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肾毒作用的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郑法雷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0期601-603,共3页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肾脏毒性作用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主要可分为'与药物有关'和'与病人有关' 两类。与药物有关的因素包括:氨基糖甙类分子的结构和离子电荷数,氨基糖甙类的治疗剂量、疗程和给...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肾脏毒性作用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主要可分为'与药物有关'和'与病人有关' 两类。与药物有关的因素包括:氨基糖甙类分子的结构和离子电荷数,氨基糖甙类的治疗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以及同时应用其它药物的作用等。老年,过去患有肾脏疾病,肝肾综合征,血容量不足和(或)钠摄入不足,低钾血症,其它电解质紊乱及某些激素的代谢异常对氨基糖甙类肾毒作用也有其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甙 抗生素 肾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肾毒作用的机制
2
作者 刘沙勤 张本立 戴益民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1991年第1期19-22,共4页
作为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y-closporine,以下简称CsA)开创了人类器官移植等领域免疫抑制治疗的新纪元,但它同时产生的明显肾功能损害,则严重地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明确CsA的肾毒作用机制,并找到预防或缓解CsA肾毒的有效方... 作为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y-closporine,以下简称CsA)开创了人类器官移植等领域免疫抑制治疗的新纪元,但它同时产生的明显肾功能损害,则严重地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因此,明确CsA的肾毒作用机制,并找到预防或缓解CsA肾毒的有效方法,就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本文仅就目前对CsA肾毒作用机制的认识和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一、CsA肾毒的原发作用部位总的来说,CsA肾毒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最初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基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和肾间质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认为CsA本身是一种直接的肾毒剂。但是,由于CsA引起的肾小管的组织学变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 肾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的肾毒作用——庆大霉素致急性肾功衰竭
3
作者 袁壮 《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0年第6期39-39,共1页
为加强基层医生与上级医院在诊断与治疗病人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从本期起特开设本栏目。不少病人特别是疑难病例在基层医院初步就诊 ,后因病情重又转送到专科医院或条件完备的大医院。这些病人后来怎样 ,最终诊断何种疾病 ,预后如何?在... 为加强基层医生与上级医院在诊断与治疗病人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从本期起特开设本栏目。不少病人特别是疑难病例在基层医院初步就诊 ,后因病情重又转送到专科医院或条件完备的大医院。这些病人后来怎样 ,最终诊断何种疾病 ,预后如何?在诊治上有哪些经验教训可取?这些都是基层医生迫切需要了解的。每期在本栏目中将陆续报道内、外、妇、儿及五官科的有关病例 ,互通情报 ,交流经验。欢迎各级医生涌跃投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肾毒作用 庆大霉素 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平肾毒作用的对策
4
作者 马明子 《中国校医》 1997年第3期203-203,共1页
关键词 利福平 肾毒作用 防治 药理 药物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兜铃酸肾毒作用的研究进展(从“中草药肾病”到“马兜铃酸肾病”)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勉之 郑法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马兜铃酸 肾毒作用 研究进展 中草药 马兜铃酸
原文传递
含马兜铃酸中草药引起的肾损害 被引量:2
6
作者 陆鸿滨 彭红英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6年第12期7-8,共2页
关键词 马兜铃酸 中草药 损害 药引 异叶马兜铃 木通马兜铃 疾病单元 肾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昔洛韦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救治体会 被引量:7
7
作者 吴文林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69-170,共2页
关键词 阿昔洛韦 肾毒作用 急性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an allosteric hotspot for additive activation of PPARγ in antidiabetic effects 被引量:3
8
作者 Li Feng Shaoyong Lu +9 位作者 Zhen Zheng Yingyi Chen Yuanyuan Zhao Kun Song Hongjuan Xue Lihua Jin Yong Li Cheng Huang Yi-Ming Li Jian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21年第15期1559-1570,M0004,共13页
Thiazolidinediones(TZDs),such as rosiglitazone(RSG),which activ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y(PPARy),are a potent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with good durability.However,the clinical use of T... Thiazolidinediones(TZDs),such as rosiglitazone(RSG),which activ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y(PPARy),are a potent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agents with good durability.However,the clinical use of TZD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ir side effects,including weight gain and hepatotoxicity.Here,we found that bavachinin(BVC),a lead natural product,additively activates PPARγ with lowdose RSG to preserve the maximum antidiabetic effects while reducing weight gain and hepatotoxicity in db/db mice caused by RSG monotherapy.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an unexplored hotspot around Met329 and Ser332 in helix 5 is triggered by BVC cobinding to RSG-bound PPARy,thereby allosterically stabilizing the active state of the activation-function 2 motif responsible for additive activation with RSG.Based on this hotspot,we discovered a series of new classes of allosteric agonists inducing the activity of TZDs in the same manner as BVC.Together,our data illustrate that the hotspot of PPARγ is druggable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allosteric synergists,and the combination thera py of allosteric synergists and TZD drugs may provide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osteric hotspot Additive activation Cobinding Combination therapy Side effects PPARc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