐献的胎龄为10周 ̄34周胎肺组织37例及生后28d的内正常肺组织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SP-B的表达。结果SP-B在胎肺发育第16周已开始表达,定位于上皮细胞胞浆,发育早期主要表达于高柱状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随着支气管的发育分化,由呼吸道的近端逐渐向远端迁移;到原始肺泡期稳定表达于AECⅡ及其前体细胞,其反应强度增加不明显,出生后SP-B阳性反应较出生前明显增强;纤毛细胞和AECI无表达。结论在胎肺发育的过程中,SP-B的分泌反映着肺泡上皮细胞发育成熟,与适应出生后执行功能的需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表达异常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祖红 杨宗城 +2 位作者 胡振红 吴江平 刘志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8-519,共2页
为探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SPA)表达异常机制。本实验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 ,研究吸入伤后肺氧化应激及SPAmRNA表达情况。提取SPA转录因子(TTF1) ,采用EMSA实验 ,研究氧化应激对TTF1与SPA基因调控区DN... 为探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 (SPA)表达异常机制。本实验采用烟雾吸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 ,研究吸入伤后肺氧化应激及SPAmRNA表达情况。提取SPA转录因子(TTF1) ,采用EMSA实验 ,研究氧化应激对TTF1与SPA基因调控区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烟雾吸入伤后肺组织过氧化氢 (H2 O2 )含量显著增加 ,SPAmRNA表达下降 ;EMSA实验显示 ,H2 O2 剂量依赖地抑制TTF1与SPA基因调控区DNA结合活性。研究表明 ,氧化应激对TTF1活性抑制可能是烟雾吸入性肺损伤SPA表达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吸入性损伤 表面活性物质 结合蛋白a 基因表达 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组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与高氧肺损伤肺水肿的关系 被引量:7
11
作者 岳冬梅 佟雅洁 薛辛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036-1040,共5页
目的探讨高氧损伤状态下,肺组织内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mRNA的变化规律及其在肺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将新生大鼠120只依据吸氧浓度(Fi O2)不同分为研究组1(Fi O280%)、研... 目的探讨高氧损伤状态下,肺组织内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SPB)、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mRNA的变化规律及其在肺水肿中的作用。方法将新生大鼠120只依据吸氧浓度(Fi O2)不同分为研究组1(Fi O280%)、研究组2(Fi O260%)、研究组3(Fi O240%)和空气对照组(Fi O221%),每组40只。各组分别于实验后1、3、5、7、14 d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PA、SPB、SPC mRNA,并对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各组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A mRNA水平在实验后1、3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和研究组2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A mRNA水平在实验后5、7 d时均较空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1在实验后5、7 d时和研究组2在实验后7 d时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A mRNA水平均较研究组3低(P<0.05),研究组1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A mRNA水平在实验后14 d时高表达,较空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各组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B mRNA水平在实验后1、3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和研究组2在实验后5 d时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B mRNA水平显著低于空气对照组,研究组1在实验后7、14 d时均较空气对照组显著升高,且14 d时较研究组3也明显升高(P<0.05)。各组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C mRNA水平在实验后1、5 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研究组3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C mRNA水平在实验后3 d时较空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1在实验后7、14 d和研究组2在实验后14 d时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C mRNA水平虽有升高趋势,但仍显著低于空气对照组(P<0.05),研究组1新生大鼠肺组织内SPC mRNA水平在实验后7 d时较研究组2低、14 d时较研究组3低(P<0.05)。结论 SPA、SPB、SPC mRNA在高氧肺损伤早期表达明显降低,可能是导致肺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症 上皮细胞 损伤 水肿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许明峰 冯罗华 +1 位作者 潘乐英 吴晔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2362-2364,共3页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MP患儿100例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MP患儿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A基因rs1059054、rs1136452及rs113645...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MP患儿100例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住院的非MP患儿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SP-A基因rs1059054、rs1136452及rs1136454位点的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rs1059054位点CC、CT、TT基因型分布及C、T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136452位点CC、CG、GG基因型分布及C、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136454位点AA、AG、GG基因型分布及A、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A基因rs1059054、rs1136454位点的多态性与MP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原体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人胚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D的变化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玥 杜江 封志纯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78-98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表面活性蛋白A、D(SP—A、SP—D)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对临床收集来的水囊引产正常胎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30mL生理盐水),回收灌洗液[总回收率(856±13.1)%],并进行蛋白定量分... 目的探讨不同发育时期人胚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表面活性蛋白A、D(SP—A、SP—D)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对临床收集来的水囊引产正常胎儿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30mL生理盐水),回收灌洗液[总回收率(856±13.1)%],并进行蛋白定量分析.反向间接血凝法和ELISA法测定不同胎龄胎儿和新生儿BALF中SP—A、SP—D含量。结果BALF中总蛋白浓度从胎龄第10周开始随胚肺发育逐渐升高至出生时的高峰。其中SP-A和SP—D含量也分别由[(0.34±007)、(0.05±001)ng/L]逐渐达到出生时峰值[(6.42±0.36)、(1.22±0.13)ng/L]。结论随着胎龄增长和胚肺发育.胚肺BALF中蛋白分泌增加.SP—A和SP—D合成逐渐达到出生时高峰.是新生儿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泡灌洗液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_1-抗胰蛋白酶对急性肺损伤兔蛋白酶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揭志军 蔡映云 +3 位作者 杨文兰 金美玲 朱威 祝慈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735-738,共4页
目的 :观察 α1抗胰蛋白酶 ( α1AT)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兔蛋白酶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3 2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在给予定容机械通气基础上随机分成内毒素 ( L PS)组、L AV组 (内毒素 +α1AT)、AT组 ( α1AT)和生理盐水组 ( NS)... 目的 :观察 α1抗胰蛋白酶 ( α1AT)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兔蛋白酶和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3 2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在给予定容机械通气基础上随机分成内毒素 ( L PS)组、L AV组 (内毒素 +α1AT)、AT组 ( α1AT)和生理盐水组 ( NS)。稳定 3 0分钟 ,监测每小时动脉血氧分压 ( Pa O2 )、静态总呼吸顺应性 ( TRC) ,4和 8小时分别测定肺内动静脉分流 ( Qs/Qt)。比较 8小时后血浆 α1AT浓度和活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 F)中总蛋白 ( TP)浓度、弹性蛋白酶 ( NE)样活性、α1AT活性、总磷脂 ( TPL)和饱和磷酯酰胆碱 ( DSPC)含量等指标以及肺重 /干重 ( W/D)。结果 :动物静脉注射 LPS后 Pa O2 下降 ,氧合指数 ( Pa O2 /Fi O2 ) <2 6.7k Pa( 1 k Pa=7.5mm Hg) ,TRC下降 >50 % ,Qs/Qt增加 >2 5%。与 NS组相比 ,血浆 α1AT含量增高但活性下降 ;BAL F中 TP含量和 NE样活性增加 ,α1AT活性、TPL 和 DSPC/TPL下降 ;W/D增加。L AV组与 LPS组相比 ,上述指标的变化明显改善 :Pa O2 和 TRC的下降幅度较 L PS组减小 ,血浆 α1AT含量和活性、BAL F中α1AT活性、TPL和 DSPC%较 L PS组增高 ;Qs/Qt、BAL F中 TP含量、NE样活性和 W/D较 L PS组降低。结论 :预防性静注 α1AT,可提高机体内的抗蛋白酶活性 ,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损伤 Α1-抗胰蛋白 弹性蛋白 内毒素 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林 张云 +3 位作者 张智峰 张文涵 方春晓 于丽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83-689,共7页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联。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维普、Google学术、PubMed、CNKI、CBM、EMBASE、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9月,采用Stata 12.0进...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关联。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维普、Google学术、PubMed、CNKI、CBM、EMBASE、Web of Scienc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9月,采用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计纳入7项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279例COPD患者和1482名健康对照人群。SP-A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增加有关(等位基因模型OR=1.53,95%CI:1.14~2.05, P=0.005;显性模型OR=1.65,95%CI:1.02~2.69, P=0.043;隐性模型OR=1.66,95%CI:1.17~2.35, P=0.005;纯合子模型OR=2.06,95%CI:1.24~3.41, P=0.005;杂合子模型OR=1.59,95%CI:1.13~2.22, P=0.007),但SP-B和SP-D基因多态性均与COPD易感性关联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表明,SP-A基因多态性与亚洲人群COPD易感性增加关系密切,但与欧美人群无关。结论 SP-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亚洲人群COPD易感性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 多态性 慢性阻塞性疾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的变化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文娟 王学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30例VE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及12例非脑炎儿童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P-D,并进行比较分。结果 VE患儿急性期...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30例VE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以及12例非脑炎儿童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P-D,并进行比较分。结果 V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对照组之间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58、118.15,P均<0.01)。其中,VE急性期、恢复期患儿的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恢复期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较VE急性期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E患儿脑脊液中SP-D水平与脑脊液有核细胞数呈负弱相关(r=-0.317,P=0.014)。结论 SP-D可能参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过程,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P-D对VE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血清 脑脊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宫内感染致肺损伤胎兔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静 刘冬云 +1 位作者 刘敬 封志纯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3期1565-1567,1569,共4页
目的探讨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宫内感染致肺损伤胎兔肺组织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育龄日本大耳白兔19只,成功受孕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菌组、细菌+PS组。建立宫内感染模型。对照组和细菌... 目的探讨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宫内感染致肺损伤胎兔肺组织肺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育龄日本大耳白兔19只,成功受孕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细菌组、细菌+PS组。建立宫内感染模型。对照组和细菌组按胎龄又分为21、22、23、24、26d5个亚组,细菌+PS组分为24d、26d2个亚组。细菌组宫内注射大肠埃希杆菌(E.coli)菌株,细菌+PS组宫内注射E.coli菌株,同时胎兔羊膜腔内注射PS 200mg/kg,对照组宫内注射生理盐水。模型建成后分别在各时间点对孕兔行剖宫产,杀取胎兔后取肺组织,以TGF-β1兔多克隆抗体为一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肺组织内SP-A表达;用RT-PCR检测其SP-A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其SP-A蛋白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同组间SP-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865,P=0.000),细菌组SP-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及细菌+PS组。SP-A mRNA、蛋白表达则在细菌感染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 101.741,P=0.000)。注射PS后SP-A表达增强,高于细菌组(P=0.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腔内感染可导致SP-A异常低表达,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密切相关;羊膜腔内注射PS后SP-A表达上调,表明羊膜腔内注射PS可做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治疗手段,对降低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 宫内感染 损伤 表面活性相关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乐 汪艳 +2 位作者 张群威 孙捷 曾耀光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740-741,共2页
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 目的探索病毒性脑炎(VE)患儿血清和脑脊液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D)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期间该院小儿神经科临床收治的27例VE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3例非脑炎患儿为对照组,均采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SP-D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急性期血清SP-D(13.01±1.43)μg·L-1、脑脊液SP-D(13.39±1.61)μg·L-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VE患儿恢复期血清SP-D(15.10±1.69)μg·L-1、脑脊液SP-D(15.87±1.72)μg·L-1与急性期比较均有明显增加(P<0.05)。VE患儿恢复期脑脊液有核细胞数(15.93±1.83)×106·L-1及脑脊液蛋白含量(0.23±0.02)g·L-1与急性期时比较均有明显减少(P<0.05)。结论SP-D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检测血清和脑脊液SP-D水平对诊断病毒性脑炎及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 脑脊液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患者血清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与炎性标记物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9
作者 施玉琴 杨荣时 曾玉兰 《临床肺科杂志》 2014年第5期788-790,共3页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及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ECOPD患者40例为实验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治疗第15天及健康人血清SP-D、PCT及CRP水...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及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ECOPD患者40例为实验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治疗第15天及健康人血清SP-D、PCT及CRP水平。结果 AECOPD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SP-D、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治疗后SP-D、PCT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ECOPD治疗前血清SP-D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418);SP-D与CRP无相关性。结论 (1)SP-D可能是反映COPD急性加重的一个指标。(2)AECOPD治疗前血清SP-D水平与PCT水平呈正相关,与CRP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疾病 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基因多态性与新疆蒙古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发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关键 徐永健 +2 位作者 许西琳 骆树新 季宏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28期5315-5320,共6页
背景: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机制未完全阐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可能在其易感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有种族差异。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基因位点aa62、aa219多态性与新疆蒙古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 背景: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机制未完全阐明。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可能在其易感性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能有种族差异。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基因位点aa62、aa219多态性与新疆蒙古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新疆蒙古族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19例(病例组)和吸烟健康体检者116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Taqman探针标记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基因的aa62(CCA/CCG,rs1136451)和aa219(CGG/TGG,rs4253527)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获得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在aa62位点,两组的基因型频率(AA,AG、GG)及等位基因频率(A、G)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χ2=7.164,P=0.028;χ2=2.239,P=0.019);且基因型频率在肺功能Ⅱ级与Ⅲ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721,P=0.013)。在aa219位点,两组基因型频率(CC,CT)及等位基因频率(C、T)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χ2=0.367,P=0.545;χ2=0.332,P=0.565)。提示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基因aa6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新疆蒙古族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慢性阻塞性疾病 基因多态性 易感性 吸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